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关于《春秋》在史学和文学方面的三个成就和《春秋》三传的作用

爱殇历史 2023-09-20 00:03:01

提到孔子,使人最容易联想到的是《论语》,但不要忘了还有《春秋》,《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所做,不过这是当时历史教材上必记的内容。我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在四季当中以春季和秋季最为重要,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秋季是硕果累累的日子。王室诸侯朝聘也在这两个季节,因此用“春秋”指重要的历史,春秋也是当时史书的通称。

现有《春秋》是从《春秋三传》编佚所得,相传其为孔子所作,故成为儒家“五经”之一,他有如下史学和文学方面的成就:

一、以时纪事,确定史书的编年体体例。《春秋》以编年为经,以史实为纬,能够比较清楚明晰的记载历史事件,并体现出其间的因果关系。

现存的《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三传”的具体所止年代略有不同: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记载,记载到鲁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则多十二年,即二百五十四年。记事顺序上,《春秋》全书以鲁国国君承继为序,以鲁国国君年号纪年,同一国君名下则以年号为序。虽然《春秋》是鲁国国史,但也按顺序记载了当时其他国家的重大事情。

如“哀公”章,首章为“哀公元年”之事:“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鼷鼠食郊牛,改卜牛。夏,四月辛巳,郊。秋,齐侯、卫侯伐晋。冬,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左传·哀公元年》则记录了鲁国以外的楚国、陈国、蔡国、晋国等事情。

如果和司马迁所着的《史记》相比较,看《史记》你可以了解很多英雄人物,记住很多有趣的故事,但看《春秋》你可以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不过从趣味上和可读性来看,就远远不如《史记》来的有趣了。

二、行文简洁。《春秋》全书记载了长达200多年的诸侯纷争史,但全书仅16,000字,简而有序。

《春秋》行文简洁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下字用语精简,仅以必要的名词和动词叙事,少用修饰性的词语或连接词及语气词之类的虚词,句子非常简短,如果要想体会言简意赅的含义,读《春秋》便可以领悟得到。僖公三年六月“雨”,桓公元年“秋,大水”,其他地方记录时令也是如此简洁。

二是记事以简笔勾勒为主,不进行深入细致的描绘,《春秋》中记载战争多仅列出交战双方,如“狄伐晋”;详细者也只是描绘出参与者及其结果,即使字最多的“定公四年春三月”叙述也不超过四十五个字。

三是不对所写之事的复杂背景加以介绍。如“元年春王正月”中,不写隐公即位,是因为他没有行即位之礼:“假摄君政。不修即位之礼,故史不书于策,传所以见异于常。”而之所以不行即位之礼:“隐以桓公幼少,且摄持国政,待其年长,所以不行即位之礼。”即隐公事实上掌管国家,但对于礼而言,不能写其“即位”,但文中对此却完全不作解释。桓公六年,“六年春正月,实来”,这里的“实来”的含义就是不再回到自己的国家了,但如果不做解释,就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言简意赅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对于了解背景的人来讲是件好事,但对于对书的内容不甚了解的人来讲,言简意赅就代表粗略而不解其意。因此,就为后来诸多学者为《春秋》做注,其中最着名的就是相传为左丘明所着的《左传》。

三、“字字针砭”之“春秋笔法”。《春秋》叙事之外无一余笔,但如《左传》所言:“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那么究竟什么是春秋笔法呢?《春秋》通过对题材的选择以及字词的使用,隐晦的表现出对事件的道德批判。如“隐公元年”中“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看似客观陈述,但是《左传》对此作出解释: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左传·隐公元年》

意思是说《春秋》中不将此事表述为:兄长在某个地方战胜了弟弟,而称兄为“郑伯”,暗示他处心积虑的恶意纵容其弟弟,不像兄长对弟弟应有的态度;对“段”也不称为弟弟,因其目无兄长之尊,还想夺取兄长的位置,也不像个弟弟;二者没有兄弟之情,因此用“克”这个用于敌对国之间的字指出战争的结果,表现了作者对段和郑伯二人不顾兄弟道义行为的冷峻贬斥态度。

《春秋》微言大义的史书笔法奠定了我国后代史书的基本特点,同时对后代小说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春秋》三传:揭示《春秋》中隐而不显的意义,达到不同的目的。

