提到汉高祖刘邦,有一个词和他有关:传奇。以布衣身份起兵而夺取天下的人,刘邦是第一个,第二个是明太祖朱元璋。有一个问题经常被人提及:刘邦沛县的狐朋狗友,为什么都能成为将帅之才?对于这个问题来说千人千面,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很多人会说,那是因为他们跟从了刘邦,有了刘邦提供的平台,他们的能力才被激发出来,成为了搅动天下的人物。但是这么说太不具体,点石成金、化腐朽也神奇,变平凡为伟大的本事,为什么只有刘邦能够做到?项羽不行吗?韩信,彭越和其他人不行吗?为什么一定是刘邦?有人说历史选择了刘邦,那么为什么会选择他,天上掉馅饼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至于所谓的真龙之子和赤帝之后,更加是用来混淆视听的神话故事而已,听听就好切莫当真。
如果只从《史记·高祖本纪》入手,很难得到让人信服的答案,那么就让我们从记载刘邦身边人的史料入手,去分析一下他们是如何从鸡鸣狗盗之徒脱胎换骨为秦末的将帅之才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卢绾。就是那个刘邦的发小,两个一起长大的玩伴,经常被人欺负需要刘邦替他出头的“窝囊废”。你说他是刘邦的跟屁虫,也并不算过分。
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卢绾是刘邦老乡,不仅如此卢绾的父亲和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的关系很好,这说明卢绾家里也颇有家资,而不是贫苦的老百姓。刘邦和卢绾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因此乡里的人们就抬着羊和酒到刘卢两家去祝贺他们。在沛县,刘家和卢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要不然家里生了儿子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动静。
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等到他们长大了,刘邦和卢绾又在一起读书,关系更加亲密了。要知道那个时候能读书识字,对很多人来讲是一种奢望,而刘卢两家的家业,就足以让两个人接受教育。那个时候还没有科举制度,人们的认知普遍停留在种地当兵的阶段,你要一般人家投资让孩子读书,很多家庭是既没有条件也没有认识的,而刘太公和卢绾的父亲就可以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这个见识和魄力已经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了。
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上面的这段话很耐人寻味,乡里乡亲们看到刘卢两家如此要好,儿子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孩子长大又成为了莫逆之交,感到很不容易,于是又带上羊和酒祝贺,看上去似乎很合理。但仔细想来,人家两家关系好,和其他人有什么关系呢?用得着大家大张旗鼓的去祝贺吗?只能说明刘卢两家在沛县的地位,大家去道贺是为了给刘卢两家增光添彩。卢绾作为和刘太公旗鼓相当的家庭出生的孩子,和刘邦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好朋友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高祖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刘邦还没有做泗水亭长的时候,因为被官府缉拿,因此要四处躲避追捕,而卢绾就一直跟随在刘邦的身边,和他一起颠沛流离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刘邦为什么会被官吏捉拿呢?想来想去也不知道所以,说他喝酒不付钱赊账,那是在他做了泗水亭长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刘邦除了读书就是游历四方,和官府有什么纠葛呢?
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在记载张耳陈馀的史料里找到了答案,刘邦在为布衣的时候,曾经多次跟随张耳游历四方,还在张耳家里一住就是几个月之久。他们游历四方显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按照现在的说法,应该是联络志同道合的同志,目的只有一个:反秦。从秦灭魏国后,四处通缉张耳和陈馀就可以看出这两个人不简单,而陈馀又是张耳的弟子,和刘邦可以算是师兄弟。
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张耳是信陵君魏无忌的门客,魏无忌作为战国四公子之首,是战国末期为数不多坚决抗秦的力量。因此,秦灭魏国后,对于信陵君的门人务求斩尽杀绝,把反秦的势力彻底扼杀掉。因此,刘邦被通缉,很大可能是参与了张耳的反秦活动。作为多年跟随在张耳身边的刘邦,从这位燕赵大佬身上学会了很多很多。那么作为刘邦跟班的卢绾,长年跟随在刘邦身边,说不定刘邦在做张耳小弟的时候,卢绾也在刘邦的身侧。你说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卢绾不提升那就说不过去了,况且在沛县这个地界卢绾也算是一号人物了。
接下来说樊哙。他是个屠狗的屠夫,似乎家贫如洗,也没有念过什么书,肚子里没有什么墨水和文化,但是樊哙的表现却十分惊艳,因为他不仅作战勇敢,总是冲锋在前,还有勇有谋,在鸿门宴上就十分亮眼,做出了堪称完美的表现。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樊哙也是沛县人,但是出身低微,以屠狗为业,曾经和刘邦一起隐藏在乡间。世人只知道樊哙屠狗,实际上他杀人的本事毫不逊色,你说一个屠夫就能冲锋陷阵,登上城口斩将夺关,我是无法相信的。但你说这个屠夫在起义之前,就经常替刘邦干一些杀人的勾当,因而锻炼了胆识提升了能力,我是比较能接受的。任何人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樊哙也是如此,他如果不是曾经干过杀人的买卖,怎么可能脸不红心不跳的去杀人呢?
