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知道,甚至是默许的。因为皇帝在这段感情中,内心太卑微。
他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回宫之后他对甄嬛,一直都是讨好的。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剧中凌云峰那段的细节。皇帝去凌云峰找甄嬛时,他是跑着上台阶的,踉踉跄跄跌跌撞撞,要推门进屋的时候,他却犹豫了。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看到的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一个期盼看见心爱的姑娘却又踌躇徘徊的少年。
当初看《甄嬛传》,很多人最大的疑问就是,皇帝到底有没有爱过甄嬛?还是自始至终都不免带着「纯元」影子在看她?
电视剧是甄嬛视角,它没有刻画到皇帝的内心。
其实,皇帝当然是爱的。直到他死,都还爱。
但是他却爱而不自知。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帝王的局限
在分析皇帝的情感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皇帝是谁?
他不是普通人,他不仅是后宫的拥有者,更是一个帝国的掌权人。所以要求他像寻常公子一样去爱甄嬛是不可能的。他的身份决定了他无法那样做。或者说,在封建桎梏和权势枷锁中困斗许久的他,已经不知道如何去平等地爱一个人。
所以,我们先要看清这一点,才能逐步明白他和甄嬛之间的情感纠葛。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一步步看他对甄嬛的感情变化。
错误的开始
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开始他可能真的是个「渣男」,只是把甄嬛当纯元的影子。
所以,虽然前期四郎嬛嬛的感情无敌爆炸甜,但这一段二人的感情是炙热却不纯粹,既有 「嬛嬛,是朕,朕记得你害怕这样的雨天」的感动,也有被甄嬛自作多情理解错的「莞莞亲启」。这个时候,皇帝对甄嬛,到底是真心多一些,还是假意多一些,连他自己都看不清。
因为,他习惯了把纯元当作自己的妻子,长长久久地保存在心里最重要的那个位置上。自诩这辈子只爱她一个人。所以当他忽然发现纯元在自己心里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位置受到了威胁的事实之后,他的第一反应是,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于是,在甄嬛误穿了纯元旧服的时候,他很生气。在甄嬛为自己父亲求情的时候,他给了她致命一击。
他这样做,不仅是想告诫甄嬛不要恃宠而骄,她只是作为一个替身而存在,更是想提醒自己,眼前这个痛哭流涕怀着自己孩子的女人,只是个替身,仅此而已。他强迫自己去清醒冷漠地去面对这个已经走进他心里的女人,并且把她推出了自己的内心,还掩上了门。
但是很快, 胧月的出生,让皇帝的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四郎自己不知道,从甄嬛生下胧月他开心小跑着去见她的时候,他就已经爱上了她。
甄嬛没有生下一个阿哥,而是个「没什么用」的公主,我感觉编剧在这一段的安排很棒,直接让后面皇帝的示弱变得纯粹了很多。
后来甄家遭难,甄嬛变成罪臣之女,甄嬛执意离宫,他挽留了。对待一个罪臣之女非但不废了她,也不再计较她对纯元皇后大不敬。这也是皇帝第一次在面对其他女子与纯元的时候,他没有选择偏向纯元。
你看看他去见甄嬛后第一句话: 「莞嫔,你现在还没有想明白吗?你已经为朕诞下了公主,只要你愿意,朕明日就可以下旨封你为妃」。
对比其他家里获罪而被连累的后妃——华妃、祺嫔、安陵容……哪个不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皇帝对甄嬛是不一样的,为了她,他可以连原则都不要。但是此时甄嬛已经心如死灰,完全听不进去,皇帝九五至尊,台阶给了,甄嬛不下,驳了他的面子,后面的种种,其实有点恼羞成怒的意味。
而甄嬛离宫之后,他更是不许人在他面前提甄嬛。如果真的不爱她,只拿她当替身,那没必要这样生气。生了阿哥公主被废、被赐死的嫔妃不是没有,却没有一个是在皇上面前提了就惹得皇上如此盛怒的。
为什么会生气?
