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意思是说旧时兵痞趁乱打劫。其实此话也可延伸理解为,战争机器一旦开动,整个国家也就开启了“烧钱模式”。尤其在武器购买和弹药消耗方面,花费甚多。
事实上,哪怕在和平时期,大国在军费上的开支也不低。比如2020年,在疫情如此严峻的情况下,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军费都实施了追加。英国政府计划未来4年内,军费追加额度为165亿英镑。而澳大利亚的《2020年国防战略修订》显示,未来10年的军费预算将提升至2700亿澳元。
任何国家似乎只要一涉及军事投入,立刻都能变身“土财主”。和平时期的军费开支可以提前规划预算,那在战争状态下,军费的投入和运作又是如何运行的呢?
一、自家研发武器也得掏钱2001年美国对阿富汗发动的反恐战争中,仅仅两个多月,军费就花了100多亿美元。其中有38亿美元,在战争开始之前就支付了。这些提前花出去的军费,其中一大部分是武器装备的花费。
是的你没看错,哪怕美国军火商承包了全球一大半的武器订单和生产任务,本国自身需要武器的时候,军火商一分钱也不少拿,包括中间承包商的回扣,美军方按规矩该掏也得掏。
可能有人会觉得,美国的军火企业,无论是洛克希德马丁,还是波音、雷神以及通用动力,他们全部都是私营企业,政府花钱买武器天经地义。
然而事实上,即使本国的军火企业是国有控股的,比如我国的北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于国资委属于央企,他的武器销售以及国内军队的武器采购,同样也需要付款。
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军火企业是私营还是国有控股,武器的研发和制造,都有巨额的成本支出。
以美国以往的F-16战机为例,2004年的时候,单价售价为5000万美元,其成本支出占到了45%左右。
所以,哪怕是本国制造的武器由本国使用,国家也得付钱把这笔开支给补上才行。
美国尼米兹核动力航母
二、预留和追加,军方永不缺钱任何一场战争都是突然爆发的,于是有人就觉得,军方手忙脚乱要行动,如何去筹集这么一大笔钱呢?
事实上完全不用担心军方没钱,无论是预留还是紧急追加,国家在任何形势下对军队的钱款都是有保障的。
由于每个国家的国防开支,都是提前一年甚至提前几年规划好的,因此即便战争突然爆发,军方也不会因为没钱而采购不到武器。
在预算方面,除了每年必要的军队人员开支、武器维护和采购等支出之外,国防预算中通常都会额外保留一部分用于战时的紧急费用。
这一点我们可以以美国为例。美国在二战结束后,几乎参与了20世纪后半叶以及21世纪前二十年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军事冲突,所以其每年的国防预算,始终保留有境外作战的预算支出(无论下一年是否真有战争爆发)。
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
根据美国《2019国防授权法案》的数据显示,其中陆军境外作战的军费授权占比为40%;海军、海军陆战队占比分别为 9%、2%;空军占比为18%。
如果提前准备的预算不够,国家还会追加拨款。在伊拉克战争发动之前,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战前的预估费用在500亿-600亿美元之间。但很快便证明这笔钱杯水车薪,于是绝大多数的费用,都是在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后追加的。
即使是世界上不主动发动战争的国家,为了自身的安全,每年的国防预算中通常都会保留额外的部分,具体到每个国家的预算占比都不一样。
通常,用于支付战争的军费,是由每个国家的立法部门即国会来审核拨款的。
和平时期每年由政府下辖的军方部门具体列出所需开支,而后形成预算,提交国会审核批准。一旦获得通过,财政相关部门将会把所需的款项,按照具体的步骤拨发给军方部门。
相比之下,战争时期的拨款流程可能会简便许多。但无论如何,基本都会遵循立法部门审核-财政部门拨款-军方相关部门具体负责钱款的使用这个流程来进行。
当然,因为战争规模不同,国家支付钱款的方式也不一样。如果是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以及非对称的战争,主导战争的一方往往因为实力雄厚,采购武器都是现金支付,而且通常不会“打欠条”。
2020年,美国国内排名前五的军火企业,从五角大楼一次性就拿走了1500亿美元的购买武器钱款。这笔支出,占到了美国去年国防总支出的五分之一。要不说老美财大气粗呢。
但是,如果战争规模空前之大,像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那样。无论是武器的购买还是军费的开支,其形式都不能以常规的模式来衡量。
