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项羽体恤士卒,亲手给部下端饭,韩信:妇人之仁

双子坐 2023-09-20 03:32:38

楚汉之争中,项羽之所以会输,真的是非战之罪。毕竟,要真论行军打仗,咱们西楚霸王还真没怕过谁,打刘邦不要太轻松。

彭城之战中,三万轻骑,长途奔袭,一战击溃刘邦五十六万诸侯联军,杀得睢水为之断流,刘邦仅带着数十骑仓皇而逃,连老婆孩子都被项羽给抓了。荥阳对峙中,把刘邦围在荥阳城数月,刘邦粮草断绝,最终还是依靠纪信假扮自己,蒙混过关。

但奇怪的是,刘邦虽然输多胜少,但人却越打越多,实力也越来越强。而项羽则是越打地盘越小,人越来越少。因为项羽身边的人,大都背弃项羽,转投刘邦去了。

先有陈平、韩信,后有英布、彭越;而曾经那些依附于项羽的诸侯,也都改换门庭,叛楚归汉,甚至于连自己的叔叔项伯,都跑去跟了刘邦。正是因为众叛亲离,项羽才走向了失败。

那么项羽为什么会众叛亲离?

是项羽人品太差吗?不,项羽这个人太好了,连背叛他的陈平都说项羽为人很好,恭敬爱人,他也因此吸引到了许多人的投奔追随。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那么,是项羽不体恤属下吗?不,项羽这个人非常讲义气,重感情。连背叛他的韩信都说项羽为人慈爱,不仅说话有礼貌,而且行事风格更加平易近人,看到有部下生病,哭着给他送吃的。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

所以,项羽这个人是真的好,连他的敌人都夸他,有着贵族子弟的大家风范。相较而言,乡野混混出身的刘邦,毫无礼节可言,浑身上下,无不透露出一股匪气。连魏王豹都说他为人傲慢,说话喜欢侮辱人,把诸侯当做奴隶一样骂。

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

从二人的性格表现来看,怎么都该是刘邦众叛亲离,为什么项羽反倒留不住人。原因很简单,刘邦虽然脾气不好,但他比项羽大方,能给部下想要的东西。打天下不是上山落草,治理国家不是啸聚山林。想要管理好一个团队,光打感情牌是没有用的,制度化的赏罚分明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每个人都想在付出后得到回报。大部分人之所以愿意追随项羽,是因为想跟着项羽建功立业,得到自己努力拼搏后应有的报酬。而这个报酬不是你项羽对我有多尊敬,对我有多体贴,而是地位和财富。

可惜,项羽偏偏在这件事儿上,表现得非常抠门,拿出的封赏,远远不能满足追随者们的需求。所以陈平在夸他人好的同时也指出,项羽对于封爵行赏非常重视,轻易不会封赏,由此导致底下人不再依附他。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关于这一点,韩信也提过。他在夸项羽体恤士卒的同上,也指出当别人该因功封爵时,他项羽却攥着印章不给批,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种只谈感情,不谈利益的行为,被韩信称作是妇人之仁。

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这就好比一个老板平时和员工相处,在小事上面做得是尽善尽美,平日里对员工嘘寒问暖、关爱有加,各种小恩小惠不断。但是,等员工做出业绩了,希望能够升职加薪时,他却找出一大百个理由推脱拒绝。

很显然,项羽这样是留不住人的。特别是像韩信这样的大才,在他的麾下得不到应有的重用,自然会选择跳槽。按照韩信自己的说法,他在项羽麾下,仅仅一个执戟郎中,混着没意思,所以走了。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

而他之所以选择刘邦,也不是因为刘邦有多好,所谓的解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分出自己的食物给我吃,那都是客套话,这事儿和项羽给部下端菜送药没什么区别。关键是刘邦给了他想要的,让他当了大将军。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很显然,刘邦要比项羽更大方。后面的楚汉争霸中,刘邦更是将这种“大方”发挥到极致。只要是追随他的,封王拜将,一点儿也不含糊。而项羽则是你们必须跟随我,谁不服我我打谁。出于一个利益角度考虑,大家自然会选刘邦,而不是选项羽。

