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对大权臣大打出手,最后因禅让风波抑郁而亡的太子:真金

历史深说 2023-09-20 15:28:20

太子是国之储君,理应温良恭俭让。作为继承人,自己也应该对大臣好一些,至少也不能用拳头解决问题。可是有一个太子,对待父皇的宠臣,不仅拿弓打,还在父皇面前将他胖揍一顿。这个太子就是真金太子。

孛儿只斤·真金(Jingim,1243年—1285年),元世祖忽必烈之嫡长子。他出生的时候正好海云禅师在漠北,忽必烈请海云禅师为其摩顶命名,海云以世间万物真金最贵,故取汉名真金。

真金

1260年,忽必烈即位,次年十二月,封真金为燕王,领中书省事。中统四年(1263年)五月,建枢密院,以真金守中书令,兼判枢密院事。但实际上真金只是每月两次至中书省署敕,中书省和枢密院的事务都交给了王恂。王恂长期侍奉真金,“每侍左右,必发明三纲五常,为学之道,及历代治忽兴亡之所以然。”后来的真金对儒家经典训条十分遵从就是受王恂的影响。真金既自幼耳濡目染汉文化,其政治前途也与汉人儒臣息息相关,为他以后坚定支持汉法做了铺垫。后来真金还曾护送前任帝师八思巴,一路上八思巴对真金讲授佛教的基本教义,从此真金在儒学之外也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

至元十年(1273年)二月忽必烈下诏立嫡长子真金为皇太子。至元十六年(1279年)左右,忽必烈对儒家思想不感兴趣了,转而任用回回人阿合马理财。这时,作为汉法派的领袖,真金自然和阿合马在政见上有很多分歧,最后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至元十七年(

1280年

礼部尚书

谢昌元

建议设立

门下省

以封驳制敕,这正符合

忽必烈

使臣下相互检察以防奸欺之构想,真金准奏实行,并有意让

畏兀儿

儒臣

廉希宪

任门下侍中。真金对廉希宪表示全力支持:“

上命卿领门下省,无惮群小,吾为卿除之。

”但阿合马

极力阻挠,而且汉臣内部又意见不一,这个计划也就流产了。

十二月,江淮行省左丞

崔斌

弹劾阿合马一党贪虐不法,被阿合马迫害致死

。听到消息的时候真金正吃着饭呢,闻讯之后真金“

投箸恻然,遣使止之,已不及矣。

忽必烈

慢慢地,真金和阿合马之间的矛盾就激化了。真金虽然是从小就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又有藏传佛教的思想,二者都反对逞血气之勇。但是真金毕竟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那种尚武精神还是存在在自己身上。真金不仅对阿合马“

恶其奸恶,未尝少假颜色

”,还曾经用弓打阿合马的头。据拉施德《史集》记载:阿合马被打得头破血流还敢怒而不敢言。忽必烈问阿合马脸上的伤怎么来的,

阿合马

只能说是让马踢的。真金大怒,直接就指责阿合马无耻,还承认是自己干的。还有一次竟然当着忽必烈的面就对阿合马大打出手。

“阿合马所畏惮者,独太子尔”。

二人的矛盾激化到如此地步,而阿合马这时又是忽必烈的红人,所以真金也就是在刀尖上跳舞了。

至元十九年(

1282年

三月,

王着

、高和尚刺杀了阿合马。这时的

真金虽然与

忽必烈

一同在

上都

,却被认为与这起事件有关系。

忽必烈要把这些凶手

和留守大都的中书省平章政事兼枢密副使

张易

全部处死,真金还力劝,最后

张易保住了一条性命。后来

真金荐举

和礼霍孙

出任右丞相并对其表示:“

阿合马死于盗手,汝任中书,诚有便国利民者,毋惮更张。苟或沮挠,我当力持之。

真金亦不断推动汉化政策,他要求蒙古国子生学习汉文,对其只学

蒙古文

不以为然。

至元二十一年(

1284年

十月,真金还通过

和礼霍孙奏请开科举,只不过没成功。

阿合马虽死,但是以其为首的理财派却依然有很大势力,再加上这时

新任正宫

南必皇后

颇有干政的迹象,这又为真金与汉臣所不满。

至元二十二年(

1285年

春,有一名

南台

御史上疏忽必烈“春秋高,宜禅位于皇太子,皇后不宜预外事”

