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这是电视剧《大秦帝国》主题曲中的歌词,相信大家听后都会有一种慷慨激昂之感。可以说每当提及秦朝之时,都能让华夏儿女有一种民族自豪感。
《诗经·秦风·无衣》中也曾写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首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之情的诗歌,完全可以体现出老秦人的昂扬斗志,虽然秦朝仅存二世但却足以震撼华夏大帝。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曾作《古风五十九首》,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能够让他都敬佩的帝王甚少,但秦始皇却备受其推崇。就连埋葬秦始皇灵柩的秦始皇陵,也都成为了后世人瞻仰的圣地。
纵观古今被盗掘的王公、贵族、帝王陵不计其数,但时至今日却没有人敢挖秦始皇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德国专家给出一个新原因,他们用核磁扫描后发现一个异常现象。
第一、考古技术水平不够,无法保存帝陵内的文物
1974年7月秦始皇陵被世人发现,考古专家赶到之后开始对其进行勘察。经实测发现这座帝王陵分内外两重城垣,内外城廓都有高约8-10米的城墙,内城呈矩形周长3840米,外城也呈矩形周长6210米,可以称得上世界范围内帝王陵寝之最。
秦始皇陵被发现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不仅有中国考古专家对其进行缜密的研究,而且很多外国考古专家也加入了,研究秦始皇陵的队伍当中。
但一转眼46年过去了,人们只发现了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之所以没有人敢轻易开启这多帝陵,其中的原因可谓众说纷纭。
相信大家都知道考古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综合性学科,考古专家除了要拥有考古方面的知识之外,还要懂得历史、文学、研究、测量等,诸多方面的学科和文化。
最重要的是还要有相匹配的科学仪器,才能让考古学变得更加精确。所以直到目前为止之所以没有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开启秦始皇陵,就是因为技术不到位。
有一个血粼粼的教训,当年因为各个方面的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所以在发掘清崇陵即光绪帝陵寝时,导致大量文物因为遇到空气氧化而彻底损毁。
而秦始皇陵兵马俑,就是因为发掘的时候技术不到位,而导致土层被剥去之后立即氧化,这对于中国考古界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第二、“毒气说”之帝陵内水银超标
虽然没有人亲眼见过秦始皇陵,可是关于这座帝陵的猜测却不绝于耳。有人说陵寝中按照天体运行轨迹,制造了海洋、月亮和星空,同时还有用水银打造的江河湖海,当然这些也都只是一种没有真凭实据的猜测而已。
但是随着秦始皇陵的发掘工作进一步深入,考古专家在陵墓的封土中检测出了水银成分,所以在无法解决氧化问题,以及专业的防护问题之前,一旦贸然进入秦始皇陵,人们可能就有被水银毒死的危险。
最重要的是由于秦始皇陵的占地面积特别大,所以一旦陵寝中的水银大肆挥发,那么还会对当地的水资源、空气,以及生态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造成致命打击。
经过专家分析认定,秦始皇陵中的水银就是这座帝陵的“保护罩”,说白了就是防止盗墓贼进入帝陵盗墓。
第三、德国专家带来新认知
后来有德国专家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勘探,飞机在秦陵上空飞了16个来回,用先进的核磁扫描仪器对陵墓内进行遥感探索,得到了一张遥感影像。
经过对比后,专家发现图像反映出不同寻常的热异常,有一块地方温度要远远低于周围低端的温度,而且秦始皇陵内部结构极为复杂。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专家猜测,原因就在于帝陵内部,依然有诸多机器正在运作,时隔2000多年依然没有停止。
陵墓里的机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两千多年还在运转?运转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切一切问题的答案,只能在陵墓挖开的那天才能揭晓了。
话说回来古代帝王陵寝被盗,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秦始皇陵没有被盗,除了是结构坚固、构造复杂之外,还与人们对古人的崇拜思想息息相关。
结 语
秦始皇是第一位开启古代封建整体的帝王,他的功绩不仅在于结束了六国纷争,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而且还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奴隶制。可以说是一位以旧替新、关于创新的伟大帝王,所以他的帝陵没有被盗墓贼光顾,也必然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80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