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几乎是今年必看的电影。
黄建新第一次接到《1921》项目,也是最大的一个。在中国,第五代导演中,他是最有能力驾驭宏大历史电影的导演。
我们熟悉的《大业》三部曲就是他写的。
这些电影都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必看电影
那为什么很难到达《1921》呢?
因为他发现自己在导演主旋律之前掌握的一些拍摄方法和技巧,在《1921》已经不适用了。
没有明显的年代史,没有明确的时间线,也没有公众熟知的关键人物。
显示特定时间点的特定会议。这次会议不仅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也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如果你拍得太好,很容易无聊,就像历史教科书的课文一样。
过于分散,又容易离奇,失去了历史感,无法以现代的视角尊重划时代的会议。
我该怎么办?
黄建新找到了让《1921》看起来既迷人又得体的方法。
从电影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宏伟复杂的时代背景,还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孕育的希望和光明。
上映11天票房破4亿,是暑期档的一大亮点。
33cd">
今天,番茄君再跟大家好好聊一聊这部《1921》。
一、用历史细节,再现历史真实
开拍伊始,黄建新就给《1921》的各位主演布置了“作业”。
主创找来了电影涉及的十几个历史人物的传记详细资料和回忆录,分发给了各个演员。
导演的要求,不仅要还原历史人物的性格,就连出事逻辑,都要符合其当时的“人设”。
这种高要求的真实细节,最后全都体现在了《1921》的电影质感里。
故事发生在100年前,为了还原当时的“东方巴黎”上海,剧组唯有用笨办法:重新建。
于是我们再次看到了为拍电影1:1还原场景的操作。
就连片中的二大博文女校,新青年杂志社和陈独秀的家都是硬生生搭建起来还原的实景。
还原和还原还是有区别的,因为有的还原是真的做做样子。
《1921》不是,场景中就有个问题被捕捉到,黄建新发现新的瓦和假的瓦搭建起来的实景,阳光一照就会露馅。
所以我们看到的墙壁,都是实打实的灰砖头砌起来的。
白天的景色还好,夜里的夜景怎么办?剧组再次用笨办法:装灯泡。
这一装就是一万个,夜里灯泡亮起,确实有100年前十里洋场那味儿了。
不仅大场景,历史的小细节一样没落下。
五四运动,是片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之一。陈定秀、卢隐、王世瑛、程俊英这四位来自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女生是当时的有名的“五四四公子”。
我们注意到,他们的着装与其他学生是不同的,这是剧组真实还原了“五四四公子”自己设计的统一着装。
这个细节,之前从未有哪一部影视作品挖掘出来过。
因为上海当时租界很多,所以黄包车一般都至少要挂两个车牌,有的甚至更多,这个细节电影中也有镜头给到。
甚至细心的观众会发现,《1921》中公共租界的车是右驾,到了法租界则变成了左驾,这是上海的历史学家们作为影片顾问给出的建议。
一大开会,会址的所有布置都是按照历史真实完全还原。
细致到什么程度?一个花瓶。
为了复原这个一晃而过只有几秒钟的花瓶,剧组花费了很大精力去寻找,最后终于找到一只看起来很像的。
电影中有个镜头,是毛泽东与李达吃饭,李达对毛泽东说:“咱们就像开公司一样!如今,新公司要开张,天大的喜事”。
有人会觉得有点“串台”,实际上有真实可考。
这段是为了呼应1948年毛泽东给李达的信:“吾兄乃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盼兄速来参与经营。”
实际上,就连毛泽东第一次见刘仁静说的那句“好久不见”,在历史上都是真实的。
这种真实,虽然看片时不会有太多人注意到。
但它内里包涵的是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伟人先烈们的尊重,这种细节即便不会一一知道,也能通过每个镜头语言,传递到观众眼睛里。
那是真实历史的图景,是难得见到的时光回忆。
二、以历史片之名,坐“青春片”之实
无论从名字《1921》还是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段历史,电影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历史片。
