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17年,李自成围攻京师,在外无援军、内有奸细、顺军攻破外城的情况下,30多岁的崇祯皇帝心灰意冷地自缢于煤山,顺便结束了他17年的帝王生涯。明朝这时候彻底失去起死回生的可能。
说起这位亡国之君,大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崇祯皇帝是一位生不逢时明君,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力图扭转乾坤,只可惜明朝的灭亡已是大势所趋,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谁都改变不了最终的结果。另外还有人认为,崇祯皇帝缺乏担当,没有足够的气魄,本身性格过于刚愎,举棋不定以致于错过了最佳时机。
这两种分析的导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崇祯对于明朝的灭亡有没有责任,这个责任有多少?关于这一点,崇祯在自杀之前,曾经有自我判断,他留下了遗诏式的遗言,但是,崇祯皇帝是却认为是诸臣误朕,他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他究竟是否有责任呢,这个评价是否准确?
《明史?庄烈帝》: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歪史以为,作为一个掌握实权17年的皇帝,折腾到头山河支离破碎、国势颓萎,死的时候仍然认为诸臣误我是不负责任的推卸办法。长达十七年的时间,如果真有能力,以实权在握的机会再造一个乾坤毫无难度,当时满清入主中原也用了才17年的时间完全定鼎神州。
其实,在崇祯帝即位时候,局势并非不可收拾,但是崇祯本人十多年连续的胡来,彻底让局势失控,他继位的时候,当时满清建立的后金和农民军都不成气候,这两个当时也就农民军对朝廷威胁大一些,但是有很多有才能的人对他们压制,相对来说,朝中文官之间的党争才是致命威胁。
对于如何处理明末这两个矛盾,朝廷大臣始终分成两派,一派招抚,属于主和,一片镇压,属于主战,祸不单行的是,当时党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然而崇祯一上台搬到了阉党,致使东林党一家独大,朝廷内部缺乏一个牵制的势力,崇祯本人多疑善变,凡事没有主见,贪功但是却不想担责任,自己始终没办法决定议和还是镇压,导致的结果就是本来有限的力量一直内耗,时局越来越坏。
无论做什么,都有一派人来拖后腿,而阉党倒台之后,东林党内部又分化为很多势力,崇祯对此视若无睹,既不抑制又不利用,反而希望他们团结一致来为他效力,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可是,这也不能说是大臣耽误了他,他还是要负担主要责任。
其二,崇祯始终提油救火,缺乏一个主次先后,当时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方针。他对崇祯帝的建议是,先集中力量解决农民起义,然后再移师东北解决后金的崛起。
这个战略建议是非常有可行性的,他提出了三条策略,即所谓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简明的说就是和后金议和,然后对农民军恩威并用,不接受招抚全力镇压,开始的时候崇祯非常欣赏这个战略构思,并且很快辅助实施。
可是,这个战略,很快就因崇祯本人和杨嗣昌本人的原因流产,首先对后金的议和因为主战派的反对无疾而终,接着对农民军的镇压因为杨嗣昌看不起王家桢而事倍功半。
崇祯对此的处理办法是,把和议的事情暂停,导致皇太极率军入关兵锋直指京师,本来,皇太极以为可以和明廷和议换来暂时的安全,而王家桢被调走,换上了熊文灿,他一度把张献忠逼降,另外洪承畴把李自成逼得四处亡命。看起来,杨嗣昌的计划立竿见影,形势一片大好。
可是,投降换来省级的张献忠又反,熊文灿因为轻信张献忠的投降而因为崇祯处死。皇太极兵围京师,崇祯又把洪承畴调入京师勤王,随后派到辽东,结果呢,皇太极在辽东势力越来越大,而张献忠和李自成又死灰复燃,势力很快恢复,这时候,杨嗣昌本人的计划已经流产。流产的还包括整个明王朝。
在杨嗣昌的计划当中,洪承畴、王家桢是关键人物,他们二人军事才能优秀且忠于朝廷,有绝对的实力整合将士。最后一个被杨嗣昌逼走,一个被崇祯调走,使得早先取得的成绩成为泡影,究其原因,就是崇祯本人没有主心骨,凡事举棋不定,缺乏先后顺序,但是又乱来。
其实,当时虽然皇太极有威胁,必须要解决,但此时显然不是最佳的时机。按照杨嗣昌的计划,先通过议和的手段来稳定住皇太极,待清理掉农民起义军以后,有足够的时间收复辽东。可是,崇祯本人不坚定的,总想两边讨好,结果谁都讨不好。
针对当时的形势,杨嗣昌的建议其实很中肯,最少是可行的,但主战派质疑他的忠心,诋毁他卖国求荣谄媚皇太极,崇祯也不愿意背起这个锅,与皇太极的议和也不了了之。
作为大权在握的一国之君,崇祯的每个决定都会影响大局,明明早已制定了还算完美的计划,却半途而废,最后的下场前功尽弃,实是咎由自取。作为一个皇帝,自己有权但不会统筹使用,有人才也无法利用,经常想着立竿见影,稍微有点过失,立马处死,绝不给立功的机会,这样有才能的人为了活命都会躲起来,谁敢给他卖命?
