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上,有一位人物着实了得,他一生在云贵、川陕、两江及河道担任总督,更让人惊奇的是,他曾四次担任两江总督,而且在两江任上一干就是三十年,堪称清朝“第一总督”,此人就是尹继善。
尹继善,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出生,其父是大学士尹泰,其母是身为侍妾的汉族人江宁徐氏。康熙六十年(1721),雍亲王胤禛受命在盛京祭祖时,曾在尹家避雨,由此与尹家相识。
雍正元年(1723),尹继善进京参加礼部考试,中进士,进入翰林院。觐见时,雍正帝一见其人,就对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尹继善赞不绝口,令其充日讲起居注官,随侍左右。从此,尹继善开始了漫长而显赫的仕宦生涯。
雍正五年(1727),尹继善迁为侍讲,再迁户部郎中。雍正六年(1728),授内阁侍读学士,协理江南河务,不久,即署江苏巡抚,当时尹继善年仅三十二岁。尹继善虽身兼数职,却能游刃有余。
当时浙江总督李卫过江浦,上奏:“黄河水小,开坝放水”,已得雍正帝批准。而尹继善却提出了异议,当时有人见他顶撞皇帝,以为将有杀身之祸,但雍正见他言之有理,不仅采纳了他的建议,还赏赐了他衣冠。
雍正七年(1729),尹继善署理河道总督,九年任两江总督。尹继善入仕后六载成巡抚,八载成总督,这在清朝政界可谓一大奇迹,连后来的乾隆帝也称“八年至总督,异数谁能遘?”
雍正十年(1732),协办江宁将军,兼理两淮盐政。次年,尹继善调任云贵广西总督,雍正十三年(1735),尹继善奏定贵州安笼等营制。贵州再次发生暴乱,尹继善发云南兵,并征湖广、广西等地的清兵策应,破苗寨。定苗乱。
乾隆元年(1736),贵州另设总督,尹继善专督云南。
乾隆二年,尹继善入朝觐见,以父亲尹泰年老,乞求留京侍养,乾隆授予他刑部尚书,兼管兵部。乾隆四年加太子少保。
乾隆五年(1742),尹继善再次离京出任川陕总督,期间,郭罗克部番发动暴乱,尹继善很快平息,乾隆七年(1740),尹继善母亲去世,丁忧回家,次年第二次署两江总督,并协理河务。乾隆十年,实授两江总督。
乾隆十三年,尹继善入朝觐见,调任两广,当尚未赴任就改任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处行走,兼正蓝旗满洲都统,不久,再次出署川陕总督,后因四川另设总督,命其专督陕、甘。
乾隆十四年,尹继善奉命参赞军务,加封太子太保,次年,因西藏地区不稳定,四川总督策凌统兵入藏,尹继善奉命兼署川陕总督。
乾隆十六年,尹继善第三次调任两江总督,次年,得旨嘉奖,奉召回京。乾隆曾要求尹继善向李卫、鄂尔泰、田文镜等大臣学习,他回答说:“李卫,臣学其勇,不学其粗;田文镜,臣学其勤,不学其刻;鄂尔泰,宜学处多,然臣不学其愎。”乾隆听后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称赞他是“真知学者”,并为其题辞“惠恰两江”。
乾隆十九年(1753),尹继善第四次调任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乾隆二十七年,尹继乾隆帝南巡,尹继善奉命担任御前大臣。乾隆二十九年,授文华殿大学士,仍留两江总督任。
乾隆三十年,乾隆再次南巡时,尹继善年已七十,乾隆多次南巡,尹继善调度得当,拱卫周到,为了迎接乾隆,他将江宁织造署扩建为行宫,又在督署内修建石舫等建筑,在他的请求下,乾隆为石舫提名“不系舟”。同年,尹继善奉诏入阁,兼领兵部事,充上书房总师傅。
乾隆三十四年(1769),尹继善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帝东巡,尹继善奉命留京处理政务之事,同年四月,因病逝世,谥文瑞。
清朝不仅有于成龙其人,而且有两个于成龙。一个是汉臣于成龙,一个是汉军于成龙。
汉人于成龙
这位于成龙的仕途是在明清之际。于成龙,山西永宁人,明崇祯年间的贡生。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十八年,被授为广西罗城知县,广西当地民族关系十分复杂,但于成龙治理有方;康熙六年,升迁为四川合州知州,他革除当地的弊端,大力整治,使得当地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他在任湖南黄冈同知时,对维持当地治安进行了有效治理。十三年,又署理武昌知府。当时正值吴三桂叛乱之际,波及湖南地区,于成龙当时也参与了反抗斗争,湖南地区平定后,继而安抚民心。
康熙十七年,于成龙又任福建按察使,对当地的冤狱进行了重新审理。十九年,升为直隶巡抚,康熙朝之时,直隶还没有总督,直隶巡抚是当时直隶的最高长官。于成龙任职直隶期间,关系民间疾苦,赈灾蠲免一应事务管理的十分妥善。并参劾了大量的贪官污吏,被康熙皇帝誉为?清官第一?。随后,于成龙又升迁为江南江西总督,值得注意的是,此间,他还推荐了另外一个于成龙担任直隶通州知州。二十三年,年迈的于成龙卒于江苏安徽巡抚任上。
民间常说的天下第一廉吏,便是指这个于成龙。他为官期间,从不携带家属,去世之后,他的身边只有一件官袍和随身使用的几个茶盏饭碗罢了,生活十分清贫。他这一生都在为民请命,关心百姓疾苦,所以百姓知道他去世之后?罢市聚哭?,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了。
汉军于成龙
第二位于成龙是汉军镶黄旗人。所谓的汉军,虽然本质上是汉人,但因为加入了八旗,所以称之为旗人。在清代?不分满汉,但问旗民?所以说汉军和汉人是两个身份之人。
