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hello,小伙伴们~离考试只有不到1个月啦,坚持下去就是胜利!这段时间,大家在练题、复习专题的同时,也不能把基础知识丢在一边哦~考试不仅会直接考到基础知识,一些“软考点”也需要运用基础知识才能得出答案。为了助力大家的基础复习,小田心特在考前开启一年一度的「考前基础点睛」专栏,为大家锁定最易被考察的基础考点。
今天,「考前基础点睛」专栏带大家巩固的是中外新史相关的基础知识。
下面,小田心将分中新史、外新史两部分为大家罗列最易被考到的考点。
此内容根据各大高校近年真题、小田心所针对院校的导师近年研究方向等进行总结,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也要提醒小伙伴们,有时间的同学一定要把小田心在「重点笔记」「精品课程」讲解到的中外新史知识点再回顾一遍。
01中国新闻传播史
报刊
A /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人为英国传教士米怜。《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采用中国书式,主要在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散发。其内容:(1)阐释基督教义;(2)宣传西方文化和近代科技知识;(3)后来开始介绍世界各国概况,同时发表时事评论性文章。其特点:(1)本土化传播策略,将基督教义与儒学相结合;(2)采用对话,讲故事等方式以求生动易懂;(3)长文章连载以求短小。
B / 《遐迩贯珍》
《遐迩贯珍》于1853年8月1日在香港创刊,是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创刊人和首任主编是英国传教士麦都思。除在香港发行外,还发行到内地各通商口岸。其内容:(1)时事新闻为重点,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时事的新闻报道和评论;(2)介绍文化知识,对中国人开阔视野、了解世界具有一定积极意义;(3)宗教宣传,但比重较少。其特点:(1)增出附刊《布告编》,其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2)该刊还有中英文对照目录;(3)其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还出现了连续报道等新的形式。
C / 《申报》
《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初名《申江新报》),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是商业报成功的典范,被称作中国近代史料之宝库。创办人是英商美查。在外国人办的报纸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早期《申报》的特点:(1)重视报纸言论工作;(2)改革新闻报道,将其放到首位;(3)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4)经营副业。“九一八”前后,《申报》开始改变先前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单纯营业的性质,转向爱国进步立场,要求抗日和民主,批评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
D / 《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于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王韬任该报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且是中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它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主张在政治上建立君民共治国家;经济上开矿筑路,扶持民族工商业;外交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反对列强侵略。王韬和《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最大的贡献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E / 《万国公报》
中国近代有两份名为《万国公报》的刊物。一份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一份由康有为创办。前者是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刊。其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5日创刊,1872年改名为《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改名为《万国公报》前,以宣传宗教为主,间或刊载中外史地、科学常识等稿件;改名为《万国公报》后,以时事政治为主,经常发表时事评论、重要法令、条约及外报译文,大量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减少了宗教宣传。此刊物对康有为影响较大,故其创办的第一份报刊也沿用了这个名字。康有为的《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创刊,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12月16日改名为《中外纪闻》,从内容上看,《中外纪闻》除论说以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择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还有上谕等。
F / 《大公报》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是中国近现代着名日报,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902年—1916年,由英华主持,报名取“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为意,主张宣传改良思想,揭露时弊,以敢言、敢肃、非牟利为标榜,开创了中国民营报刊自由主义的先河,因此受到欢迎,成为北方地区的着名报纸。1916年—1926年,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了一张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1926—1949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接收,于1926年创刊“新记”《大公报》。张季鸾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本社同人之志趣》一文,提出了“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形成了自己的办报风格。1949年至今,《大公报》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目前香港版仍在出版。
G / 《新青年》