回天无力之时,崇祯将所有的错误全都推到大臣身上,一句诸臣误我,岂能把责任推卸干净?
在世人的印象中,明朝的皇帝大多有两个特点:一是短命,二是昏庸。炼丹的炼丹,斗蛐蛐的斗蛐蛐,勤政爱民的少而放飞自我的多。但是,明朝在 历史 上却有着很高的评价“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评价明朝“治隆唐宋”、“远迈汉唐”。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但江山不倒。这种戏剧性的反差耐人寻味。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中对明朝十六帝进行了全景式展现,用流行文学的笔触勾勒了有血有肉的明朝帝王,并给予了来自现代人认知的评价。想对明朝 历史 有个通俗的了解,这篇神作值得一读。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书中这些诗意的评价,在他笔下,明朝皇帝没有一个混子。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追逐,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
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是的,谁会想到几十年前的那个衣衫褴褛、沿街乞讨的乞丐会成为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
是的,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找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他告诉我们,执着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六百多年过去了,但笼罩在朱元璋身上的争论似乎并没有停止的迹象。他有过不朽的功勋,也有过严重的过失,这些争论可能再过六百年也不会停止。
朱允炆终于发现,所谓拥有天下的自己不过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无助的人,他的一生并不是用来享受富贵和尊荣的,从他坐上皇位的那一天起,痛苦已经开始,他要防备大臣、防备藩王、防备宦官和身边的所有人。他和他的宝座是一个公开的目标,要随时应付外来和内在的压力与打击。
他要用一生去守护自己的权力,一旦权力宝座被人夺走,也就同时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因为皇帝这种稀缺产品在一个统一的时代有且仅能有一个。这既是自然法则,也是 社会 法则。
平定天下,迁都北京,修成大典,沟通南洋,威震四海,平定安南,打压蒙古,以上就是朱棣同志的主要政绩史。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雍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得到了权力,似乎就得到了一切,但其实很多人并不明白,在权利 游戏 中,你没有休息的机会,一旦参加进来,就必须一直玩下去,直到你失败或是死亡。
这个体态臃肿的大胖子确实是一个仁厚宽人的皇帝,在他那肥胖残疾的外表下,是一颗并不残疾的、温和的心。虽然他是一个短命的皇帝,但在其短短一年的执政时间内,他维持了大明帝国的繁荣。
朱瞻基是个好皇帝,不是小好,是大好。朱瞻基的统治时间并不长,只有十年,加上他父亲的统治时间,也只有十一年,但他和他父亲统治的这短短十一年,却被后代史学家公认为是堪与“文景之治”相比的“仁宣之治”,是中国 历史 上的盛世。
何以有如此之高的评价,盛世何来?来自休 养生 息,清静养民。
不干扰百姓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负担,为其当为之事,治民若水,因势利导,才是皇帝治国的最高境界。朱瞻基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好皇帝,而且从治国安民的角度来看,他比他的祖父要强得多。
在明朝所有皇帝中,要论人生的传奇色彩与命运的跌宕起伏,估计除了朱元璋外,无人可与这位皇帝匹敌。
这位皇帝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幸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这事那事鬼都不信。但他是一个好人。