由于《春秋》言词简洁,语意隐晦,对历史史实均以粗线勾勒,这让后人阅读多有不便。为了方便阅读,也为揭示其中隐而不显的意义,汉代便有学者为其做注。据《汉书·艺文志》载,在当时给《春秋》做注的有五家,由于《春秋》是“经”,给“经”做注的则叫做“传”,故当时给《春秋》做注的共有五家,其中前两传已失传,后三传流传至今被称为“《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分别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其中《左传》重在解析《春秋》,对原文的忠实度较高,文学成就也最高,因此读起来颇为有趣。而其他二传重在阐释《春秋》中隐含的意义,或是偏重强调“大一统”,政治倾向较强,或是强调教化的作用,伦理道德色彩较强,因而同样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到了唐代的时候,《左传》被定为“大经”,另外两传在被定为“小经”,三传与《春秋》一起位列十三经,成为历代必考书目。

综合来看,《左传》由于文学成就最高,因此具有很好的可读性,被称为先秦时期史传文学的最高成就,读《春秋》又想有趣的话可以从《左传》入手,重温那段遥远而又熟悉的历史。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春秋三传”指的是哪三本书?

《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又叫做《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它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谷梁传》是《谷梁春秋》的简称,它是一部对《春秋》的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文体是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研究的是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时期的演变。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简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扩展资料:

读《春秋》,必须读三传,然三传文辞不加注解也读不明白。自汉至清,注解传文,或研究其要义者,多得不胜枚举,但基本的注解应该是十三经里的注疏。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三传注疏各有凡例,依例研究经传,自得其便,但不能偏执一家,自以为是。一部春秋是孔子的杰作,孔子的学问包罗万象,春秋的含义何尝简单。所以,研读春秋,不但不能以今古文任何一家自限,更应探求于易礼诗书,始能窥测圣人的真意。

-春秋三传

春秋学·《春秋》和“三传”·《左传》

春秋学·《春秋》和“三传”·《左传》

从今古文经的角度来说,《公羊传》、《榖梁传》属于今文经,《左传》属于古文经。在“三传”中,《左传》的问题最为复杂,它牵涉到成书的时代、作者,它是否是解经之作,甚至是否出于刘歆伪造等等一系列问题,在以下各节的叙述中,这些问题将不断被涉及。这里只能先作一些提示。

根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汉书·儒林传》以及孔颖达的记载,《左传》在孔子死后不久就由他的弟子左丘明写定,然后经过吴起、铎椒、荀卿等人传到汉初的大臣张苍、文士贾谊然后一直到王莽、刘歆,传承不绝。然而在西汉一朝,只是作为私学在民间流传。在民间流传是否有写定的本子,如果有,又是否转写为隶书即所谓隶古定,今天一概不得而知。所可知者,内府所藏的本子是张苍所进献的本子,据《魏书·江式传》,“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书体与孔氏(按,即孔壁所出之书)相类,即前代之古文矣”,这个本子,有可能就是后来刘歆所见到的本子。

汉哀帝时代,大学者刘歆受诏校中秘书,见到了古文《左传》,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正式向朝廷提出要把《左传》和《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一起列于学官,置博士,引起了一场很尖锐的冲突,刘歆本人为此丢官,《左传》却从此正式被承认为《春秋》的“三传”之一,得到了儒生们的承认。

《左传》与《公》、《榖》在体裁和内容上均有所不同,主要是一部以史实来解释《春秋》经文的著作。为此,从西汉末到东汉末,今古文学者之间围绕着《左传》展开的争论就集中到“左氏是否为《春秋》之传”这一点上。其实,只要不存偏见,就很容易发现《左传》的绝大部分内容与《春秋》经文完全对应,不过方式不同于《公》、《榖》而已。从今天来看;《左传》是否解经已经不再是什么重要问题,它的真正价值在于为后世提供了这一段时期的丰富历史资料,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性。不算夸大地说,如果今天还有必要重视《春秋》和《公》、《榖》,多一半的原因是有了《左传》,这好像如果没有苏轼,苏洵和苏辙大约也未必会被人记得那么清楚一样。

春秋三传包括

《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

1、《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30卷。《左传》的作者是谁,历来颇有争议。汉代时司马迁、班固皆认为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丘明在口授《春秋》以教弟子时,怕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汉书·艺文志》),故用事实来补订《春秋》,作《左氏传》。清代今文经学家们则认为《左传》是刘歆托名改编。

2、《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

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著于竹帛”。

3、《谷梁传》亦称《春秋谷梁传》、《谷梁春秋》,为儒家经典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

影响

《春秋》与三传文字洗练,记事简洁明了,遣词井然有序,对后世文学家、史学家影响颇大。尤其是《左传》,刘知几在《史通》中称赞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语言之精要已成为后代楷模。

《左传》文字优美生动,在文学性方面较之《春秋》有很大增强,从“大事记”式的记录发展为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展示,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堪称为文史并茂的历史、文学名著。

司马迁发扬《左传》的传统,为世人留下了亦史亦文的巨著《史记》,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体裁、手法均深受《左传》影响。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6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