三、打白条、其他形式抵扣和战争债券二战初期,英国被希特勒的闪电战打的措手不及,英国方面拼了老命通过“发电机行动”,勉强把三十多万部队撤回了本土,但却丢失了所有重武器。
眼看英国只能扛着步枪抵御希特勒,丘吉尔只好厚着脸皮向罗斯福购买武器。但是,此时的英国政府拿不出巨额的钱款,只能通过三种形式来买武器。
第一就是“打欠条”。由于英美众所周知的关系,所以美国人不怕英国赖账。
第二是贷款购买。毕竟采购数量庞大,美国政府可以答应英国人先欠着,但军火商不会乐意的。于是英国先向美国借款,待战后利息本金再一并奉还。
第三是以其他形式抵扣。二战时期,丘吉尔和罗斯福举行了多次商谈,丘吉尔通过把英国海外的一些军事基地租借给美国使用的方式,换来了大批武器弹药。
所以说,一旦战争规模扩大,连英国这样欺负别国的列强,在战时状态下也只能咬着牙挨美国人的宰。
英国国家战争债券广告(1918年)
事实上不光是英国,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打到最后没钱了,各参战国都开始广泛发行战争债券。
所谓战争债券,是政府发行的一种公共债券,用于在战争时期为军事行动和其他一切公共支出提供资金。
简单一点来说,个人先把钱交给国家,国家给你发放等额度的债券,待战后再把钱还给个体。说白了,就是国家反过来向个体借钱。除此之外,一国也可以向另一国借贷,当然前提是人家能借给你。
一战期间,奥匈帝国在1914年11月发行了第一批战争债券。加拿大在1917年发行了名为“胜利债券”的战争债券。美国则在1917和1918年两年期间,由财政部主导,发行了自由债券。
相比之下,由于德国被排除在了国际金融市场之外,1914年向华尔街大笔借贷而遭到拒绝。随后在一战中,德国只能靠向国内民众发行战争债券来维持战争。到了二战时期,希特勒干脆直接向犹太人抢钱了。
无论是哪种形式,战争本身都极度烧钱。尤其在大规模的战争情势下,为了维持战争机器的正常运转,各国政府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来筹措资金。
而在和平时期,各国政府的军费开支,也会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指数而适时调整。
美国政府为美墨战争提供的贷款
四、军费占比只高不低虽然世界当下号称和平时期,但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统计,2017年,世界所有国家的军费总开支为1.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9%,占世界GDP的比例为2.2%,人均军费支出为230美元。
这其中,美国军费的支出依然最多。2017年,美国军费总额为6097.58亿美元,占当年GDP总额的3.1%,占政府财政支出的8.8%。
而在当年制定的《2018 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指出,来年的的军费开支,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三百多亿美元。
历史上,美国军费占GDP比例最高的是1952年,占比为13.3%。其后占比有所下降,但进入21世纪后,最高峰在2011年又达到过11.8%。
在具体的开支上,美国军费主要分成武器采购、研制试验与评估、作战与维护、军事人员、其他授权、军事建设以及能源部国家安全计划七个部分。
比如在2019年的时候,武器采购的费用为1440.46亿美元,而武器的试验与评估,也高达931.84亿美元。
无论是在武器的采购还是研发力度上,美国军费开支绝对是一等一了,可美国政府依旧不满意,还强逼着自己的盟友也增加军费开支。
比如从2016年开始,美国就要求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四国,军费支出提高到占GDP2%的水平,并且最终占比目标为4%。
发达国家在军费上支出很大,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军费开支也不低。
印度公布的2022财年预算中,军费开支大约为4.78万亿卢比,增长了1.4%。由于印度自身的武器装备主要靠购买,其最新的资金为2077.6亿卢比。
所以,无论是有钱还是没钱,全世界各国的军费开支只高不低。而作为军费开支第一的美国,绝对要为军费的持续增长而负责。其中,军火商们贪得无厌的胃口也助长了这一趋势。
比如海湾战争期间,基本就是美国最新型武器的展示平台,战后美国的军火商赚得盆满钵满。战争,成为了展示最新武器性能的最好平台。
在随后几次美国又发动的战争中,无论是将武器卖给美国政府,还是卖给其他国家,军火商们又赚大发了。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2019年的纯利润为80亿美元,其CEO的年薪则超过了2000万美元。
如此巨额的军费支出,假如都投入到全球的和平以及卫生研发事业,又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呢?
