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司马师如果有儿子自己也未必能被追封为帝

爱殇历史 2023-09-20 09:37:50

三国时期的“小霸王孙策”和司马懿长子司马师在他们死后,一个被追封为王,一个被追封为皇帝,相似的身份,不同的境遇。这是为什么呢?

孙策、司马师不同的追封遭遇。

孙策对于江东割据势力的形成居功至伟,是孙吴的奠基者之一。孙权兄终弟及,继承权力,

黄龙元年(

229年

称帝。孙权追封父亲

孙坚为“武烈皇帝

”,庙号

“始祖”

;孙策被追封为

“长沙桓王”

这是考虑到孙策有一个儿子孙绍,如果追封孙策为皇帝的话,将来有可能同孙权的后代争夺帝位,因此孙策被封为王。孙策的后人比较出名的是他的外孙

陆抗

,被称为吴国最后的名将,

凤凰

三年(

274年

他死后,东吴很快被灭亡。

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西晋奠基人之一,他和司马昭是同一个母亲张春华所生,

正元二年(

255年

,司马师病死于回师途中。晋武帝司马炎继位后,追封

司马懿

晋宣帝、司马师为晋景帝、司马昭为晋文帝

司马师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领养了司马昭的次子

司马攸

为养子。司马攸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司马师没有嫡系后代,养子也是司马昭的儿子,全归司马昭一家了,司马炎觉得

司马师

没后代,所以追封为皇帝也不是什么大事。

司马师

?

古代的封建帝王们,把自己的先辈的追封都考虑得十分周到,避免出现更多的争夺皇帝位置的现象。

司马师没有亲生儿子,可是有一个养子司马攸,西晋建立时被封为齐王。司马攸非常孝顺,对养父、亲生父亲母亲以及哥哥司马炎,他在西晋政权中担任很多重要的职务。他的身份太特殊了,非常担心晋武帝司马炎对他的猜忌。司马炎和司马攸的母亲也非常担心死后司马炎会对司马攸做小动作,临终都嘱托司马炎照顾好自己的亲弟弟。

晋武帝司马炎晚年,身体非常不好,而且太子司马衷能力又不足,朝野上下让司马攸接替司马炎帝位的呼声非常高,司马炎将司马攸赶出都城,让他到封地就职,结果呕血而死。

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承袭齐王的封号,参与“八王之乱”,拥立清河王司马覃做皇太子,自己打算长期把控朝政。结果司马炎第六子长沙王司马乂发兵攻打他,击败并杀死了他,首级展示六军,暴尸三天。

司马炎可以尊司马师为帝王,为什么反而容不下自己的亲弟弟司马攸?

因为伯父司马师对司马炎的皇位没有威胁,而弟弟司马攸取代他的呼声却很高。司马师是司马昭的哥哥,也就是司马炎的伯父,他的一生中没有生过孩子,只有几个女儿,而且年龄也大了,所以对司马炎是没有皇位威胁的。但司马攸就不同了,无论是能力还是声望都在哥哥司马炎之上,有一大群臣子都希望司马攸能够即位,从而对司马炎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根据正史的记载,司马攸是个才华和品德都很出众的优秀人物,为人也诚实正直,才华方面更是不可小觑,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因此司马攸的名望很大,很多人都希望他能够带领人们走兴盛的道路。

可恰恰因为司马攸的优秀,才对司马炎的皇位形成了莫大的威胁,虽然兄弟俩的感情好,司马炎却也因此而倍受煎熬,最后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坚决将齐王司马攸遣返回封地,远离京城。司马攸却不肯离开,并且因为对哥哥的愤恨而得了重病,由于想要奉承帝王,司马炎派去的御医并没能把司马攸治好,反而还说司马攸根本就没有病。

后来司马攸看到哥哥心意已决无法回头,只好硬挺着身子辞别哥哥上路,没几天就病发死在了去齐地的路上。事后司马攸的儿子向司马炎哭诉,说御医耽误了司马攸的病情,司马炎就下令把那几个御医处死了,但他也是做做样子而已,并没有因此感到很难过。

司马炎追尊司马师为帝结果怎么样?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司马懿高平陵政变之后,干掉曹爽,执掌了曹魏大军,经过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的巩固与发展,最终咸熙二年(265年)在孙子司马炎的操控下建立了西晋王朝。凡是历代开国君主,都有追尊先祖的做法,所以司马炎追尊了祖父司马懿、父亲司马昭,甚至连伯父司马师为帝了。那么司马炎追尊司马师为帝结果怎么样?

