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同治,清朝的第十位皇帝,入关后的第八位皇帝,因为年号同治,所以又被称为同治帝。
图1
如同引言所说,同治帝的一生大多数时候都在寻花问柳,荒唐的皇帝生涯,最终也因为自己生活习惯导致自己19岁就离开人世了,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读者跟我走进同治短短的一生。
父亲早亡,母亲专权,垂帘听政
同治本名是爱新觉罗.载淳,在他六岁时父亲咸丰皇帝早亡,从小就缺少父爱,生命中少了一个重要的一环。
咸丰死后,下旨封了八位顾命大臣,一起辅佐年幼的同治帝。可同治帝的母亲可是一个不得了的人物,想必大家也不会陌生,就是那位常常出现在历史书中的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
大家都知道慈禧可不是一个好惹的主,他擅长专权,怎么可能忍受八位大臣在她上面指手画脚呢,便联合恭亲王和慈安太后一起打倒了这八位顾命大臣。
图2
同治当时还年少,当然什么事情都听慈禧的,于是慈禧和慈安两个开始垂帘听政,整个国家也交在这两个女人手上了。整个朝堂上面只知道两个皇太后,慈禧对待同治十分严苛,什么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整天都学习四书五经,生活极度无聊。
母子嫌隙,交友不慎,误入歧途
随着同治年岁渐长,他也慢慢对朝堂上面的事情有点兴趣,如果此时慈禧对他加以引导,后面同治也不会干出荒唐事。
可想而知,慈禧并没有如此做,他对同治的就只有指责,嫌同治那做得不好,这做得
不好,慈禧的权力欲十分之大,恨不得所有东西都一手操办,这让本就处于叛逆期的同治帝内心更加不想管朝堂之事了,并且很是不想听慈禧的话。
图3
与慈禧对待同治情况相反的是慈安皇太后更加慈祥,有一件事使得同治和慈禧关系更加疏远,就是在皇帝选皇后这件事上,慈禧和慈安两个都有合适的人选给皇上。
皇上更加喜欢慈安皇太后给他选的皇后,于是立慈安选的人为皇后,慈禧选的人为妃,这件事使得慈禧大为恼火,认为皇帝不听她的话,两人的分歧也变得越来越多。
皇帝小时候读书都要找一个陪读,同治也不例外,一般陪读应该要比皇上大个几岁,好照顾皇上,于是慈禧千挑万选,便选上了恭亲王的儿子为皇上陪读,这小子纯粹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从小生活在皇宫外面,对这个花花世界很是了解,可同治却不一样,他从小生活在皇宫之中,被周围高高的墙拦住,对外面简直一无所知。
图4
恭亲王儿子好的没和同治帝讲,青楼女子倒给皇帝讲得有声有色,同治也听得津津有味,对皇宫外墙的世界感到十分好奇,跃跃欲试。
加上从小同治受到慈禧的责骂,心里已经积压
难返,心理不是很正常,对男女之事十分渴望,这个也为他后来掏空自己埋下了伏笔。
逃出宫外,夜夜笙歌,终染恶疾
身边狐朋狗友的“熏陶”加上慈禧对他的不断责骂与贬低,同治帝变得十分之叛逆,并且极其讨厌慈禧,慈禧说什么就不做什么。他变得越来越向往宫外的生活,心里会经常思考宫外的生活是不是如同朋友们说的那样潇洒快活呢?
图5
终于,他偷偷溜出了宫,外面的生活十分之令他开心,青楼里面的女子比后宫中女子妩媚百倍,他变得飘飘然,越来越享受青楼里面的感觉,并且这里没有慈禧的责骂,这个让同治十分满意。
从第一次去青楼开始,同治帝便不能自拔,经常偷偷溜出宫,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流连于花天酒地之中,在那里他们就是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人敢阻拦,于是夜夜笙歌。
可人的精力总是有限,像同治帝这种掏空自己的做法显然不可取,加上常年处于慈禧太后的高压之下,他身体的状况逐渐日下,终于染上了不治之症,19岁就去世了。
图6
十九岁离开人世与生活习惯脱不了关系
同治帝也是可怜,偏偏生活在帝王之家,特别是做了霸道之极的慈禧太后的儿子,年少就没有父亲,就要继承这偌大的清王朝。
当时的清王朝风雨飘摇,摇摇欲坠,岂是一个小儿能够承受的,压在他身上的担子十分重,母亲又只会对他进行责骂,不加以开导,这种生活成年人都承受不了,何况这个小孩子。
等到他亲政的第一年,他本以为自己能够脱离于母后的掌控,可实际大权还是掌握在慈禧手上,他排斥众议,主张重修圆明园,他心里的唯一想法就是慈禧喜欢享乐,希望找一个好地方把慈禧支走。
图7
可怜这孩子的单纯心思,可当时若想修缮一个圆明园要花费清王朝一年三分之一的收入,朝中大臣怎么可能同意这个荒唐的想法,慈禧也不同意,就这样,这件事情不及而终。
可能这就是压倒同治帝最后的一根稻草,本来就染有恶疾,现在心里受到更加严重的创伤,他知道自己永远不能逾越慈禧这一关,终于,在同治19岁的时候,离开了人世,结束了这个令他压抑了这么多年的生活。
因为掌权不过一年时间,根本没有什么建树,所谓的“同治中兴”,不过是在慈禧和一帮大臣手上才让清王朝有一丝喘息之力,当时兴起的洋务运动最终还是没能让清王朝有所觉悟,腐朽的王朝,腐朽的君主,腐朽的制度,这种落后的东西终将被先进的思想所取代。
结语:
同治用短短的一生向我们昭示做人还是不要太放纵,过犹不及,长期处于高压之下总会让人身体失去健康,作息还是要规范,按部就班生活不是坏事。
图8
慈禧这人真是专权,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一直紧逼,看不得儿子和皇后好,就想拆散他们,导致母子嫌隙。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好好对待自己的子女,要将心比心,这样才能有和睦的家庭,这就是我的全部想法,读者朋友们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留言与我讨论。
参考文献:
《清史稿》
《德育百科全书》
《慈禧太后》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8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