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讲究三纲五常、尊卑有序,将人们分成三六九等。有的人一出生就是皇子富家少爷,而有的人一出生就是身份卑微的奴才下等人。这些都是上天安排的,有的人不愿意接受不公的安排,就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拼命往上爬,最后走向人生的巅峰。但清朝有一种人的身份,无论你的地位再高,也还是逃不过做奴才服侍皇族人的命运。
最近清宫剧的热播让我们知道了一个耳熟能详的身份就是“包衣奴”。包衣奴全称“包衣阿哈”,是满洲贵族对家奴的统称,后来逐渐固化成了清王朝皇家家奴的代名词。但是虽同为家奴,身份与普通人的家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因此包衣也成为了清朝较为特殊的群体。
“包衣”可以说是清朝最畸形的产物之一了。比如令妃娘娘,高贵妃都是包衣出身。包衣是清朝皇室对奴才的称谓,这个奴才是他们的家奴,仅为皇家人服务。他们可以入朝为官,但还是得顶着包衣的称谓,脸上也很不光彩啊。
清朝的包衣大致有这样四个来源,一、爱新觉罗家族的家生子,世代的奴隶:二、满族被贬的平民;三、因生活所迫而自愿为奴为婢的平民;四、战俘,多为汉人、朝鲜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别的来路,但并非主要。所以说,包衣并非全是满族人,也有汉人,不过包衣的资料全部存于内务府和各路旗主那里,即便本身并非满人,也会被算作做是满人,只不过身份是包衣。
满清的人口较少,八旗人士就更少,这对于一个统治阶级来说,显然是不安心的。他们就算是现造,那也来不及了啊。满人人数太少,汉人又不放心,想来想去,也就只有这些包衣能让皇帝的心里稍微踏实下来了。于是这些人开始走上朝堂,位极人臣,许多都成了军机重臣,封疆大吏,甚至能够进入内阁。
不过包衣大臣并没有那种位极人臣的喜悦,因为他们虽为朝廷大官,但户籍还是包衣,说出去也不光彩。比如当时的大学士松筠,因为是包衣出身,所以他就算官拜宰相,自己以前侍奉的上三旗主子去世了,他也得去哭丧送葬。并不会因为你是大官就可以不做这些事了。所以统治者为了安抚官员,让官员安心为自己卖命,就实行抬旗的奖励政策。
内务府包衣每一年进行一次选秀,将年龄够了的包衣女子选入宫中成为宫女。这些女子与户部每隔三年选出来参加大选的女子身份相差甚远。而下五旗中的包衣便由旗主来定夺是为奴还是为妾。
虽说包衣身份世代相传,但也不是不能改变,这就要看自己的家族之中有没有能人了,一朝成为嫔妃并且诞下龙嗣,或者整个家族立下了重大功勋的情况下,这些包衣可以从包衣旗抬为满洲旗,成为真正的勋贵。不过历史上前一个方式使用的比较多,而后一个方式却不大容易成功。
包衣这种制度实质上就是奴隶制,并不是什么值得提倡的事物。但是这种制度有助于满清的统治,便一直延续了两百多年未被废除。而身为包衣,大多数情况下待遇还是很优越的,皇室相比于亲贵,更信任这些世代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包衣,他们的地位自然而然与其他人有所不同。也正是因为这样,许多的包衣很满意自己的身份。而事实上,整个八旗子弟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奴才”,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对于满清这种畸形的产物——包衣,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8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