他几乎信任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儿、阮浪,最后都成了他的朋友。可是事实证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我们可以用一句好来评价朱祁镇的一生:他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个好皇帝。
朱祁钰本不是暴君,就在几年前,他还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人,和他的哥哥相敬如宾,感情融洽,但皇权的诱惑将他一步步推向黑暗,他变得自私、冷酷、多疑、残忍。囚禁自己的哥哥,废黜自己的侄子,打死反对他的大臣,谁敢挡他的路,他就要谁的命。
他的这些举动并没有换来权力的巩固,不断有人反对他的行为,他唯一的儿子也死去了,却没有人同情他,那些大臣们只关心下一个主子是谁,而他的身体也越来越差,撑不了多久了,他很明白,一旦自己死去,朱见深很有可能继位,而朱祁镇也会再次出山,清算自己的所作所为。为了权力他六亲不认,做了很多错事,可事到如今却回天乏术,欲罢不能,面对着隐藏的危险和潜流,他唯有以更加残忍和强暴的方式来压制。
朱见深是一个奇特的皇帝,在他统治下的帝国妖邪横行,昏暗无比,但他本人却并不残忍,也不昏庸,恰恰相反,他性格温和,能够明白事理,辨别忠奸,出现如此怪状,只因为他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软弱。
他不处罚贪污他钱财的小人,也不责骂痛斥他的大臣,因为他畏惧权力,畏惧惩罚,畏惧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他只是一个想安安静静过日子的人。
他应该做一个老老实实的农夫,或者是本分的小生意人,被迫选择皇帝这个职业,对他来说,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
朱见深不是一个好皇帝,也不是一个好人,他是一个懦弱的人,仅此而已。
朱祐樘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不复仇,只报恩。他比朱棣更有自信,因为他不需要用暴力来维护自己的权威,他比朱瞻基更为明智,因为他不但清楚种田老农的痛苦,也了解自己敌人的悲哀。他比朱厚熜更聪明,因为他不需要权谋,只用仁厚就能征服人心。
他从小饱经忧患,好不容易才活下来,立为太子后又几经飘摇,差点被人废了,能熬到登基那天,实在是上天保佑。
他这一辈子没有享过什么福,却遭了很多罪,受过无数恶毒的伤害,却选择了无私的宽恕,他很少体验皇帝的尊荣,却承担了皇帝的全部责任。
这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大明帝国在 历史 的轨道上不断散发着夺目的光彩,国力强盛,天下太平,人才鼎盛。
如果在辞海里给他专门开一个词条,估计注解中有两个词是跑不掉的:昏庸、荒唐。
以皇帝的标准来看,这两个词用在他身上倒也不算冤枉,他实在不是个敬业的劳动者。
但以人的标准来看,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不残忍,也不滥杀无辜,能分清好歹,所以在我看来,他不过是一个希望干自己想干的事、自由自在度过一生的人。
作为人,他是正常的,作为皇帝,他是不正常的。
嘉靖是个聪明人,十六岁就能控制朝政,操纵群臣,而他的下属都能力超强,文臣夏言、徐阶、胡宗宪全都权谋老到,武将戚继光、俞大猷、谭纶个个凶狠强悍,可谓是人才济济。
然而国家却变成了这样一副样子,正如海瑞所说,百姓穷困潦倒,家家干净;官场腐败横行,贪诈成性;国家入不敷出,年年闹赤字。大明帝国逐渐滑向崩溃的边缘。
出现如此之怪象,只是因为两个字——自私。
他是嘉靖的第三个儿子,皇位根本没他的份,安心做个藩王,好好过日子就行。可偏偏老天爷开眼,前面两个都没能熬过去,于是老三就变成了老大。
从登上皇位的那天起,他就意识到了这样一点:皇帝是不好干的,国家是不好管的,而我是不行的,国家大事就交给信得过的人去干,自己能过好小日子就行了。
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不上朝,自此之后,大明帝国进入一个奇怪的状态。
在万历执政的前二十多年里,可谓是内忧不止,外患不断,他祖上留传下来的,也只能算是个烂摊子。可二十年了,国家也没出什么大乱子,所有的困难,他都安然度过。因为前十年,他有张居正,后十年,他有申时行。
万历不上朝,却并非不上班,事情还是要办的。后世一说这位仁兄,总是什么几十年不干活之类,这要么是无意的误解,要么是有意的污蔑。事实上,他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工于心计的政治老手。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他不上朝的事实,却无人察觉背后隐藏的奥秘。