。这可是犯了大忌了,这样一来如果成功最大受益者是太子,所以所有人都认为是真金指使的。当时御史台将这份奏折秘密扣押,未予转奏。但是阿合马的党羽答即古阿散(又作答即归阿散)等得知,借钩考朝廷诸司钱谷为名,欲拘收内外百司案牍,特别是御史台的案牍。御史台专管案牍的首领官都事尚文执意扣押这份奏折。

答即古阿散便把这事告诉了元世祖,元世祖便让宗正府官员薛彻干赴御史台索取。

尚文立刻禀报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这是上危太子,下陷大臣,流毒天下的阴毒计谋。

答即古阿散是阿合马的余党,赃罪狼藉,应该抢先揭露他,戳穿其阴谋。

玉昔帖木儿急忙和中书省安童丞相商议,入宫主动奏明事情原委,忽必烈大怒,质问二人:“汝等无罪耶?”

丞相

安童

带头认罪说:“臣等无所逃罪,但此辈

名载刑书,此举动摇人心,宜选重臣为之长,庶靖纷扰。

”这番话让元世祖怒气稍解,终于批准了二人的上奏。结果

答即古阿

散等

阿合马

余党被处死,南台御史的禅位奏折也就不了了之了。

即使这样,本就体弱多病的真金听到父皇震怒的消息也是恐惧不安,最终

忧惧成疾,

于同年十二月十日病死,享年四十三岁。

耶律楚材的儿子耶律铸赋诗悼念真金太子道:“象辂长归不再朝,痛心监抚事徒劳。一生威德乾坤重,万古英名日月高。兰殿好风谁领略,桂宫愁雨自萧骚。如何龙武楼中月,空照丹霞旧佩刀。”

真金死后,忽必烈于次年正月初一停止朝贺,为其上

谥号

为“明孝”。

?忽必烈将”皇太子宝”授予真金第三子铁穆耳。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铁穆耳即位,是为元成宗,追谥真金为“文惠明孝皇帝”,庙号“裕宗”。

为啥历史上开国太子基本上都不能顺利继位,或者不得善终?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是熟读历史的人常有的感悟。

的确,翻开历史,你会发现无数惊人的巧合,冥冥之中似有一只无形的轮回之手,推动着历史的重演。于是,有人感慨:“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其中一个不得不说的轮回怪圈,就是封建王朝中,历朝历代的开国太子均不得好死,2000年来无人能够破解,成为千古魔咒!

一、秦朝——扶苏

扶苏,虽没有得到储君的名号,但作为嬴政的长子(庶出),依照“立储以嫡,无嫡立长”的礼法准则,他也是皇位当然的第一继承人。

公元前212年,针对秦始皇坑杀术士一事,扶苏上书劝谏,因此触怒嬴政。扶苏被发配到外地驻守,协助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匈奴游,从此远离权力中心。

据最新挖掘的史料记载,秦始皇临死前接受了丞相李斯、御史大夫冯去疾等亲信重臣的提议,同意传位给幼子胡亥。胡亥即位后,杀了长兄扶苏。

《赵正书》记载:

丞相臣斯、御史臣(冯)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羣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後。”王曰:“可。”王死,胡亥立,即杀其兄夫(扶)胥(蘇)、中尉恬、大赦罪人,而免隶臣高以为郎中令。

中国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首位“太子”的悲惨结局,估计也预示着往后众多王朝首位太子的不幸吧。

二、西汉——刘盈

汉高祖刘邦死后,太子刘盈虽然顺利继位,但是吕后专权,他实际上并无实权。《史记》中甚至不设惠帝本纪,而设“吕太后本纪”。

在茅厕见到戚夫人被自己的母亲残害成“人彘”的惨状之后,借酒浇愁而致成宿疾,最后抑郁而终。时年二十三岁。

悲惨的是,其死后不久,因外戚专权,高祖功臣反抗,诛杀吕氏满门,祸及惠帝子少帝被废,导致刘盈一支绝后。

难道是“父债子还”吗?

