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看的人不要看:诸葛亮用人方面得失梳理(二)
在上一篇中笔者谈到了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的战略规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为蜀汉国的建立作出了伟大的功绩和历史功绩,然而,令人叹息的是,他带着遗憾累死在五丈原,没有完成复兴汉室的夙愿。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分析造成这些遗憾的主观观原因,尤其是蜀汉国的实际领导者诸葛亮的用人失误。我们都知道,人才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能力的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亡的关键,作为领导人要充分的发挥各个人才的能力,更好更有效的为组织效力。领导人也许可以没有太多的才能,但决不能没有领导的能力。刘邦能用人之长,使自己夺得了汉朝的天下,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因此用人就是任其所长,任人之工,“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不能一味的看到人才的短处,然而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对属下要求过高,求全责备,不能让有才能的人充分发挥作用,恰是他用人的不当之处,下面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的失误试作分析。
三、诸葛亮用人方面的失误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在隆中面见刘备的时候,就提出了刘备集团未来的战略规划-隆中对,令人惋惜的是诸葛亮在实施过程当中屡屡出现问题,重要的是缺乏为刘备集团战略规划配套的人力资源规划。首先,是在“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的过程中,由于庞统遇害,刘备身边没有了得力人才,造成了“亮不得不去”的局面。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就有些心存疑虑,而辅佐关羽留守荆州的文官武将团队均不能独当一面,致使取了新地盘益州,却丢了重要根据地荆州。其次,在“图中原”的过程中,诸葛亮“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反映了蜀国高管和中层干部的储备不足,使诸葛亮身故后,续任不但没能完成诸葛亮生前为蜀汉国制定的战略规划,最终还导致了刘蜀企业因破产而被兼并。
诸葛亮第一个用错的人,就是他自己。毕竟一个人的智慧和精力有限,再聪明的人也难免有百密一疏的时候。孔明不善用兵,可为定论。《三国志〈诸葛亮传〉》评曰:“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按《汉晋春秋》记载,孔明自己也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干脆承认,病在亮耳!愚以为,孔明之才相当于萧何,做一个丞相兼大将军是绰绰有余的,完全可以坐镇后方,制定大政方针,进行战略指挥,而把战役指挥权交给魏延或其他合适的将领人选。但是诸葛亮自己不亲力亲为就觉得对不起刘备,始终不放权,首次北伐失利自贬三级后,依然“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这样,就为北伐的最终失败埋下伏笔。这里我又不得不说刘备慧眼如炬,善于用人了。其实,刘备早看出来诸葛亮是萧何,不是韩信,在世的时候,从来没让孔明担任过方面军司令,而是让他留守后方,“足食足兵”。一个织席贩履之辈能如此,说明不是盖的,最后能做到雄霸一方,岂是偶然?
一个组织的最高负责人不是比手下能干,更不是事必躬亲,而是善于管理、善于用人。一把手如果喜欢大事小事一把抓,属下就没有主观能动性,有抱负的人也会觉得屈才而呆不住。所以商界有句名言,“最成功的董事长应该有时间去钓鱼。”而“管理”,最重要的是知人善任,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这一点,刘备和他老祖宗刘邦就都做得很好。《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自己现身说法:“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想那刘邦不过职位低小的亭长出身,因何德何能可以登上皇帝宝座呀?不外乎会用人,由此可见善于用人的重要性。相比之下,名震三国世界、享誉千载万代的诸葛亮在这方面显然就差得多了。
