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从神学角度分析,何为拜占庭哲学

再惠 2023-09-20 06:53:01

说到拜占庭,大家可能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大家(如果是文科生)学历史都知道,从公元三世纪后期285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引入四头制开始,一直到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30年选择拜占庭作为新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这段时间可以算作是拜占庭帝国的建国史。

当然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个时候的“拜占庭”并不能算作独立的帝国,毕竟这个时期整个罗马都收归于君士坦丁大帝。

东西罗马的真正分裂,还是要看到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与其两个儿子:阿卡狄乌斯和霍诺里乌斯。

为什么我要说既熟悉又陌生呢?

因为在我看来,虽然我们都了解这段东西罗马的分裂史,包括拜占庭帝国期间的一系列十字军东征等事件,但我大家对于拜占庭帝国本身的文化、经济、政治相较于同时期的西欧还是了解甚少。

可拜占庭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西罗马被日耳曼蛮族入侵之后仍然存在了千年,有着像中国一样的强烈的文化包容性,其自身在中世纪时期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这些东西本身还是值得我们深入去挖掘的。

拜占庭与基督教的联系十分紧密,例如:

着名的君士坦丁大帝313年颁发了米兰敕令,给予基督教徒信仰的自由,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君士坦丁大帝在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皇帝的战争中,基督教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在尼西亚城组织召开了基督教大公会议,也就是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确立了“三位一体”的基督教正统教义;

狄奥多西一世393年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国教。

在短短的80年里,基督教从见不得光的异端一跃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的国教,再到查士丁尼大帝527年宣布基督教为帝国唯一宗教,除了其中的政治意味以外,也和基督教自身的一些特性关系匪浅。

因为今天我讲的主题是拜占庭哲学/神学,重点会落在哲学/神学方面来和大家分享交流。

什么是哲学?高中政治或者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课程可能告诉我们:哲学是“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当然这并没有错,只不过这样的定义与论述不免也带着马恩那个时代的印记。

严格来说,要定义“哲学”这个概念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但如果从最抽象最一般的情况来看,哲学还是一门对“存在”研究的学问。

当然到现代逻辑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的兴起,作为研究存在的“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已经势微,但反过来说,这样的哲学思潮也是对“存在”问题的反面论述。

这样,对“存在”这样最本质最一般的追问与研究,就成为了贯穿哲学史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凸显本质与一般,也要凸显追问这样的精神,我想这也是哲学这门学科的内核所在。

古希腊人是最早开始研究这些问题的(当然之前老师在讲古希腊文化的时候也讲了不少这方面的东西),从泰勒斯、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再一直到希腊化时期的斯多亚学派、新柏拉图主义学派等等。

在那些时代,哲学还没有分化开来,例如物理学这样的学科也是被划分在哲学的自然哲学这一门类里的(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这表明严格来说,对世界本质的一般追问并不只是伴随着哲学史的,而是伴随着整个人类史的。

包括到现代的物理学,人们也在努力追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中子中微子这些粒子构成,再往下还有基本粒子和夸克等等。

这样的现代的向下的实验的方法是近代以来(培根)才出现的,在近代以前人们进行这些追问的时候采用的却是另一种方法:即寻找最高的向上的完满的存在的方法。

所以如果大家去读任意一本西方哲学史方面的书,神学这方面的内容一定占据了不小的篇幅。

当然,哲学和神学虽相互交融,但又相互抵触。

哲学从古希腊开始,就要求人运用自己的理性,强调如我们前面所说的追问的质疑的精神。而宗教靠的是信仰,信仰要求人无条件的对上帝保持虔敬。

如何调节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就成了中世纪神学家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我们知道,要打败你的敌人,先要了解你的敌人。

所以可以说中世纪如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这样的着名的神学家也是哲学家,他们在理性哲学上的造诣也是极高的。这些神学家们尝试着从古希腊的文明中汲取出理性之光来为上帝至高的信仰作辩护。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隐修士来说,这运动就是祈祷,祈祷是人在位格上与天主的相遇。