于成龙在康熙七年由阴生授直隶乐亭县知县,在康熙二十年之前,他一直在直隶地区担任知县、知州等不起眼的职务,又因当地十分动荡,缉盗之事往往出现差池,所以屡降屡升,官位一直不温不火。
直到二十年,也就是汉官于成龙推荐他当了江宁府知府,才开启了他的仕途升迁之路。最终这位于成龙做到了直隶巡抚、河道总督。因他对直隶地区十分熟悉,所以对于维护直隶地区治安,推行保甲制度十分在行,而且在治理河道方面也十分有名,深得康熙皇帝器重。
两个于成龙皆是清朝康熙年间十分有名的大臣。汉军于成龙时常以汉人于成龙为榜样,效仿其清廉务实。虽二人曾经做过同样的官,同样清廉,但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一个是旗人,一个是汉人;一个主要在南方任职,一个主要任职直隶;一个因清廉为民请命而深受百姓爱戴,一个专职于河道治理而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两个于成龙都为清朝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于成龙是我国清朝的一名官员,他的升迁之路也算是一个奇迹了,因为他在40多岁的时候,都没能考上进士。虽然他没有进士及第,但是广西罗城是一个荒凉边远的地方,没有人愿意去当官,于是他便主动请缨,去了那个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当县令。他这一去,官运就来了,并且一路平步青云,当上了两江总督。为何他能创造如此奇迹,后人做了总结。
首先,有网友指出,于成龙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受到了百姓的拥戴。他走到哪里,就为哪里的百姓办实事,以至于他的口碑特别好,因而受到了朝廷的重用。
据记载,于成龙在担任黄州知府的时候,遇到的比较头疼的问题就是猖獗的盗贼。他作为一方父母官,自然以打击盗贼为己任,但是他也能体会到盗贼的心理。深知如果生活能过下去,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当贼呢。于是于成龙坚持“剿抚”结合,也借此劝得许多盗贼回归农业生产,成为安分守己的好公民。
其次,有网友指出,于成龙爱名如子获得好口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注重农耕发展的一些举动为朝廷带来了利益便,因此他能够得以一路平步青云。要知道,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农耕对于社会经济和百姓民生尤其重要,而于成龙便深知这一点。
于是,于成龙在上任以后便着手发展自己管辖区域内的农耕。原本荒凉的偏远之地,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这样有才能又干实事的人,怎么能不被朝廷重用呢?
于成龙任职期间,政绩卓著,他不断得到提拔,先后担任过福建按察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要职。他为官数十载,始终坚持反腐倡廉,敢于跟多手可热的皇亲国戚、达宫显贵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无私无畏。因此他被康熙皇帝誉为?清官第一?。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于成龙通过参加科考为官。他的第一站是清朝当时穷凶极恶,盗匪横行的广西罗城柳州府所辖知县,在这里开始了其长达23年的为官生涯。他到任时,当地社会秩序极为混乱,无法无天。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平民百姓不得安生,怨声载道。
面对两届前任皆束手无策的乱局,于成龙从容应对,以高超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采用招抚与武力征剿相结合的策略,一化解了各种尖锐的矛盾,迅速打开局面。他在任上时,以身作则,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爱民如子,处事公道,赏罚分明。在他的治理下,社会风气逐渐好转,罗城成为一座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民众安居乐业的南疆小城。康熙十二年,于成龙升任武昌知府,全权料理武昌军需事务,在任期间,他劝说蕲黄四十八寨的刘君孚归降朝廷,平定土匪之乱后,于成龙被康亲王推荐为福建按察使。到了福建,于成龙遇到阔别多年的好友,福建布政使章吉仁。
于成龙认为黄塘村通海案中有冤情,但在审查中遇到阻挠,与章吉仁起了争执,最终查明案情,好友章吉仁被贬,于成龙升任布政史。他爱民如子,看到整日劳作辛苦的百姓,百感交集,上书康亲王,劝说其收回征集三万巫夫的命令,康熙听到他的事迹之后,破格提拔升迁为直隶。康熙时间,发生大旱天灾,于成龙私自开仓放粮,被康熙视为知己,又任命其为两江总督。在两江上任杀掉了两江祸害赫里,解决了两江火耗问题,他因年事已高和积劳成疾撒手人寰。康熙早朝的时候得知他的死讯,在殿上再次褒扬于成龙,赞他为?天下廉吏第一?。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7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