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军事韬略中,有一句话非常着名:“得中原者得天下。”言下之意,中原居天下之中,交通便利,农业发达,这些先天优势在今天看来或许还不是太突出,然而在古代以农耕文明的封建王朝,拥有发达交通网络和雄厚农业基础的中原地区,则是王朝争夺天下的中心和重心。占据了中原,控制了古代华夏大部分农业人口,要粮有粮,要人有人,何愁不能称霸天下呢?
但在古代雄才大略的帝王眼中,“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句话没有错,因为它是无数实践经验的总结。但是在这句话之外,还有一个前提:想要得到中原,就必须占领中国另外一个省才可以,而这个省,就是古代被称作蜀地的四川。
四川在古代被称作蜀地,历史文明悠久,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古蜀文明,曾和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为中国上古三大文明之一。除了文明的悠久之外,蜀地地理险峻,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这里既有中原地区的重要粮食生产优势,又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隔绝,因此古时的蜀地自然在历代开国皇帝们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秦朝时期,秦国在未统一天下时,秦国就充分认识到了蜀地的重要性,他们派兵攻占了蜀地,然后委派大名鼎鼎的水利专家李冰前来治理蜀地,在李冰的治理下,蜀地修建的都江堰,成为了当地最为重要的水利工程,让成都平原的粮食稳产性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治理蜀地的成功,为不久后秦国争霸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汉也是如此。汉王朝在草创之时,曾和项羽争霸天下。一开始,项羽实力雄厚,发号施令,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刘邦比较幸运,第一个抢占了关中,理应成为关中王。但项羽翻脸不认账,逼迫刘邦当一个汉中王,领有巴蜀之地。这下读书不多的刘邦失望了,认为屈居一隅,很难成大气候了。
然而萧何和韩信却不这样认为,他们劝说刘邦,得了蜀地是好事,以此为根据地,进可争霸天下,败则割地为王,反而大王你光脚不怕穿鞋的,拼一把又如何?最终刘邦凭借蜀地强大的后勤支援,才得以问鼎天下。
三国时期的刘备,早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就极力强调蜀地的重要性。而刘备的发展态势,也基本上是按照隆中对所规划的路线图进行,虽然未能统一天下,不过也能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由此可见蜀地的实力确实不一般。刘备功败垂成,只能怪曹操和孙权都是不世枭雄,强强相遇,各自只好打个平手了。
北宋时期,赵匡胤黄袍加身时,天下还未一统,他先后消灭各个割据政权的路子,也是从后蜀开始。由此可见,蜀地在王朝开创时期的重要作用。
即使在近代日本侵华时,丢失了上海、武汉和南京的国民政府,凭借在蜀地重庆建立的陪都,形成了和日军僵持的局面,并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以至于有人说,得天下不仅要先占领蜀地,在危亡之时,控制蜀地依然可以反败为胜。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86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