求:详解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或写作拜占廷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拜占庭帝国本为罗马帝国的东半部,以拉丁语和拉丁文化为基础,但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东正教为立国基础,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新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这个帝国被称为“东罗马帝国”。但是,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内,它一般被其国民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

拜占庭帝国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帝国的首都为新罗马,即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西班牙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和突尼斯也曾经是帝国的国土。

关于拜占庭帝国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拜占庭帝国成立的标志。德国拜占廷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拜占廷帝国的起始纪年。还有观点认为拜占庭帝国开始自公元395年,即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时起。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拜占庭帝国起始的标志。

1204年,拜占廷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克,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它被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灭亡。

拜占廷帝国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国家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拜占廷帝国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拜占廷帝国的正式名称是“罗马”,或者“罗马帝国”。这是拉丁语Imperium Romanorum(罗马帝国)的希腊语翻译,也是拜占廷帝国的自称。为了与同样自称为罗马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区分开,因此在1453年帝国灭亡前,西欧人将其称为“东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

帝国的创建

君士坦丁大帝向耶稣献上新罗马城,圣索非亚大教堂镶嵌画3世纪后期,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引入了四帝共治制,来更有效地管理庞大的罗马帝国。他将整个帝国分为两部分,在意大利和希腊各设立一个皇帝,各设一个副皇帝辅佐他们。这种做法一直维持到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于324年重新将自己立为整个帝国的唯一皇帝。

在罗马帝国的“公元三世纪大危机”之后,帝国的社会经济正在全面崩溃。城市破败,商业凋敝,农村赤贫化,土地荒芜,人口锐减,这些现象在以奴隶制度为经济基础的帝国西部尤甚。整个帝国的政治剧烈动荡,将军自立为帝,军阀混战,内乱不断,各阶层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君士坦丁在即位后不久采取了两项意义深远的措施,第一是给予***合法地位,以挽回因摇摇欲坠的传统多神教走向没落而带来的宗教信仰危机。第二件事是在帝国的东部建造一座新都城,企图在东方为帝国寻找生路。君士坦丁大帝决定建立一个新的首都,他选择了希腊城市拜占庭(今天的伊斯坦布尔)。330年,这个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称之为新罗马(Nova Roma)。但一般人称之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为君士坦丁之城)。这个新的首都成为他的管理机构中心。君士坦丁大帝也是第一位信仰***的皇帝。虽然在君士坦丁的统治时期,这个帝国还不是拜占廷帝国,但***是拜占廷帝国的一个重要特性,也是它与相信多神教的古代罗马帝国的分界线。

东罗马历史的另一个分界线是378年的亚德里安堡战役。这场败仗以及皇帝瓦伦提尼安之死,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帝国和中世纪帝国分家的时间。瓦伦提尼安的继承人狄奥多西一世(有时也被称为狄奥多西大帝)将整个帝国再次分开。395年他将这两部分各交给他的两个儿子阿卡狄奥斯和霍诺里乌斯。阿卡狄奥斯成为东部的统治者,定都于君士坦丁堡;霍诺里乌斯成为西部的统治者,他的首都是米兰。从这个时候开始,东部的这个帝国一般被称为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廷帝国。
早期历史

550年前后拜占廷帝国疆域。黄色部分为君士坦丁一世统治时的疆域,红色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征服的地区东罗马帝国基本上避免了西罗马帝国於3世纪和4世纪所遭遇的困难。这有许多原因。首先,东罗马的城市文化已经相当成熟了。其次,民族大迁徙时,蛮族入侵的主要吸引力在於罗马的财富。5世纪中,西罗马帝国多次被征服,东罗马帝国则只要交纳贡献就可以免除遭难了。狄奥多西二世加强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使得这座城市成为“蛮族”攻不破的城市。476年,当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东罗马帝国的利奥一世与哥特人谈判,他结束了哥特人对东部帝国的威胁,但他也不再打算重新征服西部帝国了。

