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唐太宗为何砸魏征墓碑,要是魏征还活着,恐怕就不是砸碑这么简单

淮安全攻略 2023-09-20 16:17:17

魏征是诤臣。

所谓伴君如伴虎,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历史上诤臣很多,结局都不太好,只有魏征与唐太宗甚是和谐,一个敢于进谏,一个善于纳谏,一直被看作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

从贞观初到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故为止,17年间魏征谏奏有史可考的达200多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和皇帝私生活等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竟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200多次直谏,从玩只鸟到纳个妃,事无巨细,啥都要管,竟然没一次让李世民真的发恼,这简直是人间奇迹,而李世民大度宽容闻过则喜,简直异于常人。要知道李世民连自己的兄弟都能杀,并不是个心慈手软的货。主要原因其实我们都能猜到:这个和谐是留在纸面上的,唐史是李世民自己看过,亲自修订过的,不和谐的声音自然是要被删除掉的,魏征的直言强谏,很不给李世民面子。李世民多次都想杀了他。曾说过总有一天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劝他,这是因为皇上是明君,所以他才敢直谏。

其实不用长孙皇后劝,李世民气消了,也不会杀魏征。因为魏征早就摸透了他的脾气:李世民是个明君,自然分得清他进谏的都是为国为民,他勇于直谏,有诤臣美誉,同样也成就了李世民胸怀宽广,英明神武的好名声。两人一个是圣明烛照的天子,一个是敢死直谏的谋臣,于公于私,这样的人设对大家都好,属于搭台唱戏,不会轻易拆对方台。

而且李世民弑兄杀弟,逼父退位,十个侄子全部杀光,唐史再如何遮掩也抹杀不掉,这成了李世民政治生命上的污点。所以他更不会轻易杀谏官,因为皇上是明君,所以魏征才敢直谏,说白了是一种道德绑架。魏征就是利用了这一点,总是强调自己直言劝谏是忠臣的形象,如果你李世民杀了我你就是昏君!这样的事情几乎在魏征的每次直言强谏中看到,这是一种很惹人讨厌的策略,李世民也拿他没办法。

魏征病逝,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下诏厚葬魏征,但魏征的妻子裴氏说魏征生平生活简朴朴素,死了更不需豪华的葬礼,只用小车装载魏征灵柩,李世民更加感动,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

大多数死后被清算的权臣,葬礼都是极隆重的,李世民未必不是松了口气,总算把这个讨人厌的家伙送走了。英主无双,良臣当世的戏码终于无波无澜的落幕了。可是一年时间不到,他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还一怒之下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李世民彻底变脸,是魏征的事情彻底触犯了他的底线:一是严重的政治错误。魏征曾经力荐过杜正伦和侯君集,认为他们有宰相之才。因为魏征的推荐,杜正伦被提拔为太子左庶子,相当于中央军委副参谋长之类的重职;侯君集坐到了组织部长位置。但两人很快参与到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之中,李世民的皇位是篡位得来,对太子谋逆特别痛心,这两人一个被流放,一个下狱被杀。魏征自己也是太子的老师,推荐的人又是这样的,难辞其咎。

二严重的道德和纪律问题:私底下说的话,不经当事人同意最好不要公开,这是做人常识,更何况对方是皇帝,就上升到组织纪律和原则问题。但是魏征把他与李世民私下的一些“谏争记录”交给了史官褚遂良,意思是让史官传诸后世。这种谈话内容有的可以公开,有些涉密,还有一些影响到皇帝名誉,比如李世民一时兴起,想纳有夫之妇,经魏征苦口婆心教育,打消了念头,这种有损私德的事李世民肯定不乐意公开,也没必要公开,魏征这种做法,有点踩着皇帝的肩膀青史留名的意思。

所以一怒之下,李世民不仅悔婚还把墓碑都砸了:老子忍你这么久,无非是看你是个忠臣,能落个好名声,原来全是作秀,背后竟然下绊子损我。可是魏征虽有私心,也算是勤勤恳恳工作了大半辈子,没犯大错,李世民晚年又把魏征的墓碑立起来了,只是女儿已经嫁人了,婚事黄了。

李世民非常看重魏征,可为什么却又亲手砸掉他的墓碑?

