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有史以来版图面积最大的帝国,也是当时世界武力最强的帝国。曾几何时,这个强大帝国的最高权力掌握在两个年轻人手里,他们风华正茂,锐意进取,可望大有作为。这两个年轻人,就是元英宗和他的宰相拜住。本来可以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的两个年轻人却因一场政变丧失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当然也丧失了生理生命。从这场政变中我们可以看到元朝宫廷内部对于国策方针的不同看法,这场
政变
也成为元朝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次政变的最大受害人就是
元英宗孛儿只斤·
硕德八剌
(1303—1323年),他出生后就一直跟着元仁宗长大,一直都在接受传统儒家思想,而这也成为他将来治国的理念。别看元英宗是元仁宗的长子,但是他这个皇位来的可不是一帆风顺。原因就是元仁宗和哥哥元武宗有个“兄终弟及,叔侄相继”的约定。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事情也就是说说,谁会愿意把权力交到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的手里?
仁宗登基之后就开始了长期的思想斗争,最终在
延佑
三年(1316年)
将自己的儿子
元英宗
推到了太子的位子上。这也就为后来的皇位争夺埋下了祸根。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元仁宗时期“
首革尚书省敝政,在位九年,仁心仁闻,恭俭慈厚,有汉文帝之风。
”孛儿只斤·
硕德八剌登基之后继续了父皇的方针。大体上的国策虽然有了,但是朝内的政治斗争却依然不断。首先就是要和自己的奶奶,元仁宗的母亲
答己太后争权。
答己太后
启用了被
元仁宗罢黜的
铁木迭儿当右丞相,二人在朝中排斥异己,权倾朝野。注意这个
铁木迭儿是被
元仁宗罢黜的,也就是说和
元仁宗政见不同。但是元英宗的政治理念却和
元仁宗
一致,换句话说,
答己太后和
元英宗这祖孙俩的政治理念就不一样。为了和这个奶奶抗衡,
元英宗就人用了开国大将木华黎的后裔
拜住当左丞相,试图抑制
铁木迭儿的势力。
拜住
从小就没了父亲,是母亲把他拉扯大的,自己也从小就接触汉文化,所以在治国理念上他和元英宗是一致的。他比元英宗大五岁,算是同龄人,所以二人也都聊得开。没事就谈谈心。
面对着朝中这种复杂的政治关系,有一次元英宗就和
拜住
说:“朕以幼冲,嗣承大业,锦衣玉食,何求不得。惟我祖宗栉风沐雨,戡定万方,曾有此乐邪?卿元勋之裔,当体朕至怀,毋忝尔祖。”
拜住也感叹:“
创业惟艰,守成不易,陛下睿思及此,亿兆之福也。
”
弘吉剌·答己
祖母和自己政见不一,还权势熏天,自己内受制于祖母,外受制于铁木迭儿。怎么办?元英宗最后想来想去,反正自己还年轻,熬死他们,把他们熬个油尽灯枯。
至治二年(1322年)八、九月,
答己太后和
铁木迭儿全都去世,元英宗终于长舒了一口气,感觉可以有所作为了。于是他
立拜住为右丞相,要大展拳脚。几个月之间他接连
采取
了一大堆改革措施:
广泛起用汉族地主官员和儒士、继续裁汰冗员,精简机构、减轻赋税徭役、大力整治贪污腐败,当然少不了清除
铁木迭儿的余党。
但是元英宗也是有些急了,从
至治二年(1322年)十月任用
拜住为右丞相到次年八月遇害中间只有十个月,他就推行了这么一大堆政策,对那些守旧贵族的刺激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铁木迭儿的义子兼死党
铁失担心元英宗大力反腐会将自己给牵扯进去,干脆就先下手为强了。
至治
三年
(1323年)
八月初
?,
铁失秘密派人
去
漠北。
八月五日,英宗、拜住一行从上都出发,准备返回大都,傍晚来到距上都三十里的南坡店宿营,被铁失所杀,
史称“南坡之变”。
刚刚启动的“至治新政”也因此戛然而止,由此对元朝乃至中国历史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南坡之变”是元朝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其“汉化程度不够”,民族大融合不够,治国方略失当,因而造成“国祚”不过百年。因为自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八年(
1271年)改国号“大元帝国”,到元英宗
至治三年(
1323年)“以儒治国”及《大元通制》的颁布推行。元入主中原已52年了。细分析来看:
从忽必烈入主中原的“大国策”来看,在“汉化”过程中有四大显着点:一是改掉强烈民族特色的国号。依汉《易经·乾篇》“大哉乾元,万物资治”,改国号“大蒙古帝国”为“大元”(其前身是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后而建立的蒙古国),史称“元世祖”,尊其祖父铁木真为“元太祖”。二是重“儒家”,将多民族的“大元”进行分层分类等级管理。三是“行汉法”,效仿汉人治国理念与方针。四是选用汉人。大力任用汉人参与国家管理,尤其是理财上让汉人管理国家财政与国库。
忽必烈
在忽必烈强硬的汉化过程中,首先是遭到了蒙古贵族的强烈反对。其次是从属“汗国”的抗议,以至于从属汗国不进贡不上激税财。最后是从属蒙古汗国与蒙元决裂,不认其为“宗主国”。加上因疆土拓展,连年征战,赋税高举不下,各民族苦不堪言。再加上种族分类,蒙古贵族歧视、掠夺各民族财富,造成多民族也因此起义不断。
皇庆三年(
1314年)元仁宗提出“汉化科学”,史称“延佑复科”。元英宗继位后,倡导“以儒治国”,颁布《大元通制》等,却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抵抗力和反对。这就出现了
至治
三年(1323年)
的“南坡之变”。
综上所述,元国势不得顺延,其国策有“两大重弊”。一是“民族分类别,国民分等级”,形成“国政上的民族歧视”。元朝贵族对汉及其他异族有强烈的排斥。二是尽管当政者有汉化的想法,但是“方略欠妥”,效果极其不佳,诱发贵族强烈反对,各地各族民众起伏不断的起义也加速了蒙元王朝的颓势与没落。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guoxue/1286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宋朝人的美学,叫极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