所以,只能是项羽是一位优秀的将军,而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他这种只知道谈感情而不讲利益的妇人之仁,是无法斗得过刘邦的。毕竟人都是有私心的,都是打工的人,别来虚的。我上班就是为了钱,不要跟我谈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不上班。只画饼,不给饼;只谈狼性,不给肉吃,肯定留不住人。

淮阴候韩信文言文翻译

1. 淮阴侯韩信 译文 韩信拜过大王,做下以后,大王问:“丞相(萧何)几次推荐将军,将军有什么计策给寡人”。

韩信拜谢,问:“现在江东争夺天下的,不是项王吗?”汉王说“是”。韩信说:“大王自己认为和项王相比哪个更厉害?”。

汉王沉默良久,说:“我不如他”韩信有拜说道:“我也认为大王不如他,但是我听说项王的为人,脾气暴躁,不会用有能力的人,这是他匹夫之勇。他见仁客气慈爱,说话客气,有人生病了,他哭着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生病的人。

有些有功劳应该奖赏的人不能得到应有的奖赏,这是他的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却不住在关中还在鹏城建都,背弃了义帝的约定,而和爱王亲近,诸侯都不服气,诸侯见到项王把义帝安置到江南,都随义帝去。

项王打仗的时候非常残忍,天下的人多有怨言,百姓不跟随他,只是凭借武力而已,名义上称霸,实际上失去天下的民心,所以说他现在很强但容易变弱,现在大王要是能和他做的相反:招天下勇士,有什么不能诛杀的,把天下的城池封给功臣,有谁不心服的,利用义兵思家之心,有什么打不散的军队。还有三秦王以前为秦国的将领,领导秦兵好多年,战争死伤的人多不胜数,他最后又投降其他诸侯,在新安。

项王用计活埋秦国降兵二十余万人,只有邯郸,欣,翳跑掉了,秦国的人民都怨恨这三人,恨之入骨。 秦人很高兴,大王如武关,不伤害百姓,废除秦国的苛政杂税,和秦国的人约法三章,秦国人没有不想让大王做秦王的,在和诸侯约定,大王在关中做王,关中的人都知道,大王跑去汉中做王,秦国人都很生气,现在大王举兵东下,三秦可传喜报。”

于是汉王大喜,恨自己没有早点认识韩信,于是听从韩信的计策,部署各个大将的兵力。

2. 淮阴侯韩信文言文 韩信(?—前196年),淮阴(今江苏省淮阴西南)人。

韩信出身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

韩信的母亲死后,穷得无钱来办丧事,然而他却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四周可安顿得下一万家。 韩信在下乡南昌亭长家吃闲饭,几个月后,引起亭长妻子的不满,前一大早就烧好饭,在床上就把饭吃了。

等到吃饭时间韩信去了,就不为他准备饭食。韩信看出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同亭长绝交而去。

韩信在城下钓鱼时,有许多老妇在冲洗丝絮,其中一人见韩信饿得可怜,就给他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这样,直到漂洗完毕。 韩信对这位老大娘表示:“吾必有以重报母。”

(《史记·淮阴侯列传》)。老妇很生气,斥责韩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怜你才给你吃食,难道是希图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想侮辱韩信,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

”(《汉书·韩信传》)并当众侮辱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汉书·韩信传》)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裆下爬厂出去。

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

3. 淮阴候列传翻译 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停下来宿营。

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隐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着观察赵国的军队。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又让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说:“今天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

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韩信对手下军官说:“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地形筑造了营垒,他们看不到我们大将旗帜、仪仗,就不肯攻击我军的先头部队,怕我们到了险要的地方退回去。”

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

天刚蒙蒙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赵军打开营垒攻击汉军,激战了很长时间。

这时,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河边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

然后再和赵军激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张耳。

韩信、耳新已进入河边阵地。全军殊死奋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

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这时,赵军已不能取胜,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了赵王的将领,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荒潜逃,赵将即使诛杀逃兵,也不能禁止。

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在泜水岸边生擒了赵王歇。 韩信传令全军,不要杀害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赏给千金。

于是就有人捆着广武君送到军营,韩信亲自给他解开绳索,请他面向东坐,自己面向西对坐着,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 众将献上首级和俘虏,向韩信祝贺,趁机向韩信说:“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

这次将军反而令我们背水列阵,说‘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我等并不信服,然而竟真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啊?”韩信回答说:“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留心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平素没有得到机会训练诸位将士,这就是所说的‘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这种形势下不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不可;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将领们都佩服地说:“好。