三、东汉——刘彊

东汉光武帝嫡长子,虽是太子,却无奈请辞太子之位。算是同侪中命运较好的一位了。

刘彊的母亲郭圣通,也即东汉建立之初的皇后,是刘秀因政治需要而娶的,他最爱的还是其结发夫人阴丽华及次子刘庄。

后来郭皇后被废,刘彊惶惶不安,不敢久居太子之位,于是三番请辞太子。

有太子之名,无太子之福,不得已去位,命也。

四、西晋——司马衷

公元267年,智力低下的司马衷被立为太子。由于痴呆不任事,他继位后,大权被皇后贾南风所操控。

因贾南风专权,造成了八王之乱。在这次动乱中,他被诸王辗转挟持,形同傀儡,受尽凌辱。

据传,司马衷死于东海王司马越毒杀。

五、隋朝——杨勇

公元581年,杨坚受禅登基,是为隋文帝。不久,杨勇被立为太子。

在杨广的挑拨下,使得皇后独孤伽罗对杨勇生出不满,转而更喜欢杨广。由于独孤伽罗与杨广等人的谗言,使得杨勇被废。

文帝卧病时,得知冤枉了杨勇,便派人召杨勇进宫,准备废杨广而复立杨勇为太子。但是此事被杨广拦截,随即文帝便暴崩。

杨广即位后,立即假拟文帝诏书,赐死杨勇。其子嗣全部流放济南,多数都被杨广杀死。

六、唐朝——李建成

李建成,唐高祖李渊长子,唐朝开国太子。

李渊能建立唐朝,位登九五,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子天策上将军李世民。不幸的是,最优秀的儿子不是长子,太子位最终归于长子李建成。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亲手射杀李建成,太子喋血玄武门。其五子一并遇害。

七、北宋——赵德昭

赵德昭,宋太祖赵匡胤次子。据载,其才德兼备,天下归心,应该可登大宝。

但他有个叔叔赵匡义,假“斧声烛影”成为宋太宗。

后来宋大败于辽,太宗盛怒之下,责骂侄儿。赵德昭惊惧之下,伏剑自刎。其子孙也不得善终。

八、元朝——真金

孛儿只斤·真金,元世祖忽必烈之嫡长子(实际上,其长子朵而只早卒),1273年被封为皇太子。

1285年因禅让风波而陷入忧惧之中无法自拔,忧郁成疾,不久便病逝。

九、明朝——朱标

朱标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

本应有望继承皇位,可惜天不假寿,于太祖归天前就撒手人寰了。

虽是善终,但其子皇太孙建文帝却不敌成祖朱棣,身死国灭,成为又一绝后的太子。

李世民带领十人发动玄武门之变,最后这十人都是什么下场?

李世民我们都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了,他在位期间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在政治和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不得不说的是,李世民的这个皇位来的却是非常的不容易,他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逼迫自己的父亲将皇位传给他的,这件事在历史上也是有很大的争议的。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手下有10个大将。

历史上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手下一共有10位大将,他们分别是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正是这十个人的帮助之下,李世民发动的政变得以成功,最后坐到了皇帝的宝座之上,那么跟随他打天下的这十个人的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先来说一下长孙无忌吧!

长孙无忌这个人很是不简单,因为他的妹妹就是李世民的皇后,同时他也是李世民绘制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面的第一名。而且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前一直是犹豫不决的,正是长孙无忌劝他一定要狠下心来,除掉他的两个弟弟,李世民听了他的话。最后在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长孙无忌也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还被封为了宰相。


然而比较不幸的是,长孙无忌在晚年的时候遇到了武则天,武则天自然不会容得下他,最后就被流放了,然后就自杀了。其他的人的结局还算是美好。

司马炎最后会国破家亡,只是因为他选错了太子吗?

历史上的智障皇帝并不少,比如蜀后主刘禅,唐宣宗李忱。



不过他们并不是真的傻,刘禅之所以乐不思蜀,那是因为他已是亡国之君,生死掌控于司马昭之手,如若不装出一副智商欠费的样子,估计活不长久。最典型的反例就是著名的南唐后主李煜,他倒是没有乐不思蜀,还写词感慨故国神伤,结果落得个被毒死于狱中的下场。

至于唐宣宗李忱,那更是典型的扮猪吃老虎,他当还是那个皇帝之后,完全换了一个人,文治武功都颇有作为,开启了“大中之治”,人称“小太宗”。

当然,也有皇帝是真的傻,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晋惠帝司马衷,他说过非常著名的一句话:

“何不食肉糜?”

话说有一年闹饥荒,百姓们颗粒无收,饿殍遍地。当底下官员呈报灾情的时候,司马衷却反问道,既然百姓们没有饭吃,那为何不吃肉羹呢?

这句话弄得底下人哭笑不得,人家老百姓连饭都吃不起,那还能吃肉羹啊?



