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闹闹的三国鼎立虽然只有短短的60年,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了道不尽的“三国故事”,这无疑是托《三国演义》的洪福。
于是,民间对三国归晋之后历史的关注度几乎是自由落体般地下降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三国归晋之后的历史比三国鼎立要复杂多了,司马家族干翻了曹家,创建了西晋王朝,但是这个看似很牛叉的王朝,竟然只存活了37年。
虽然西晋王朝也缔造了“太康之治”这样的盛世,但是非常抱歉,那只是昙花一现。西晋王朝的37年中,16年都在打内战,这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八王之乱”。
等西晋王朝的“八王之乱”打得七荤八素差不多的时候,诸如匈奴、羯族、鲜卑等原本受控的游牧部族都开始挑战中原于是五胡十六国上演了,泱泱帝国烽烟四起,直到数百年之后杨坚出场,创建大隋王朝才算是回到了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历史上那场令人无语的“八王之乱”。
司马懿父子俩干翻了曹家之后,作了必要的历史经验总结,司马家族认为曹操后人之所以会丢了天下,是因为他们没有重用曹家人,放弃了宗亲,所以才会落得这个下场。
既然如此,那么我司马家族想要长盛不衰,那么大肆任用司马家族的人就可以避免悲剧重演,于是晋武帝司马炎一口气封了27个诸侯王,而且还给予他们兵权,大一点的诸侯国可以佣兵5000,小一点的可以佣兵3000。不仅如此,西晋王朝还允许诸侯王在自己的土地上收税,高度自治,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很显然,司马炎是矫枉过正了,老谋深算的司马炎可以平衡诸多诸侯王与朝廷的关系,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他的接班人也能这么玩。
历史有时候也非常幽默,将曹家玩得团团转的司马炎却闭着眼睛立了一个IQ有问题的太子:晋惠帝司马衷。
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二儿子,由于长子夭折,所以他就成为了长子,本着立嫡立长的基本原则,司马衷成为了司马炎的太子。
公元290年,司马炎驾崩,“傻子皇帝”司马衷隆重登场。
老谋深算的司马炎煞费苦心地安排司马衷的外公杨骏,司马衷的叔父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政。
司马炎认为这俩人分别代表着外戚和内亲,是可靠的,这一安排是靠谱的,只要司马衷不兴风作浪,西晋王朝是可以顺风顺水继续玩下去的。
但是,两脚一蹬,双眼一闭之后,这个世界就发生了一些暗流涌动般的巨变。
首先是外公杨骏联合皇后贾南风将叔父汝南王司马亮给彻底踢出局,想要自己独揽大权摄政。紧跟着,司马衷的皇后的贾南风不干了,老公虽然是傻子,但我好歹是皇后,怎么会轮到你这个外戚当权呢!
贾南风玩了一招大的,以皇上的名义给诸侯王楚王司马玮下诏,让楚王带兵前来勤王,于公元291年楚王司马玮带兵来朝将杨氏灭门。
但是,贾南风的这一招开了一个“诸侯王带兵入朝干政”的坏头,西晋王朝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贾南风是个人精,杀了杨家之后,她也意识到自己根基不稳,不一定可以完全执掌大权,所以她装模作样地将汝南王司马亮请来朝廷主持朝政。
贾南风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汝南王司马亮这个人比较正直,做事也是很务实,一定会对自己知恩图报,然后自己躲在幕后操纵一切即可。
但是等汝南王司马亮就位之后,贾南风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这个汝南王司马亮干事很务实,但是也很认真,自己根本就操控不了。
既然操控不了,那么就必须废了,最好的“废掉”方式就是杀了。
于是楚王司马玮被再度启用,他按照贾南风事先安排的说辞,告了司马亮一记黑状,然后让其带兵直接杀了司马亮。
杀了司马亮之后,贾南风翻脸不认人,说楚王司马玮私杀朝廷大员,宗族王爷,于是将楚王司马玮也给杀了。
借助司马亮和司马玮这两颗重量级的人头,贾南风算是彻底把持了朝政,于是贾家人都鸡犬升天,西晋王朝暂时姓贾。
贾南风把持着朝政期间,干了一件令所有人都万分愤慨的事情:杀了太子司马遹。
原来,司马遹,是司马衷和宫女谢玖所生育的长子,这个孩子在京师的口碑极好,甚至被称之为神童。