万历年间恰恰是明代经济最发达的时期,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正是兴盛于此。
一个被张居正压迫过的人,一个勤于政务的人,一个被儿子的问题纠缠了几十年的人,一个许多年不见大臣、不上班的人,一个终生未出京城,生于深宫、死于深宫的人。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人,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人。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经历残酷的斗争,无休止的吵闹,无数无效的抗争,无数无奈的妥协后,最终理解了这个世界,理解了现实的真正意义,并最终成为了这个世界的牺牲品。
朱常洛是个可怜人,具体表现为出身低,从小不受人待见,身为皇子,别说胎教,连幼儿园都没上过,直到十二岁才读书,算半个失学儿童。身为长子,却一直位置不稳,摇摇摆摆到了十九岁,才正式册立为太子。
好不容易熬到登基,还要被老婆胁迫。忍了几十年,放纵了一回,身体搞垮了,看医生,遇见了蹩脚庸医,想治病,就去吃仙丹,结果真成仙了。
朱常洛活了三十八年,明光宗却只活了一个月。一个撑了三十八年,经历无数风雨险阻到达目标的人,却在一个月中意外死亡,是很不幸的。
几十年来,他一直夹着尾巴做人,目睹了父亲的冷漠、朝廷的冷清,感受到了国家的凋敝、时局的危险。
大明有无数木匠,但只有一个皇帝,无论是皇帝跑去做木匠,还是木匠跑去做皇帝,都是彻底地抓瞎。
当然,许多书上说这位皇帝是低能儿,从来不管政务、不懂政治,那也是不对的。虽然他把权力交给了魏忠贤,也不看文件,不理朝廷,但他心里是很有数的。
真正的崇祯是这样的人:敏感、镇定、冷静、聪明绝顶。
崇祯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很想有番作为,但当他真正站在权力的顶峰时,却没有看到风景,只有一片废墟。
崇祯的死并非懦弱,而是一种态度,付责任的态度。他留下了最后的遗言:“诸臣误我,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
魏忠贤临死前给崇祯留下的告诫是重用东林党必亡国,但是当时的崇祯只认为这是魏忠贤的挑拨离间之计,所以毫不手软的将魏忠贤一党斩草除根。等到17年之后李自成打到了自己的面前之后,崇祯才悔之晚矣。
明熹宗其实也不是一个笨蛋,他自然也看出了魏忠贤的危害,但是他为什么没有除去他呢,因为他深深的知道朝廷当中非常看中的就是平衡之道。一家做大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也不利于君王的统治。但是崇祯偏偏没有看到这点。
崇祯看到了魏忠贤的实力过大,看到了魏忠贤的嚣张跋扈,看到了他所有的缺点,所以刚一上位的崇祯做的第一件实事就是除掉魏忠贤。崇祯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让狗咬狗,让东林党人除掉魏忠贤。
东林党人很早就想除掉魏忠贤,所以肯定是不遗余力的找到他的罪证。最终魏忠贤下台了,下台的代价是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是魏忠贤在临死的时候给崇祯留下了八个字,那就是重用东林党必亡国。
魏忠贤把持朝廷很久,所以对很多事情否非常的了解。他清楚的知道东林党也有自己的狼子野心,只不过因为自己的镇压所以才一直没成气候。但是崇祯只顾着得意自己的完美主意,所以根本就不在意魏忠贤的话。
魏忠贤没死的时候其实对朝廷也有一定的贡献,虽然说他比较贪婪,但是却从不克扣军事方面的支出。没钱也是找那些富豪们出资,所以说将士们才能后顾无忧。等到魏忠贤死了之后一切都乱套了,所以当李自成打到崇祯的面前的时候崇祯才恍然大悟,但是却悔之晚矣。而据魏忠贤的告诫正好17年。
北京要换主人了,北京的天要大变了。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黄沙障天,旋风刮地,雷雨交作,这是大明王朝近三百年锦绣山河的最后一天,也是李自成?北京四十天王朝?开始的前一天。
李自成率军猛烈攻打北京,北京外城随即被攻陷,不久内城也陷落了,百姓惊惧,四处奔逃。崇祯皇帝悲愤之下,痛苦地残杀了全家女眷,然后在景山上吊自杀殉国。
三月二十二日,有人在景山发现了崇祯的尸体,并且从他的尸体上搜到了一封遗书,遗书上说: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从遗书上来看,崇祯临死时对他手下的这些大臣,多么气,多么怨,多么恨。
崇祯殉国,李自成进城,改朝换代,那北京城里的百姓会怎么选择呢?那官员们真的就像崇祯说的那样,不忠不孝吗?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故,让李自成仅仅在北京住了四十天就落荒而逃了呢?