6世纪时,东罗马的主要敌人是它的传统老敌人:波斯人、斯拉夫人和保加尔人。神学的争论,比如对基督一性论的争论,也是帝国的重要话题。但东部帝国并没有忘记它在西部的根。在查士丁尼一世和他杰出的将军贝利萨留的领导下,东罗马帝国甚至夺回了它部分在西部丧失的省份:意大利的大部份地区、北非和西班牙。查士丁尼重编了古罗马的法规,制定了《民法大全》。值得注意的是:这部法典是用拉丁语写的,而当时拉丁语已被认为是一种古老的语言了,甚至许多写这部法典的人都不太会说这种语言。530年代,在查士丁尼的统治下,圣索非亚大教堂(其原名Hagia Sophia是希腊语“神圣智慧”之意)开始动工。这座教堂后来成为拜占庭宗教生活和东正教的中心。

查士丁尼时期的拜占廷名将贝利萨留查士丁尼给他的继承人留下了一个空空的国库,而他的继承人也无法对付所有边境上突然出现的新敌人:伦巴底人占领了意大利北部,斯拉夫人占领了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波斯人入侵和占领了帝国东部的省份。在查士丁尼生前,最早的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部落就已经穿越了多瑙河。由于帝国的重兵集结在东部边境,以对抗波斯帝国,因此他们在帝国的西北部得以趁虚而入。斯拉夫人打垮了驻扎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拜占廷军队,并夺取了亚得里亚海沿岸的所有主要城市,摧毁了多瑙河以南的帝国防务体系[2]。此时西班牙和意大利也面临蛮族起义的威胁。西哥特人对帝国属地发动全面进攻,将拜占廷的力量逐出西班牙,东哥特人随即在意大利发动叛乱,伦巴底人趁机涌入意大利,只给帝国留下亚平宁半岛最南端的一部分,以及拉文纳与罗马之间一块不安全的地区。615年,阿瓦尔人的军队风卷残云般攻入了拜占廷境内,并一直进逼到离君士坦丁堡仅数里之遥的地方。

祸不单行的是,几场猛烈的瘟疫也袭击了东罗马的领土。542年春天的大瘟疫给帝国造成了第一次毁灭性的打击,瘟疫起自尼罗河沼地,毁灭了帝国三分之一的人口,仅在君士坦丁堡,就有逾半数居民死亡。按照拜占廷史官的记载,当时甚至找不到足够的人手埋葬死人:“……成堆的尸体被丢进埋尸坑,公主与太监埋在一起,教士与妓女埋在一起,卫兵与乞丐埋在一起。公用墓地很快被填满,于是皇帝下令掀开加拉塔城墙上所有塔楼的屋顶,从上面把尸体扔进去,装满一个就封一个顶。不久,所有的塔楼也被尸体塞满了,于是死者被葬于海中。有些尸体已经腐烂得与席子粘在了一起,金角湾上浮着一层黄褐色的脓水。海船穿梭的速度赶不上市民倒毙的速度,海葬也来不及了……”[3]。

542年秋天,瘟疫消失了,然而在此后70年里又多次卷土重来,毁掉了东罗马帝国的赋税和兵员来源,使东罗马帝国的货币处于崩溃的边缘,而领土的丧失也很快导致了君士坦丁堡粮食供应的减少。公元618年,向首都君士坦丁堡的“罗马公民”分发面包的政策终止了[2]。此时拜占廷帝国四分之三的领土已经丧失掉了:地中海东岸、埃及、利比亚和安纳托利亚的大部已落入波斯人之手,色雷斯大部、希腊、意大利被斯拉夫人、阿瓦尔人和伦巴底人占据。阿瓦尔和波斯的军队虎视眈眈,准备大开杀戒。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已经破产、但仍在君士坦丁堡城苦苦支撑的拜占廷帝国政府请求教会,为了帝国的生存交出其拥有的金银财宝、金银餐具以及法器,以向陈兵于首都城外的蛮族缴纳“保护费”。