很明显,这是司马衷真智障的最好证明。

对于司马衷,王夫之评价得好:

“惠帝之愚,古今无匹,国因以亡。”

此话不假,西晋确实因他而亡。

司马衷因为痴傻,导致其无法掌控朝堂,当时西晋的大权为皇后贾南风与太尉杨骏把持。当时皇后贾南风因与杨骏争权,最终扳倒杨骏,夷灭其三族。不过,贾南风并没能因此而大权独揽,当时朝政为汝南王司马亮所把持,为了争权,贾南风又引楚王司马玮将其除掉。

此后的贾南风一发不可收拾,被权力蒙蔽了双眼的她,又废掉了不是自己所生的太子司马遹,并将其杀害。最终引发众怒,赵王司马伦等人乘机诛杀贾南风,再度把持朝政。紧接着便是司马伦称帝,诸王不服,大家大打出手。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亲戚打架事件——八王之乱。

而八王之乱极大的虚耗了西晋的国力,给予北方内迁的胡人以几机会,最终五胡乱起,西晋被匈奴人刘渊所攻灭。

西晋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短命王朝之一,自司马炎代魏立晋开始,国祚仅五十一年。



结合前面来看,虽然晋惠帝司马衷不是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但却脱不了干系。

当然,这并不能怪司马衷,他只是一个傻子,这些事都不是他能控制的。其罪魁祸首应该是他的父亲,晋武帝司马炎。如若不是他分封诸王,并给与其众多实权,就不会出现诸王起兵大打出手的混乱局面,西晋也不至于羸弱到连曾经依附自己的胡人都打不过。

更关键的是,司马衷这个皇帝是他司马炎亲自选的,并不是权臣拥立的。如果不是选了司马衷,西晋朝堂很可能就不会出现那般不可控制的混乱局面,至少贾南风当不了皇后,更无法弄权擅政。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可不止司马衷这一个儿子。仅仅有史可据的儿子就有十八个,其中楚王司马玮、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都还曾参与了八王之乱。不能说这些儿子个个优秀,但绝对要比司马衷这么一个傻子要强。



那么司马炎到底是怎么想的,放着那么多正常的儿子不选,非要选一个智障?

首先肯定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比较常用的继承人选择办法,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第一顺位继承人。当时司马衷乃是武元皇后杨艳所生,妥妥的嫡子。当然,他并不是长子,他还有个同胞哥哥司马轨。但司马轨死得早,所以司马衷便相当于嫡长子。

所以,立司马衷符合规矩。

当然,不是不可以改,毕竟司马衷是个傻子。但司马炎还有其他的顾虑,以至于他要坚持这个嫡长子继承制。

如果司马炎不选择司马衷,而另立别人做太子,这就改变了原则,就是说非嫡长子也可以做皇帝了。这里可不是换个儿子当继承人那么简单,很可能是换一脉。

这就要讲到司马懿,他是司马炎的爷爷。而司马懿有两个出色的儿子,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

司马懿死后把家族的事业交给了司马师,但司马师无子,所以他把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抚养起来,当作自己的儿子。司马师不长命,死的早,此时的司马家族正处于关键时刻。

年仅八岁的司马攸显然不能承担大任,所以司马昭继承了司马师的事业,扛起了司马氏的大旗。约定以后要传位给司马攸。但司马昭死后钦点的接班人却是司马炎。



因为当时司马攸的年纪尚小,虽然此时他已经十八岁,但此时的司马氏马上要面临的是代曹自立,当然是越大越好,司马炎已经三十了。更何况司马炎是嫡长子,是长兄,让他去拜弟弟司马攸多少有点说不过去。而且对于司马昭来说,司马攸虽然是自己亲生的,但名义上是司马师的儿子,如果他做皇帝,以后供奉的一定是司马师,而不是他司马昭。

总之,皇位又一次从司马攸身上擦肩而过。

那么,这一次司马炎死后,如果不立嫡长子继承皇位,那么舆论导向一定会落在那个两次与皇位擦肩而过的司马攸,这显然是司马炎不想看到的。

如此一来,自家这一脉可就与皇位无缘了。

当然了,司马攸不长命,他没活过哥哥司马炎,要先于司马炎去世。

那么问题又来了,没有了司马攸的顾虑,为什么此时的司马炎依旧没选择废掉太子司马衷,另立他人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词——外戚。

