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东汉中平六年(189年)反董之乱时中国出现分裂割据,到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各自鼎足一方,再到三国纷纷称帝,三足鼎立正式形成。而后曹魏灭了蜀汉,司马炎篡魏,直到太康元年(280年)才南下伐吴。至此,东汉末年就形成的割据局面才算是结束,中国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但是如果大家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当年蜀汉灭亡后,邓艾、钟会等人完全可以顺江而东一鼓作气拿下东吴,可是他们却没有这么做。直到17年后才进行伐吴之战。为什么让东吴又苟延残喘这么多年呢?
东吴在蜀汉灭亡后,已处于唇亡齿寒、岌岌可危的境地。吴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西晋下一步的战略企图是灭掉东吴,只是碍于长江天险的阻隔,加上力量特别是水军的实力暂时不足,正在积蓄能量、休养待机。因此,这些有远见的睿智之士因预见到局势的危急,不断进言吴主孙皓,提出与民休养生息,清明政治,增强经济实力,加强长江上游的军事防御力量,积极整军备战的建议,以遏制晋军顺流东下吞吴的企图。
晋灭吴之战形势图
可惜孙皓一点也听不进忠臣良将的直言劝谏,对晋国已如箭在弦的大举进攻威胁竟置若罔闻,既不增兵防御各战略要冲,也不加强武备抵御敌人随时会发起的进攻,依旧骄奢淫逸,声色狗马,等于间接为晋军的胜利进军提供了方便和难得的机会。
但是当时的吴国名将丁奉、陆抗等人均还健在,而且东吴拥兵20余万,水师悍战,更兼有险要的长江天堑,建国不久的西晋并不能迅速消灭东吴。司马炎以当年曹操、曹丕父子多次伐吴均无功而返作为教训,对于伐吴十分慎重。尤其是在西陵之战中,三万晋军被东吴名将陆抗击溃。因此,司马炎认为东吴气数未尽,暂时不愿意贸然大规模出兵。
司马炎
此外,在西晋建国以后不久的泰始六年(270年),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便起兵叛乱,至咸宁元年(275年)几乎垄断凉州,咸宁三年(277年)三月,平虏护军文鸯率军讨伐,虽然得胜,但是次年,秃发树机能又攻陷凉州,咸宁五年(279年),晋武帝司马炎任命马隆担任平虏护军,率军击败并斩杀秃发树机能,彻底平定凉州。由于平定叛乱,西晋王朝不愿意两线作战,才使得东吴又延续了一段时间。
咸宁四年(278年)长期身处前线、了解东吴虚实的羊祜去世,司马炎只能将伐吴的计划又搁置了下去。直到咸宁五年(279年),晋武帝司马炎才决定出兵进攻吴国。这时吴国的名将陆抗等人已经相继去世,而吴后主孙皓的统治残暴无道,东吴国内已经陷入天怒人怨的地步,不论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有利于西晋灭吴。西晋20万大军分六路南下,焚烧了江面的铁索,迅速攻克建业城,将孙皓俘虏。此时,距离孙权称帝建立吴国不过仅过去了51年而已。
与其说是吴国撑了十多年,不如说司马氏忙于稳定内部政局而无暇顾及东吴。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86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