君士坦丁堡到626年,拜占廷帝国收集了大约20万磅的黄金。阿瓦尔可汗听说罗马皇帝又搞到一批黄金,于是强迫拜占廷人把保护费加倍,甚至把军队开到了君士坦丁堡的金门,把城墙外所有能带走的东西全都带走了,并且一度破墙而入,洗劫了布拉基奈宫和教堂,差一点在城中会师。当时的形势如此危急,以至帝国政府甚至考虑迁都至迦太基城[2]。只是由于拜占廷海军拥有制海权,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外界运来粮食,帝国的命运才得以挽回。

在亚洲,波斯帝国继续打击着拜占廷。611年,波斯占领了卡帕多西亚,接着占领了拜占廷东部最富庶的叙利亚行省,以及帝国第三大城市安提阿,并且入侵了埃及和巴勒斯坦,将最神圣的***文物“真十字架”残片掳掠而去。出身阿非利加的皇帝希拉克略后来重新夺回了这些东部省份,但当时刚刚在***教下统一起来的阿拉伯人之突然出现是希拉克略无法意料到的。

阿拉伯人于636年在约旦附近摧毁了希拉克略的军队,然后占领了叙利亚、埃及和巴勒斯坦,拜占廷帝国永远失去了这些疆土。643年,阿拉伯军队灭亡了波斯帝国。半个世纪后,北非落入他们手中。670年左右,阿拉伯人建立了一支咄咄逼人的舰队。不过拜占廷海军凭借其秘密武器仍然掌握着制海权,这个秘密武器就是后来令阿拉伯人闻风丧胆的“希腊火”。678年,阿拉伯舰队直扑君士坦丁堡城下,结果近三分之二的舰只毁于希腊火。在退却中,又先后遭到暴风雨的袭击和拜占廷海军的追击,几乎全军覆没[2]。阿拉伯军队遭到“圣战”开始以来最惨痛的失败,被迫与拜占廷帝国签订了30年和约。

希腊火在希拉克略皇帝统治时期,拜占廷帝国完成了从晚期罗马帝国向希腊化的中世纪国家转变的进程。他改革了军事制度和行政管理,实行军人领地制,即向农民出身的军士颁发土地,作为交换条件,这些人必须履行军人职责。这种做法巩固了拜占廷的军事力量。在希腊、色雷斯、马其顿等地区,希拉克略推行军事行政州(塞马州)制度,建立一系列由军事将领统辖的行政单位,州的长官由皇帝直接指派。随着塞马州的建立,帝国巩固了对饱受斯拉夫人、匈奴人和阿瓦尔人冲击的西部领土的统治,扩大了国家的版图。

到希拉克略王朝末期,帝国再度出现内乱,从694年到716年的22年间,皇帝更换了6次。到8世纪的早期,拜占廷帝国的情况已经濒于无政府状态,帝国的疆域也缩小到君士坦丁堡城及其周围地区、东色雷斯、希腊的几个港口、南部意大利和西西里。在后两个地方,聚集了成千上万来自巴尔干和希腊的难民,以及从叙利亚、埃及、迦太基逃出来的几十万***难民。像一百年前的情况一样,海权是在8世纪初使拜占廷帝国免于灭亡、起死回生的因素。海权维持了昔日帝国政治统一时留下来的东西,它保持了地中海上的商业活动不受威胁。

出生于叙利亚的利奥三世(717-741年在位)是一个主张改革的伟大统治者,还是一个名将,在他统治的第一年,就击退了阿拉伯军队对君士坦丁堡的第三次大围攻,使其元气大伤,数年内不敢对拜占廷用兵。而且其经过改组的海军还遏止了在未来几百年中***世界的海权成长。利奥的成功抵抗不仅拯救了拜占廷帝国和东方的***世界,而且也更拯救了整个的西欧文明[4]。