司马衷的背后有着当时西晋王朝最为强大的外戚势力支持,即弘农杨氏。这个家族是相当强大的士族,起自有“关西孔子”之称的汉太尉杨震。在汉代乃是有名的望族,其祖上四世三公,名满天下。在汉末三国时期,其乃是士族阶层执牛耳者,这也是杨修敢在曹操面前如此自傲的原因。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女皇武则天的母亲,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据说都是弘农杨氏。当然,是真是假需另当别论,不排除以此来为脸上贴金之嫌。

而到了西晋,杨家女儿杨艳成为皇后,杨家一跃成为西晋第一外戚家族,国丈杨骏与弟杨珧、杨济权倾朝野,时称三杨。其家族势力足以影响西晋的国运。



在司马轨死后,司马衷是武元皇后杨艳唯一的儿子,更是杨家在皇族唯一的代表。他们的意见,是司马炎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要是司马炎选了司马衷,杨家定然会以自家人视之,多少会辅助其稳固朝堂。要是司马炎选了其他人,那么杨家很可能因为权力,会走到司马氏的对立面,届时又会是一场血雨腥风。

当然,除了杨家,还有贾南风代表的贾家。其当时官场的顶级士族,贾南风父亲贾充是司马昭的心腹,西晋开国元勋,也是西晋初期的重臣。

贾家女儿贾南风是司马衷的发妻,那么贾家自然要支持司马衷。

所以,即使司马炎有废太子之心,但在皇后重臣的保护下,司马衷依然可以稳坐太子之位。

此外,司马衷虽然自己人傻,但他却生了个好儿子,名叫司马遹。其人聪慧异常,小小年纪,却有一般成年人所不及的眼界和思绪。

有一次宫中起了大火,司马炎登上宫墙观看火势。年仅五岁的司马遹拉着司马炎走到暗处说:

“幕夜仓促,宜备非常,不宜令照见人君也”。

意思是,如此慌乱的局面,您不应该站在亮处,以免有人趁乱做一些事情。

司马炎很喜欢这个孙子,认为他像自己的祖父司马懿。

尝对群臣称太子似宣帝,于是令誉流于天下。

当时有相士说广陵有王者之气,司马炎立刻封司马遹为广陵王。司马炎想让自己的儿子活得短一些,自己活的长一些,让自己的孙子快快长大,继承皇位。

自此,有了隔代传想法的司马炎彻底放下了废太子的打算。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司马炎终究没能活的很长,没能等到孙子长大。而更有意思的是,这个被司马炎寄予厚望的孙子,虽然成了太子,但并没有坐上皇位。其因为得罪了皇后贾南风,受其迫害,被废掉了太子之位。这还没完,贾南风为了斩草除根,在司马遹被废后,依然没有放过他。

而正是因为贾南风杀掉了太子,给了赵王司马伦以口实,其发动兵变,诛杀贾南风,自己掌控朝政,由此将八王之乱再度推上高潮。

而因为八王之乱,西晋迅速灭亡,“五胡乱华’时期正式拉开序幕,衣冠南渡,中原成为了胡人的乐土,汉人的地狱,一段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刻来临。那段历史不是身处盛世的我们可以理解的。

在那段时期,整个北方成了罗刹们的炼狱场,人类的文明被一扫而空,仿佛回到了上古时期,人与兽毫无区别。

当然,从历史的客观角度而言,我们也称他“民族大融合”。但从中华民族的主观角度来看,那是真的黑暗,不堪回首,更不值得称道。

那些只手遮天的权臣们,都有怎样的结局?

《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

导语:

权臣,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个特殊产物,也是古代政治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历史上,权臣的身份可以是封疆大吏、或是朝中首辅、亦或是建功将帅、甚至还有可能是宦官太监。

周朝时周公旦经营成周,后人评价他?周公吐脯,天下归心。? ;东汉末年,曹操出任丞相,世人皆说其?挟天子以令诸侯?;明朝末年,魏忠贤专擅朝政,历史上人人皆骂其?权臣当道,吸食民膏。? 由此可见,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同为当朝权臣,世人给他们的评价却截然不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周公助武王治理天下,受世人传颂;曹操成功权倾天下,让后人演义;魏忠贤最后被迫自缢,让天下唾骂,遗臭万年。这么来说,权臣们的结局更是判若云泥。

权臣,帝王的心腹,也是帝王的心腹大患。

有人君臣相安,甘愿做无冕之王。

公元前17世纪,在伊水河畔诞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权臣,他就是伊尹。正是因为出生在伊水河畔,所以他以伊为氏,又由于后来被商王汤拜为丞相尹,故人称伊尹。

