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与这个时代的变化扯上了关系,那么,他的命运便不由他去掌控了。相信每个这样人的背后,都或多或少有点不为人知的故事。
1644年,这是决定明朝存亡的一年,它对中国整个历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史书上,关于这一年的记载,就有:崇祯十七年、永昌元年、顺治元年,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地方政权——大西朝大顺元年。
在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7天后,李自成率领百万大军出西安、渡黄河,兵分两路直驱北京。此时,关外清军数十年的掠夺已经让明王朝的北部边防摇摇欲坠,而1641年,明朝又遭遇“三百年来未有之饥荒”,易子相食的境况比比皆是。
1644年,这一年之内,紫禁城的龙椅上坐过三个皇帝,而直接促成这一历史发展的人物,就是:吴三桂。
吴三桂能够成为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能在历史上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可不得不让人提起他的家庭背景。吴三桂的父亲是明将,从小深受父亲影响的吴三桂勤于读书、习武,从来没有一天偷懒。在年仅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应试中了武举,成了当时明朝不可多得的人才。
清史着名研究专家李治亭认为:吴三桂能够快速上升,这与他的家族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可否认,吴三桂的家庭背景确实让他得到了不少好处,但是,他的成功也离不开自身非凡的天赋和其勤奋的努力。最终,在崇祯五年,年仅20岁的吴三桂荣升为游击将军,之后,因舍身救父而成名。
虽然,在正史中这一段无从考察,但是,在着名的《庭闻录》、《吴三桂记略》和《平吴录》中,都曾记载了吴三桂救父的忠孝事件,甚至,书中都描述道:吴三桂在数万清军的围困中,带领十个将士出城,最终,成功的救出了父亲,而自己却毫发无损。
如果这一历史属实,那么,应该是在崇祯三年。
这一年,皇太极第一次率领大军绕道蒙古入关,祖大寿应朝廷之命前去支援,之后,与之相遇。当时,吴三桂父亲带领骑兵侦察被清军围困,他的此举可以说无愧“忠孝”二字。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发展,更何况,在这么一个乱世之中,人更是会被改变的。
吴三桂也是一样。
吴三桂可以冒死杀入清军阵营营救自己的父亲,也可以在关键时刻与自己父亲的生死决裂。他可以在与敌军作战中,赢得明、清双方赞颂,也能在两国决战之时,抛弃统帅全身而退。自然,他可以在锦州城下,用对清兵的战斗来回应恩主加亲戚的祖大寿的来信招降,表现出在明王朝危难时刻对朝廷的忠诚。
就是这样一个善变的人,却决定了他在整个动荡的时局之中,成为了那些想称王称霸之人争夺的对象。
李自成试图以政治方式让吴三桂投降,让每个诸侯都给吴三桂写劝降书,并在三月底携四万两白银去了山海关,赏赐给了已经一年多都没有领到军饷的吴三桂军队。另外,李自成还封吴三桂为诸侯,同时,让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写信招降吴三桂。
对待李自成的招降,吴三桂曾非常不屑的表示:“都城失守,先帝宾天,三桂受国厚恩,益以死报国,死也不从。”但是,他最后却故意问手下:“如果不能抵挡外御,该何去何从?”他将这个球完美的抛给了自己的手下,在所有人都不敢轻易说出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他开始逼问下属。
诸将在吴三桂带着暗示的追问下,异口同声的回答道:“今日死生惟将军命”时,吴三桂终于决定“报使于自成,卷甲入朝”,这和崇祯皇帝始终不愿意承担明朝亡国的事情非常相似。如愿以偿,吴三桂向李自成投降了,并带领全军为崇祯皇帝默哀。
在吴三桂投降之后,天下本来已成定局,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又出现了一幕戏剧性的事情,那就是:刘宗敏抢劫了陈圆圆。史学家李治亭认为:这一决策的改变,决不容许被历史忽略。
在将都城交付给李自成手下后,吴三桂前往了北京,在途中吴三桂得知父亲吴襄被捕。起初,他并不是很在意,“用我的父亲威胁我投降,又能怎样呢?”然而,在得知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掠走之后,他终于脑羞成怒,大呼:“大男人不能保护自己妻子,有什么颜面呢?”
之后,吴三桂立刻反军攻克了山海关,并写信给自己的父亲吴襄,声称:“父亲都不忠,儿子怎么能孝顺呢?”对于此事,史学界李治亭认为:吴梅村讽刺吴三桂为了一个女人而投降清朝,实在是忽视了这件事背后的事实,是面对两大阵营的政策问题。
换句话来说,刘宗敏为了一个女人,逮捕了他的父亲吴襄,根本没有顾忌吴三桂,这不是自寻死路吗?陈圆圆与吴三桂对于政局孰轻孰重这不是一目了然吗?刘宗敏怎能如此糊涂?犯下这样不该犯的错误。所以,世事难料,到底是吴三桂因为一个女人而投降清朝,还是李自成、刘宗敏因为一个女人而失去了到手的政权,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和遗憾,现今看来实在是一目了然了。
最终,吴三桂和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达成了联盟,在山海关一举打败了李自成,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率领全部将领归顺了清朝... ...这也标志着吴三桂已经彻底投降了清朝。
在1644年,吴三桂是“忠臣”或是“逆贼”,人多嘴杂什么样的说法都有。但是,不管吴三桂背负着怎样的名声,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在那个动荡的历史潮流中,成为一个多面的人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史学家李治亭认为:“将满清入关的责任全推到吴三桂身上,也是有违历史事实,这是不公道的”。
参考资料:
【《平西王吴三桂传》、《吴三桂纪略》、《明史·李自成传》】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1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一日受宠,一生幸福,浅谈薄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