因为放不下。
而我们对比着看下此时在宫外的甄嬛。
皇帝在甄嬛生辰那天高烧卧床,果郡王进宫侍疾,甄嬛知道了这件事青,但她关心的只是 「王爷还是住在清凉台吗」和「那便是王爷近日都不能出宫了」,从始至终,根本没有提过皇帝,这才是不在乎的正常表现。而此时皇宫里皇帝在床榻上被烧得神志不清,却在迷迷糊糊间喊了两声: 「嬛嬛」。
谁在爱着,谁又不爱了。一瞬间,清清楚楚。
放不下的四郎终于坐不住了,跑到甘露寺,却听闻甄嬛迁居凌云峰,于是他立刻决定去凌云峰找甄嬛。
不知道你们看这段的时候,有没有注意皇帝的动作,他是跑着上得台阶,踉踉跄跄跌跌撞撞,但是要推门进屋的时候,他却犹豫了。所谓「近乡情更怯」,用在感情里大抵如此。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看到的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一个期盼看见心爱的姑娘却又踌躇徘徊的少年。
但是这「少年」此时还不知道,他的姑娘,已经回不来了。
他用尽一切尊宠荣华将要迎回宫里的女人,是满腔复仇怒火、满腹雷霆手段的妇人,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唤他「四郎」的嬛嬛。
弥补的「溺爱」
甄嬛回宫之后,皇帝对她的宠是没话说的。与此对应的是甄嬛对他的感情,是恨大于爱的,或者说几乎没有爱。
回宫前后有这样几场戏我觉得非常典型,可以看到皇帝甄嬛此时截然相反的心态:一个看遍千帆只想回归所爱,一个历尽荣辱只想毁灭一切。
第一场戏是赐封号,当初给安陵容封妃的时候赐封号,皇帝说「俪」字不好,他当时说 「容儿是朕的妾室,怎么能跟朕夫妻伉俪呢,如果朕真的用了这个字封她,传出去文武百官又要议论纷纷,说朕太过宠幸妾室。」
可是当初皇帝要迎甄嬛回宫的时候,所做的种种也是引起百官议论,皇后也不怀好意地提醒过,皇帝明知道这样做太过,却说百官 「小题大做」,「人言何足畏惧」。
其次,是回宫之后赏瓜尔佳氏糙米薏仁汤时,皇上夸奖浣碧长得像甄嬛时,甄嬛说出来的话,完全是通情达理,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但是皇帝带着对甄嬛的爱来看她说的一些话,就理解成了甄嬛是吃醋,笑着问 「你同祺嫔置什么气?」,「做额娘的人了,反倒小气起来」。
然后便是祺嫔责打从前服侍甄嬛的宫女佩儿的时候,正好撞见了皇帝和甄嬛,皇帝不知道的是,这一切都是甄嬛安排的戏,是她复仇路上的其中一环。
皇帝让佩儿抬起头来,看了一眼就说: 「不错,是侍奉过熹妃」。
对比以前,华妃的贴身宫女颂芝第一次给皇帝留下印象,是在她服侍皇帝洗手时抢话介绍的时候。甚至连作为小主的安陵容,在甄嬛帮她邀宠之前,皇帝对她也是见一次忘一次的。当时她给甄嬛的惊鸿舞做伴唱,皇帝连她的位分都不知道。而佩儿并不是甄嬛的贴身宫女,也有很多年没有侍奉过甄嬛了,皇帝却还能做到看一眼就能记起佩儿以前是甄嬛宫里的人,可见他对甄嬛的事十分上心。
当然,皇帝还是皇帝,即便迎回甄嬛,他也并不是就此就清心寡欲了。
他在见到玉娆之后,眼神一亮,因为玉娆长得太像纯元,又犯了以前的老毛病,有了把玉娆收进后宫的心思。赐名一事就能看出来,又是一个「婉」字。但是此时他对甄嬛生气的反应很值得玩味。眼见甄嬛生气,他居然退让了,讪讪说: 「不过是赐名而已,倒好端端的却惹起你伤心了,可见是朕莽撞,这个婉字不好,咱们以后不提了」。
如果不爱,只是把甄嬛当作替身,明明玉娆是更像纯元的人,他很可能会为了得到玉娆而对甄嬛做些什么。可是他什么都没做,反而成全了玉娆和慎贝勒。