百姓:改朝换代,日子照常过
大难来临各自飞,城内一片惊恐混乱,官员百姓不知道闯军进城会不会屠城杀人,都在各自奔逃。不过很快,因为闯军的两封诏书,人心开始稳定下来了。
一个是写给城内百姓的《告北京人民书》。
《明季北略》记载:?吾来安你百姓,毋得惊惶。你们须用黄纸写顺民二字,粘于额上,并贴门首,即不杀。?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大顺军是来保护百姓的,大家不要惊慌,只要在黄纸上写上?顺民?两个字,贴到额头上,贴到你们家门框上,你们就可保命了。
那百姓是啥反应呢?
当时的大明工部员外郎赵士锦,在《甲申纪事》中,给我们发回了三百多年前,他逃难时亲眼看到的前线报道。
?至焦家桥,炮声忽寂。见城上守兵疾走如飞,乱滚至城下。予下驴站立。有二三百男妇,自西来。云:已进城矣。少顷,又有二三百人来。云:?好了,好了,不杀人了!
速粘?顺民?二字于门首!?百姓有觅得黄纸者,有得红纸者,俱书?顺民?二字,粘于门。少顷,复设香案,粘黄纸一条,书?大顺永昌皇帝万岁!万万岁!?
贼兵俱白帽、青衣,御甲负箭,衔枚贯走。百姓俱闭。有行走者,避于道旁,亦不相诘。寂然无声,惟闻甲马之间。??至午后,百姓粘?顺民?二字于帽上,往来奔走如故。?
闯军不但信守承诺,没有杀人,而且军纪严肃。《国榷》记载,当时?有二贼掠绢肆,磔于市。市民大喜传告,安堵如故?。有两个闯军士兵还因为抢劫店铺,被当街处死,以儆效尤。
你看,此时的闯军,从表面上看,好像已经脱离了匪气,信守承诺,军纪严明,是不是一派王者之师,胜利之师,仁义之师的风范。
对百姓来讲,谁当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好日子过。闯军处死抢劫犯这件事,显然给百姓吃了一个定心丸,然后百姓们就高兴得奔走相告,以为日子可以照常过,回家还能继续炒土豆丝。
大明旧臣:开国之初,吾辈当争先
另一个诏书是写给北京城里的京官的,在《告京城官员书》中,说:
《明季北略》记载?照得大顺鼎新,恭承天眷,凡属臣庶,应各倾心。尔前朝在京文武官员,限次早一概报名汇察;不愿仕者,听其自便;
愿仕者,照前擢用。如抗违不出者,大辟处治。藏匿之家,一并连坐。仰各遵新旨,共扩皇图。赴谒宜先,趋选毋后。?
大概意思就是,现在要改朝换代了,大顺朝现在需要人才,前朝官员如果想归顺新朝做官,限期赶快来报道,先到先得。
那官员都是什么反应呢?
史料记载:百官报名者甚众,以拥挤故,被守门长班用棍打逐。早起,承天门不开,露坐以俟,贼卒竞辱之,竟日无食。有云:?肚虽饥饿,心甚安乐。?
官员们早早起床,争先恐后得跑到承天门排队,因为人太多拥挤不堪,维持秩序的闯军士兵,只能用长棍驱赶。大门没开,这些人就露天坐在地上。闯军士兵很瞧不上这些人,故意刁难侮辱,不给饭吃。就这待遇,还有人说:?虽然肚子饿,但心里很快乐呀。?
如此场面,其实早在前一天,已经有人给李自成打过招呼了。原来在三月二十日,也就是北京城陷的第二天,李自成就从太监那里找到了崇祯的三个儿子,太子在与李自成交谈时就说,?文武百官最无义,明日必至朝贺。?
果然,太子说的没错,清点人数,竟然有一千三百多人。看到这种情景,就连已经有所准备的李自成都感到大出意料,?自成叹曰:此辈不义如此,天下安得不乱!?
让李自成又气又笑的还在后面呢。
到了三月二十三日,开始清点投降的官员,竟然发现了好几个已经剃了光头的官员。这些官员本来是打算装扮成和尚逃命的,但又听说李自成要招降,所以又厚着脸皮跑回来报到了。
闯王走南闯北,见过脸皮厚的,没见过脸皮这么厚的,这可把李自成气坏了。
李自成让手下把这些人身上余下的腋毛、阴毛、腿毛全都给拔干净了,然后骂这些人?既已披剃,何又报名??然后转身对身边的刘宗敏、牛金星说:?各官于城破日,能死便是忠臣。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削发之人,不忠不孝,留他怎的??