可惜,在看得见的未来,人类宁可将大笔大笔的财富用到杀人武器的研发上,也不愿意在其他建设性领域多投入哪怕一厘的资金。
这恐怕正是我们的悲哀吧。
文/许平野参考资料:1、《从十大强国军费历史,寻找军费增长“密码”》,沈繁呈2、《美伊战争成本和政治利润分析》,康玉良3、《疫情之下,英国军费预算飙升为哪般?》,解放军报4、《澳大利亚持续追加国防预算:出现令人难以置信的巨额浪费》,中国军网5、《印度新财年军费增长只有1%?真相没有这么简单》,环球时报
在遥远的北美,有个国家叫做US。许多中国人对它爱得欢喜,恨不得下一秒自己也成美国人;许多人对它恨得切齿,巴不得那里天天911。但无论爱也好,恨也罢。大部分中国人都认可,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或者说它有这么高的存在感,本身就是实力的证明,不需要所谓承认。 关于美国为何这么强大的理由,中文网络有许多推测和辩论。最为大众所熟知的「 ”历史”是,美国通过一、二次世界大战大肆贩卖军火,获得大量热钱的美国成为了世界的霸主。也有辩驳者声称,美国其实没有贩卖这么多军火、物资。它成为世界霸主,皆因老欧洲在战争中把自己打成残废了。 今日美帝肯定是世界第一军火贩,这点毋庸置疑 今天,笔者将带大家回顾下「 ”杨基佬”的发家史,看看这帮北美老铁怎么 *** 丝逆袭。 曾经的乡下人 许多对历史有基础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国人有个「 ”杨基佬”的代号。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个词的来源。目前已知最靠谱的解读来自一首歌曲——《扬基歌》。相信有一些读者已经看过它的歌词,或者听过它的曲调。 【扬基歌的第一段歌词,能感觉到深深的恶意】 这首歌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荷兰。后来被英国博士理查德·沙克博格重新谱写,变成嘲笑殖民地村夫的歌谣。歌词有「 ”杨基.都德进城,骑着一匹小马”「 ”帽子上插着羽毛”「 ”和姑娘们跳舞”等等。 从歌词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母国士兵对殖民地乡巴佬的「 ”眷顾”。也能从侧面看出,彼时的阿美利加给人的印象就是一农业地区。美国人在母国的绅士们眼中,更是一个不入流的乡巴佬。值得讽刺的是,随着独立战争的成功,美国人直接将《扬基歌》作为爱国歌曲传唱。甚至连歌词都没有怎么改变。此举也结结实实地打了大英帝国的脸。 【中文很难get到笑点,但配合着旋律,很容易听出对乡巴佬们的讽刺】 这个阶段的美国,有两种主流的发展思维——重农、重商。前者强调,维持国家最重要的是维持财政,财政的基础来自于土地。所以,重农学派强调发展农业,保护自耕农的利益。同时,重农学派强调降低各国贸易的关税,加入全球化的浪潮让市场充分开放。后者则强调提高进口关税,保护国内的资本市场不受外国资本,尤其是英国资本的冲击。用今天的话语解读,重商主义更喜欢建立贸易壁垒,重农主义则拥抱全球化。 【美国农民才是该国根本】 大部分美国总统都是坚定的保守主义者,但也会兼容一些重商主义的政策。历届美国 *** 都很重视农民的利益,也会努力保护国内的市场环境。美国建国200余年,最多的土地持有者依旧是家庭农场,即自耕农阶层。全美最大的100位大地主的田产相加,也不过占据土地总量的2%。这在中原王朝看来不可想象,许多王朝甚至建国三代就出现半数土地被勋贵强占的现象。因此,它作为一个右派国度,却得到不少左派的经济学者的高评价。 【当然美国城市化率已经很高,或许无法坚持到下一个世纪】 有着能提供稳定兵源的自耕农,有着逐渐成长起来的资本家,美国逐渐发展起来。到了19世纪,美国的工业化程度已经达到当时的发达国家水准。急速提升的科研水平和工业水平让美国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剧烈变迁。古板、守旧的南方农场主显得与大众格格不入,矛盾积累之下,南北双方打了一场内战,也是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没有之一。 