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高俅这两个人应该说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鼎鼎大名的。高俅靠着自己在赵佶面前的秀球技赢得了赵佶的喜爱并不断提拔,其实说起来这事和苏轼还有些关系。
高俅之名借着《水浒传》而
家喻户晓,但史书中却对其记载不详
,在正史中连个列传都没有。并且对他的评价含糊不清,这就给了文学创作者很大的发展空间,也就有了《水浒传》里的这么个反派形象。不过在《水浒传》里高俅靠着在赵佶面前秀球技的事情倒是确实存在着。
高俅的发家可以说是“机缘 巧合”的集中体现,他一生中得遇三位贵人相助,最终才走上飞黄腾达之路,而他所遇到的第一位贵人,正是苏轼。
高俅
苏轼,高俅的第一位贵人
在史书中,高俅的出身记载不详,不过南宋王明清在《挥麈后录》中说,“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吏,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师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王明清的外祖父乃是曾纡,而曾纡则是曾布的儿子,因而这段记载还是比较可信的。
由此可见,虽不知高俅此人从何而来,但其曾为苏轼小吏之事应当属实。而因其写的一手好字,
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
加之
为人乖巧,早年间也比较本分,因此应当是极受苏轼重用的一位小吏。
元佑八年(1093年),苏轼从翰林侍读学士外调至中山府,临别之际,苏轼还曾想方设法为高俅推荐去处。由此可见,苏轼应当对高俅是比较看重,至少是比较喜爱的。
苏轼为高俅寻找到的第一位下家是曾布,但是却被曾布所拒绝。于是苏轼又转而将高俅推荐给了他的另一位朋友,王都太尉王诜(即王晋卿)。
苏轼
王诜,高俅的第二位贵人
这太尉
王诜的身份可不一般,他乃是宋神宗的妹夫,也就是端王赵佶(后来的宋徽宗)的姑父,高俅投身其门下,飞黄腾达已是指日可待。
王诜身为驸马却又招蜂引蝶,长期冷落蜀国长公主,虽为宋神宗所不喜,但其身份毕竟不一般,当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再加上王诜乃是一个丹青书法的好手,因而与当时的端王赵佶却私交不错,两人时常私下切磋,因而经常有往来。
元符三年(1100年),高俅终于迎来了出头之日。根据《挥麈后录》中的记载,王诜与赵佶在等候早朝时相遇,赵佶想要修理鬓角,却忘带了篦子刀,于是向王诜借了一个。赵佶见王诜的篦子刀样式新颖,便夸赞了一番。王诜见赵佶喜欢,便说自己一共做了两个,家中还有一个没有用过的,早朝结束后便派人给赵佶送去。
王诜
而替王诜为端王赵佶送篦子刀不是别人,正是高俅。高俅带着篦子刀来到端王府时,碰巧赵佶在题蹴鞠,高俅本身也是个蹴鞠高手,在一旁观看后便露出了不以为然的神色,赵佶或许是看到了高俅的表情,便问道
:“汝亦解此技邪?”
高俅倒也年轻气盛,回答道:“
能之。
”“
漫令对蹴,遂惬王之意,大喜
,呼隶辈云:‘可往传语都尉,既谢篦刀之况,并所送人皆辍留矣。
’
”
王爷要人,而且只是个跑腿小厮,王诜当然无不应允,于是高俅转而便进入了端王府。
赵佶,高俅的第三位贵人
前文说过,高俅为人甚是乖巧,想必待人接物也不一般,因而很快便得到了端王的喜爱,成为了身边亲信。
赵佶
而更为巧合的是,就在高俅进入端王府不久后,即元符三年正月十二日(1100年2月23日),宋哲宗赵煦驾崩,因其无子,因而端王赵佶得以继位为帝,是为宋徽宗。就这样,高俅的身份再度水涨船高,一下子从一个闲散王爷的玩伴,一跃进入了大宋王朝的官场,而且凭借宋徽宗赵佶的宠信,其在官场中可以说是顺风顺水、青云直上。
宋朝虽然“重文轻武”,因而对于文臣的任职要求也极高,哪怕是最基层的县令,也要求必须是三考的进士出身,因而像高俅这样的王爷玩伴出身,想要进入文官圈子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而武将相对于文官来说,任职的伸缩性自然也就比较大了,然而即使如此,没有边功,想要成为高级武官也是不可能的。
赵佶对于提拔高俅,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他先是将高俅下方到基层,托付给守边大将刘仲武,用来给高俅“镀金”。而刘仲武也知道赵佶将高俅托付给自己的意思,因此只要有战功,必然少不了高俅一份。就这样,高俅凭借守边立下的“赫赫战功”,最终被提拔到了太尉的高职。《宋南渡十将传》有载“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竞以边功至殿帅。”
说起来高俅的发迹离不开运气和自己的一些才能,不过说起来和苏轼也未必无关。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89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