这太丢大明王朝的脸面了,崇祯皇帝如果看到这一幕,估计都能被气得死而复活,然后骂一句,?我呸,臭不要脸的贱骨头?。
百姓归降,谁都无话可说。但官员,都是食君之禄的大明精英。国家养士三百年,忠君爱国的教育,从小教到大,平日里三句不离爱国忠君,怎么到了关键时刻是这般嘴脸呢?
咱们可以从另一位当事人的记叙中,窥视这些官员的内心。当时的复社名流,无锡监生顾杲就在北京,他在《一席记闻》中,记录了四个无锡籍官员的表现。
三月二十日,翰林学士赵玉森赶到了礼部主事王孙蕙的寓所,涕泗交零地说:
?予受知崇祯固深,然国破家亡,实其自作之孽。予将捐性命以殉之,理既不然,将逃富贵以酬之,情亦不堪,奈何??
孙蕙曰:?方今开国之初,吾辈当争先着。?玉森曰:?甚合吾意。?遂同诣贼报名。
显然,从赵玉森和王孙蕙的对话来看,崇祯亡国,是他自己作孽,咎由自取。为这样的皇帝以死殉国,这是不讲理。为这样的皇帝放弃荣华富贵去反抗,这是不讲情。
这些话可能是这些人贪生怕死,贪慕荣华的借口。但从崇祯君臣互相指责来看,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信任和眷顾已经是荡然无存。所以此时最佳的选择,当然不是死,也不是逃,而是投降继续做官。
于是,赵玉森和王孙蕙一块赶去报名,在路上遇见了另一位无锡人,礼部主事张琦:
遇张琦拱手而不言,琦曰:?无弃故人,老夫尚可扬尘舞蹈。?
张琦估计年龄也不小了,意思是别丢下老乡呀,我身子骨还行,还能跳舞呢。
于是三个人继续往前走,忽然又看见第四个人,兵部职方司主事秦汧:
急呼与语。汧曰:?吾决计已久,虑无同志,得诸公共事,宦途不患无帮手,况赵姑夫尤休戚相关者乎。?握手大笑,扬扬而前。
赵玉森是秦汧的姑父,他看见姑父和另外两位同乡也一起去谋富贵,心里太高兴了,愧疚感和疑虑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别急,这四个人的故事还没完。
?既至,孙蕙独有所奏,三人皆愕然。?
没想到王孙蕙棋高一招,预先备好拍马屁的表文,还秘而不宣。赵、秦二人不免心有恼恨。
多亏张琦劝说:?勿以小嫌而伤同气。?
?由是赵、秦皆不言。?
王孙蕙的那封奏表,可是花了一番功夫的,里面有一句非常漂亮的马屁话:燕北既归,宜拱河山而受箓;江南一下,当罗子女以承恩。?李自成看了,非常满意。
你看看,投降也要鹤立鸡群,才能被新领导赏识呀。
在来投降的人中,这四个人算是普通官员,李自成也不意外,但最让李自成感到出乎意料的人是,崇祯的内阁首辅大臣魏藻德。《平寇志》里记载了魏藻德晋见李自成时的情形:
首呼魏藻德,叩首膝行前。自成起旁揖之,诘曰:?若受特恩,为何不死??
藻德哭曰:?方求效用,那可死??
自成、金星皆笑。藻德叩首求试,自成挥起之。
这个魏藻德,之前满口的忠义仁孝,死活不同意崇祯向南跑。可是这次见了李自成,又是这幅嘴脸。李自成都好奇,问他:?崇祯对你那么好,你怎么不去殉国呢??魏藻德回答的也很直接:?希望为您效命,怎么舍得死呢??李自成的笑,意义太丰富了,有轻蔑,有奚落,也有戏弄。
显然,李自成对这些归降的明朝官员,内心其实是鄙视和不屑的,但是出于实际需要,又需要尽快组织行政班底,那最快的办法,当然就是在前朝官员中选择。
大顺新官:再做不凡人,与旧朝划清界限
那这些被安排了官职的幸运儿,接下来会怎么样呢?
这个时候,搞笑的事情发生了,一大群官员,争先恐后地跑到戏班子里抢购戏服,戏服的价格瞬间飙升,一顶唱戏的帽子就要三四两银子。
奇怪,重新当官,干嘛要抢购戏服呢?