将军的谋略不是我们所能赶得上的呀。”。

4. 淮阴候列传 翻译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

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

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

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

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

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

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同他谈话,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荐给汉王。

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

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

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

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

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

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

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

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汉王说:“丞相多次称道将军,将军用什么计策指教我呢?”韩信谦让了一番,趁势问汉王说:“如今向东争夺天下,难道敌人不是项王吗?”汉王说:“是。”

韩信说:“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方面与项王相比,谁强?”汉王沉默了好长时间,说:“不如项王。”韩信拜了两拜,赞成地说:“我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呀。

然而,我曾经侍奉过他,请让我说说项王的为人吧。项王震怒咆哮时,吓得千百人不敢稍动,但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

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玩磨的失去了棱角,舍不得给人,这就是所说的妇人的仁慈啊。项王即使是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但他放弃了关中的有利地形,而建都彭城。

又违背了义帝的约定,将自己的亲信分封为王,诸侯们愤愤不平。诸侯们看到项王把义帝迁移到江南僻远的地方,也都回去驱逐自己的国君,占据了好的地方自立为王。

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横遭摧残毁灭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愿归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

所以说他的优势很容易转化为劣势。如今大王果真能够与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有什么不可以被诛灭的呢?用天下的城邑分封给有功之臣,有什么人不心服口服。

5. 淮阴候列传翻译韩信曰:“然则何由 韩信说:“虽然如此,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广武君回答说:“如今为将军打算,不如按兵不动,安定赵国的社会秩序,抚恤阵亡将士的遗孤。

方圆百里之内,每天送来的牛肉美酒,用以犒劳将士。摆出向北进攻燕国的姿态,而后派出说客,拿着书信,在燕国显示自己战略上的长处,燕国必不敢不听从。

燕国顺从之后,再派说客往东劝降齐国。齐国就会闻风而降服。

即使有聪明睿智的人,也不知该怎样替齐国谋划了。如果这样,那么,夺取天下的大事都可以谋求了。

用兵本来就有先虚张声势,而后采取实际行动的,我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韩信说:“好。”

听从了他的计策。派遣使者出使燕国,燕国听到消息果然立刻降服。

于是派人报告汉王,并请求立张耳为赵王,用以镇抚赵国。汉王答应了他的请求,就封张耳为赵王。

楚国多次派出奇兵渡过黄河攻击赵国。赵国张耳和韩信往来救援,在行军中安定赵国的城邑,调兵支援汉王。

楚军正把汉王紧紧地围困在荥阳,汉王从南面突围,到宛县、叶县一带,接纳了黥布,奔入成皋,楚军又急忙包围了成皋。六月间,汉王逃出成皋,向东渡过黄河,只有滕公相随,去张耳军队在修武的驻地。

一到,就住进客馆里。第二天早晨,他自称是汉王的使臣,骑马奔入赵军的营垒。

韩信、张耳还没有起床,汉王就在他们的卧室里夺取了他们的印信和兵符,用军旗召集众将,更换了他们的职务。韩信、张耳起床后,才知道汉王来了,大为震惊。

汉王夺取了他二人统率的军队,命令张耳防守赵地,任命韩信为国相,让他收集赵国还没有发往荥阳的部队,去攻打齐国。

项羽对人恭敬,亲手给部下端饭,为何人才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

那是因为人才在项羽的手下,很难得到真正的重用,立了功也很难得到奖赏和升职。另一个原因就是项羽的格局不够大,在这方面逊于刘邦。因此他不能给予手下的人才想要的预期。另外就是,项羽比较残暴,不得民心。刘邦约法三章,宽仁爱民,因此被民众拥护。

在清朝末年太平天国时期,有一个人当时有两个选择,到曾国藩或者左宗棠手下去任职。他的一个朋友就劝他,应该到曾国藩那里去。曾国藩其实打仗的能力平平,但是气量大,愿意给手下的人才发挥的机会,有了功劳也愿意分给手下的人。

在他手下的人,很多立了功劳被他举荐,都升了官。左宗棠的个人能力很强,很会打仗。但是喜欢表现自己。打了胜仗也爱把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手下的人比较难分到功劳,也不容易得到他的举荐,往往升迁缓慢。