因为魏征之前多次直言不讳,让唐太宗很没有面子,但是为了维持自己的明君形象,又不得不接受。魏征去世之后,唐太宗还是越想越气,最后才会亲手砸了他的墓碑。

其实对于唐太宗为何砸魏征的墓碑,还有另外两个说法。第一,魏征推荐的人犯了错,而魏征作为推荐人受到了牵连;第二,魏征把自己与唐太宗的对话记录了下来,还拿给别人看,被唐太宗知道了,唐太宗很不爽。但是我觉得最靠谱的还是魏征之前惹恼唐太宗,皇帝不是圣人,有人处处跟自己作对,唐太宗肯定是很不爽的。

唐太宗在历史上一直是明君的形象, 这个形象的维持得益于魏征这个直臣。魏征的年纪比李世民大,每当唐太宗做了什么让他觉得不合适的事情,魏征都会直接说出来,不管当时旁边是否有别人,常常把唐太宗呛得下不来台。

魏征在忠心进言的时候,虽然也时时以明君和良臣的名义敲打皇帝,但是时间久了皇帝也还是会不舒服的。唐太宗想要做的事情处处遭到魏征的阻挠,唐太宗多次在后宫发牢骚,称要杀了魏征,还好有长孙皇后一直在劝解李世民。

后来魏征去世,李世民退一步越想越气,亲手把魏征的墓碑砸掉。攻打高丽失败之后,又想起来魏征了,因为没有魏征处处为他着想,他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所以他又把魏征的墓碑立好了。

李世民砸掉魏征的墓碑,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直以来,李世民和魏征是君臣关系和谐的典范,魏征敢于直谏,李世民善于纳谏。然而这对君臣关系却并非善始善终,在魏征去世后不久,李世民毁碑又悔婚,直到李世民第一次东征高句丽后才重新给魏征立碑,但碑文早已不在。

魏征,字玄成,河北巨鹿人。虽自幼家贫,但饱读诗书。原本是太子李建成门下的一个谋士,在府中任太子洗马一职。忠于太子,性格耿直,敢于谏言。李世民在做秦王时,早就听说过魏征的大名。玄武门之变,太子被杀,魏征被擒,李世民亲自审问:”你天天为李建成出主意,与我作对,到底为了什么?“魏征淡然地说:”太子早听我的,就不会今天这样了。”李世民钦佩其忠义,便效仿古人,为魏松绑,并委以重任。

是什么导致了李世民在魏征死后毁碑呢?

公元643年,魏征因病去世,李世民非常伤心,亲自到魏家吊唁,亲自书写碑文,寄托哀思。魏征身后极尽哀荣。

过了一年,朝廷发生了一起政治事件。宰相侯君集等人秘密筹划太子造反,而这些人正是魏征生前举荐的,给唐太宗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还有一点让李世民对魏征非常不满意。就是魏征将进谏以及与太宗争吵过程的记录拿给了史官褚遂良,这就好比将皇帝吐口水、骂脏话的细节呈现在世人面前了,李世民自然不会高兴了。唐太宗恼羞成怒:好你个魏征,你的谏言,你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青史留名啊!我李世民却成了你的配角。那好吧,再给你定一个罪名:“结党营私”,让你名垂青史吧。盛怒下的唐太宗于是就下令把魏征的墓碑给砸了。

李世民与魏征:李世民为何要砸毁魏征墓碑?

为何要砸毁墓碑?李世民和魏征,千百年来,这二个明君与诤臣之典范的响亮名字,一直在中国大地上久应不息。他们两人之间的君臣之情谊,合作之默契,诸多之佳话,在历史上广为传颂并被称道至今,成为后世君臣竭力仿效的楷模。可为什么魏征死后不久,李世民就下令砸毁魏征墓碑呢?这实在是因为魏征犯了为人臣子之大忌而死后又无利用价值所致。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魏征得势受宠后,竟忘了自己与李世民曾是欲置对方于死地的政敌关系

魏征出身河北巨鹿魏氏,是北齐之名门望族。他的生存信念是“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在这一信念支撑下,魏征先后或主动或被动地改变了五次主人,在他成为李世民门下臣之前,是以谋士身份奔走于鞍前马后的。在此期间,他曾为李建成献出了及早动手除掉李世民的毒计若干条。李世民玄武门干掉李建成后,马上就把魏征喊来痛骂:“你这个背主弃义的小人,为何明目张胆离间我兄弟情感?”魏征则从容说道:“当日皇太子李建成若听从我的劝告,哪会遭逢今日之祸?”面对欲置自己于死地且又死不悔改的魏征,李世民居然以政治家的风度和韬略“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固然魏征当时的表现有他自己的谋略与心机,此文就不作分析了。