伊尹虽然成长在伊水河畔的田野乡村,却精通治理天下之术,他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唯有像烹饪一样拿捏好火候,把握好机会才能是国家变得强大。在被商汤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羊聘请后,伊尹辅佐商汤,打败昏庸无道的夏桀。顺理成章被商汤封为丞相后的伊尹,更是积极整顿吏治,推动经济发展,使得商汤变得富强兴盛。在商汤去世之后,伊尹又历事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辅政五十余年,兢兢业业为商朝做贡献。

沃丁八年,终年一百岁的伊尹去世以后,受到了天子之礼,被葬于亳都(今河南商丘市),被后人奉为?元圣?。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不知蜀汉,而知诸葛亮。东汉末年,没落的贵族刘备,带着结义兄弟关羽、张飞二人,三顾茅庐于南阳,只为了水镜先生那一句?卧龙雏凤,得一人可安天下?。然而,诸葛亮确实没有让刘备失望。建安年间,刘备被曹操追击,在当阳长坂惨遭重败,诸葛亮受命出使东吴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助刘备建立蜀汉,形成天下三足鼎立之后,诸葛亮也被封为丞相,成为了蜀汉的二号人物。

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面对扶不起的阿斗,许多人都猜测诸葛亮会听从刘备嘱托,取而代之。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做,身为当朝权臣,却能做到大小之事必定亲自过问。还在一把年纪之时,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一篇出师表,更是看的人泪涕涟涟。

北伐中原之时,诸葛亮魂殇五丈原,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被后时称为忠臣的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做臣子难,做权臣更难。伊尹与诸葛亮二人,都尽心尽力辅佐君主开疆拓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在先主去世以后,他们都已经权倾天下,却能够忠心耿耿,初心不改,俨然都是权臣忠心,救国救难的代表。在历史的长河里,伊尹与诸葛亮都化为了中流砥柱,被世人敬仰、传颂。

也有人窥伺君权,染指皇位。

在封建社会,皇权的主要威胁有敌国外患,掌兵将帅,权臣大吏??这其中最大的威胁则要数权臣了。

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权臣王莽,假托民间传说,窃取汉室皇权。改元建号,史称新朝。

东汉末年,汉献帝软弱无能,宰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曹操去世后,建安八年,曹操之子曹丕直接逼迫汉献帝让位,建立魏朝。

曹魏咸熙二年,曹家窃汉的报应来了。这一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被拜为相国,袭封晋王。历史惊奇的重现,成为了曹家权臣的他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

唐宋更是权臣当道的巅峰时期,唐玄宗朝年间,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当道,从贫民升任宰相,身兼四十多个职位。在位期间败坏朝纲,专权误国,是他因一己之私直接导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变?,令大唐盛世又到了抛物线的下坡一端。

要说杨国忠是唐朝灭亡的推动者,那么朱温则可称得上是唐朝灭亡的终结者。朱温本是农民起义的首领,泥腿子出身。后来归附唐军,平定?黄巢起义?,官拜汴州刺史,后又被封为梁王。他以河南为中心,成为了唐朝末期重要的割据势力。天祐四年,朱温逼着唐哀帝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

唐朝因权臣而亡,宋朝则因权臣而乱。宋朝著名足球运动员高俅,年轻时做过苏轼的书童。他原本是端王养的球队球员,后来端王继位宋徽宗,高俅因为球术高超加上善于谄媚官居太尉。他一个没有战功的运动员,竟然做起了统领三军的太尉。成为权臣的高俅,持宠营私,侵占军备的他净弄些花拳绣腿的东西糊弄好大喜功的宋徽宗。

此外宋朝的权臣还有蔡京、杨戬。蔡京,四起四落最终位极人臣,官职越高的他愈加贪婪、奢侈,曾大兴花石纲,江河百姓民不聊生。最后失宠,客死潭州;杨戬,并不是二郎神,而是宋徽宗宠臣宦官。他曾任彰化节度使,最后官至太傅,任上强迫百姓租赁他的河堤,荒土,当地百姓深受其害。在其死后,百姓们放鞭炮庆祝。

