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蜀汉后期的顶梁柱,姜维一直都是自称是诸葛亮的学生。这一点,被后世人广泛认同。当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攻打天水郡,就把姜维收降到蜀国阵营当中。许多人觉得,这样既给了姜维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也让诸葛亮的平生所学可以有所传承。
而更重要的是,当时蜀汉集团人才匮乏,姜维又是一等一的人才,诸葛亮可以放心把北伐大业的接力棒交给姜维。这一点,才是诸葛亮收降姜维最主要的意图。
然而,这个观点其实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当时蜀汉集团内部虽然老一代文臣武将都凋零了,可是新人依然还有几个可以摆上台面的。比如,魏延就是忠心耿耿,一心想着北伐曹魏的将军。他的军事能力,并不弱于姜维。
另外,关羽的儿子关兴,张飞的儿子张苞等人,也都是蜀汉集团的接班人。他们从小就是在蜀汉王朝的摇篮中成长,对蜀汉的忠心程度远比姜维高得多。尽管如此,诸葛亮还是收降了姜维并委以重任,可见与北伐大业并没有太多关系。
另一方面,诸葛亮临终时,刘禅派遣李福来询问将来的人事部署。按照诸葛亮当时的威望和地位,他推荐的人一定是能够主宰蜀汉国政和军政的。但谁都没想到,他推荐的第一个人是蒋琬,第二个人是费祎。再等到李福问诸葛亮还有没有第三个要推荐的人时,诸葛亮摇摇头不说话了。
由此可见,其实即便是到了诸葛亮临终时,他依然不放心姜维。可能是不放心他的忠心,也可能是担心姜维不堪大用。所以,这就更说明,诸葛亮收降姜维并不是为了北伐大业后继有人。
这里要多说一句。别看姜维到了蜀汉后期成为了军队统帅。但这事儿的转折点实际上是费祎遇刺。从此之后,蜀汉集团再也没有人可以压制姜维了。因此,姜维才获得了兵权。而在这之前,每次北伐的规模都很小,因为费祎一直压制着姜维。推测一下,很可能是费祎在之前就得到了诸葛亮的暗示,所以不愿意让姜维统领北伐大业。
那么,说来说去,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收降姜维委以重任呢?应该说,还是处于象征意义的考虑。当时,姜维是雍凉地区的魏国将军,而雍凉地区又是诸葛亮历次北伐的重点区域。把姜维收降又厚待重用,可以有效缓解雍凉地区魏国军队的抵抗决心,分化他们的力量。这样一来,对于诸葛亮后来的北伐会很有帮助。
另一方面,诸葛亮厚待姜维也是昭示给天下人看,表明蜀国求贤若渴,连姜维这样一个年轻没资历的小人物,都能够被如此重视。那么,其他势力的文臣武将只要愿意投靠蜀汉王朝,一样也可以得到重用。果然,后来夏侯霸前来投奔蜀国,就是因为看到了姜维在蜀国青云直上的结果。所以,这才是诸葛亮收降姜维的原因所在。
从史料来看,姜维有一个最显著的性格特点,就是“执着”,他偏执于北伐就是很好的一个证明,我从不认为姜维偏执于北伐是为了继武侯遗志,作为一个理性的,身居要职的大将军,他有其独立的思想与人格,他与诸葛亮,终究是两类不同的人。除去性格因素和对皇帝的忠诚之外,他还拥有一种可能当时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驱使着他义无反顾,飞蛾扑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也是姜维最吸引我的地方,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悲剧宿命交杂叠合在一起产生的剧烈冲击力,在我心中引起一声铿然回响,悲绝!
那首《箜篌引》用在姜维身上亦是再合适不过,“公无北伐,公竟北伐。北伐而死,其奈公何!”