如果说之前皇帝的表现还都让我觉得他是抑制不住失而复得的欣喜,所以纵容了感情的释放,那么这一个片段,则让我肯定,皇帝已经完全走出「纯元」魔咒。
这个片段,就是冰嬉那场戏。 这一场中,皇帝看见红梅,想的不再是白月光纯元,而是坐在旁边的甄嬛。
在这之后彻底想明白的皇帝对甄嬛的宠爱越发不加掩饰,甚至已经到了「妥协」、「溺爱」的地步。
比如,皇帝看见了甄嬛戴着果郡王送的珊瑚手串,以为她很喜欢珊瑚,后来特意送了甄嬛一株大珊瑚,这般投其所好,大有:「你喜欢什么,朕就给你什么。且不管谁送你的东西,朕都能送更好的」的意味。
甄嬛要扳倒皇后,皇帝那么聪明,其实他心里是多少有点数的,所以对甄嬛的称呼是封号,而不是闺名。我觉得他此时是生气甄嬛利用他们俩未出世的孩子做了这件事,但仍旧是顺着她禁足了皇后。
他后来怀疑甄嬛和果郡王,其实如果不爱,可以像处理孙答应和侍卫私通的事情还有瑛答应和三阿哥的事情一样,杀了甄嬛,最起码为了维护所谓的皇家体面也该治她的罪,降她的位分。
可是这些皇帝没有做,他选择性地将过错都推给了自己的亲兄弟果郡王,企图以此说服自己。他又设了局,准备了毒药,他费尽周折和心机,其实只是想亲眼看看,甄嬛到底选择的谁。
最关键的是皇帝被甄嬛设计临死之前的那一刻。 他问她,能不能再唤他一声「四郎」。如果皇帝不爱甄嬛,弥留之际的皇帝,也不会流露出对过去的怀恋,不会在明确知道甄嬛和果郡王有私情的事实之后,还执意想要听甄嬛唤他一声「四郎」。
爱而不自知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皇帝在剧中仅有 两次落泪,而这两次泪,都与甄嬛有关。
一次是甄嬛第一次小产,甄嬛听到孩子没了,哭的痛彻心扉,皇帝坐在甄嬛的床榻边,眼看着她失了孩子但自己却不能把华妃怎么样,心痛自责而落泪;
一次是甄嬛离宫之后皇帝去碎玉轩见到甄嬛宫里的摆设一切如旧,碎碎念着她连最心爱的玫瑰簪都没带走,玉鞋也没带走,只带走了长相思,靠坐在榻上默默良久,睹物思人而落泪。
有人说皇帝后来让着甄嬛,是因为她是后宫真正的主人了,不能轻易动。然而论背景,回宫时的甄嬛,其实什么都没有,她没有像华妃那样显赫的家世,父亲是罪臣,前朝已经没有助力。如果皇帝想搞死她,非常简单。不用顾忌前朝后宫势力勾结,随便给她下个套,安个什么大逆不道的罪名就能让她立刻去死。她后来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皇上主动给的。或者说,因为没有了母家做靠山,皇帝更肆无忌惮地对她好了。
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甄嬛回宫的时候皇帝的一系列大动作:
换身份,不再是罪臣甄远道之女,直接抬成镶黄旗,赐大姓钮祜禄氏(家世背景)
封妃,意识到从前的封号不好,赐了意为「来日之路光明灿烂」的「熹」字做封号,就是想着和甄嬛重新来过(崇高地位)
为了她重新大修永寿宫,下旨只让她一个人住,再赐椒房贵宠,合宫嫔妃迎接(宏大排面)
送她四阿哥做儿子(新的靠山)
至此,一个无敌的钮祜禄·甄嬛正在向您走来。
以上,皇帝做这些,简直是把能给的不能给的全给了甄嬛,目的除了为了补偿甄嬛受过的苦,还要让她以后在宫里的路走得更顺风顺水。更不过是应了那句「不过是仗着朕的宠爱」,爱而不自知罢了。不然我想不出更好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皇帝会这样对待一个只是替身还被废过的妃子。