【南北战争死亡人数约为62-75万,超过一二次世界大战总和】 无法超越的经济奇迹 战争结束后,林肯选择原谅战败的南方,宽恕南方的总统和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林肯甚至没有选择拘禁他们,只是没收他们的公民权。这在德国、俄国等国度看来,这简直不可理喻。因为,无论什么理由叛国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行,更何况内战给美国带去的伤害如此严重。 【时至今日,许多国家依旧不能理解为何没有惩罚这些叛国者】 但不可否认,林肯此举也使得美国的州际矛盾降低,给未来的合作共赢带去了软件上的条件。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大量的科技成果以及资本投资。这段时间的美国经济发展极为迅猛,其速度甚至超过了苏联最巅峰的时期。(注:这也是美国人对苏联的体制优越论不感冒的根本) 「 ”镀金”一词本意在讽刺这个时代,可现代人只记得住经济发展 1860年至1900年美国制造业产值由19亿美元增加到114亿美元,铁路里程由3万英里增加到25万英里,煤产量由1000万吨增加到2.12亿吨,钢产量由不足100万吨增加到1,100万吨。 1871年到1913年是美国经济赶超英国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美国GDP增长了5.26倍,英国只增长了2.24倍。186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尚不到英国的一半,到1894年已经超过英国。到1913年,美国的人均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均位居世界第一,且2倍于第二名的英国。它以无可争议的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镀金年代的经济增速至今没有被超越 也是在这个年代,美国人的形象从「 ”新世界的乡巴佬”转变为「 ”有钱的暴发户”。它的经济数据也将「 ”美国通过世界大战成为工业强国”一说彻底打成谣言。美国在战争爆发前便是世界第一工业国,何须等到军火订单的 *** ? 主流强国不会注定把自己的军队变成「 ”万国造” 现在我们知道,美国无需通过卖军火成为第一,因为它本就是第一。那么美国是否如传言中那样大肆贩卖军火和军需物资呢?答案是——有的。毕竟,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面对送上门的订单从没有不做的道理。只不过受制于主观、客观的条件,无论美国还是后来的苏联都无法做到随意买卖武器。 【工业时代的战争,已经改变模式】 首先,稍微有点基础军事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工业时代的战争模式以变。16世纪以来,西方各国都在强调统一标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国基本完成了各自的标准化。不同的公司、国家采用的标准完全不一样。A国的枪支在B国那里,就是打完子弹没法补充的废铁;C国的火车在D国,会因铁路的轨道标准不同而无法运行。能贩卖的大部分还是原料,如粮食、原油、铝、钢、橡胶等可以直接用在军需上的物资。 可是,军火公司生产的是成品的武器。例如波音的主要业务贩卖飞机,而不是制造飞机的航空材料;克努伯生产火炮,但极少直接贩卖成品钢材。在产业分工已经十分精细的20世纪,不同的业务会由不同的公司去完成。狭义上的军火生意所获得的利润,未必有贩卖棉布来得高。至少棉布能拿来直接使用,军火只有同样标准的武器才能被使用。 如果能生产纯血统的本国武器的前提下,大量进口外国武器。那么结果一定是变成民国的万国造大军,在战场上被纯血统的敌军打得节节败退。 【今天的美国也无法做到通吃所有军火订单,何况百年前】 其次,军火不同于粮食、石油、煤炭等可以用于民生的物资。它纯粹是军需物资,尤其是重武器和军舰。你将武器卖给一方,必然遭到另一方的强烈 *** 。现实政治不是宅男脑中的电脑NPC,可以找到「 ”BUG”后无限制地「 ”抽血”。尤其是19世纪后,大众政治开始遍地开花,国家再也不是几个人在密室里商量一通就能决定走向的东西。对于智商在线的政治家而言,你的军火两边都卖,意味着你一根墙头草。