很多人都劝阻过姜维,希望他不要继续北伐,甚至连一向支持他的廖化也终于难以忍耐,有“‘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这样的话,北伐的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并不是没有可能发生,但寄希望于一役终究太过冒险,他就像《箜篌引》里的那个在乱流之中依然要横渡江河的白发狂夫,不是不清楚当时的情况,而是选择拒绝庸常,游走于正常的秩序之外,换而言之,就是不走寻常路,不做寻常事。
他不求财富,不求享受,虽位处群臣之右,却依然节俭,按照郤正的说法,他的节俭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本来就对物质生活的享受没有追求,不太在意。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姜维如果没有连年北伐,他的一生原本可以过得平安喜乐,这也是很多人毕生的追求,而姜维显然不希望这样的度过一生。
也许姜维本人都不太清楚他终生执迷的是什么,北伐只不过是他的追求的载体罢了,精神上的追求很难做一个定义,儒家所谓“有所为”,却没有明确规定“所为”究竟为何,所谓的“谋道不谋食”,也没有告诉我们“谋道”究竟是谋什么道。
唯一能做的只能去做的就是抗争。打破常规的生活,疯狂的去和未知的命运抗争,明知无幸,却还要”但当击之耳“的抗争,去和死亡抗争,在宿命中挣扎。
我曾经在给小伙伴安利姜维的时候,小伙伴给姜维的评价是”可悲“,原因是她认为太过偏执的人会把一切毁掉,而我说这是”可敬“,因为他死在追求与抗争的路上,我觉得“可悲”和“可敬”这两种想法没有对错之分,出发点不一样而已,不论是否认同姜维的做法,是否能够理解姜维,姜维故事的悲剧性都会在每个人心中冲撞出一个坑,仔细感受就会感受得到那种疯狂的,自甘求死不求生的震撼力。
看三国演义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五丈原病危时,将自己的生平所学全部传授给了姜维,诸葛亮为什么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一个降将姜维,而且连“连弩”之法图本都悉数传给了姜维。除了自己的儿子,诸葛亮帐下将军有忠有勇无数,唯独传给姜维,可见诸葛亮对姜维的信任和厚爱。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那么器重姜维呢?姜维又何德何能能继承诸葛亮的衣钵?笔者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姜维的性格好 符合诸葛亮的性格
姜维为人好学、忠孝双全、侠肝义胆,智勇双全、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性格又和诸葛一样谨慎,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用兵很谨慎,历史上也评价他“诸葛一生唯谨慎”,所谓人以群分,姜维符合诸葛亮的性格,而且个人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诸葛亮是个传统的儒生,儒家最重忠孝、仁义、礼智信,而这些姜维都具备,而且姜维又是诸葛亮自己亲自收服的,姜维是十分的敬重诸葛亮。所以这么一个勤奋、忠孝、老实听话、又本分的员工,哪个老板会不喜欢。
二、姜维德才兼备 智勇双全 值得托付
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文武双全,智勇多谋。在《三国演义》中姜维的第一次华丽亮相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想取天水时,话说诸葛亮想取天水,派赵子龙为先锋,赵按诸葛亮的计策行事,不料在攻城过程中,所用之计被守城将领识破。
赵子龙被敌将围困,差一点战死疆场,突围回营的赵子龙一边向诸葛亮汇报打败仗的经过,一边还夸奖对方将领的枪法烂熟,武艺高强。诸葛亮想能识破他计策的人,又能受到赵子龙夸奖的敌将不多。确实,诸葛亮在一生用兵中,除了司马懿跟他是老对手,能与之抗衡外,还真的没有几人能与他见高低的,而后诸葛亮后得知敌将为年轻后起之秀,名叫姜维,便有了收降他的意思。于是他挂帅亲征,一开始就被姜维的军队追的 *** 尿流,从这我们可见姜维的才智和谋略。诸葛亮还夸他:“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诸葛亮收服姜维)
而且当时的蜀国有智慧的将领较少,魏延虽为大将但是其兵法造诣不深,且人品不是很好,同时由于存在反骨说,所以一直得不到诸葛亮的重用,杨仪虽然兵法造诣很深,但是其武功较差。而姜维这么一个有智慧、善用兵、人品好、武功又高强的年轻后辈自然是深得诸葛亮器重的。
三、姜维熟悉魏蜀战争环境 对北伐有利
北伐是诸葛亮余生的宏愿,诸葛亮也深知北伐不易,恰好姜维在被诸葛亮收服之前又一直在魏蜀边境担任军事将领,熟悉战争的环境,又熟悉“西方风俗”,这对诸葛亮的北伐是十分有利的。诸葛亮需要这么一个人才帮助自己。
四、英雄相惜 姜维与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有共同点
(一)姜维在在用兵上与诸葛亮有很多共同点,我们来看看姜维的用兵特点:
1、超高的机动能力,应变能力强,善于出其不意这也是诸葛亮用兵的特点;
2、注意团结内外力量,增强自己的实力,这也是诸葛亮一路辅佐刘备一直在使用的战术;
3、和诸葛亮一样非常重视精练部队的训练和培养;
4、善于制造假象,调动敌人,这更像诸葛亮用兵的特点了;
5、军备思想超前,军工装备的使用水平高,诸葛亮正是军工专家,蜀汉的军工装备也一直是最先进的;
(二)诸葛亮与姜维的军事策略是一致的
他们都是把争夺雍凉为根本,再夺天下。如同秦王扫六合一样。姜维的北伐方针是“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诸葛亮三伐夺武都、阴平就已经保留了对雍凉的攻击点。诸葛亮的遗志是“克服中原,还于旧都”。而恢复汉室这也是姜维奋斗终身的理想。
所以说英雄惜英雄,诸葛亮在余生之年能遇见这么一个能和自己军事思想同步,又能文能武,才智过人的后辈,北伐的余愿可谓是后继有人,当然值得器重。
诸葛亮死后,姜维继任了诸葛亮的岗位。姜维也完全继承并发挥了诸葛亮军事战略,伺图中原,恢复汉室。
姜维也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倾自己之所学和才干,竭诚为后主刘禅服务,完成诸葛亮未了的心愿。才有了后来的姜邓斗智、偷渡阴平等一系列的故事。
虽然蜀汉被灭,姜维也被魏兵所杀,但他和诸葛亮都为了蜀国鞠躬精粹,死后而已,值得敬仰。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8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