这个人没有接受朋友的意见,投奔了左宗棠,后来果然升迁缓慢。项羽就好比左宗棠,刘邦就好比曾国藩。项羽平时的表现,都是些小恩小惠,人才在他手下很难得到发挥的机会,立了功也难得到赏赐,能留住人才才怪。

刘邦这个人其实脾气很臭,对身边的人往往傲慢无礼。但是对真正有用的人才却非常客气,并且能够大胆地使用。比如萧何向刘邦举荐韩信,刘邦一旦认可,立刻就能拜他为大将军。而韩信在项羽手下几年,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卒。

项羽的格局小于刘邦。项羽应该没有想过当皇帝,否则灭了秦朝后,他完全可以想办法当皇帝,而不是到自己的封地当一个王。而刘邦就有当皇帝的志向。那么刘邦能够给予手下前途的预期,肯定就大于项羽。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跟着刘邦,而不是项羽。

另外刘邦比较讲信用,约法三章,爱护百姓。项羽的性格比较残暴,打了胜仗后往往喜欢屠城,后果很恶劣,他也因此得不到民众的支持。

韩信:一生都是成语故事的男人(上)

韩信(?—公元前196年),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定三秦、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时人对其的中肯评价。

韩信的一生,跌宕起伏,辉煌壮阔,留下了众多耳熟能详的典故,流传下一干成语故事,今天我们来拆解一下,一共有多少成语属于韩信的故事。

韩信年轻的时候,很穷,因为不是道德模范,投胎水平也很一般,没能被推举做官吏(未开科举的时候,古时官员多以世袭和举孝廉两种形式得到选拔、获得任命),韩信打仗虽然奸诈,但却不会做生意维持生计,就只能到处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而且脸皮比较厚、一吃就很久,从来不觉得害羞,所以乡里乡亲都很烦他,没想到他是这样的韩信,所以逼得韩信需要经常换地方。

韩信后来没地方吃闲饭了,就去河边钓鱼,经常遇到在河边漂洗衣服的大娘【古称漂( piǎo) 母】,韩信应该钓鱼技术也不行,仍然经常挨饿,其中一位大娘看他太饿了,就给他带饭吃,韩信也不客气,一吃又是几十天,吃到有点过意不去了,就对漂母说未来一定会报答您的,大娘对韩信说,你现在自己都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个小鲜肉,难道是图你的回报吗?所以有了成语 漂母之恩 【 成语1,泛 指馈食于人的恩惠。

后来韩信又遇到了当地(淮阴)的屠夫,屠夫说韩信虽然长得高大,还喜佩剑,其实就是个胆小鬼,所以挑衅韩信,要么杀了自己,要么从自己胯下爬过去,韩信最终选选择了从屠夫胯下爬过去,是为成语 胯下之辱 【 成语2, 比喻有才能的人在未显达时能够暂时忍受耻辱。

后来项梁举起抗秦大旗,韩信先后投奔项梁、项羽,都不受重视,继而转投刘邦,开始也未受重用,还犯了事,差点被杀头,因为滕公夏侯婴的刀下留情和大力举荐,得到萧何的认可,并积极向刘邦推荐,但刘邦仍然没有 重用。后来,刘邦的军队败回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后,因为部下大多是东边的人,将士思归,就出现了军官集体逃亡的情况,韩信感觉重用无望,也跟着跑了,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刘邦以为萧何也跟着逃跑了,很生气,后来发现萧何又回来了,了解原因才知道萧何是去追韩信,开始刘邦觉得萧何在撒谎,就说之前那么多军官跑了,你都不追,为什么独独要追韩信呢?萧何对刘邦说: “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指韩信)者,国士无双 。” 是为成语 国士无双 【 成语3 】, 指一国 独一无二 的人才。

萧何也想家了,就问刘邦想不想打回东方去,刘邦 ( 江苏徐州人 ) 一肚子火,这陕西的肉夹馍到底是没有徐州的把子肉好吃呀,肯定 想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只有韩信能帮他打回东方,夺取天下,刘邦肯定不信呀,但看萧何的面子,给他个将军做做吧,萧何不依,说只是做将军,那么韩信还得跑,刘邦说算了,那就把他叫过来,封个大将军吧,萧何又说了,如果这样傲慢无礼,像呼唤小孩一样任命将军,这才是韩信离去的真正原因,必须捡个好日子、斋戒沐浴、搭设高台、举行仪式才行, 是为成语 登台拜将 【 成语4 】, 比喻任命将帅或委以重任。