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各种 *** ,乃至制裁措施。 许多人以为只要一个国家有敌人,第三方就能从中渔利为所欲为。这其实大错特错,真实历史中,只要你向敌国贩卖武器,一定会受到制裁。德国在西线僵持的前提下,依旧不断地警告美国不要卖军火给协约国。在得知美国没有理会后,德军潜艇毫不犹豫地击沉了美国商船。哪怕明知美国可能会报复,甚至亲自参战也在所不惜。 【虽然招致各国凶狠的报复,但潜艇战术依旧重创英国】 封锁力量的强大,也让美国无法为所欲为 相比德国人只能用潜艇封锁航线,英国人的水面舰队更加致命。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皇家海军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舰队。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英军拥有1,400多艘船只,其中包括: 7艘航空母舰–还有5艘正在建造中 15艘战舰和巡洋舰-另有5艘正在建造中 66艘巡洋舰–还有23艘在建中 184艘驱逐舰–建造中的52艘 45艘护卫舰和巡逻舰,其中9艘在建造中,一艘在订购中 60艘潜水艇– 9艘在建 须知,这还是一战结束后,英国裁军的结果。 【一战结束后,皇家海军裁减了一部分。但它依旧是世界第一】 凭借这股力量,英军能做到封锁世界上任意一条航线。如果说突破德军的潜艇封锁,如同在漆黑的夜晚偷偷溜过布满狙击手的雷区;那突破英军的水面舰队,如同在白昼突破布满机枪、铁丝网、地雷的多重堑壕战区。前者需要运气和一定的实力,后者只能用硬实力刚正面。 显然,英军不可能允许美国正大光明地卖武器、军需品给同盟国。事实上,在英美战争期间,英军就多次封锁美国的航线。由于第一次战争后,英国并没有立刻承认美国独立。所以,在19世纪,皇家海军经常强征美国水手为自己服务。 【英国人巴不得德国人从美国买军火】 到一战,英国虽以承认美国的独立地位,但战争时期扣押敌国的物资完全合法。德国人只要敢于从美国购买军需、武器,皇家舰队便不介意让德国人客串一把「 ”运输大队长”。德国人知道自己就算能从美国买到所需资源,也无法逃过皇家海军的拦截,将它们带回本土。 毫无疑问,德国人古板,可他们不愚蠢。自然不会想着从美国购买军火或者其他军需用品。因此,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美国的军火倾销地都是协约国/盟军侧。一些人传言的「 ”美国大肆倾销军火给德国”只存在于幻想中。 成为霸主要靠买 既然美国不是通过军火贸易成为世界第一,那它如何取代英国?答案很惊人——靠买! 前文已经提到,美国通过重农/重商两种学派的引导,再加上镀金时代的洗礼,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恰逢二战将欧洲各国的工商业毁于一旦,急需外来力量「 ”输血”。双方一拍即可,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 【曾经繁华的汉堡,二战后的废墟】 欧洲人将大多数来自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资金用于输入美国生产的商品。欧洲国家在二战中几乎消耗光了他们的所有外汇储备,因此马歇尔计划带来的援助几乎是他们从国外进口商品的唯一外汇来源。在计划实行的初期,欧洲国家将援助大多用于进口急需的生活必需品,例如食品和燃料,但随后大宗进口的方向又转向了他们最初也需要的用于重建的原料和产品。而随后的几年内,在来自美国国会的压力以及朝鲜战争爆发的双重逼迫下,美国还是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重建欧洲各国的军备,且这一数字逐年增长。 【1948年,一架C-54运输机正在执行援助任务】 据统计,截止1951年中期,在提供的共130亿美元援助资金中,有34亿美元用于输入原料和半制成品、32亿美元用于购买粮食、饲料以及肥料等、19亿美元用于进口机器、车辆和重型设备等重工业品,还有16亿美元用于输入燃料。 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战前的水平。