《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创办人为陈独秀。《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陈独秀主撰阶段;(2)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3)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另外,《新青年》一创刊就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并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始终成为主要阵地。它的主要宣传内容有:(1)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3)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新青年》前期对民主与科学的宣传,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但是它唤醒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H / 《中国的西北角》
《中国的西北角》,是中国着名记者范长江的着作。由《大公报》于1936年8月将其作为通讯集册出版,在中国的通讯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中国的西北角》记录从1935年7月起,范长江作为《大公报》旅行记者的沿途见闻,向读者真实地还原当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他用生动的文字真实还原了当时中国西南、西北地区的时局状况。全书由一系列的通讯结集而成,这使得书中描写内容客观真实,较少夹杂作者自己的观点。这本书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国内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民族压迫的问题,深入透彻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大大震动了当时的新闻界。
I / 《红色中华》
《红色中华》报,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我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红色中华》报和红色中华通讯社是一家,即同一个机构,担负出版和通讯工作两重任务。1934年10月3日出版第240期后,随红军长征暂告停刊,史称这一时期该报为《红色中华》瑞金版。1935年在陕西瓦窑堡复刊,史称《红色中华》陕北版。后又改名为《新中华报》。1941年5月16日,《新中华报》与《今日要闻》合并为《解放日报》。
J / 《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于1941年在延安创刊,它是中国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日报,中共中央机关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份革命报纸。毛泽东常亲自指导工作。1942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整风运动,抗日根据地当时新闻事业的整风改革是全党整风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此过程中,《解放日报》克服了国内外资产阶级办报思想和做法对他们的影响。改版前,《解放日报》过多刊登国际新闻,严重脱离了实际。改革后,把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报道提到了首位。《解放日报》在宣传党的中心工作,在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从而大大克服了主观主义和党八股,加强了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
K / 其他
除上述知识点以外,以下报刊(作品)被考到的几率也比较大,希望大家认真复习。如果你的时间比较充足,笔记上和课程中讲解到的知识也可以一并再回顾一遍哦。
青铜器铭文
蔡侯纸
邸报
小报
清代京报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时务报》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竖三民
五四时期四大副刊
《向导》
《中国报学史》
《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
洋旗报
《新华日报》
《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人民日报》改版
人物
A / 王韬
王韬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先后参加过《六合丛谈》《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并创办了《循环日报》。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王韬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B / 梁启超
梁启超,着名的维新派政治思想家、政论家。1895年参加“公车上书”,主编《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后主持《时务报》笔政。戊戌变法失败后,先后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刊物。梁启超创造了“时务文体”,一生着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被人们称为“舆论界之骄子”,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C / 张季鸾
张季鸾,中国着名报刊政论家,曾师从关学大师刘古愚,后留学日本,创办《夏声》杂志,1911年归国,任《民立报》编辑。1912年初,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秘书,曾为中山先生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宋教仁被刺案发生后,他在报上秉笔直书,被袁世凯逮捕,囚禁三个月。袁世凯死后,出任《中华新报》总编辑,又因揭露段祺瑞政府与日本订立满蒙五路大借款合同消息,再陷囹圄,后经各方营救获释。1926年后,与吴鼎昌、胡政之一起接办天津《大公报》,并提出了“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四不”方针,在办报实践中标榜坚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立场,从此开始,其名气才开始日渐变大。张季鸾既有中国士人的流风余韵,又有现代报人的广博知识,成为当时中国主流知识分子的代表。
D / 黄远生