但黄建新并没有用常规的主旋律历史片套路,按照实际的时间线去推进故事。
《1921》的主角,是参加一大的13位党员。
细数参加中共“一大”的十三位代表,其实都是100年前的80、90和00后。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只有28岁,这还不算拉高均值的何叔衡(当年43岁)和董必武(当年35岁)。
有“小马克思”之称的刘仁静,当年才19岁,是最年轻的代表,而邓恩铭也不过20岁,放在今天还是上大二大三的年级。
所以他们有他们的书生意气,有他们指点江山的豪情,也有他们的青春和稚嫩。
正因为这是一群年轻人,所以《1921》从人的切口进入故事的时候,感染力就强了很多。
李达和王会悟,这一对革命伉俪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
作为一大重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黄建新选取了他们俩成为故事的切入点和牵线人。
这对1920年刚刚新婚的年轻人在电影中占据了不小的篇幅,他们生活里的甜甜蜜蜜和卿卿我我,将他们从“代表”瞬间拉回了“现实”。
可小两口对对方理想的认同,对信仰的坚持以及携手奋斗的生活状态,却又让这种革命情感上升了一个档次。
尤其当李达在天台,点燃那根火柴,
随后感慨道: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
那时的王会悟,眼神里是对丈夫的理解和怜惜,也是一个早期革命者的家国情怀。
19岁的刘仁静,开场也是青春热血。
他喊着口号参加五四运动,之后又奔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
会议结束后,镜头又拉回到他在“卖国贼”曹汝霖的宅子门口,眼神坚毅,打开曹宅大门,“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
虽然参加了这么多有名的历史事件,甚至是领导者之一,但这并不妨碍他和20岁的邓恩铭以及23岁的王尽美刚到上海就跑出去玩儿。
三个人一起甚至打闹和斗嘴还要多一些,仿佛不是聚在一起召开历史性的大会,就是三两个朋友之间的小聚。
就连当年28岁的毛泽东,也接足了地气。
在湖南,毛泽东和萧子升辩论到底什么才是解救中国正确道路的时候,差点就挽袖子打起来了。
去到上海,他被洋人拒之门外,然后一段奔跑的戏,意气风发。
但去和李达王会悟吃饭,见到同为湖南人的李达,竟然不吃辣,还带着调侃的语气道“湖南完了”,像极了一个喜欢玩网络梗的年轻人。
《1921》将一个个一大代表,以青春的姿态展现出来,不仅能帮助观众们了解1921年那场会议的意义,更能让他们感受到,100年前的90后和00后们,在用自己的青春做什么。
如此教益,比历史书以及其他的历史电影,更贴近观众。
三、情感大于情绪,传承多余说教
虽然《1921》中不乏群情激奋地喊口号镜头,但总体来说,电影并没有刻意煽动情绪。
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它用情感代替了那种情绪的宣泄。
这两者的区别其实很明显,一个如天雷地火,一个如涓涓细流。
对100年前的中国来说,或许情绪更加重要,因为唯有此,才有可能掀起全国性的革命浪潮。
但对100年后的今天来说,情感却倍加珍贵。
当我们还在各种“内卷”和“躺平”里挣扎的时候,回望100年前的同龄人,冲击肯定是有的。
最大的冲击,莫过于早期共产党人血的教训和牺牲。
13位代表,有7位没能看到最后的新中国成立。而电影将这些牺牲,一一展示了出来。
李汉俊被枪杀,
邓恩铭受尽酷刑,
杨开慧香消玉殒,
何叔衡跳崖……
唯有看到这些,那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才显得有意义。
而这种情感的冲击,必是极其珍贵的。
与往昔相比,现如今的年轻人需要的并非为了理想信念牺牲自己的胆魄和勇气,而是艰苦创业、努力奋斗、建设国家、创造美好新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片中出现过一个小女孩。
她跨越了1921到2021的100年,似如科幻,实则传承意味十足。
她便是这个民族希望的象征。
时间滚滚,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可希望永不磨灭。
这也是《1921》给我们带来最大的触动。
100年很长,100年又很短,看电影的我们,有没有想过再过100年,后人将在银幕上看到一幅怎样的,关于我们的《2021》?