韩信在刘邦众将惊掉下巴的注视中受命大将军,刘邦就考验他有什么妙策 ( 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 ),我刘邦的饭碗也不是好端的,月薪二十万那么容易么?然后韩信系统地分析了刘邦的主要对手——项羽,韩信先说项羽震怒咆哮的时候,吓得千百人不敢动弹,但却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 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 是为成语 喑恶叱咤 【 成语5 】, 形容厉声怒喝。

韩信接着说项羽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身边有生病的人,心疼得哇哇流泪,还会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有人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又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玩磨的失去了棱角都舍不得给人,这就是所说的妇人的仁慈啊, 是为成语 妇人之仁 【 成语6 】, 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韩信毕竟拿了刘邦的二十万月薪,分析完对手的弱点后,抱老板大腿与商业吹捧也是职业素养的体现。韩信夸刘邦进入武关(古晋楚、秦楚国界出入检查处,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并称为“秦之四塞”)后,废除秦朝苛法,与老百姓约法三章,对民众秋毫无犯,是为成语 秋毫无犯 【 成语7 】, 形容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百姓利益,也形容为人正派廉洁。【 注:成语约法三章是刘邦的故事,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

最终,韩信替刘邦得出结论,深度赋能,鸡血打满,告诉刘邦只要 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同时发出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 是为成语 传檄而定 【 成语8 】, 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

后来,刘邦果然平定了三秦,又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进而联合齐王、赵王共同对抗楚军,使楚霸王不能西进。后来虽经历了诸王叛汉投楚,但韩信用兵俘虏了魏豹,又打垮了代国军队,准备攻击赵国。广武君李左车向赵王和成安君献计,其中说到汉军远来,需要千里运送粮饷,士兵们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建议赵王派兵三万奇袭汉军粮草,必能获胜。(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 是为成语 师不宿饱 【 成语9 】, 指部队得不到休息,吃不上饭。

可惜 成安君是个刻板信奉儒家学说而不知变通的呆书生,经常给自己和下属洗脑:正义的军队不用欺骗诡计( 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一定要正面硬杠韩信,不然会被人认为胆小,进而总被欺凌, 是为成语 诈谋奇计 【 成语10 ,指狡诈的谋划,出人意料的计策。

因为成安君没有采纳广武君的正确计谋,韩信大喜,安排军队背水列阵,且先诈败一场,引诱赵军倾巢而出,攻入汉军营中,趁赵军在营中抢夺汉军战利品的时候,早已埋伏的两千轻骑兵则趁赵军营中空虚冲入赵军大营,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换成汉军的两千面红旗。这时,赵军在河边一时不能取胜,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又发现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了赵王的将领,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荒潜逃,最终韩信一战杀死成安君,生擒赵王。

又到了战后商业互捧的时段,将士们抱韩信大腿,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但您让我们背水列阵,还忽悠说今天打垮了赵军正式撸串烤全羊,后厨备有扎啤和花毛一体,这是什么神操作呀?韩信得意地说,你们还是太年轻啊,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而且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都不算训练有素的将士,带领你们这帮“老百姓”打仗,也是对得起我这二十万月薪了,如果不把你们这帮龟孙置之死地,断绝你们的生路,那你们早丢下我跑了,还能指望胜利吗?众将士都尴尬的附和,将军的谋略(月薪),我等不及啊, 是为成语 背水一战 【 成语11 】, 原意指背靠临近河水之地摆阵,或布下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不得不说,广武君是个人才,韩信也倍加珍惜,赏千金活捉,可见有才能的人,自古都价值不菲。捉到广武君之后,韩信亲自松绑,并行师礼,请教北攻燕国,东征齐国的策略,广武君心想刚被你们捆大闸蟹一样地捆来,你们江苏人捆什么都要像捆大闸蟹一样结实吗?现在还想白嫖我的知识,就委婉的说,我这败军之将,有什么资格谈论勇武、参议大事呢?( 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 ) 是为成语 败军之将 【 成语12 】, 泛指做事遭到失败的人。

【未完待续,后面更精彩】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81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