从一个立法者的角度来看,利奥三世先后颁布了经过改革的民法和刑法,以及农业法、商业法,对传统的、无伸缩性的罗马法进行了大幅度修改,使其适应改变了的社会状况,同时他还吸收新崛起的***教的长处,对宗教进行大幅度改革,颁布了禁止崇拜偶像、出卖神符的命令,发动“破坏圣像运动”,从而在***中树立了高度的精神力量,遏止了教会产业的急剧膨胀和国家财力的流失,并为世俗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机会。由于这些改革措施,拜占廷帝国在718年之后终于顶住了阿拉伯人的入侵。从8世纪末起,帝国加速收复被斯拉夫人占领的欧洲土地;从9世纪中叶起,阿拉伯人再也不能越过托罗斯山脉,相反,拜占廷在北方重新向亚美尼亚的边境发动征战。

但是,此后的拜占廷帝国仍是麻烦不断。746年,近东发生的大瘟疫蔓延到帝国全境,拜占廷人和希腊人的死亡人数甚为巨大。于是空出来的地方听任斯拉夫人争先恐后地迁移进来定居。用拜占廷皇室历史学家君士坦丁·波菲洛格尼图斯的话说,“当瘟疫吞没万物的时候,广阔大地都斯拉夫化了,都蛮族化了。”
希腊化时代

拜占廷帝国虽然失去了许多土地,但这也给它带来了一些好处:它不再那么混杂了。希拉克略将全国希腊化了,希腊语被定为官方语言。他不用古罗马的皇帝头衔Augustus(奥古斯都,拉丁语的元首或皇帝),而使用Basileus(巴西琉斯,古希腊语的国王)。在宗教上,拜占廷帝国与西欧的区别已经不可忽视了。不过,拜占廷帝国国内也有不小的区别,在其南方的省份里一般多是一性派的***,而非东正教。这些省份失落后,东正教在剩余的省份中更加强大了。希拉克略将全国分为几个军区来对付外来的侵扰。除首都外,其他地方的城市不断缩小。君士坦丁堡却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人试图占领君士坦丁堡的计划失败了。拜占庭当时的海军势力非常强大,而且他们拥有一种神秘的火器:希腊火。阿拉伯人初始的进攻被击退后,东帝国开始得到恢复。

8世纪最大的问题是对圣像破坏运动的争论。利奥三世下令禁止圣像,这个命令受到很大的反对,整个国家到处都发生暴乱。787年,在伊琳娜女皇的领导下,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上决定圣像可以被尊养但不可以被崇拜。伊琳娜还有与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结婚来实现统一东西帝国的计划,但这些计划未能成功。9世纪初圣像破坏运动重现,843年再次被制止。这些争论使得当时已经与东部离心离德的天主教和神圣罗马帝国(对东罗马帝国来说这个名字相当荒谬)未能重新与东罗马帝国统一起来。

利奥三世开创的伊苏里亚王朝在8世纪末期走上了末路,随后统治帝国的一群无能皇帝进一步加深了灾难局面。这其中最著名的是伊琳娜女皇,她弄瞎了作为法定继承人的儿子君士坦丁六世的眼睛,将其关入修道院,自己成为第一个大权独揽的拜占廷女皇。此举影响重大,导致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在800年把法兰克国王查理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使西方帝国有了与拜占廷分庭抗礼的借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欧洲和地中海世界还没有完全放弃“一个罗马帝国”的正统思想,认为伊琳娜是非法篡权的女人,此前拜占廷正统皇帝在位期间,罗马教皇是不敢做出此举的)[5]。此外还有皇帝尼基弗鲁斯(802-811年在位),他在与保加利亚人的战斗中被杀,头盖骨被保加利亚酋长克鲁姆做成了酒杯。

拜占庭人继承了古希腊人的哪些优良传统?