战后前几年的贫穷和饥饿已不复存在,西欧经济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空前发展。 【马歇尔计划宣传海报】 美国收买人心的举动效果非常明显。欧洲人民的肚子已经比他们的大脑先一步行动。美国人借助马歇尔计划成功地和欧洲完成深度经济连接,并加速了资本全球化。欧洲人在吃得饱,赚得多的前提下,自然不会去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党。 正在重建的西柏林,后面的德文写着「 ”马歇尔计划援助” 马歇尔计划实施并显现出其作用之后,西欧 *** 的势力便迅速衰弱,其影响力已经不可与先前相比。由马歇尔计划催生的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巩固并推进了北大西洋同盟,并使之持续到冷战终结。 结语 军火的贩卖,只能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在工业化已经十分成熟的时期,本国的武器装备早已自成体系。大量输入异国军火,无疑于自己给自己找「 ”排异反应”。更重要的是,英国的海上优势让美国想卖军需物资给德国也不可得。 美国的成功根基在国内强大的工农力量。美国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大地主们依旧只占据2%的土地。这在许多国家看来不可思议。在坚实的农业基础下,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最后,世界第一的粮食产量+工业产量,让美国有足够的底气去救援已经成为废墟的欧洲。从这方面而言,工农才是美国强大的真正源泉。
1.你说的基本没错。单从战争角度说,苏联完全不需要出兵中国东北。当时日本完全被美国封锁,即便美国不投原子弹,日本也不得不投降,不然就全部饿死,因此在中国投降也是必然的。不说中国自己的兵力,东北其实也就是20多万三四流的关东军残兵败将,打到这个份上,日本根本没有任何精锐可言了,更何况自从对美国开战后,日本在中国战场就没有任何哪怕是勉强能算精锐的部队了。但是你没有考虑战争之外的政治因素,这就是美国人深谋远虑的地方。二战没有结束之前早就布局好今后50年的世界格局了。为什么很多地方美国自己不完全占领,都要建议或者默认苏联一起来接受对方投降然后分别占领?这就是战后的世界格局,美国早就看得很清楚了。因此早早要求苏联承诺对中国东北的日军出兵,而且还是借中国政府的名义请求苏联出兵,苏联的军纪涣散那是他们故意的,毛子本来就很野蛮,美国人才不管,美国人考虑的是战后两大阵营的必然格局。同理,美国人也主动邀请苏联分占朝鲜半岛,默认苏联占领日本的北方四岛。
2. 抢劫的说法我不同意,虽然毛子骨子里却是很野蛮。只能说苏联一是找日本人报仇当年的对马海战惨败,二是显示自己的实力。谋略上白痴的毛子哪里知道美国人的布局,总以为是扩大自己地盘的好机会。
3. 听说而已,其实相比英国,苏联,美国和日本没有任何优势。即便是二战初期德国人占据早早准备战争的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德国人在英伦上空的空战后失败,之后更是被英国人天天空袭本土,面对苏联的装甲洪流更是吃鳖,数量质量都不如。
4. 规模最大的好说,血腥就比较主观了。我个人推荐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差别特别巨大,就是全方面的。
空军实力:
部分武器最高年产量:
飞机:美国96318、德国39807,苏联40300,英国26461,日本28180
空军实力:美国100分。德国35%,英国35%,苏联15%,日本10%
飞机产量对比(架)
1942年:美国47836,苏联25436,英国23672,德国15409,日本8861
1943年:美国85898,苏联34900,英国26263,德国24807,日本16693
1944年:美国96318,苏联40300,英国26461,德国39807,日本28180
陆军坦克产量,美国比日本高的高,只不过1944年德国战败在即,日本也眼看不行了,美国武器生产开始刹车。因此美国武器产量只是一个热身阶段,未达到高峰,
坦克年产量:美国3.7万,苏联2.9万,德国1.8万,日本悲剧.