有人被后世称赞,也有人遗臭万年。

从五代十国,到唐宋以来,大部分的国家都是权臣所建立的。例如唐高祖李渊,本是隋朝独孤皇后姻亲,贵为外戚;宋太祖赵匡胤,身为后周柴荣的得力干将,陈桥驿病变黄袍加身,就这么?百般无奈?下做了皇帝。他们起步都是权臣,但是?胜者王败者寇?,史书里只评价他们是开国皇帝。

但是在明清时期,权臣们多半没有什么好下场。明朝弘治十八年,严嵩高中进士,从编撰开始,升侍读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63岁拜相入阁,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在位期间祸国殃民,亏空国库,使得明朝?供亿日增,余藏顿尽?。后来终于在嘉靖四十一年被抄家,儿子严世蕃被斩首,他也在两年后病死老家。被编成戏曲,遗臭万年。

电视剧《鹿鼎记》让我们认识了清朝权臣当道的代表鳌拜,鳌拜本是清朝打天下的元老,自持功高劳苦。在顺治帝临死之前指定曾经出过天花的玄烨继承皇位,又指定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个人为辅政大臣。但是由于索尼年老多病,不想管太多;苏克萨哈本是多尔衮的宠臣,在当朝不太得势;遏必隆又有勇无谋,没啥主见。加上鳌拜军功显赫,被称为?满洲第一巴图鲁?,所以他一步一步走上了专权之路。

成为了清朝第一权臣的鳌拜,开始目无国法,不仅大肆贪污还纵容手下军士抢占民宅,同时串通他人私自在各处圈地营私。一时间弄的各处民不聊生,但是忌惮于他在朝中的地位,却没人敢去告他的状。

康熙皇帝,在亲政后,作为一个君主肯定不能允许这样的权臣存在。他一边隐忍不动声色麻痹鳌拜,一边训练私兵趁他大意的时候生擒鳌拜。后来的鳌拜被判处三十条罪行,康熙念他对皇太极和顺治帝忠心耿耿,加上没有篡位谋逆之心,才免除他的死罪,定了个无期徒刑。

还是那句话,做臣子难,做权臣更难。人心肉长,无论是谁如果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在所难免会心有波澜。这个时候就要看定力与魄力的强弱了。有的人挥兵而起,成为了一代君王;有的人却深陷囹圄,沦为阶下囚、刀下鬼。

结语:

忠臣当权,国富民安;奸臣当权,民弱国乱。自古以来,百姓的安危、国家的兴亡都与掌权者的才能品德息息相关。商朝宰相伊尹、周朝辅政周公旦、蜀汉丞相诸葛亮、唐朝神探狄仁杰、宋朝大将郭子仪、明朝救世宰相张居正、清朝的纪昀,李卫,刘统勋,张廷玉等人都是封建社会权臣中忠臣的的典范,他们虽然权倾一时,但是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身份,始终忠心耿耿,对朝廷忠心不渝;西汉末年的王莽、东汉末年的家贼曹操,司马炎、唐朝贼相杨国忠,乱军朱温、宋朝高俅,童贯,杨戬以及明清年间的魏忠贤,多尔衮,鳌拜等人。一个个虽然炽热一时,但是终究落得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在巨大的权力面前,权臣的结局后者总是比前者要多,最惨的莫过于北魏权臣尔朱荣,此人原本是爵位出身,还参加过农民起义,后来又把女儿嫁给了孝明帝元诩。元诩死后,尔朱荣假借勤王的名义,带兵杀入京城,把敬宗孝庄帝和太后扔进了黄河里,可谓权倾一时,无人能比。军事上的尔朱荣确实有两把刷子,扫灭葛荣、平定河北、击破南梁、荡平关陇??在这以后尔朱荣在晋阳另立朝廷把持朝纲。尔朱荣的一个女儿是孝庄帝的妃子,尔朱荣却非要让孝庄帝立他的女儿为皇后。为此事尔朱荣赶赴朝都,想要威胁孝庄帝,却没想到在北魏的朝堂之上,被自己的女婿北魏孝庄帝一刀捅死,血溅朝堂。

蔡东藩曾评价他:尔朱荣抗表问罪,义正词严,假使他日入洛,清宫掖,肃纪纲,则功绩岂出伊霍下?故以事迹论,则尔朱兴师之日,尚非肆逆之时。应贬则贬,应褒则褒,论史者固具有苦心乎!

历史长河,漫漫无边。君权与相权一直以来都是相辅相成、相爱相杀的关系,正是这一出出君权旁落、相权炽热的好剧上映,才使得历史更加丰富多彩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7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