拜占廷人不仅继承了古希腊人重视教育的传统,还继承了古希腊人热爱文史哲研究的传统,重视文史哲创作活动。我们将拜占廷人文史哲创作统归于“文学”是因为当时的文史哲各学科之间并不像今天这样区分明确,史学家可能同时就是文学家和哲学家,而哲学家不仅撰写哲学和神学书籍,也创作文史作品,因此,文学在这里是指通过文字进行创作的学术活动。拜占廷人在文学创作和历史写作方面并没有继承到古希腊人那样的灵感和气魄,但是,拜占廷人有庞大的作者群体,在长期的连贯的创作中逐渐形成拜占廷独特的风格。

拜占庭帝国的社会结构简介

拜占庭帝国(公元 4 世纪至 15 世纪)的社会由皇室和男性贵族统治,但由于战争、人口流动、皇室赠予土地和头衔以及通婚,社会进步的机会很多。大多数下层阶级会追随他们父母的职业,但是继承、财富的积累以及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没有任何正式禁令至少为一个人改善他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小的可能性。社会地位。在君士坦丁堡和其他城市,外国商人、雇佣兵、难民、旅行者和朝圣者不断地经过或在帝国内永久定居。因此拜占庭成为著名的国际大都会;当代游客注意到的一个事实,他们对所访问的社会的多样性感到惊讶。

贵族

拜占庭社会,就像后来的西方罗马社会一样,传统上被分为两大类公民:诚实者(“特权”)和谦卑者(“谦卑”),即富有的、享有特权的, 并与其他所有人相反(除了属于更低类别的奴隶)。这两个术语在整个古代都适用于罗马法。传统上的诚实者包括参议员、马术士、骑手和退伍军人,他们在法律惩罚方面的待遇比谦逊者要宽大。,在大多数情况下由罚款而不是体罚组成。对于谋杀和叛国等严重罪行,没有进行社会区分。这两个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区别尚不清楚,但普遍存在对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的偏见,而对拥有头衔、财富和权力地位的人则更加尊重和信任。

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生活水平存在巨大鸿沟,许多拜占庭基督教作家评论和批评了这种情况。由于重视姓氏、继承的财富和受人尊敬的出生,这种划分得以延续,因此一个人要登上社会阶梯是非常困难的,但当然并非不可能。拜占庭社会没有这样的血统贵族,几个世纪以来皇帝的朝代不断变化,他们经常随意分配恩惠、土地和头衔,以及不分青红皂白的降级和外国入侵和战争的危险,所有这些意味着贵族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一成不变的,几个世纪以来家庭兴衰。

一种进入社会更高层次的方法,即使一个人因没有显着的姓氏或赞助人而受到影响,也是教育。

贵族从土地所有权中获得财富和地位。最初,这是基于旧的罗马大庄园制度,由受土地束缚的农民 ( coloni ) 经营,但从公元 10 世纪开始发展出一种新的军事贵族 ( dynatoi )。后一个群体从将帝国领土的行政划分为地区(主题)中获得了他们的权力和所有权,这是为了应对来自保加利亚和 *** 哈里发等敌人越来越多的攻击和入侵。

土地所有权是继承的,但也可以由皇帝授予或取消,尤其是当皇帝认为某些家族对自己的地位构成太大威胁时。皇帝们也在不断地与地主贵族的逃税作斗争,并试图(基本上是不成功的)阻止贪婪的贵族购买土地并将农民减少到不超过佃农(paroikoi)。历史学家 J. Herrin 在此总结了皇帝对贵族乃至其他所有人的无所不包的权力:

朝廷行使着统合社会各阶层、强化皇权的霸权;它被公认为是卓越文化和无与伦比的辉煌的中心。雄心勃勃的省级居民通常认同它并渴望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172)

