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可谓博大精深。
但是,它在博大精深的同时,也让人产生许多误解,先不说时过境迁,风俗与环境之改变所引起的误解,光是文字上的演变,就足以让后人产生无穷无尽的误解,甚至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如孟子在《孟子》一书中讲“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句话,就已经让人误解了上千年。
为什么如此说呢?
因为“孔子作春秋”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误解——许多人把这句话当成孔子编写《春秋》的依据,并由此而推断出孔子生前曾编写或删减过鲁国史书《春秋》。
这当然是一种误解。
何以见得?
我们知道,古时编写史书的官员,其实自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即家族传承——父传子,子传孙……经易不能改变,就算是国君,也一样无法去左右他们的记录与编写。
而孔子当时并不是史官,《春秋》更不可能是他本人所述,更何况《春秋》写到孔子时,就结束了——历史上的史官,并没有把自己也写入史书的传统。
那么,《春秋》既然不是孔子的所着,也不是孔子编写过的作品,孟子为什么讲“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俱”呢?
其实孟子讲“孔子作春秋”,指的并不是孔子编写《春秋》,而是强调孔子周游列国时,利用《春秋》的史实以及诠释出的道理提醒列国君臣,让他们对照自己,以便得以改正——“乱臣贼子”没有好下场的道理,而这正是孟子讲“乱臣贼子俱”的真正原因。
从另外方面讲,孔子自己也说过自己“述而不作”。
就算是记录孔子言行最多的《论语》,也不是孔子本人所作,而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汇编而成的作品,更何况《论语》全书也完全没提到“春秋”两字。
又如在《孟子·滕文公下》中讲,即:
“《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大意是说,《春秋》一书,记录的是天子或国君的言行。
那么,孔子为什么又讲“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呢?
其实孔子讲“知我者其惟《春秋》乎”,他想表达的是自己所推行的“道”,其实《春秋》一书已经讲完了。
但是,如果后人读不懂《春秋》,却仍然把《春秋》一书当成自己(孔子所推行的“道”的话,到头来所惹出来的灾祸,当然会算到他头上了,这就是“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所在表达的意思。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所传的“道”,《春秋》一书当中虽然都有,但是《春秋》却不是他的作品。
而这些其实正是孟子讲“孔子作春秋”这句话的真正意思。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暂坐》《红楼梦》《金瓶梅》《废都》《自在独行》《人生哲思录》《柏拉图如是说》《史记》《王阳明全集》《华严经》《大学》《礼记》《天道》《孙子兵法》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85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