这么一个太子如果将来接班了,还能有贾家什么事,于是在这一想法的支撑下,贾南风于公元300年4月直接调动禁军抓了太子,并将其处死。
贾南风公然杀太子之事所引发的轩然大波几乎就是西晋王朝灭亡的开端。
赵王司马伦,带兵直接杀入了京城,成功地铲除了贾家。
如果赵王仅仅只是止步于此,那么也不至于动摇王朝的根基,但问题是他杀了贾南风一行之后,竟然公开地逼司马衷退位,自己称帝了。
赵王司马伦的行为无异于给天下诸侯王做了个榜样:只要你实力足够雄厚,只要你能带兵杀入京师,那么你就可以当皇帝。
这个诱惑太大了,诸侯王们都看见了,都开始流口水了。
司马伦根本就没有治国的才能,当了皇帝之后,急吼吼地放纵下面人去抄家,去抢劫,于是京师有权有势的大臣们都人心惶惶。
在这一背景之下,京师的权臣们都开始自找门路,开始向地方上的诸侯王们求助求救,或者是释放某些信号。
于是,在司马伦当了两个月的皇帝之后,镇守许昌的齐王司马囧、成都王与河间王三兄弟就联合起来造反了。
司马伦干不过这三兄弟,于是兵败被杀,被废黜的“傻子皇帝”司马衷被重新推到了皇位上。
司马衷虽然被复位,但是谁也拿这个傻子当皇帝,更要命的是他已经没有儿子了,只能从弟弟中去选拔接班人。
于是,围绕着接班人之间,已经杀入京师的齐王司马囧、成都王与河间王三兄弟开始内部火拼,司马囧兵败被杀。
眼看着京师洛阳如此热闹,长沙王司马义也凑上来了,趁着司马囧、成都王与河间王三兄弟火拼之际,他也带兵进京了,坐收渔翁之利,控制了局面,成为了京师的实际控制人。
长沙王司马义座位还没捂热,诸侯王司马颖也带兵杀到洛阳来了,双方在洛阳大干了一场,双方共计投入了50万人的兵力参与会战。
结果,司马义胜出,司马颖兵败滚出了洛阳。
司马颖正郁闷的时候,公元303年7月,诸侯王司马越带兵杀向了京师,结果被郁闷的司马颖揍得满地找牙。
惨败的司马越干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蠢事:找外援,向鲜卑、乌桓、匈奴等游牧部族借兵。
司马越的确借到兵力了,但是这些人来中原以后就没打算再离开,五胡乱华的种子就这样被埋下了。
公元303年八月,司马越在外力帮助下,终于搞定了司马家族的兄弟们,劫持了晋惠帝司马衷,随后将其毒杀,并立其弟弟司马炽为帝,史称晋怀帝。
从司马懿到司马衷,这才短短的4代人,以司马懿,司马师为代表的两代人在夺权,司马炎在嘚瑟,司马衷在发呆,司马衷的兄弟们发起了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就这样歇菜了。
但是参与夺权的这些诸侯王们一定不曾料到,他们手足相残16年,换来的是一场空。
由于持续多年的战乱,以及司马懿的这些后人们的胡作非为,导致农民起义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这些都是西晋的这些诸侯王给逼迫的,如他们曾经一次性抢掠2万名妇女,一番奸淫之后,全数抛弃扔进河里淹死;再如,军粮匮乏的时候直接四处抓平民杀生充当口粮等等。
在诸侯王们不遗余力的折腾下,原本繁华富庶的北方一片荒凉,廖无人烟……
随着四处而起的农民起义,前来参战的匈奴人,乌桓人等游牧部族也乘势作乱。公元304年,匈奴大单于刘渊在山西起兵,自称国号为“汉”,对西晋王朝发起了攻击,此时此刻的晋朝已经不堪一击。
7年之后的公元311年,匈奴“汉”杀进了西晋京师洛阳,俘获了晋怀帝,西晋王朝迁都长安,另立晋愍帝苟延残喘。
5年之后的公元316年,匈奴再度攻破晋朝京师长安,将晋愍帝也俘获了,西晋彻底歇菜。
在匈奴“汉”的影响下,其余各游牧部族纷纷建国,瓜分中原,这就是历史的五胡乱华。
西晋亡国之后,宗室后裔尚存的5个诸侯王率领一部分贵族渡过长江,向南迁徙,这就是所谓的“五马渡江”,他们建立了东晋王朝,拥立司马睿为帝。
东晋的建立,也就是南北朝对峙的开始,南北朝那一段历史更是乱成了一锅粥,下次有空我们简要梳理一下。
晋,一统三国,却政治昏暗,矛盾重重,以至于现人们对他的了解远不及三国。 晋朝的昏暗是由于司马家的决策失误,没有顺应朝代更迭的历史选择,推行郡县,罢免功臣,中央集权,反而开了历史的倒车,大肆分封诸王,选择了早早被历史淘汰的分封制。 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导致,西晋仅仅五十一年的国运中,一直处在权力的争夺与内乱中,政治昏暗,朝局动荡,统治者昏聩,底层百姓饱受欺凌,完全没有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气象,反而从立国便开始在下坡的路上越走越快,完全是一副王朝末期的景象。 历史是残酷的,也是无奈的,可能司马家没有想到,在他们到达顶点的时候,也是他们走向衰亡的时候。(此司马家说的是司马懿一脉) 有人说晋朝是司马家蓄谋多年,争权夺势,篡夺曹魏的产物,因为没有经过残酷的洗礼,所以西晋才骄奢成风,如此短命。 