呵呵。原来闯军刚进城的时候,这些官员怕官服暴露身份,引来杀身之祸,就把官服全给销毁了。后来又听说,李自成要派官了,又后悔莫及,所以临时抱佛脚,去戏班子里抢衣服。
无疑,能做新朝的官,这些人心里是非常喜悦的。
《平寇志》记载?新授伪官皆绣衣,红刺谒客,交错于途。?
还有一个叫杨枝起的人,得到任命之后,就眉飞色舞地对家人说:?我明日此时便是非凡人。?他还因此得到一个?不凡人?的外号。
除了着急做大顺朝的官之外,官员们还有另一件事要做,那就是与旧朝划清界限。
三月二十三日,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尸体被收敛,被放在了东华门某个庵内,李自成允许明朝旧臣去告别遗体。
《烈皇小识》记载?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着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
?哭拜?,表示对死者仍有君臣之分;?拜而不哭?,则是既不愿落得忘恩负义的骂名,又忌惮开罪新统治者、引火烧身;睥睨,就是斜着眼睛看,这当然是清楚地表示要与旧主一刀两断。
明朝的京官有多少人呢?
闯军点名时?百官囚服立午门外,约四千余人。?可见在京的官员应该在四千人之上,而敢承认自己忠于崇祯的只有三十个人,只有六十个人敢承认自己曾经是崇祯的旧臣,其他的人都要与崇祯划清界限。
当然,这也不是说,京城里没有忠臣以身殉国,只是人数极少而已,还有一些官员逃出了北京,但投降归顺的是大多数人。
投降和归顺,当一个良民,闯军就能让他们歌照唱,舞照跳,羊肉火锅继续涮吗?
后来发生的事证明,百姓和这些官员都太天真了。
闯军:本性难改,北京不欢迎你
闯军刚开始进城,确实像一支仁义之师,军纪整肃,让人想起大约三百年前,朱元璋率领农民军进南京城的情形。可惜李自成不是朱元璋,闯军不是红巾军。
为什么朱元璋在南京立住了脚,李自成却在仅仅四十天后,就不得不落荒而逃,差距就在进城后的几个小时见分晓了。在声色犬马,金银珠宝的诱惑性,闯军的纪律性瞬间崩溃,流寇气质,难以克制地爆发了。
首先感觉上当的是城里的老百姓。再来看赵士锦三百年前的现场报道:
日间,百姓尚不知苦。至夜,则以防奸细为名,将马兵拦截街坊出路。兵丁斩门而入,掠金银,淫妇女。民始苦之。至夜皆然。
《明季北略》也有相似记载:?贼兵初入人家,曰?借锅爨?。少焉,曰?借床眠?。顷之,曰?借汝妻女姊妹作伴安福胡同一夜,妇女死者三百七十余人。?
还有的史料记载,违纪士兵将民女掳至城墙上强奸之后,惧怕被路过的将领发现受责,然后就把妇女扔下城墙。
呵呵。闯军仁义之师的高大形象,只维持了不到一天的时间。白天,北京市民还欢天喜地,天真地以为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可是到了晚上,闯军士兵就开始破门而入,抢金银,抢女人了,这时百姓才回过味来,原来白天看到的一切都是幻觉呀。
闯军军纪败坏,是从上而下的,而带头的就是闯军的头号大将刘宗敏。
前面提到的赵士锦,不幸没有逃出城,反而被刘宗敏给捉住了,这才让他有机会亲眼目睹刘宗敏的所作所为。
他在《甲申纪事》中记载:三月二十日,予在宗敏宅前,见一少妇,美而艳??数十女人随之而入??系某国公家媳妇也。?
那归顺的官员后来怎么样了呢?呵呵,他们一个比一个惨。
进城后,闯军的核心人物李岩给李自成献计,其中有一条是追赃,说白了就是搞钱,而谁有钱呢?当然是官员王侯将相了。
这个追赃也不是盲目的,而是有一个最低标准。内阁大臣要十万,部院、京堂、锦衣、掌印官员要七万,科道官员要五万,吏部官员要二万,翰林要一万,部曹要数千,而对皇亲国戚和勋贵,没有上限。
追赃的方式是,不给就打,还是不给,就往死里打。那个首辅魏藻德,就被打得皮开肉绽,交出了一万三千两。
献计的李岩,强占了崇祯岳父周奎的宅邸,逼迫周奎交钱,周奎一次给了十万两。李岩说,你是国丈,鄙吝不忠,然后大刑伺候,周奎又拿出了十万两。后来用烙铁,烙一次,加一万,最后是全身焦烂,拿出四十万两,先后周奎一共拿出了六十万两,外加无数珍玩古董。
然而,论起严刑拷打追赃,李岩与刘宗敏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
赵士锦说:?每日金银酒器紬疋衣服辇载到刘宗敏所,予见其厅内段疋堆积如山。金银两处收贮。大牛车装载衣服,高与屋齐。?
