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纵横家具体内容
纵横家,乃是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中的一家,纵横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为人所提起,并能名列最着名的十大家学派之中,可见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之大。“纵横”一词最早是出现在《韩非子·五蠹篇》中,韩非在提出“纵横”这一说法之后,又对“纵横”的含义进行了具体界定。
韩非从法家的角度批评纵横之党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富国强兵,同时还揭示了“纵横”的实质
,即合纵就是众弱合攻一强,连横就是以一强为核心结成联盟攻打弱国,实现“强者兼人而弱者图存”的双赢战略意图。在韩非的论述中,纵横有其特定的含义。
后来这一概念逐渐泛化,人们也将那些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去对抗百万雄师的智谋之士称为纵横家。
二、纵横家的形成和发展
纵横家的出现与兴盛一方面可能与夏商周三代的行人之官有一定的关联,另一方面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式有关。春秋战国是礼坏乐崩的时代,也是诸子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
周初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春秋战国长期以来的吞并战争之后,诸侯国几乎被消灭殆尽,七雄争雄取代了春秋时小国林立的政治格局。
随着新兴势力逐渐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在掌握国家政权之后,为了达到国富兵强的目的,纷纷推行变法运动。
另外,七国长期的兼并战争,又使他们彼此之间的矛盾加剧,争战愈益激烈。
“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不得则民终身不得安”,外交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各国的发展。
因此在发展国力的同时,各国对彼此之间的外交关系也越来越重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纵横家在提出适应当时形势的合纵连横政策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战国时期也是纵横家的黄金时代代,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中国最杰出的纵横家,他们每个人的际遇堪称传奇,难以复制,
如淳于髡、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郭隗、蔡泽、鲁仲连、毛遂、虞卿、信陵君等。
这些纵横家出身各异,命运也各有不同,但是毫无疑问,他们的出现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纵横家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春秋时期楚国和南方几个主要的国家纷纷称王,战国初期,魏国最先强大起来称王,之后齐、秦、韩、赵、燕也依次称王。
当时各个国家立国尚未稳定,大多数忙于国家内部政治来巩固内政,并没有精力对外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这一时期主要以多个弱国联合起来攻打一个强国的合纵运动为主。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孙衍等。
第二阶段:各个国家经历称王后,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期后国家趋于稳定。
大国之间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在这个国家之间形式变化频繁的时期,纵横家起到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战国中期,则形成了东方大国齐国与西方大国秦国并立对峙的局面,时称东西二帝。
齐、秦二国强力崛起后,对当时诸多小国形成了强大的生存压力,它们时时都有被东西二霸吞并而有亡国之虞。
在此情势下,南北诸多弱国小国为了求取生存权,遂从国家利益出发联合起来,形成与东西二霸对峙的局面,目的是为了自保。
因为这些弱国小国都是夹在东齐、西秦二霸之间,分布于中国的南北,故称“合纵”。
“合纵”作为一种军事与外交策略,对付的或是秦,或是齐,目标并不固定。为了不在新一轮争霸中输给对方,齐、秦二国各自拉拢一批诸侯国,形成攻防同盟。秦国拉拢的是它东部的诸侯国,齐国拉拢的是它西部的诸侯国。
无论是秦,还是齐,它们结盟的诸侯在地理上都是东西横列的,所以叫“连横”。
到了战国后期,五国破齐后,齐国国事衰退。秦国一家独大,六国合纵主要针对秦国,实行“连横”策略的,只有秦国一家了。在这段特殊的历史背景时期,合纵连横的外交运动,适应着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快速而又复杂的变化,最终达到了巅峰。
