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廷知道未来会是那么个下场,那么当初肯定会立宪。可是,他们当初不知道啊。因此,就怀着侥幸心理,走一步看一步,于是一直走到了清朝灭亡。
事实上,早在慈禧活着的时候,预备立宪的事情就提上议程了。当时,对这事儿最热心的,是直隶总督袁世凯。
也就是说,权力的根基是这个权力结构中的每个人都认可你的统治地位,你就有了权力。在中国历史的过往,任何一个权力架构的坍塌,无不以这种权力认同的坍塌为多米诺骨牌的第一推。夏桀道路以目,商朝牧野之战,周朝国人暴动,秦朝大泽乡,等等。一个权力集团一旦失去了,哪怕是正在失去对时局的把控,就如同骑在老虎背上的凡夫肉胎,瞬间会被吞噬。
所有的当权者都懂这个道理啊,与其等到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不如逐渐缓和一下矛盾,给自己找一条活路不安稳吗?这一念之间,真真应证了一句佛家鸡汤: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中国人是不理解这种逻辑的,那一句卧榻边不容他人酣眠,持续了千年。为了权力的独占和权威,多少家族曾经辉煌不可一世,却在时间的冲刷下灰飞烟灭。君要臣死臣必死,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为了个人私欲贪婪到极点的皇权思想,才是造成中国历史上一个个死循环的根源。
回到问题上,为什么清政府宁可灭亡,也不退让?不是因为他们刚烈,而是崛起在白山黑水间的异族,也被深深同化成了咱们的同族思维。几千年腐朽将满族人也变成了不会任何变通之道不愿放弃权力的愚昧之徒。
到了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清廷还颁布了《内阁官制》和《内阁办事暂行章程》,成立了所谓“皇族内阁”。同时期,民间力量的勃兴和革命党的添油加醋,这一进步的举动又被看作是“满族专政”而不顾世界潮流的反动行为。那些各地督抚和新兴势力要求的是充分放权,而清廷考虑的是维系统治大厦。
整体社会的诉求已经多元复杂化了,那种渐进的改革不具备了社会基础,随着思潮起伏,士大夫忠君事君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变动。载沣作为满洲少壮亲贵,心里也苦,朝廷还有清流派与北洋派之争,可谓捉襟见肘。
所以,内部崩溃很可怕,你做什么都不对,除了灭亡。世道变了,变天了,吃药也没用,可悲!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3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