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是
“
千古一帝”秦始皇身上最大的
“
污点”。其实这个
“
污点”是李斯给秦始皇溅上的,不过,秦始皇也难辞其咎,这个“污点”,更是法家治国所必须承受的。“焚书”的原缘是,一统六国后,国制自贵族分封,嬗变为皇帝专制。
秦始皇三十四年(
前213年),秦皇于咸阳设宴招待众臣,众臣皆颂秦始皇不世功德,齐国博士淳于越劝谏道,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殷殷忠忱、溢于言表。
此言遭丞相
李斯
严斥,贬之“愚儒之论”,表示“
三代之争,何可法也
?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并提出废诸子百论、以吏为师、禁擅办私学、禁以古诽今、禁以私学谤朝政,经始皇帝批准,施以“焚书”之举,来保证上述目的的达成。
淳于越是忠臣么?是,不为一己之私,为国冒死谏议者,皆归为忠臣。然忠臣非必为智臣、或为愚臣亦是。形势很明显,分封制被集权制干掉了,孰优孰劣,虽不是泾渭分明,但至少大势初呈,不知时势易予、逆势而论,是为“愚”;冒死进谏不合时宜之议,是为“直”,“愚直”之议理当弃之,却未斩之,说明秦始皇虽执法学行暴政,对贤士饱学还是有好生之德的。
?
秦始皇
再深入分析,秦朝起于六国之上,深知分封制是战国之争的源头,世代分封,难免各有强弱,各有强弱,必会凌弱壮强,故一统六国后,绝不会将好不容易一统的国土,又分拆开来,复投旷日持久的战国之争。可见淳于越迂儒之议、祸国殃民。李斯是法家的拥趸者和坚定的实践者。李斯自小吏而拜相,很清楚地告诉世人,始皇帝对法家
治
国颇为欣赏的态度。
特别是法学之“人避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观点,既颠覆了贵族血统对上升渠道的卡位;又给平民以垦荒地、立军功为手段,得到晋升的机会。这无疑对新生的一统帝国很是有利,并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国家凝聚力。应该看到,法家管理起国家来,远比儒家要残忍血腥,这是法家不如儒家文明的地方。然裂土方聚、大
治
方始,以始皇帝之雄韬伟略、格局宏晖,一统中国,仅仅是他战略的起步,岂会容忍淳于越的儒学来搅局。
统一度量衡、货币制,为帝国的一体经济奠培元基;统一文字、一统伦理,为帝国的同声共思打下文化思想的基础;开凿灵渠、铺设驰道、束约车制,为帝国的强国壮郡埋下伏笔;创三公九卿、开三十六郡,北筑长城、击匈奴,南征百越、囊括闽浙、两广,开拓西南、屯戍北疆,为华夏的统一打下基础。可以说,秦始皇的所作所为还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焚书
但是历史不只是有潮流,也有惯性。当时的中国,分封制实行了这么多年,早已经深入人心,现在突然要废分封行郡县自然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这才有了
淳于越的建议,淳于越还是希望继续行分封制,认为这样可以将帝国传承千年,但是这种形式早已经是落伍于时代的发展,必须加以废止。可是在惯性的作用下,这种思潮还一直存在着,后来无论是刘邦、项羽还是陈胜、韩信等人脑子里都有着分封的念头。可以说秦始皇和李斯反对分封制是符合了历史的潮流,而淳于越等人的建议则体现了历史的惯性。正所谓
“
始生之物,其形必丑
”。郡县制这种新生事物如果要想巩固必须要采取强硬手段,这也是李斯提出焚书建议的根源之一。当然其方式比较极端,因此毁掉了很多典籍,给我国文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这或许就是“
其形必丑
”的体现吧。
就
“
焚书”来说,确实体现一种一统专制的强硬和蛮横,可裂土分封,连年战乱,是不是更有利于统一的国家和民族呢?我想答案是很显然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8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