再看看“安汉兴刘”的周勃。这位老兄出身也很低,他主要依靠制作养蚕的器皿变卖和别人家办丧事的时候,去给人家吹箫来维持生计,如果只是这样,周勃不过是个小商贩,但后来周勃又成为了能拉硬弓的勇士,这是什么原因呢?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财官引强。——《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因为硬弓的价格不菲,周勃连吃饭都成问题的人,恐怕不会自己去买个硬弓来练习射箭。那么是谁给他创造了条件,让他有了机会去练习射箭,进而成为勇士的呢?在我看来是刘邦。刘邦仰慕游侠,崇拜信陵君魏无忌,魏无忌养士,自己没本事养士,但可以养有才能的人,为反秦大业积蓄力量。周勃需要这些资源,而刘邦为他提供了这些资源,并把他招揽到手下,发掘出周勃臂力过人可以拉硬弓的能力,进而成为手下干将。
接下来说说曹参和萧何。作为沛县的文武二吏,在沛县仅次于沛县令的存在,但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做刘邦的左右手,按道理说刘邦才应该是小弟呀!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史记·萧相国世家》
萧何是地地道道的沛县人,而且能力突出,因为通晓律法、执法公平,因此做了沛县的主吏掾,属于沛县令的属吏,负责沛县官员的进退。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史记·萧相国世家》
接下来就匪夷所思了,萧何这么个政绩突出,执法公平的人,对于刘邦的多次违法行为进行偏袒和掩护,这还是发生在刘邦布衣的时候的事。上面我已经提到了刘邦布衣时就已经跟随燕赵之地的大佬张耳干起了反秦的事业,萧何包庇刘邦,只能说明萧何和刘邦虽然身份差异很大,但是骨子里是同道中人,因此才会甘心冒风险替刘邦出头打掩护。到了刘邦做泗水亭长以后,萧何更是在各方面都对刘邦给予支持,成了这个下你的左右之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表面上看萧何是沛县的主吏掾,而刘邦则是泗水亭长,但实际上从另外一面来看,刘邦和萧何在反秦组织里的地位就大不一样了,刘邦是沛县反秦组织的首领,是张耳的门人,而萧何不过是他的左右手。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史记·曹相国世家》
至于曹参,他这个官位的得来,和萧何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萧何这个主吏掾负责沛县官吏的进退。那么曹参也好,刘邦也罢,还有那个车夫夏侯婴,形形色色似乎毫不相干的人都被安排进了沛县厅堂。实际上没有起兵之前,刘邦就已经完全控制了沛县的上上下下,他等待的只是一个最佳时机而已,他潜藏在芒砀山静待机会。
一切都在刘邦的掌控之中,依靠吕雉通风报信,萧何、曹参在沛县内上下联络,再加上周勃、樊哙等人的磨刀霍霍,沛县令不过是案板上的鱼肉,什么时候被收割都是刘邦说了算。这些人依靠刘邦成就了自己,那么刘邦又是依靠谁成就了帝王之业呢?难道真的如他自己所说是汉初三杰的作用吗?那不过是刘邦的一种说辞,真正的原因是刘邦能够顺应历史潮流,从小地主、农民起义领袖的身份蜕变,最后做了商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这才是刘邦成就帝业的最大秘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8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旧上海着名军阀徐宝山因嗜好古董而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