坦克产量对比(辆)
1942年:美国26334,苏联24758,德国3975,日本1165
1943年:美国37148,苏联24227,德国13084,日本776
1944年:美国21267,苏联29029,德国18057,日本342
火炮产量,美国同样强过日本太多。美国年产最高22.09万,日本仅……
火炮产量(万门)
1942年:美国18.76,苏联12.71,日本1.34
1943年:美国22.09,苏联13.03,日本2.77
1944年:美国10.3,苏联12.24,日本8.44
机枪产量(万挺)
1942年:美国66.2,苏联35.61,日本7.1
1943年:美国83.0,苏联45.85,日本11.3
1944年:美国79.8,苏联43.91,日本15.6
步枪产量(万支)
1942年:美国154.1,苏联404.9,日本44.0
1943年:美国568.3,苏联343.62,日本63.4
1944年:美国348.9,苏联245.0,日本88.5
舰艇产量(万吨)
1942年:美国86
1943年:美国261
1943年:美国286,日本46(战时最高峰)
商船产量(万吨)
1942年:美国548,日本26
1943年:美国1145,日本77
1943年:美国928,日本170
几组数据,看出邪恶美帝对比德国和苏联,日本的绝对优势!
钢铁产量:美国8132万吨 德国3460万吨 苏联1800万吨(1940) 英国1300万吨 日本765万吨
发电量: 美国2675亿度 德国700亿度 苏联323亿度 英国382亿度 日本386亿度
石油产量:美国22985万吨 德国200万吨(最高1000万吨),日本本土几乎不产油(最高700万吨),苏联2000万吨,
(德国,日本含占领区,苏联2000万吨石油产量看似多,但是丢掉煤炭产区后,许多石油当煤炭烧了发电,实际上苏联每年的油料供应与德国差不多,每年大约500万吨。在石油方面,美国石油产量占全世界70%,无其他国家可比的地位。)
石油说明:
德国石油情况最好的一年,
1943年:石油产量约20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500万吨,进口石油240万吨,缴获石油几十万吨,合计约1000万吨.
1944年:石油产量约17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200万吨,进口石油约100万吨,合计约470万吨.
日本石油情况:
1940年石油产量约900万吨,足以满足日本的需要.
1942年初日军攻占了南洋油田,在日军到达前当地石油公司将油田和炼油厂进行了破坏,1942年的产量下降到不足400万吨,当年日本实际运回国内约150万吨.
经过修复,1943年产量恢复到约700万吨的战时最高峰,日本实际运回国内约200万吨.1944年产量下降到约500万吨,实际运回国内只有约70万吨.日本之所以运回的不多,一是受运输能力的制约,二是由于美军的袭击使许多石油被摧毁,三是维持东南亚占领区本身也要消耗.到1944年底日本本土与东南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已无法运回一船油.