这是纵横家发展历史中的第一个高峰,产生了许多着名的纵横家。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陈轸、虞卿、甘茂等人。
纵横家们的思想和文化也走向成熟,最终形成了纵横家这一思想流派。
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的兼并战争基本接近了尾声,秦国采取了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连横策略。
当时秦国以外的诸侯国并不是不知道这一狠招的目的,只不过出于形式和现实的压力。它们为了能够存活,只能顾及眼前而不考虑长远了,充当秦国的打手,参加与东部各诸侯国的战争。
这一时期的“连横”会根据秦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时而联合东北部的燕国和赵国,时而联合东南部的楚国。
所以战国后期的“连横”也并非地理位置上的“连横”,而是政治概念上的“连横”。
秦国正是通过连横的外交军事联盟,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逐一蚕食,最终统一天下。这一阶段的纵横家代表人物有范雎、蔡泽等。
三、纵横家对战国时期国家的影响
纵横家们不仅在历史的关键点上,对历史继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各个叱咤风云,成为当时大多数士人的崇拜对象。
如亚圣孟子的弟子景春就曾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足见这些纵横策士对当时天下时势的影响。
纵横家对战国时期国家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维持战国局势的平衡。
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国立大增,秦惠王攻魏,苏秦为保局势均衡,来往于燕、赵、韩、魏、齐、楚六国之间。最终结成合纵联军,苏秦佩六国相印,抵秦国于函谷关之外。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兵出函谷关,遏制了秦国的进攻。
其二影响各国的实力变化。
齐国在春秋时期就是一代霸主,带了战国时,齐国实力依然雄厚,齐宣王趁燕王新丧之际伐燕,夺取十城。苏秦出使齐国,劝说齐宣王归还燕国十城,以图霸王之业,齐王听从了苏秦的意见归还燕国十城。之后苏秦佯装叛燕投齐,当时齐王新丧。
苏秦劝说齐湣王厚葬先王以明孝,实则是想削弱齐国的国力。经过苏秦的努力,齐国国力日渐衰微,最终疲乏无力,被乐毅一举击败,从此渐入衰微,反而为秦国的兼并提供了条件。
其三遏制战争的频繁发生。
战国之所以称之为战国,其原因在于战争的频繁发生。
诸子百家对战争均有自己的看法,例如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强兵”,道家主张“无为”。而从事征战的兵家,对战争的必要与否也有一定的观点。《战国策·齐五》有云:
战者,国之残也,而都县之费也……夫战之明日,尸死扶伤,虽若有功也,军出费,中哭泣,则伤主心矣……由此观之,则战攻之败,可见于前事。”
由此纵横家的主要职能在于外交纵横,既然从事外交,就会对战争不可避免的有着自己的观点。
纵横家支持必要的战争,反对不必要的生灵涂炭,对战争保持谨慎的态度
。他们通过外交游说各国君王,分离或建立联盟,不战而屈人之兵,相比于战争其手段更高一筹。纵横家这这种“慎战”、“贬战”思想,对战争的频繁发生起到了遏制作用,对战国局势的平衡态势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四、纵横家的发展演变消亡
纵横家在春秋晚期、战国争雄、楚汉相争的历史中曾经显赫一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家忠、信、仁、义逐渐成为主流社会思潮。
这些以翻云覆雨、事无定主、巧言令色、权谋诈智为特点的纵横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纵横家的着作流传不广,之后再无理论建树。
同时,大一统帝国渐趋稳定,纵横家失去了他们叱咤风云的历史际遇,再也没能出现张仪、苏秦那样足以左右天下局势的纵横家。
五、总结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代特定的一个社会阶层,是士之精英。
对于他们的行事与为人,自古以来就褒贬不一。今日我们评论他们,既不能固执于自古以来对他们的偏见、成见,但也不能一味地肯定他们的事功,而模糊他们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非正当性。
纵横家的理论作为历史演进的一股暗流,作为文化因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当中。
同时,纵横家的思想也显现在那些尚有建功立业抱负的豪杰身上,尤其是在和平时期的外交领域和战乱时代的争雄斗争中,也能看到纵横家的影子。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朝觐,聘问,出使的官员。
