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强悍的匈奴人,有可能是夏朝人的后裔吗

二喵说历史 2023-09-20 13:06:51

文/王凯迪

夏王朝,是我们从中学历史阶段就开始熟记的中国第一个古代王朝。它的存在,虽然依旧谜云重重(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很大程度上不被认为是一个存在过的王朝)。

不过,《史记·匈奴列传》中的一段记载让我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眼中,夏朝灭亡后,夏人并未消失,而是逃到了遥远的蒙古高原,形成了后来的匈奴部落,成为战国-秦汉时代的北方强敌。这种看似荒诞的说法似乎是无稽之谈,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么?

01 夏桀何往?

探寻夏王朝究竟去往何方,最后一位君王夏桀的去处明显十分重要。他作为夏族人的精神领袖,周围必然团聚了大量夏朝的移民。

我们所熟悉的夏桀之结局, 古书多谓奔于南巢。《史记·夏本纪》之《正义》云: "庐州巢县是也。"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史记正义是一种以后推前的论述,也就是说因为唐代庐州有巣县这一个地名,才前推当年的南巣是此地,这明显存在重大疑点。因为夏桀败北之地是位于晋西南运城盆地的夏县,而巢湖一带则明显太过遥远。

按照正常的逻辑,一个政权部族沦亡之后最先想到的应该是自己的发祥地,比如满清贵族在辛亥革命之际一度想要退往东北。因此,夏族人舍弃自己的山西一带的老家逃亡南方明显不合适。

恰好,唐代地理图书的一条记载印证了我们的判断,《太平寰宇记》卷四三晋州襄陵县条有: "巢水源出县东南, 巢山在县北15 里"。这里的晋州襄陵县位于今天临汾市的襄汾县,与鸣条之战发生地同在晋西南,同属于汾水流域,在地理层面上更加符合夏桀战败后的逃亡选择。

02 农牧分界线上的夏人

《索隐》引 《括地谱》云:"夏桀无道, 汤放之鸣条, 三年而死, 其子獯粥, 妻桀之众妾, 避居北野, 中国谓之匈奴"。这一记载与我们上文所推测位于山西临汾的“巣”地方位不谋而合。也就是说,夏桀的后代獯粥以及丧国的夏人部落确实很可能向北,沿着汾河谷地一路北上,进入山西中北部地区。

山西中北部地区在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农牧分界线上。根据拉铁摩尔的理论,游牧民族并不是最开始就出现的民族形态,而恰恰是脱胎于农牧分界线上边缘农业形态之中,亡国之后的夏人很明显符合这一特点。

实际上,在商代,山西分布着许多如"土方"、"鬼方"等方国部落(这些部落处在农牧边界线上,不仅不是游牧民族,而且具有战车等定居民族的武器装备)。今日的学者胡厚宣考证,土即夏, 土方即夏人居处的地方。这就可以说明,到了公元前 15、14 世纪,夏在北方还是一个强大的方国, 与商人经常处于对抗之中,是一支分布在农业边缘的部族。

图/商代

商代早期的内蒙古南部、陕西北部的考古发现中,很多与二里头文化惊人相似的玉石、陶器大量出现。这说明夏王朝的文化随着夏人的北迁逐渐向蒙古高原的南部播撒,这也印证了我们对于夏文明北上的相关判断。

03 北上草原

商朝后期,夏人的后裔似乎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根据前文拉铁摩尔的理论,此时的夏族人很可能已经从农牧分界地带出发,向北方的蒙古高原迈进。这在考古学上也不缺乏证据,公元前13世纪开始,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沿岸出现了一种青铜文化——卡拉苏克文化。

苏联学者吉谢列夫认为,"卡拉苏克文化中,有东南方向中国北部居民带到叶尼塞河沿岸的器物" 。这种文化中不仅出现了夏王朝的典型圜底形陶器,还出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短剑和戈,甚至还有夏代典型的白玉环、典型中原式的带菱形铤的矛, "商式" 铜箭等事物。很明显,这种突然出现于南西伯利亚与蒙古高原的。

图/新发现的匈奴龙城

除此之外,后来我们对匈奴的记载中,匈奴人明显体现出包括龙之信仰、筑城习俗乃至于“五行”布阵的军事战法。这种种印记都表明匈奴人很可能与中原有着莫大的关系。

早期的夏朝人经过了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直至南西伯利亚的迁徙。到了公元前三世纪,他们又重新南下进入蒙古高原南部,遇到了熟悉又陌生的秦人、汉人。此时的匈奴人或许只是依稀记着他们曾经是这块土地的主人,是曾经的"夏人",无奈草原的磨砺已经让他们曾经的同胞将他们当作异族了。

参考文献:

1. 汉书

2. 陈立柱:《夏文化北播及其与匈奴关系的初步考察》,《历史研究》。

野蛮的匈奴人的祖先竟然会是夏朝的后裔

夏灭亡后,剩余势力除了主要留居中原,还有两支分别向南方、北方迁移。桀带着不少夏族民众从历山南迁至南巢,这便是南支。北支进入蒙古高原,与当地诸族融合,有人认为这便是后人所称的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载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括地谱》更详细地解道“其(指桀)子獯粥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徒(即北原游牧民族),中国谓之匈奴。”商汤王因帝宁之故都,封夏室的一支姒姓贵族于杞国,以奉祀宗庙祖先。《史记?陈杞世家》载夏裔在“殷时或封或绝”。

周武王灭商为王之后,封大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春秋末期,孔子因为崇尚夏礼,还特意去杞国访问考察。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禹陵村,夏禹姒姓后代世代为禹守陵至今。郭沫若、胡厚宣、程憬等认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战败后的夏。根据卜辞记载,土方是位于殷西北方的一个强大方国,是武丁以及先前商王的长期征讨的对象。武丁征服土方后,在其腹地“唐土”建设大型城邑“唐”,镇压控制土方人民,此后不再有土方叛变的记载。周初,成王封晋国始君唐叔虞于此。

匈奴的英文名是hun,也是破坏者和野蛮人的代名词,从中可以看出欧洲人对匈奴的恐怖记忆。公元1世纪,在东方已成为“丧家之犬”的北匈奴,逐渐向西逃亡,最后深入到欧洲腹地,不仅找回了昔日的荣耀,还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大变动,从而改变了欧洲历史。

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

汉武帝对匈奴的猛烈反击,大伤了匈奴的元气。到西汉晚期,匈奴发生了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而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将陈汤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为理由消灭掉了,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

东汉初年,在匈奴贵族中反汉的势力重新抬头,导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常发动对南匈奴和 *** 的掠夺。

而当时东汉刚刚建立,国力还属于恢复期,因此,直到汉明帝时,才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73年,汉军四路出击北匈奴,窦固、耿忠的汉军一直追击到天山一带,并夺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

汉和帝时,又发动了针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89年,窦宪、耿秉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公元91年,汉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只得向西逃窜。

至此,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而与汉为敌的北匈奴,则受到汉与南匈奴的合击,已无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窜。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4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