根据《晋书》记载:武帝受禅,上尊号曰宣皇帝(司马懿),陵曰高原,庙称高祖。武帝受禅,上尊号曰景皇帝(司马师),陵曰峻平,庙称世宗。武帝受禅,追尊号曰文皇帝(司马昭),庙称太祖。

对于司马炎对自己的伯父司马师追尊为帝,很多人就表示不理解,因为历史很少建这样的情况,同时时代的孙策称帝之后,还只给了哥哥一个长沙桓王的待遇。为什么司马炎对自己的伯父这么好?

这个时候很多人就给出解释?因为司马师虽然短暂执掌大权,但是却只有五个女儿,并无儿子,只好从弟弟司马昭那里过继一个儿子叫司马攸,成为司马师的继子。司马炎和司马攸是同胞兄弟,换句话,司马师的儿子,其实是司马昭的后代。

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因眼睛有瘤疾而死,这个时候司马攸才7岁,还是个孩子,所以,司马师传位给自己的弟弟司马昭,如果传位给司马攸,其实还是相当于传位给了司马昭,那还不如直接传给司马昭。所以司马炎才追尊司马师为帝,一方面是本来都是兄弟,其次显得司马炎不是那么寡情刻薄。

司马炎追尊司马师为帝结果怎么样?结果就是上演弟弟和儿子争夺皇权大戏。

因为司马攸性格温和,又以礼拘束自己,因此很少有过错。有治理才能,西晋建立后封齐王,历任骠骑将军、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要职,所任颇有建树。司马炎病重晚年,朝廷内外要求司马攸继位的呼声高涨。

《晋书》:“及帝(即司马炎)晚年,诸子并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内外,皆属意于攸。”

因为在古代继子就等同于儿子,在过继于人的时候是要举行仪式,家族中重要人物要出席,从法律意义上给予名义,享受和儿子一样的待遇,改姓、进宗庙。由于享受和儿子一样的待遇,所以就必然要继承继父的财产地位,为了防止家族财产落于外人之手,大部分时候继子都是自己的族人。

司马攸,本身有能力,又得名声,又有继承皇帝的权利,自然是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但是司马炎会让自己的儿子丢掉皇位吗?最后的结果是司马攸愤怨,吐血而死,享年三十六岁。

历代帝王晋朝开国“三司马”之司马师

晋世宗景帝司马师

晋景帝,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中国三国时期魏大臣。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长子。西晋奠基人之一。司马师沉着坚强,且有雄才大略,与夏侯玄、何晏齐名。魏景初年间,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曾与其父司马懿谋划诛杀曹爽,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旋加卫将军。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魏嘉平四年(252),迁大将军,加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任命文武大臣使各有职掌,朝野肃然。司马师也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曾用计大败吴将诸葛恪。正元元年(254),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密谋除司马师,事情泄露,司马师杀死参与者,迫太后废掉魏帝曹芳,从太后命以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亲率兵平定丘俭、文钦之乱,途中病死。晋朝建立后,追尊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人物生平

魏景初年间司马师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司马师亲自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事后,论功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之职。而事变前夜,当司马懿将计划告诉司马师与司马昭后,司马昭担心的整晚都睡不着,而司马师却像平常一样安睡。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死。司马师承父职,以抚军大将军身份辅政。

嘉平四年(252年)春正月,升为“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以诸葛诞、丘俭、王昶、陈泰、胡遵为都督,任命王基、州泰、邓艾、石苞为州郡,卢毓、李丰裳选举,傅嘏、虞松参计谋,钟会、夏侯玄、王肃、陈本、孟康、赵酆、张缉预朝议。

嘉平五年(253年)五月,吴国孙亮的太傅诸葛恪带了大军来攻打“合肥新城”(合肥西北三十里的一个小而坚固的新城,满宠所造)。司马师命令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用深沟高垒、以逸待劳的方法抵抗诸葛恪。诸葛恪因欲战不得,而羁留在合肥新城的城郊有好几个月,终于粮尽退兵,在归途中被埋伏在合榆镇的文钦杀得惨败。

