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实行“车同轨”,规定全国所有车轮子的间距都改为六尺,违者严惩。此令一出,举国哗然。大家都很不解,你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也就罢了,怎么连我车轮子的间距都要管?真是想不通。
那秦始皇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当然是基于战略的考虑。 我们现代人有一句话叫做:想要富,先修路。切换到当时秦朝的背景下,这句话同样适用。 秦朝当时所有的路都是土路,一下雨,马车过去之后全是深深的车辙,等天气放晴之后,车辙干掉后就固定成型了。
想一想农村的土路,以前基本上也是这种情况。车子走在车辙遍布的路上,不仅颠簸的很,走得也很慢。而且 ,秦朝当时的车轮子也不是现在的橡胶轮胎,而是用木头包上铁皮做成的轮子,防震效果很差,坐上一会儿就颠得屁股疼。
所以,那时候的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沿着路上的车辙走。 在当时,车轮反复碾压之后,路上会形成与车轮宽度相同的两条车辙。在长途运输时,让车轮一直沿着车辙走就会平稳很多。
有时候,两辆车走碰头了,还要争论谁应该把车辙让出来。那时候,人们为了争车辙可没少起冲突。 你可能会想,不就是让车辙嘛,能有多麻烦?麻烦可大了! 那时候的车辙长年累月的碾压,一般都很深。你要让道,就需要把车从深深的车辙中拉出来,让对方的车过去,然后再让车轮回到车辙里,继续往前走。想一想都费劲。
所以,车辙对于古代运输的意义不言而喻。现在的许多成语是与车辙有关的,比如“如出一辙”、“覆车继轨”、“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等等。 但当时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全国各地的车辙都不一样。
打个比方,你驾车从陕西去山东。走到了河南,车夫告诉你,换车吧,前面的路走不了,车辙进不去。于是,你费劲吧啦地换了车,好不容易走到了山东。车夫又告诉你,换车吧,前面又没辙了……一路走一路换车,想想就麻烦。
这就是为什么秦始皇要统一全国的车轨。全国的车轨都统一,就意味着全国的车辙也都是一样的。 就跟现代的铁路一样,轨道相同,所有的火车都能跑。 车同轨后,无论是百姓出行、生产经营,还是国家战略资源的投放,运输效率都将大大提升。
此外,秦始皇还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自此,秦王朝的影响力“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真正做到了指哪儿打哪儿。 路修到哪里,战略影响力就能到达哪里。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秦始皇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琢磨明白了。
车同轨放到现代来看,也是一项很明智的创举。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下,秦国没有办法修出可以跑各种车辆的道路。 而改变车轨只是一个小小的调整改进,却能很好的解决运输的难题。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啊!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8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