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录》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即把活人的血滴在死人的骨头上,若是血液能渗入骨头,那么就代表双方有血缘关系,反之则无,宋慈称其为“滴骨亲”,也就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滴血认亲”。
当然了,经过现代医学证明,“滴血认亲”并不具备科学依据,所以我们看电视剧时图个乐就行了。然而今天要说的这把绝世宝剑,却在出土不久后上演了一出“滴血认主”,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作为国家级文物,它又为何在展览中遭到了严重破坏?
时间回到1965年的湖北江陵,当年该地区遭遇了连续2年的干旱,老百姓们的日子非常艰苦,于是国家决定,在这里修一条水渠,引水灌溉,于是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启了。年末时,工程队已经挖到了纪南城西北7千米处,突然发现此处土质疏松,像是被什么人松动过一样,他们立马通知了有关部门。
经过专家的现场探测,发现这里竟是一处古墓,并且规模相当之大,他们当场成立了工作小组,展开发掘工作,专家们果然没有看错,这里竟然有50多座古墓,即如今赫赫有名的“望山楚墓”。
1965年12月,考古人员率先进入了“望山楚墓”1号墓,在墓主人尸首骨架的左侧,发现了一个漆木剑鞘,在场所有人皆屏住呼吸,轻轻拿出它,根据重量推测,里面绝对有东西,专家小心翼翼打开了剑鞘,一柄埋藏了2000多年的古剑,赫然出现在人们面前,它的身上几乎没有锈蚀,依旧锋利无比,且闪烁着寒光,令人不敢轻易触碰它,所有人都发出了惊叹。
在运输过程中,大家小心翼翼,生怕磕到碰到它,但其中一名工作人员实在太紧张,捧剑的过程中不小心碰到了剑刃,竟然当场被划出一道口子,顿时鲜血直流,事后,大家还调侃他,莫不是越王剑想要“滴血认主”?据悉,后来他们还用勾践剑做了切割实验,此剑竟然能轻松切开26张纸(见《国宝档案》),可见它的锋利程度。
经过多位专家联合检验,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春秋越王勾践剑”,它打造于春秋晚期,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整把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整个剑面皆铸有黑色菱形暗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还有品相相当好的绿松石。再看剑身正面近格处,刻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此剑的制作工艺,用“精湛绝伦”来形容绝不夸张,因此人们称其为“天下第一剑”。
既然知道了此剑的来历,当务之急便是探究为何它能历经千年而光洁如新,经过中国科学院、上海复旦大学实验室、北京钢铁学院等多方联合,终于找出了一些原因,首先便是越王勾践剑表面有一层硫化铜防腐层,但这层防腐层是在墓室中形成的,并非人为;其次越王勾践剑采用了复合金属工艺,即两次浇铸然后使之复合成一体,主要成分为青铜,还混有锡、铁等金属,特别是刀刃部分,含锡量最高,故而无比锋利,至于2000多年前的工匠到底是如何掌握这个技术的,至今仍然是个谜。
如此绝世宝剑出土,可想而知得引起多大的轰动,除了中国各个专家学者争相想研究它,就连外国专家,也无比渴望能研究它,就算不能研究,看一眼也是好的。经过国家慎重考虑,决定让春秋越王勾践剑出国展览。
第一次出国展出是在1973年6月,春秋越王勾践剑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中展出,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因为亲眼看了越王勾践剑一眼,便高兴得大呼:“对中国政府这种特殊的照顾表示衷心敬意!”
第二次出国展出则是在1993年,然而这一次展出,却成了所有人痛苦的回忆——春秋越王勾践剑遭到人为损坏。1994年8月24日,这次“战国楚文物展”本应该完美结束,然而在拆展时,新加坡方的一位工作人员操作不慎,导致一块有机玻璃柄板卡在了剑刃上,结果他竟然用蛮力,直接把剑抽了出来,最终造成了剑刃部一道长0.7厘米、宽0.1厘米的伤痕!
此消息一出,轰动全国,乃至全世界,当年湖北某报纸直接发表文章,表示越王勾践剑出土以后,数次漂洋过海,在劫难逃,惨遭严重破坏云云,不明真相的群众看了以后更是义愤填膺,不过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再三评估,将这道伤痕定位在“轻微损伤”上,但无论如何,这一次事件直接导致越王勾践剑被列入禁止出境展出文物,甚至在国内都很少展出,即“藏而不展”,真是让许多还来不及看它一眼的文物爱好者十分难过。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88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明代四都之兴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