正元元年(254年)春正月,曹芳和中书令李丰、后父光禄大夫张缉、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宝贤企图让太常夏侯玄代替司马师辅政。司马师知道后,以企图“废易大臣”的为由,就把他们连同夏侯玄全部抓来,都灭了三族。秋九月,司马师以“天子已长,却不理朝政,整日只知道与小优郭怀、袁信等人裸袒淫欢”为由,奏请皇太后郭氏废少帝曹芳,押往山东临淄的“齐国”,再度作所谓齐王。秋十月,司马师以“长辈不可继承晚辈”为理由,奏请皇太后郭后,出面主张,立魏明帝的一个侄儿、与曹芳辈分相同的高贵乡公曹髦,曹髦这时候的年龄是十四岁。司马师扶立了曹髦以后,把嘉平六年十月改为正元元年十月。

正元二年(255年)春正月,镇东大将军丘俭、扬州刺史文钦举兵作乱,并把自己的四个儿子当成人质送到东吴,向孙亮讨好,却并未得到东吴的大力支援。春一月,丘俭、文钦 *** 了五、六万人渡过淮河由寿春向西进发,没有办法直捣洛阳,或占领许昌,却走到了项县(河南项城)就停住了。司马师吩咐监军王基带领前锋部队扎在“南顿”,对毋丘俭、文钦监视,另派诸葛诞带领豫州的兵,进攻寿春;派胡遵带领青州、徐州的兵,斜出谯县与今日的商丘之间,断绝毋丘俭、文钦从项县回归寿春的路。司马师自己亲率主力,屯聚在汝阳。另外,司马师又叫邓艾,带了一万多名“泰山诸军”,到乐嘉县,做出不堪一击的样子,引诱毋丘俭、文钦出击。毋丘俭果然就叫文钦来打邓艾,司马师就指挥大股骑兵,从后面袭击文钦,文钦大败。毋丘俭在项县城里听到消息,慌忙弃城而走。这一走,全军不可收拾。他毋丘俭本人在走到慎县以后,躲在河旁的草丛里面,被老百姓射死。这个老百姓,姓张名属。文钦一口气逃往了东吴。毋丘俭的小弟弟毋丘秀,也逃去了东吴。毋丘氏与文氏两家的人,凡是留在魏国的,都一齐被司马师屠杀。母族、妻族的人也连带遭殃。春二月,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本来眼睛上就有瘤疾,经常流脓,致使眼睛震出眼眶。最后终于在辛亥(二十八)日(3月23日)痛死于许昌。

司马师死后,曹髦欲依霍光之例,追加大司马之号以冠大将军,增邑五万户,谥曰武公。但为司马昭所辞,最终谥曰忠武。晋国建立后,追封司马师为景王。司马炎接受禅位后,追封司马师为景皇帝,陵曰峻平,庙称世宗。[2]

相关事件

司马师攻项之战

三国时期魏正元二年(255),大将军司马师率军击败镇东将军丘俭等的作战。

嘉平三年(251),独揽军政的司马懿病逝,其子司马师继掌魏国大权,与曹氏间的争权斗争愈演愈烈。正元二年正月,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起兵,率兵五六万,渡淮水,进至项县(今河南沈丘),以逼洛阳,讨伐司马氏。

司马师留弟司马昭兼中领军,镇洛阳,自统中外诸军,带病出征,并召三方兵向项开进。时吴国丞相孙峻欲乘机率军进据寿春,支援丘俭等。司马师遣镇南将军诸葛诞督豫州诸军,经安风津(今安徽霍丘北)向寿春,以击吴军;又令征东将军胡遵领军断丘俭退路。

兖州刺史邓艾率兵万余,急趋乐嘉城(今河南项城西北),作浮桥以待司马师。丘俭遣文钦击邓艾。闰正月,司马师听取荆州刺史王基的速进建议,并令其为前军,抢先进占屯粮地南顿(今项城西),自率军从汝阳(今周口市西)潜行至乐嘉,与邓艾会师。文钦猝见大军至,自知不敌,遂以攻势掩护撤退。司马师遣骁骑800追击。

司马师率军逼近项,诸将纷纷请求乘胜速攻丘俭。司马师知丘俭军心不稳。围而不攻,待其不战自溃。丘俭在部将纷纷投降、军心大乱情况下,得知文钦已败,也乘夜逃走。文钦还至项,孤军无援,知寿春已失,遂奔投吴国。丘俭逃至慎县(今安徽颍上北),被擒杀。司马师令诸葛诞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自还师许昌。 司马师攻项之战,再次沉重地打击了曹氏势力,加快了代魏的步伐。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89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