黄远生,被誉为“报界之奇才”,与刘少少、徐彬彬有民国初年新闻界“三杰”之称。其先后参加过《少年中国》《庸言》的编辑工作,并担任上海《时报》《申报》《东方日报》和《亚细亚报》的特约记者。他在新闻业务上擅长写新闻通讯,他的新闻通讯有以下特点:(1)题材重大,内容翔实;(2)分析深刻,见解独到;(3)文笔生动,亦庄亦谐。黄远生提出过很多有价值的新闻观点:(1)报纸应“主持公理,指斥时弊”;(2)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3)记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E / 邵飘萍
邵飘萍,我国着名记者,被称为“报界全才”。在新闻采编、写作、评论、报业经营和新闻教育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他在留日期间创办东京通讯社。1915年年初,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邵飘萍立即驰报国内。1915年年底,返回上海,应邀《申报》《时报》《时事新报》主笔,抨击袁世凯称帝。袁倒台后,邵成为《申报》驻京特派记者,负责撰写“北京特别通讯”。1916年7月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开始独立办报生涯。1919年因触怒段祺瑞政府而再次流亡日本。担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导师时所着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本新闻采访学专着。
F / 邹韬奋
邹韬奋,中国杰出新闻工作者。其一生主办过7个报刊,即《生活》《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日报周刊》《生活星期刊》《抗战》《全民抗战》。其报刊理论:(1)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2)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3)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形成报报刊的个性或特色;(4)文风要“明显畅快”;(5)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6)新闻工作者应“视事业如生命”,有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另外,他还曾提出,理想的编辑至少应该具备四个条件:(1)大公无私;(2)敏锐的观察和卓越的识见;(3)文字畅达;(4)至少精通一种外文。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这是对“韬奋精神”的精辟诠释。
G / 范长江
范长江,中国着名记者。1932年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向北平的《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的《益世报》《大公报》投稿。1935年5月1日起,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离津南下,并发表“旅行通信”。7月14日,又从成都出发,开始了西北之行,他沿途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1936年8月,他将这次旅行所写的通讯集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首次客观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其代表作还有《塞上行》等。范长江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现在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长江韬奋奖也因他而命名。
H / 戈公振
戈公振,中国着名记者、新闻学家、现代着名的报刊史学家。1913年入上海《时报》工作,后创办了第一个报纸画刊《图画时报》。1925年至1931年间,先后兼任上海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大夏大学和复旦大学等校新闻学教授;曾参与组织上海报学社,从事新闻学研究。在戈公振的着作中,《中国报学史》的影响最为深远,此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史,被认为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I / 其他
除以上知识外,以下人物也是有极大几率被考察到的,一定要掌握:
徐宝璜
史量才
埃德加·斯诺
邓拓
事件与活动
A / 苏报案
苏报案是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着名反清政治案件。《苏报》于1896年创刊,创办人为胡璋。1903年由章士钊出任主笔。在他的主持下,《苏报》极力向读者推荐邹容所写的宣传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发表章士钊的论说《读》、章太炎写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等文章。文章中的革命言论为清政府所不容。清政府对邹容、章太炎等人实行拘捕。在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斥清政府的指控,慨然陈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当做是宣传革命的讲坛。“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的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B / 癸丑报灾
中国新闻史上把“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他上台后采用创办御用报纸,收买报纸或报人以及迫害和摧残反对派的报刊等方式来加强对舆论的控制。在袁世凯暗杀宋教仁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起了“二次革命”。袁世凯将“二次革命”镇压以后,趁机查封了全国各地的国民党报刊。非国民党的报刊,只要有碍袁世凯独裁统治,也趁机被剿灭。大批报人也被捕被害。这次袁世凯当局对全国多家报纸查禁和整顿正逢农历癸丑年,所以称之为癸丑报灾。
C / 拒检运动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新闻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争取新闻自由的浪潮。1945年八九月间发生的“拒检运动”,是这一时期国统区新闻界发起的一次声势最为浩大的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重庆16家杂志社拒检声明一发表,立即得到了整个文化界的支持与响应。9月1日记者节这天,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评《为笔的解放而斗争》,号召新闻文化界为争取新闻出版与言论自由而斗争。9月以后,此运动扩展到成都、昆明等地,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拒检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使国民党陷入被动局面。为缓和矛盾,国民党当局被迫宣布:“自10月1日起废止战时新闻检查制度。但收复区军事行动尚未完成以前除外”。至此,奋斗多年的取消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斗争取得巨大胜利。