对魏征就职后的许多谏言、谏书、谏条,李世民并非发自内心喜好和接受,这是李世民的一种政治姿态和做秀手段。他要以对魏征的容纳来衬托自己的开明并打造自己的政治形象。李世民也并不是真心相信和喜欢魏征,这从他对魏征任用的官职以及从贞观十年后就不再理会魏征就可以看出。他只是为了自己的皇权利益而不得不任用魏征,同样,为了使自己的口碑与形象目标可以达到,他又不得不忍受魏征的进谏。以至于李世民多次忍无可忍,在不同的场合忿忿地说出“早晚有一天要将魏征杀头”、“我恨不得杀了这个乡巴佬”等话来。如果不是魏征死在了侯君集案之前,恐怕魏征的头颅早已落地。李世民忍到最后不得不将魏征赶走编史去了,远离了朝堂,落得了眼前的清净。这说明李世民对魏征的容忍也是有限度的,他也曾多次有过置魏征于死地的想法和杀机。

可惜的是,随着魏征的日益得势受宠,他忘记了自己与李世民之间并非好友、战友和有着正常感情基础的君臣关系,而是曾经都想置对方于死地的政敌。因为忘了自己是谁,魏征就多次扮演了老板他爹的角色。尽管他的许多君臣理论和治国见解都是高明的,但是主子就是主子,奴才就是奴才,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使老板享受不到皇家的特权及愉悦,是李世民积怨旷久而导致魏征死后受辱的深层原因。

二、魏征泄秘宫事戳了李世民龙之颜面,是魏征死后受辱的直接原因。

贞观十六年,魏征染病卧床,李世民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房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李世民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可魏征死后半年,李世民就开始怀疑魏征在朝廷内有结党营私的嫌疑。后来,李世民又得知消息: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李世民怀疑魏征是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先前李世民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便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砸毁了自己的“镜子”。

三、魏征越位荐相犯了李世民心之大忌,是魏征死后受辱的根本原因和政治原因。

为什么李世民对死后的爱卿魏征恨得如此深切?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考证后分析认为,在李世民心目中,因魏征既非山东贵族,又非山东武人,其责任仅是接洽山东豪杰,监视山东贵族及关陇集团,以供分合操纵诸政治集团之妙用。如果魏征的行动越过李世民赋予的这种权力,就犯了李世民大忌。魏征推荐杜正伦为相,而杜正伦出自山东之盛门,则李世民赋予魏征监视山东贵族之作用消失,转过来有联合山东社会文武两大势力之嫌疑。侯君集这人在两唐书本传虽没有详载其家世,只说他是个武将,据陈先生考证,候君集与李世民都属于六镇胡汉关陇集团,史书上说,他的才能出将入相没有问题,魏征举荐杜候二人,等于 *** 了当时东西文武三大社会势力,而他自己身为其枢纽,这是李世民最不能容忍的,幸好这些事暴露在魏征死后,否则后果也是罪责难逃。

分析至此,可能有朋友要问,那李世民为什么又要修复魏征墓碑呢,难道是李世民承认自己委屈了魏征不成?修复魏征墓碑是真,但这只是李世民为自己的光辉形象又添抹了一层重重的浓厚靓彩而已,并非想为魏征 *** 。贞观十八年初,李世民东征高丽失败后耳边重又响起自己大言不惭地批评魏征的话,感觉十分丢面子,不得不对群臣说出了“如果魏征在,决不会让我有今天”的反省话,他一边承认错误,一边又下令重修了魏征墓,并且让魏征的儿子承袭了国公的爵位。李世民的真正用意是修复了自己的面子,重塑了自己的纳谏惜臣形象.

通过对李世民为魏征重修墓碑之事分析,我倒认为李世民为自己和魏征二人的政敌君臣关系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李世民与魏征虽然并不是志同道合,亲密无间的上下级关系,但二人是具有政治大韬略的政客之间,各自从对方身上博取青名又彼此澄清自身污名的利用关系,这一点,我想李世民心中是应该清楚的,而且在这场政敌相互利用游戏中,又对自己胜出魏征一筹感到颇为得意。

——因为玄武门政变后,是魏征免死重用事件洗净了李世民身上的血迹,澄清了李世民玄武门逼父让位、杀死兄弟、侄子、纳室弟媳的诸种污名。李世民通过对魏征的重用不杀和纳谏晋职在向世人证明,连魏征这种想置我死地的人,我李世民都能容忍重用,又怎么能忍心杀死自己的同胞兄弟呢,实在是我的这二位兄弟做事太绝,天殊当死。

——反过来又是李世民成全了魏征的地位和声望,澄清了魏征先后事奉多个主子不是忠贞之臣的污名。魏征通过对李世民貌似死谏的做法在向世人证明,不是我魏征反复无常事奉多主,实在是我以前的主子昏庸愚蠢不明智,而非我魏征不循臣道只忠一主并随其同死而终也。

李世民与魏征,一段明君和良臣的传说,一对政客极致利用的典范,明乎?贤耶?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8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