如此一笔带过,就如中学课本上所讲的一样,不想让人了解更多,从而司马家也如同晋朝一样,被打上了坏的历史标签。 有人说司马家把握住了历史的局势,从而篡夺的政权。 其实不然,说是司马家选择了历史,不如说是历史选择了司马家,从一开始司马家就是被动的。 一开始作为司马家核心人物的司马懿,其实并不想服务于曹家,以他的眼光早已看清曹氏集团的内部结构,将他司马懿再加上也只是锦上添花,最多当个县令也就是顶点了。 作为一个恃才之人,又是大家族出身,自然不想与其他寻常士族一样,所以一度拒绝曹操应招,甚至装病,闭门不见。后只因司马懿颇有名望,被曹操强招去任职,这便开始了司马懿无法回头的第一步。 司马懿既有才学又有能力,却始终不能走到统治者的核心班底中,(曹操当时有曹氏宗族,夏侯一族作为亲属派,又有以荀彧为代表的颍川势力服务,司马家智能服务于边缘)刚开始也只是担任一些闲职,但有才能的人到哪里都能发光,由于工作勤恳,又有办事能力,以至于虽未进入核心,但官职变动却是步步高升,之后无论担任何等职务,司马懿都能做到数一数二,可谓是一个全才。 由于司马懿能力出众,再次进入曹操视线,每有战事都要司马懿随行,自此开始了他向曹家核心势力前进的步伐。 此时他想要的应该与世人一样,名扬天下。 在那个大争之世,武将如云,谋士如雨,前仆后继,谁都想做那最亮的一颗星,出身大家族,深受儒家文化洗礼的司马懿当然也不例外。 随着时间推移,曹家势力越发强大,司马懿向曹氏核心靠的也就越近,却因他太过全能,而遭到曹操猜忌,始终不得其心,或许是他和曹操有些相似,会演戏,会包装自己。 此时的司马懿虽然不得其心,却没有放弃,因为他能看清,曹氏核心集团已经有了间隙,主动在他手里,而他需要做的只是等待。 公元216年,曹操被册封为王,这一次,曹氏集团内部的矛盾爆发,以荀彧为首的颍川士族与曹操的亲密关系走到了终点,曹操已经不再需要颍川势力了,而司马懿如期走入了曹氏的核心势力之中。 自此司马懿屡献奇策,深得曹丕信任,随军之时又屡助曹操破敌,越发彰显他的能力。 当曹操去世,曹丕继魏王位,作为现在曹氏集团的第二任领导人,曹丕一无威望,二无军功,为了统御群臣只能再进一步。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 形成了以曹氏宗亲与外姓士族相互制衡的政治局势。 因素来与曹洪不和,又曾受过曹操猜忌,此时司马懿忽然发现自己的政治环境陡然变换,生存变得越发艰难。 多年来的经历与教训让他变得越加深沉,越加会隐藏自己,此时司马懿甚至没有发现自己开始变了。 在曹丕当政的几年中,为了独揽大权设立中书省,任用士族收地方权力于中央,虽然他的地位逐渐提高,直接参加曹魏核心集团的政策制定,但多数时间司马懿都只是兼些闲职,只有在极为需要他时才会给他些许兵马,干些守城的工作。 在曹丕执政后期,老一代的能人干将差不多都已经凋零,新一代虽有功勋,却还没成长到能当大任的地步,司马懿明白,自己多年来树立的威望,积攒的人脉,本身存在的庞大家族,在那些曹氏宗亲眼中,就如同挡在他们前进路上的一颗钉子,一动便会引出种种祸事。 此时司马懿想要回头却已经晚了,他的生命、荣耀与宗族已经和曹魏这辆战车紧紧绑在了一起,无法回头。他没有想到当年那个谋算深远、恃才傲物的自己今天会走到这个地步,凭借他的才能,本应在仕途上一番风顺,今天却处处受阻,当初的助力,在今天全部成了阻碍 司马懿活得越来越小心,他知道朝廷的细作无处不在,一件事就足以扳倒他,为了能在曹魏这辆战车上生存下去,只能处处忍让,小心行事。 公元226年夏,在魏国都城皇宫的病榻前,曹丕拉着自己的儿子,又指了指榻前跪拜的几个人,缓缓道:「 ”你一定要完全信任他们几个啊。” 这是曹丕为这个王朝做的最后一丝努力,司马懿明白,这是作为统治者最后收买人心的手段,就这样司马懿成了临终受命的辅佐大臣,或许不是因为他有多重要,而是他背后的势力以及家族的影响力。 新帝即位,依旧是由曹氏宗族掌控主要兵权,但司马懿有了机会真正统帅兵马统御军事,只因曹氏宗族能委以重任的人越来越少。 之后曹真死了,司马懿开始全面负责对蜀汉的战争,且打且退,并不全面进攻,此时的他已经在政治这趟浑水中走了几十年,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既然演戏就进行到底。 239年曹叡死,儿子曹芳即位,司马懿依旧是辅政大臣。 只不过,另一位辅政大臣曹爽,趁皇帝年幼,自己又是皇亲国戚,将司马懿排挤出了核心集团,这次让他感到深深的无力,只能告病回家。 多年权力的熏陶足以改变一个人,纵使他是当世奇才,在家的司马懿或许有不甘,或许还有愤慨,但他却不敢表现出来,隐藏自己已经成了他的习惯,只能在心底默默感叹曹氏宗族的统治者越来越年轻了。 自曹丕称帝之后,虽然分封诸王,任用宗室血脉,却不准诸王有实权,在防止出现汉末诸侯权势过高的同时,也间接将曹氏宗族人才的培养给遏制住了。