D / 反“客里空”运动
1947年6月起,《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的一个惯于弄虚作、吹牛拍马的战地特派记者,他从不深入战场,而是呆在总指挥部编造新闻,在露出马脚后被赶走。后来客里空成为假新闻的代名词。此运动得到中央肯定,从晋绥解放区推广到其他解放区,由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的纠察深入到新闻工作者立场与作风的检查。其意义:(1)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2)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E / 其他
除以上知识点外,以下内容也有大概率被考到,请认真利用基础书籍、课程或重点笔记回顾。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大论战
大江报案
“新生事件”
“暂行报律”事件
其他
A / “四不”方针
“四不”方针由张季鸾在“新记”《大公报》创刊号提出,即“不党、不私、不卖、不盲”,就是不支持任何党派,不接受一切资助,不作私有,不盲从于任何势力,为人民说话,做公众喉舌。《大公报》在新闻实践中严格遵守“四不”方针,报道和评论都尽可能的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四不”方针是资产阶级舆论界走向成熟的标志,代表着先进的办报理念,是对当时报业经济不独立,贿买成风的新闻界的批判。“新记”《大公报》及其“四不”方针对自由主义的不懈追求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宝贵的财富,值得现代报业借鉴。
B / 文人论政
所谓“文人论政”,就是知识分子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和他们以匡扶时世为己任,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贯穿到言论当中,力图以言论来指引国家的走向。它一方面延续儒家自由主义的传统,以天下为己任,以言论报国;一方面代表转型现代自由知识分子积极参与社会,是中国文人的言论实践传统、近代中国历史语境以及西方报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体来说,首先,文人论政源于儒家清议传统;其次,西方报业实践的影响,尤其是西方严肃大报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对公民利益的关注,对国家社会责任的精神以及强大的舆论力量,对文人论政的兴起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C /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于1918年10月4日创建,是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该会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徐宝璜任副会长,徐宝璜和邵飘萍任讲师。研究会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新闻学着作——《新闻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新闻学期刊——《新闻周刊》,这是中国当时唯一传播新闻学知识的报纸,也是最早采用横排式的报纸。这些创新都确立了北京大学在中国近代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方面的特殊地位。2008年,这个有着优良学风和传统的团体得以正式恢复成立。
D / 其他
以下知识同样有较大几率被考到,请认真复习:
政治家办报
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通讯社)
开天窗
上海“孤岛”
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和办报活动
维新派的办报思想
19世纪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及其历史作用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办报活动
19世纪70年代至清末国人的自办报历程
《新青年》的创办经过及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范长江的报刊活动、思想与贡献
《解放日报》的改版及其意义
1956年新闻改革背景、经过与意义
◐◑◒◓◔◕
02外国新闻传播史纲
由于在小田心针对的院校中,对外新史的考察频次不如中新史高,小田心在此就直接为大家列出被考到的可能性更高的考点。
A / 路透社
路透社由保罗·朱利叶·路透于1850年创立于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创办的通讯社之一,也是目前英国最大的通讯社和西方四大通讯社之一。路透社创办之初仅是个供给商情的小机构,1865年,路透把他的私人通讯社扩展成为一家大公司。1916年被改组为路透有限公司。它素以快速的新闻报道被世界各地报刊广为采用而闻名于世。路透社名义上是私人企业主所有,实际上受政府控制,是英国的官方喉舌。路透社一方面向报社、电台、电视台提供时事新闻,并以“迅速、干练”享誉国际。另一方面,向世界各地金融机构、工商业等提供经济新闻和商业信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路透社也积极拓宽了它的产品范围。在今年的普利策奖中,路透社也榜上有名。
B / 三社四边协定
1870年,为了避免竞争而带来的损失,路透社、哈瓦斯社、沃尔夫社签订了一个采集与发布新闻的地区和范围的协定,后来,路透社又代表哈瓦斯社和沃尔夫社与纽约联合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的协定,从而开始了4家通讯社控制世界范围新闻发布的新闻垄断时期。由于美国的纽约联合通讯社是这个协定的第四个参加者,它将美国新闻提供给欧洲的三家通讯社,三大通讯社向它提供美国之外的国际新闻,它采集和发布新闻的范围仅限于美国,而不能直接向国外发布新闻,鉴于美联社不是与欧洲三大社站在平等地位上缔定协定,仅是一个参与者,因此称协定为“三社四边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三社四边协定”失去约束力。1934年,协定正式被废除,开始了西方各大通讯社在世界新闻市场上自由竞争的时期。
C / 约翰·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
约翰·弥尔顿是英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期前后着名的政论作家。弥尔顿极力争取出版自由,以推动革命前进。1644年,他在《论出版自由》中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明确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在《论出版自由》中,弥尔顿全面批评了出版检查制度的弊端,反对以少数人的好恶作为衡量出版物的标准,坚信限制言论出版自由是妨碍真理性,唯有保障言论自由才能使真理战胜邪说。同时,弥尔顿认为出版自由的实质性目的有两个:“其一,是开明地听取人民的冤诉……其二,是容忍不同意见的争论”。