这或许值得每个人思考。
不得不看的战争片有:《钢琴家》、《南京,南京》、《辛德勒的名单》、《战狼》、《红海行动》。
1、《钢琴家》
钢琴家也是一部记录犹太人苦难的影片,那个落魄的钢琴家一开始和家人幸福的生活在波兰,后来因为战争,他们全家的大部分人被送入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那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而他在朋友们的力保之下开始了逃亡一般的人生。
后来,他遇到一个有良知的德国军官,救了他一命,在战争之后,他出庭作证,并将当年的往事编入了音乐当中,这部电影也是从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以及纳粹的残酷的佳作,那种死亡在下一秒就降临的感觉,非常的强烈。
2、《南京,南京》
和国外的电影比起来,中国的战争影片其实是评分上不占有优势的,但是这部很写实的由高圆圆主演的影片,真实的再现了日本侵华期间中国军民的悲惨境遇,在这样的电影当中,没有幸存者,就连主角,也难以幸免被杀戮。
3、《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并没有所谓的很惨烈的战争的镜头,它是通过德国纳粹党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展开的视角,直接让人体悟到战争的惨无人道,影片里的德国商人起初和所有人一样的冷血无情,对被杀的犹太人没有一丝一毫的同情;
但是当他看到那个可怜的红衣女孩成为尸体堆中的一员之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这才开始唤醒良知。
4、《战狼》
痞性十足的冷锋(吴京饰)屡屡惹祸,有人说他是流氓,是痞子, 也有人说他是英雄,是传奇,在一次行动中冷锋违抗军令打死了恐怖分子,要被开除出队,却意外得到了神秘部队战狼的接纳,但本想换个地方继续惹祸的他却跳进了另外一个深渊。
冷傲的战狼副队长,擦出暧昧火花的性感女队长(余男饰),心计颇深腹黑的毒枭,枉死的队友,雇佣兵跨过边境线入侵中国,一切都使他陷入了麻烦中。一切都在考验这个团队的毒瘤冷锋,他不知该何去何从。
5、《红海行动》
该片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突击队兵分两路进行救援,但不幸遭到伏击,人员伤亡;同时在粉碎叛军武装首领的惊天阴谋中惨胜的故事 。
该片于2018年2月1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3月1日在中国香港上映 。2018年5月6日,获得第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1月获得第3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 。12月8日,获第1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22年我觉得最值得看的一部电视剧是《对手》,情紧凑而精彩,非常适合和家人一起看。
作为男人来说能够养家糊口下班回家可以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妻子温柔贤惠,孩子上进懂事,闲暇之余做点自己喜欢的事,玩玩游戏看看小说。如果有钱,你当然也可以旅旅游,这是男人的幸福。作为女人来说,有自己的一份稳定工作,让自己有不伸手拿钱的底气,丈夫顾家体贴,孩子孝顺,家庭和睦,年轻漂亮,这是女人的幸福;每一类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我觉得是不相通的,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现在的人都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价别人。但是人类个体间是无法在感情上做到感同身受这四个字的,因为这句话本身放在现在社会去理解,就会是以下的解释:1、大多数时候我们对陌生人的感受根本不关心,因为这个社会让每个人都感到疲惫,即使想关心,也可能会被误会成是带有其他色彩的关心;2、我们在关心他人的时候,其实并不了解事情的发展经过,只是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试着理解,无疑于是在营造一种假的亲密关系,想通过此种方式拉进彼此关系;3、如果将事事都与自己联系上,这种内心所感受到的重量是无法描述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7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