今天我们分析了造成蜀汉国后期国力衰弱以致覆灭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蜀汉国的实际领导者诸葛亮的用人方面存在失误,有些是重大失误,甚至是致命的错误,首先就是用错自己。后面还要分析在其他方面的用人失误,我们明天再谈。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时期之一,各路诸侯逐鹿天下,涌现了一大批不可多得的人才,说起谋士,想必很多小伙伴们想到的都会是诸葛亮,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蜀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金无足金,人无完人”在厉害的人也难免会犯错误,那么我们今天便来一起看看诸葛亮一生的三大憾事吧。
一、错用一人。这个人便是马谡,他是刘备手下大将马良的弟弟,有了哥哥的优秀基础,因此他也受到了刘备的看重,在面对问题时,刘备也会让他提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他也能提出比较好的建议,因此别人也会高看他一眼。但是他给刘备的感觉始终是不踏实,认为他只会“纸上谈兵”,于是刘备在弥留之际告诫诸葛亮不可重用马谡,蜀国后期,面临无人可用的难题,于是在万般无奈下,让马谡去防守街亭,果然他就像刘备所说的那样,缺少实战经验,在战场上判断失误,导致街亭被曹军占领,最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二、错判一人。这个人便是魏延。魏延是后期进入蜀国集团的,这个人脾气有点暴躁,和杨仪等将领不合。但是蜀国后期,五虎上将均已去世,蜀国无人可用,这时魏延便成为了蜀国的大将。诸葛亮让魏延断后,其他人撤回,但是魏延认为这是个绝佳的北伐时机,于是没有选择立即撤回,而是选择了继续前进。于是被杨仪抓住了时机,立刻向诸葛亮报告,魏延有谋反之心,诸葛亮认为魏延确实功高震主,于是认为魏延谋反。根据后人推测,魏延并没有谋反之心,而是想抓住这个机会北伐,为蜀国建功立业。
三、错跟一人。这个人便是刘备。可能会有小伙伴疑惑了,为什么说他很错了刘备呢?其实这是从自身发展方面来说的,当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孙权也已经割据江东,纵观三国,实力最弱的便是蜀国,而他因感激刘备的“三顾茅庐”,选择了刘备。凭借着他的能力,想要在魏国和吴国有一番作为,并不是难事。虽然最后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最终也没能让蜀国逃脱灭亡的结果。
我个人认为诸葛亮在看才方面,择才方面,用才方面比刘备差的很远,他观人,用人之术并不高明,从对马谡的任用(最有希望的反攻)到对魏延和杨仪的搭配(牺牲了蜀汉的一员大将),姜维的选拔和任用(诸葛亮没有为他营造一个好的政治环境)等都可以看出。几次决定蜀汉命运大问题上的用人,调配上都有明显的失误。
但是我认为诸葛亮在人才这个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细心培养人才,他在养才方面确实有超人的一面,可是为什么在刘备时期费,蒋,董并不突出,我认为是当时蜀汉正是人才济济的时候,文有法正,诸葛亮,武有关,张,魏延。所以没有特别让他们突现,而在法正的早死,和彝陵战后,蜀汉的精锐损失很大后。这个局势出现,诸葛亮就从刘备遗留的人才中选拔他认为可以委以重任的人才,所以诸葛亮刻意培养费,蒋,董他们。我仔细看诸葛兄的文章,在这个阶段,诸葛亮并没有发现新的可以重用的人才。为什么哪?我认为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诸葛亮为了政治的需要,对蜀中人才的选拔上有意控制,压抑蜀中的势力。对荆州人才要刻意培养。以平衡和抵消彝陵战后,在政权上的不平衡的力量。二是,诸葛亮在择才上面,面临的压力很大,他的责任太重(刘备的托孤,蜀汉的兴亡,汉室的中兴),所以总希望把所有问题往自己的身上揽,所以在择人方面慎之又慎,生怕最出差错,导致危险的局面。不过当时的蜀汉的确处于风雨摇动的时期,一个不慎就有可能造成内乱。这样的态度也可以理解。
呵呵,总之诸葛亮的看人,择人,用人的方法,由于大环境,就是彝陵战后,蜀汉动荡的时期,内忧外患,他用老人,培养人才,谨慎选才,并无过错。但是当蜀汉安定后,诸葛亮依然这样选人才,这就是他的失误。(虽然诸葛亮弥补的很快,马上就选了一个姜维,可惜太少了)我认为用人要根据当时的形,势,情来用,刘备和曹操在乱世的情况下看人,择人,用人都超越了汉的用人之法,所以可以成功。而诸葛亮在内忧外患的时候权衡用人也是对的。但形势不同,而不同就要更改用人之法。一味的因循守旧,就会导致国家的衰落。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6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递表三月通过聆讯商汤科技上市路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