根据查询搜狐网可知,纵横家的产生是受到当时掌管朝觐,聘问,出使的官员影响的,纵横家做的一切事情都需经过这些官员的过目。
纵横家,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
在战国这个纵横家的时代,策略不仅用之于国与国之间,也用于人与人之间,往往立竿见影,其效自见。计谋不但决定国家的兴衰成败,也决定人的贵贱荣辱。在长沙马王堆出士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有这样的断言:“计听知顺逆,唯王可。”意思是诡,定计谋,听意见,能分辨顺逆者,即使称王天下,也是可以的。反之,“计失”而“过听”.则遭败绩。
更值得注意的是,纵横家当时已以把智力当商品一样出售,所谓“待价而沽”。为了昂其“值”,他们大力吹嘘“口舌之功”。过去的儒家重“义”而非“利”,甚至在说教时斥“利”而颁“义”。纵横家则勇敢地撕开了一层虚伪的面纱,旗帜鲜明地提出,“争
名者于朝,争利着于市”。他们以“名利双收”为追求的目标,载“千金”为游说的资本,以“实利”为诱人的钓饵,求“扬名”为杀身的报偿。“国可重,利可得,名可尊”,几乎成了策士们的口头禅。
纵横捭阖之计,长短倾侧之术,是纵横家的武器,他们在策划中十分重视审时度势。苏秦曾提出“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背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这种尊“时”的思想在《战国策)中比比皆是,所谓“百世之一时也”、“百代之一时也”、“务兴
于时”、“时不可失”之类的策论随处可见。
战国时代对智能、策划的崇尚以及策士尊贵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历史上构成一种奇现,它标志着人的初步觉醒。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产力的提高.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赤裸裸的武力较量和蛮力相搏,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智力的较量。因此.人的价值,智能的价值.策划的价值就不能不受到重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策士英雄们大展身手、声名显赫、争奇斗智的年代。因为这时的形势具有典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因此催生了一个策划家的时代。各诸侯国你争我夺,互相征伐,后来又出现了“七雄”争霸,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斗争激烈,错综复杂。基于形势需要,读书人中出现了一个专门作说客和为人出谋划策的所谓“策士”、“谋士”阶层,谋略之学也发展到了奇妙精微的程度。他们穿梭奔走于各国之间,“巧言饰辩,诈伪权变”,运筹策划,出谋定计。其奇才俊士,往往凭着一篇游说词或某项计谋,就可左右局势的发展,决定一国的安危存亡。
七强相争时的谋士们因大体分为“合纵”与“连横”两派(南北为纵、东西为横;合纵派主张六国联合抗秦,连横派主张六国分别事秦),被后世称为“纵横家”,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是苏秦与张仪。
战国时期最年轻的策士,要算是“十二拜上卿”的甘罗。甘罗是秦相吕不韦门下之客,年方十二,小小年纪出使赵国,赵王嘲笑他,他说:“秦王用人,各因其任。年长者任以大事,年幼者任以小事,臣年最幼,故为使于赵耳。”赵王马上不敢小看他。他运用“连横”之计,使秦与赵合兵伐燕,赵得19城,秦得11城。于是.秦王拜甘罗为上卿。
值得重视的是《战国策》中祟尚智能、推崇策划的强烈意识,书中记载的许多奇策异智,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策士英雄们在战国乱世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战国时期,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错综复杂,诸侯之间你争我夺,时而罢兵结合,时而背盟相攻。谋臣策士则穿梭奔走,“巧言辩,诈伪权变”,左右时势的发展,决定事情的成败.“转危为安.运亡为存”,“所在国重,所去国轻”.甚至“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战国策》中写了许多策士形象,通过智力与权力的较量,说明智能在决策过程中的决定意义。
据一些学者考证,策士这一阶层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是从前代王朝游离出来的投落贵族。一部分则是由下层浮上来的庶民。社会的变动和权力的角逐把他们推上政治舞台。但他们没有祖荫的庇护,也没有权贵的依靠,只能凭借自己技高一筹的策划能力,获取君主们的青睐。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86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