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人说,纯元是皇帝最爱的女人,她把最纯真最美好的样子留给了皇帝,这变成了他年少的梦,永不磨灭。但是,我觉得如果纯元一直活着,皇帝对纯元,最后可能还做不到像对待甄嬛这样。 他打着爱纯元的旗号,却一步步沦陷在和甄嬛的感情里。
关于爱的定义,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但肯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偏向」。主角光环也好,牵强附会也罢,皇帝对待甄嬛,始终都是特别的,与对待后宫其他女人是不一样的。
如果有来生
剧里的皇帝,也就是雍正,是一个典型的用一生来治愈童年的人。
他比像果郡王这种在父母温情浇灌之下长大的孩子要敏感多疑许多,单看剧里的弘历也就是在他之后即位的乾隆皇帝就可见一斑,从小不得宠,自己的母妃又偏爱幼子,什么时候被人暗害了都不知道。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皇帝,性格敏感多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感情里却是个致命的缺点。皇帝和甄嬛在前期没少因为这个产生嫌隙。
当年,眉庄被陷害禁足,甄嬛最终找到了刘畚,把他带去见了皇上,当时皇上在让人把刘畚带下去之后,脑子一转就开始怀疑甄嬛:「嬛嬛,刘畚的事不会是你有意安排的吧」。
但是后来不一样了,皇帝对甄嬛越来越言听计从,也没有了当初那么灵光的脑回路。双生子的事情,甄嬛借腹中孩子扳倒皇后的事情,甚至甄嬛和果郡王的事情,件件事关重大,哪一件都有理由去怀疑她,但是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皇帝首先选择的都是相信甄嬛,她的解释可信,皇帝就真的信了。
这也是皇帝晚景凄凉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信任和偏爱,甄嬛得以扳倒皇后,之后皇帝又因纯元的事废了皇后,自此后宫再没有人可以牵制甄嬛。
皇帝设计杀死果郡王让甄嬛彻底黑化,却还让甄嬛陪在自己身边,而此时他身边的人都已经变成了甄嬛的人,苏培盛、端妃、敬妃、宁嫔、卫临…这些人或多或少都做了加速皇帝死亡的推手。不需要甄嬛亲自动手,皇帝就在他身边人的各种算计中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让我觉得无比唏嘘的一点也在于此,前期甄嬛全心全意对皇帝的时候,只求皇帝信任她、真心待她,皇帝却伤透了甄嬛的心;后期甄嬛对皇帝工于算计的时候,皇帝却开始真心待她了。
她终于得到了他的心的时候,却是再也不需要他的时候。
帝王已死,大仇得报。这场戏终于落幕。
但身为戏外人的我忍不住又一次打开了剧,看那一年,四郎与甄嬛在倚梅园初遇。
当时四郎要过去见甄嬛,甄嬛害怕,谎称自己鞋袜湿了,皇帝就停下了脚步。
彼时,他于这深宫等一知己,她于这世间等一良人。
多么希望那时的他,就明白眼前人的不可替代。
那么往后,再也不是蹉跎半生的爱而不自知,而是情不知所起后,决定用一生,对你一往而深。
作者:知乎-LLlois
长摁下图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84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遇见的时候,只想着,做朋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