D / 普利策
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美国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普利策奖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办人。1864年他加入林肯骑兵团到美国参加内战。1868年底,成为《西方邮报》记者。1878年,他买下两家圣路易斯的日报《圣路易斯邮报》和《圣路易斯电讯报》,并把它们合并为《圣路易斯邮讯报》,普利策在该报的办报经历为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创造性地发展了廉价报刊的许多报道和版面技巧,逐渐形成了其后被称为“黄色新闻”手法的一些理论和技巧。他认为,可在社论版中抨击时弊,推动改革,而在其他的版面,着重趣味和刺激。1883年,他买下《纽约世界报》后,新闻思想和技巧日趋成熟,《纽约世界报》取得巨大成功,原因如下:(1)市场定位准确;(2)层出不穷的技巧和噱头;(3)善于用人。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去世,遗嘱中留25万美元设立基金,奖励每年的优秀新闻、文学、历史、音乐和戏剧作品,这就是美国新闻界最富盛名的普利策奖。
E / CNN
美国有线电视台新闻广播公司(Cable News Network)于1980年6月1日正式开播,创办者是特德·特纳,如今CNN已经成为世界上新闻与消息的主要来源之一,成为与三大广播公司并列的美国第四家广播公司。特纳以“抢到独家新闻,我们就能击溃任何一家广播公司”为经营之道,并实行24小时电视新闻播出制度。从新闻理论的角度而言,CNN的新闻实践理念,如与事实几乎同步的报道速度,有闻必录,有事必报的作法,对同一问题提供多方、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消息和反馈等等,都对传统的新闻观念造成了一种冲击。CNN的新闻节目题材广泛,但对事件缺乏深层的报道,时有一些不良倾向的报道。
F / NHK
日本广播协会(简称NHK)是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是根据日本广播法成立的半官半民的特殊法人组织,它的会长必须由首相任命,日本参众两院批准。NHK拥有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网。NHK广播电台于1925年成立,1953年又创立了电视台。NHK广播电台每天对国内用三个频道播音:综合节目、教育节目和调频广播,对国外以新闻和评论节目为主,对各地区的广播,充分考虑了听众的语言、政治动态、风俗习惯等。NHK电视用两个频道播出:综合台和教育台。其中新闻报道及时,讲究时效。另外,NHK的电台和电视台从不刊登广告,其财政来源主要来自收听、收看费。它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旨在通过制作新闻、娱乐节目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准。
G / BBC
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英国广播公司,成立于1922年,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也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BBC虽然是接受英国政府财政资助的公营媒体,但其管理却是由一个独立于政府以外的监管委员会负责,并且通过皇家宪章保障其独立性。在1955年独立电视台和1973年独立电台成立之前,BBC一直是英国唯一的电视、电台广播公司。今天BBC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拥有高知名度的媒体,还提供其他各种服务,包括书籍出版、报刊、英语教学、交响乐队和互联网新闻服务。2021年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消息,BBC世界新闻台涉华报道有关内容严重违反相关规定,违反新闻应当真实、公正的要求,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破坏中国民族团结,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不允许BBC世界新闻台继续在中国境内落地,对其新一年度落地申请不予受理。
H / 《新莱茵报》
全称是《新莱茵报•民主派机关报》,由马克思在德国科隆创办,从1848年6月1日开始出版。该报是德国1848—1849年革命时期民主派中无产阶级一翼的战斗机关报。马克思任该报主编,编委中有恩格斯和威•沃尔弗等人。报纸的重要文章和社论多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执笔,阐述对德国和欧洲革命的重要观点,英勇地扞卫了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的利益。报纸订户最多时达6000份左右。恩格斯说,这是当时民主运动中唯一代表无产阶级观点的报纸。由于马克思的洞察力和坚定立场,该报成为革命年代德国最着名的报纸。由于普鲁士政府的迫害,该报于1849年5月被迫停刊。《新莱茵报》的编辑们在1849年5月19日用红色油墨出版的最后一号即第301号上说:“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最后一句话始终将是:工人阶级的解放!”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该报成为各国马克思主义机关报学习的榜样。
I / 其他
除以上考点外,以下内容被考到的几率也相对较大,请认真复习:
手抄新闻(《威尼斯公报》)
新闻信
《每日纪闻》
《牛津公报》
古登堡
星法院法令
汤姆·潘恩
廉价报纸/便士报
美国早期三大廉价报
(《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
黄色新闻
普利策奖
黄色报纸
美国三大报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
《华尔街日报》
美国三大电视网
(NBC、CBS、ABC)
FOX
PBS
KDKA
哈瓦斯通讯社
西方四大通讯社
(路透社、合众国际社、美联社、法国新闻社)
共同通讯社
沃尔夫通讯社
三社四边协定
掏粪运动
曾格事件
报刊有机运动
马克思的办报历程及思想
恩格斯的新闻思想
列宁的办报活动及新闻传播思想
(加粗的内容相对更重要一些)
- 田心说 -
以上罗列的知识点较多,但小田心相信各位小伙伴99%的知识都已经背诵过至少一遍了。小田心建议,在考前再将以上考点快速巩固一遍,冲刺高分;备考较好的同学,还可将重点笔记、课程中提到的所有中外新史的知识点都再过一遍,确保“零失误”。
当然,如果你之前比较忽视中外新史,你现在至少要做到的是对小田心划的重点有所了解,尽可能的多背诵。
总之,大家根据自身的复习情况进行选择即可。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啦,加油!
参考文献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郭亚夫
祝好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6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