德国在44年:火炮、战车、飞机三个技术装备项目上基本赶上了德国,虽然数量上或多或少还有些差距,但是德国凭借在技术装备领域的“精密追求”,其产能甚至有可能超过了苏联
而在弹药领域,德国则未必落后于苏联,至少炮弹数量上看不出劣势
而在轻武器方面,苏联除了在冲锋枪和机枪项目上占据极大地优势,其它项目倒也和德国相差无多,而德国则凭借着突击步枪和单兵火箭弹两个项目的不对称优势,或多或少弥补了自己的劣势
而在这一年,德国的导弹已经开始量产,潜艇也有相当数量的产出,这些都是苏联军工业所没有的
因此综合来看,德国军工业在这一年实际上已经赶上,甚至有可能超过了苏联也未可知
二战时,美国军事工业最高已经可以年产飞机10万架、坦克4万余辆,二战期间美国共生产8万多辆坦克,其中近半数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军用汽车的年生产能力更是达到百万辆的规模。海军装备方面,1941-1945年,美国共建造了航空母舰(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
1日本VS美国
1、战争潜力:由于国家战争机器的高速运转,全国的富余劳动力都充实到军队及相关行业当中,日本国民经济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显得空前“繁荣”, 使得日本人错误地认为本国经济与军事实力都超过了与他们最大的敌人美国。而此时的美国已经历了十年左右的经济大萧条。经济危机的深远影响使得整个美国经济依然‘疲软’。但尽管如此美国的综合国力仍远高于日本。这里简单的举例一组数据:
1、美国的人口高于日本近两倍;
2、美国的国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国的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国的汽车产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要注意的是,这是日本已经战争状态后的数据对抗美国和平状态下的数据。
此外,美国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要高于欧洲和日本,美国人的生产管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美国工人的人均生产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经基本无潜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国内的军事、经济以达到顶峰,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现有的力量迅速消灭对手,那么进入消耗战后,日本必败无疑。
军工生产: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仅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产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个二战期间仅仅建成了63艘驱逐舰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却有七百四十余艘反潜舰艇建成下水!
日美双方作战飞机年产量对比:盟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型飞机,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飞机性能已经远远优于日军。反观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从很多方面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的新机型(由于日军轻视对飞行员的保护,只注重飞机性能,过量采用木质材料与蒙皮,‘零’式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导致机毁人亡)。在美国生产的飞机中约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轰炸机(双发或四发),而日本仅仅生产了15117架(基本上是双发机)。因此,无论是从飞机生产数量上,或是从飞机总载荷上看,两国之间的差别都非常之明显。
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根本谈不上机械化,其重型装备供给量与实际需求之间差距甚远。
1941-1945年,日军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1941-1942年,日本将坦克生产列入了A级(即最高级别),但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工艺的落后,日本只生产了中型坦克1065辆,轻型坦克1024门。而美国却生产了中型坦克24997辆,轻型坦克4052辆。要指出的是,二战时期日本的中型坦克无论是火炮威力还是装甲厚度都只能相当于盟军的轻型坦克。由于日军坦克在战斗中的表现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产被降到了D级。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车辆也是日军的软肋,日本车辆生产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47901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生产量却达到了621502辆。
除了重型装备,其它武器日本的生产数量也是严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库足够装备103个师团,陆军战斗序列有51个师团和59个旅团。战争初期陆军的武器弹药的产量和消耗量大体相同,但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数量急剧增,而日本的武器弹药保有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加。1943年日本陆军规模从240万人升到310万人,美国则从415万人激增到了889万人。到战争结束时日军的武器弹药虽然可以装备104个师团,但其战斗序列却达到171个师团,这还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军事人员。
1940年统计,日本本土人口7314万,虽然强征了大量中国和朝鲜劳工,但并不等于这样腾出来的本国人力就能形成战斗力强的部队。事实上,太平洋战争前6个月日军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胜利正是依靠多年积累的精锐部队。1944年日本有1335万名女性劳动力,但其中的780万人从事的是农业和林业工作,只有225万人参加工业及军工生产。而美国1941年就有1460万名妇女参加工业生产。
这只是战斗武器,如果算上军需的话,日本基本上连一丝胜利的曙光都不会有,以硫磺岛为例,不提海空力量,光说陆军,当时日军驻扎了2.3万人,美国投入70000人左右,美国为整个战役准备的各型枪弹平均到每个日本人头上是10000发以上,而相比之下,日本平均到美国人头上不过区区个位数,更不用提美国人吃着想吐的肉罐头和日本人吃个饭团都要搓下来点下顿接着吃的差别,这场仗在开打前结果已经注定了,美国武器生产之外,万吨级的商船两个海岸线平均一周左右就吐出一艘,最短的只有4天,而且全国十数个大小船厂同时开建,就是再强悍的狼群也架不住这种规模的羊群,撑不死也给碾压死了 。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88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