(曹丕用远方亲戚,却不用身边的同胞。) 统军之时,司马懿培养了不少军中亲信,在朝野,又有政治势力,身后更有一个司马家,首领便是他司马懿。 当曹爽权倾朝野,开始消除司马家族的势力与政治影响,这时朝中的声音,军中的声音全都传到了他的耳朵里,无数双眼睛在可怜的盯着他,他无奈了,他可以退,但背后的人不让他退,甚至连儿子都做着准备,训练了三千死士。 现在他只能硬着头皮向前,主动已经不再掌握于他的手中,这是两个集团不可避免的碰撞,他司马懿已经成了局势潮流的一部分,无可奈何的站在了风口浪尖上,身前是深渊,身后依旧是深渊,想要在寸步之地立足脚跟,便要实行非常手段,这时他司马懿真的变了。 曹爽自然不是司马懿的对手,以雷霆之势将曹爽拿下,悬崖边只剩下他一个人,不用再担心有人将他推下去,他已经达到了目的,此刻权倾朝野的已经成了他司马懿,当初的他或许会不耻曹操作为一个宦官之后竟然携天子以令诸侯,但现在这便是他想做的,这一刻屠龙的勇士终究变成了恶龙,犹如董卓、曹操和他自己。 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理所当然的接了班,继续携天子令诸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退路,而曹家最后的反抗也在沉默中消亡,曹家的光辉时代已经过去,不可避免的是最后的消亡。 当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接班,此时的曹魏已经灭掉了蜀汉,即将消灭东吴,若要统治以司马家为核心的庞大集团,他只能如当初的曹丕一般,再进一步。 理所当然,司马炎让魏帝禅让,自己成了皇帝。 为了避免发生像曹氏集团那样,人才凋零,在危机时刻皇亲宗族竟然无兵可以调动的情况发生,大肆分封诸王、公侯。 这些人却与曹丕时的分封不同,他们在自己的领地握有实权,可以组建军队,又在朝中统兵任职,可谓是避免了曹氏集团那样的情况发生,但却犯了曹丕想要极力避免的错误,诸侯权利过大,影响中央统治。 司马炎死后,朝廷内部争夺权力,外部暗流涌动,没过几年,八王之乱爆发,把这个刚刚一统,还没来得及休养生息的国家,再度带进战争,整整16年。 中原动荡,国家倾覆,黎民苦不堪言,加上北上少数民族入侵,这个王朝便在混乱中草草结束了生命。 此时的司马家已经被历史的潮流抛弃。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晋朝共存在155年,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司马炎篡位后统一中国,但无法解决浮华奢侈的社会问题及贪污腐败的政治风气。由于王室领有军权,使得诸王在朝廷衰落后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西晋于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人民纷纷南渡,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皇权低落,主要由世族掌权,由于军权外重内轻,不少方镇心怀野心,造成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此时虽然陆续有北伐以收复失土,但是由于朝廷担心野心家藉此势力大涨,进而篡位,所以大多消极支持。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这是成立以来最团结的一次。淝水决战后前秦崩解,谢安、谢玄等人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然而,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篡位。由于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孙恩、卢循之乱。谯纵亦据蜀地自立。最后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并夺得皇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接下来就是北周杨坚建立的隋朝了。再然后,唐、宋、元、明、清。。。。。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84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恋爱宝典】人间只是一个概率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