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多一些“人文关怀”让人才“落地生根”

苏忘寒 2023-09-20 05:20:28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新形势下,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但长期以来,农村等欠发达地区、艰苦边远地区招人难、留人更难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要留住人才,除了必要的物质激励,尤需政策、制度、环境的有效配合。要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环境,通过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真正让人才“落地生根”。

多一些“千金买马骨”的“舍得”,注重“待遇”留人才。君王想买千里马,侍臣却买来死马的骨头,君王怒而不解。侍臣解释说,如果连骨头都肯花重金买回,人们会认为君王是真想高价买千里马。果然不久君王就得到了真正的千里马。同理,招才引智不能光靠“凭空喊”,必须舍得“真投入”。一方面,要用好信贷、保险、税收等政策工具,鼓励、引导和动员企业、个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与业绩相挂钩的激励制度,做到如实兑现激励政策;另一方面,要落实好国家扶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建设生产型、经营型和服务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平台,制定体现人才价值的分配制度,让更多“千里马”尽情驰骋在“乡村振兴”的草原上。

多一些“月下追韩信”的“胸怀”,注重“事业”留人才。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韩信是带兵的指挥型人才,是“帅才”。起初跟随刘邦时不被重用,心中苦闷,想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及时追回,最终辅佐刘邦成就了霸业。现实中,许多用人主体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引进人才,却不能为其提供相匹配的工作环境,导致人才自身价值无法实现,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乡村地区因待遇较低、发展滞后,引才不易,留才更难。要留住人才,需要宽阔的视野与豁达的胸怀,要以高屋建瓴的态势,树立留住人才的战略眼光和全局性、前瞻性思维,着力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针对人才的特长和优势,为其提供相配套的创业机会、干事舞台和发展空间。要制定灵活可行的育才机制,持续推动人才培养制度化、常态化,通过“靶向”培训、“精准”培养,让不同特长、不同专业、不同职位、不同能力的人才在乡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各展所长。

多一些“三顾茅庐”的“真心”,注重“诚意”留人才。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诸葛亮,其“诚意揽才”被奉为礼贤下士的经典。要留住人才,关键在服务,重点在诚意。既要落实好乡镇工作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拓宽县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发展空间、积极选派业务骨干到上级单位或者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等务实举措,又要健全完善人才沟通交流制度,建立人才联系服务机制,重要节日和重大事件做好走访慰问,组建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增强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既做到政治上关心,又能在事业上扶持,在平台上“多搭一片”、在政策上“高看一眼”、在生活上“厚爱一分”,让更多人才享受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养老、创业扶持等方面的服务,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进而激发人才潜能,施展自身才华,助力乡村振兴,让人才在乡村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治愈”病人,医生应多一些人文关怀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带给人的压力感越拉越大。一时不慎,身患疾病,此刻的身份就成了病人。得病之人既要面对两个现实问题。

其一:病症的过程,小到感冒,大到癌症,不同疾病带给个体的痛苦程度都是不同的,如非当事人很难体会其中的感受。

其二:心灵创伤,人在得病后总会面对情绪问题,有人会想“为何我这么不幸?”再有“为什么我会得病?“不同的文化层次影响着病人对类似问题的理解和判断。此时病人在对人生进行阶段性回顾,压抑的情绪会导致心理问题产生。

大部分人在生病之后,情绪都会有所变化,即便表现出淡定也无法掩盖内心的担忧和焦虑。此时病人会表现出“儿童心态”,对能为其带来支持的人表现出依赖心理,就像孩子依赖父母一样,如家人的鼓励和支持能够但起保护的职责,此时病人最希望听到的是家人安慰的话语,以及有别于以往的关注。

家属的情绪是关键

家属在治疗过程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在对病人表达关怀和对病情关注的同时,采取方法是否恰当?如果不能安慰病人,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效果就适得其反了。那么作为家属应该怎样引导病人的情绪呢?

第一个回答:不要评论和病症的探讨

看到亲人得病,家人自然着急不已。焦虑的心情也会体现在语言上,比如我们听到有人说过:“你看,就是不听劝,否则也不会……”;“早就提醒你,不要睡那么晚,结果还是…….”;出于急切心情说出的这些话,虽表达了关心,但也包含着指责和抱怨。而“早知现在,何必当初”的句式,对于病情的缓解没有任何帮助,家属的情绪时刻影响着病人的心理,当把自己的理论,评价赋予到病人身上时,就好比家长训斥一个孩子,而且在他生病的时候,对他施加了惩罚。

第二个回答:倾听与接纳

人在生病时,希望得到的是理解和支持。在病人接受治疗过程中,安抚的最好方式是倾听。认真倾听他们在某个阶段真实的痛苦和需求,即便面对失语的患者,眼神交流和肢体的触碰也会使患者感受到被接纳,感受到亲人的温暖与力量。家属可以思考在此阶段能为患者做些什么,让病人感受到家人的关怀和理解。这种被接纳感,可以减少病人产生的牵连心理和负罪感,是心灵的安慰。

第三个回答:少一些质疑,病人才不会那么紧张

在与疾病抗争阶段,家属的情绪变化会时刻影响着患者。比如,为了鼓励患者,可以告知病人如何积极配合治疗,要相信医生会尽全力给他带来帮助。多一些对医生的信任,少一些指责或怀疑。对病人的情绪给予理解和接纳,不仅能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也能够滋润患者的心田。

第四个回答:换位思考,促进理解

身边有亲人患病,家属心情与病人相似,包含焦急、恐惧和对治疗较高的心理预期。作为家属,此时需要换位思考,病人的需要关怀是什么?病人渴望知道得什么?”或许你帮不上什么忙,但至少不要再给病人施加压力。回想身边亲人在患病时,你是否埋怨过他们不听你的劝告?或者曾经以抱怨的口吻,质疑过医生的方案?出于对病情的关注,那些无意识地责怪,或是出于关心的抱怨都会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

共同的努力,治愈需要滋润心田

信任是“治愈“的基础

它来自两方面:其一是患者本人的信心。其二是患者对为其提供救助人员的信任。人在得病时会产生高度依赖心理,不仅需要医生的救治,更需要家人的关心和支持。医务人员应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情,主动沟通交流信息,而家属应该支持病人积极配合治疗,给他们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支持。医患之间良好而积极互动有利于消除因沟通不畅而带来的误解。此时,为病人提供帮助的不只是医护人员,医生不是唯一的主角。

鼓励是“治愈”的关键

但要注意避免树立:“我要战胜自己”的想法。有的家属担心病人乱想,要求忽略紧张的情绪,有的病人曾经无数次这样想,然后把自己推进更深的焦虑里。问题是,这不是战胜与战败的问题,战胜自己的念头只会加剧紧张。不要试图控制病人情绪,阻止情绪的释放。病人的情绪需要得到释放,接纳和包容,引导病人理智地看待自己的情况,使病人树立起信心。

最后想说,医学发展至今,没有停止追求“治愈”的脚步,医者们一直在为解除患者的病痛而不懈努力着。医学作为一门学科,我们无法苛求它尽善尽美,医学能为患者治疗疾病,但无法解决生死问题。在此,我们也不想以哲学的视角去讨论。面对疾病,无论病情大小,患者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心理问题,理应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帮助。家属与医生共同的努力,会使病人有勇气和自信去面对疾病,为疾病的治疗,以及心灵“治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83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