在上层阶级中,根据姓氏和认识的人,还有更深层次的地位。赞助是让一个人在生活中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像今天一样,与谁一起上学,谁是自己的朋友、家人,以及与谁分享政治和宗教观点,有助于决定一个人的职业和社交机会。进步。

一种进入社会更高层次的方法,即使一个人因没有显赫的姓氏或赞助人而受到阻碍,也是教育,正如赫林在此解释的那样:

由于各个领域的领导职位都对人才开放,教育被视为社会流动的一种手段,是获得高职位和社会地位的关键。在一个循环的过程中,年轻成员的教育可能会带来家庭财富的增加,所有关系都受益,他们反过来投资教育设施和智力活动,巩固和提高了拜占庭学者的地位。(119)

除了头衔和称呼形式外,贵族很容易通过他们的身份象征来识别,例如精美的珠宝和丝绸服装。某些高级官员甚至有自己独特的官服。斗篷、束腰外衣、腰带和鞋子的颜色,或腓骨的特定设计和材料,都可以从视觉上指示穿着者的办公室。的确,有些扣子非常珍贵,被盗的风险很高,以至于许多官员都佩戴了镀金青铜制成的仿制品。额外的军衔徽章包括小象牙牌匾、金属冲压圆盘、金项圈或镀金鞭子。即使是等级人的来往信函也包含明确的身份指示,例如头衔和加盖铅印。

低年级

拜占庭社会的下层阶级在当时的所有行业中都以工作为生,更成功的人拥有自己的小企业。因此,如果我们应用现代术语,这部分社会将包括中产阶级。在顶层有我们今天所说的通过教育获得特定知识的“白领”工人,例如律师、会计师、抄写员、小官员和外交官,他们对国家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 .

即使在这个广大社会群体的顶端,在上层阶级眼中也没有多少可敬的地方。商人、商人,甚至银行家本来可能非常富有,但他们却被贵族看不起,拜占庭宗教艺术经常描绘这些职业因不诚实和尖锐的做法而在地狱中遭受折磨。国家对市场、商品价格和商人使用的重量进行各种检查和控制也并非巧合。那些从别人那里赚钱的人必须被仔细观察。尽管如此,商业的稳步发展意味着到 12 世纪,公元 12 世纪的商人开始加入统治的地主阶级。

下一级是手工业者和食品生产者,他们在社会上的流动性较差,因为主要行会(大学)的成员被期望留在他们的职业中并将他们的技能传给他们的孩子。在实践中是否满足期望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肯定有一种约束感,使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并且是固定位置的惯例永存。

最后,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人口群体,拥有自己土地的小农和为他人做农业劳动者 ( coloni )的最卑微的公民。后一组并没有比最低等的奴隶高多少,也没有得到更好的待遇。

尽管教会承认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但奴隶制仍在继续,这是拜占庭的奇怪之处之一。

奴隶

奴隶是永远存在的拜占庭社会,他们来自被征服民族,犯战争,以及来自奴隶市场。他们被大量带入帝国,特别是从巴尔干半岛和黑海附近,但他们的人数从未超过农村地区的自由农民。这可能是因为在公元 5 世纪,奴隶总是一种昂贵的商品,价值约 30 枚金币(一头猪会让你回到一个,一头驴会让你回到三)。尽管教会承认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无论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但奴隶制仍在继续是拜占庭的奇怪之处之一。这就是奴隶制对国家运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帝国工场,教会采取了一种和解的宽容政策,而不是寻求其停止。

妇女和儿童

贵族妇女主要负责管理家庭、照顾孩子、监督仆人和财产。他们没有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但也不能担任任何重要的公职。他们学会了纺纱、编织和读写,但没有受过正规教育。预期结婚,女性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和嫁妆。如果他们成为寡妇,他们也可以承担一家之主的角色。离婚程序有利于男性,无论如何对任何一方来说都不容易实现。

