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变化:在公布乡试和会试录取名单时,同时还有一个附加榜示,称作副榜。而有幸登上会试副榜的人,便是“副榜贡生”。
单就从称呼上来看,“正榜”与“副榜”是相差悬殊的,但科举制下人才竞争极为激烈,不少人熬白了头发,还是没能金榜题名,故而明清时的“副榜”也算是给读书人提供了一个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能够据此更快地进入仕途。
(一)明清时期的乡试、会试与殿试
要理解“副榜贡生”,还需从明清时的乡试与会试讲起。明清两代的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其中乡试每隔三年举行一次,在京城和各省省城举行,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大事。
旧时以干支纪年,每逢子、午、卯、酉所举行的乡试,被称作正科,有时皇帝因举行庆典或因急需人才,会再行“加科”,被称作恩科。无论是正科还是恩科,都是国家和读书人十分重视的考试,故而在举行时也十分隆重。
在举行乡试时,由皇帝亲自指派正副主考官,而参试者则包括本经过选拔的生员、监生以及一些未入流的官员。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其中初九举行第一场、十二举行第二场、十五举行第三场。经考官评议,考试合格者会公布正榜,即考中者名单。明清时乡试第一名称解员,民间俗称孝廉,算是一省乡试中最为优秀的考生。
与乡试相似,明清时的会试也是三年举行一次,但是要在京城举行,每逢辰、戌、丑、未年举行,称作正科。如果赶上乡试加开恩科,则会在次年增设会试,称作“会试恩科”。会试同样分三次考试,形式与乡试大体相似。
参加会试的人员,是各省举人和国子监监生,层次要高于乡试。会试考中者称作贡士,也称中式进士,民间俗称其为出贡,也叫明经。凡会试第一名,称作会元,算是全国会试中的佼佼者。
凡参加会试考中的贡士,有资格再参加殿试。殿试又称廷试,取中者称为进士,前三名便是大家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能够获得进士,已经算是古代读书人中的佼佼者了,具备做高官的资格。
(二)明清两代放榜时的副榜
与今天一样,考生最为期待的就是录取结果,而这个环节则称为“放榜”。“榜”是指古代科举考试中揭晓名次的官方公告。旧时公布考试结果时,称作放榜、出榜、发榜。
在元顺帝时,便已经在正榜以外另出“副榜”。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时,在会试中,除录取十八人外,还额外选取了二十人,另发副榜公布。明清两代又将其沿袭,在乡试和会试放榜时,于正榜之外另设副榜。
明清时称乡试中举的人为乙榜,称殿试取得进士的人为甲榜,而副榜贡生便是指乡试正式录取名单之外的副榜。以明清时期的于成龙为例,他曾在乡试中副榜,取得了“副榜贡生”的身份。
乡试中的副榜,自明嘉靖年间逐渐成型,既是作为一种鼓励性措施,又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途径。能够在乡试中登上“副榜”,已经说明成绩很好。
于成龙参加乡试的那一年,山西省应考生员将近三千人,而考中者近一百人左右,与之同中“副榜贡生”的秀才,尚不足二十人。当时正榜与副榜的录取比例,大约是在5:1左右。中了贡生以后,于成龙并不甘心,而是决定再行读书,继续参加乡试、会试和殿试,希望能够登上正榜。
(三)副榜贡生的利弊与于成龙的人生抉择
与登上正榜相比,考取副榜也算是一种莫大的成功。不过,既然是“副榜贡生”,那么其含金量自然也就低了不少。所以,像于成龙这样才华出众的青年,依旧不乏坚持继续应考的选择。
按照规定,明朝的副榜贡生有着较为自由的选择:既可以在日后免去参加选拔程序和繁琐手续,直接参与会试,也可以到国子监继续深造,日后进入仕途。
然而,每一位读书人内心深处都渴望着金榜题名,希望在殿试中高中状元。另外,在旧时的仕途中,唯有具备进士身份的人,才能更具底气,受人尊重。所以,如果通过副榜贡生的身份进入国子监深造,始终还是显得不太光彩。
不过,于成龙虽然毅然决然地决心再考,但直至明亡,还是未能金榜题名。到清朝定鼎北京以后,开始安抚读书人和选拔人才,承认了于成龙的副榜贡生资格,并恩准其为官。但所幸于成龙具有卓越的为政才能且为官清廉,得以成为清初的封疆大吏。
通过于成龙的个人经历可以看出,科举取士在古代读书人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当科举发展到明清两代时,人们对于进士的渴望程度已经达到了无可附加的地位。也正因如此,国家才会在正榜之外另设副榜,这既满足了部分人“接近”梦想的机会,又能更多地选拔人才。只不过,一些渴望金榜题名的读书人,还是更看重“正榜”,对“副榜贡生”不屑一顾。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7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