到四月七日,李自成去找刘宗敏议事,亲眼看见三进院落里,有几百人在受刑追赃,有的已经被打得奄奄一息。到四月初八,仅刘宗敏一个人就从王侯官员身上搜刮威逼出了一千万两银子,其他闯军最后一共追赃出了七千万两白银。
如果按照1两白银约200人民币换算,闯军在北京利用严酷暴力,强行搜刮了相当于140亿人民币,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啊。
其实,看到军纪松弛,李自成还想制止,结果士兵是一片哗然,说:?皇帝让汝做,金银妇女不让我辈耶??而大将刘宗敏,也已经失控,更不服气李自成当皇帝,说:?我与他同做响马,何故拜他??
说到底,李自成没有做好准备,他在闯军里没有绝对权威,根本约束不住手下,他还不配坐拥天下。这就像一个穷屌丝突然中了1亿彩票,但他没能力拿住,迟早还是要丢的。
果然,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领大军抵挡山海关,与满清和吴三桂联军决战,结果是一败涂地,狼狈逃回北京。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匆匆在紫禁城武英殿称帝,然后仅仅只当了几个小时的皇帝,当天晚上就仓皇逃出了北京。
然而,闯军在败走的时候,依然是流寇气质不改。
《明季北略》记载:?贼先于宫中列炮放火,各私寓亦放火。零贼飞马杀人,百姓各以床几窒塞巷口,或持梃小巷,突出击之。须臾,九楼城外皆火,贼东西驰,不得出,至暮,胥毙。
酉戌间,逆闯拥大兵出前门,止留残卒数千,在内放火。三十日天明,宫殿及太庙俱被焚毁,止存武英一殿,宫女复逃出无数。大内尚有重大器物,无赖小民于煨烬中取攫无遗。午间,九门亦火,止留大明门及正阳门、东西江米巷一带未烧,盖贼留一面出路也。其未出,悉为百姓所杀,凡二千余人。?
显然,闯军没有?轻轻地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而是到处放火,自己得不到的,也不想留给别人,典型的流氓土匪心态,京城百姓也毫不客气,围剿闯军残军败将,杀了两千多人。
呜呼,李自成推翻了明王朝,百姓和官员对大明王朝覆灭的冷漠和毫无眷恋,并不代表李自成率领的闯军就是合适的代替者。
最终北京告诉李自成,你不配,北京不欢迎你,你赶快?滚?吧。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李自成?四十天王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四天后,崇祯十七年五月三日,大清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北京,北京城这才迎来新的主人,这个主人一来,又住了将近300年。
托尔斯泰说,皇帝是历史的奴隶。而作为奴隶的崇祯,丧失了皇帝让人羡慕的一切———荣耀、富贵、快乐与威权,他有的,只是层出不穷且永无休止的挑战与磨难———他,真是可怜。17年中,他宵衣旰食,励精图治。他不好犬马,不近女色,不喜宴乐,不兴土木,不讲奢华,甚至连历朝历代皇帝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修建陵寝都不干,以至于死后只能葬在田贵妃的墓里———皇帝当的甚至不如普通百姓自在,还不算可怜吗?
崇祯十三年(1640)4月皇太极率军围攻锦州,直到到崇祯十四年(41)五月,双方对峙一年。 在这期间(1641年1月)农民军领袖李自成,自封“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攻克洛阳。真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要命的是,此时孙老师(孙承宗)和他的好学生袁崇焕,都以不同的方式“光荣”了。崇祯疲于应付,心力交瘁。终于,心力交瘁的崇祯哭了,说:我登基十四年,饱经忧患,国家事情多,灾荒多,没有粮食,竟然人吃人,流寇四起,这都是我失德所致啊,这都是我错啊。。。文官集团也纷纷表示同情,安慰他说:这不是您的错,都是气数所致啊!这不,闯贼的檄文里就写着——“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19日,崇祯帝与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寿皇亭,山穷水尽的他卸下皇袍,在衣襟上愤然留下了这样的话:“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呜呼哀哉!大明王朝从此湮灭!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7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最会谈恋爱的男明星,婚后跟妻子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