职业女性的生活与许多职业男性所做的几乎一样——她们可以拥有自己的企业或为其他人工作,例如在农业、制造业、医疗和零售行业。最底层的女性是女演员和 *** 。社会进步可以通过婚姻来实现,但与男性一样,大多数女性都会学习她们母亲的职业。一些女性确实通过嫁入上流家庭,甚至有时进入皇室本身,并通过赢得为此目的组织的新娘秀而成为皇后,从而在社会阶梯上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如上所述,教育(对男性而言)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机会,(www.Lishixinzhi.Com)大多数城市都有一所由当地主教管理的学校。父母负担得起的年轻人首先学习希腊语读写,然后学习古代七种古典艺术: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和声和天文学。高等教育包括哲学研究,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以及基督教神学。

太监

尽管不是拜占庭独有,但社会和 *** 的一个有趣特征是君士坦丁堡宫廷和更广泛的国家行政部门使用太监。事实上,君士坦丁堡的大量太监通常让外国游客感到惊讶。由于他们没有继承人,也没有 *** (理论上无论如何),因此他们的想法是可以信任太监为皇帝和国家服务,而无需自己掏腰包或与皇室女士们调情。皇帝的私人侍从——为他提供食物和给他穿衣的人——也是太监,教会中的许多重要人物也是如此,包括主教和军队中的几位成功将军。

很多父母都非常愿意将孩子送入宫中,希望在宫中获得宠爱,就像送女孩子去尝试做宫女一样。还有一个专门针对太监的重要奴隶贸易, *** 不是一种罕见的战俘待遇。因此,许多上层阶级家庭都有太监奴隶来照顾家里的妇女和教育孩子。自残的做法与教会格格不入,自我 *** 被官方禁止。尽管如此,君士坦丁堡的教堂还是很乐意雇佣阉人合唱团,这种做法后来被罗马复制和梵蒂冈。最后, *** 和其他身体残害是拜占庭法律中常见的惩罚,表明几乎每个人都对太监的普遍社会蔑视。

神职人员

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其神职人员的人数众多且对他们的社区很重要。神职人员和教会由君士坦丁堡的族长(主教)领导,但皇帝有时也关心教会政策甚至教义。族长的任命和罢免也是皇帝的特权,这项权利多次被用来安置志同道合的主教,或移除那些被证明阻碍帝国计划的人,例如再婚或破坏圣像。当地主教掌管较大的城镇及其周边地区,同时代表教会和皇帝,拥有可观的财富和权力。

对神职人员有一些社会限制。如果神父和执事在被任命之前已结婚,则允许他们有妻子,而主教则必须与配偶分开。主教的妻子的处境更糟,因为她不得不隐退到修道院。自然地,许多妇女可以在许多专门为她们奉献的修道院中自由选择教会生活,在那里修女们献身于基督并帮助穷人和病人。

外国人

在已经提到的所有不同社会层次中,有外国人和非基督徒使拜占庭成为一个非常国际化的社会。拜占庭帝国征服了许多土地,这些民族被纳入现有的社会结构——成千上万的人被迫流离失所,更多的人寻求比他们出生地更好的生活,军队本身为斯堪的纳维亚人、俄罗斯人、亚美尼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盎格鲁撒克逊人和德国人等。商人、商人和手工业者迁移到他们可以靠他们的技能和商品谋生的地方。犹太人在放债和纺织领域盛行,来自 *** 的 *** 商人他们在当地市场兜售他们的商品,意大利商人来自热那亚、比萨和威尼斯等大贸易城市。然而,这些团体之间并不总是和谐,正如 1042 年臭名昭著的暴动所表明的那样,当时君士坦丁堡的当地商人袭击了他们的外国对手。最后,来自欧洲各地的基督教朝圣者在前往圣地的途中经过,参观了帝国的圣地和遗物。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85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