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秦朝一统,嬴政为何偏偏要在称号上做文章,把“王”改成“帝”

细究历史 2023-09-19 23:42:04

我们都知道,嬴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同时他也是“皇帝”这个词的创始人,在他之后,虽然皇帝手中的权力多有变动,国家的统治形式也有改善,但皇帝这个词却永远地流传了下去,直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之后,皇帝这个词才不复存在。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皇帝是一种职位的称号,代表的就是一个国家最高权力所有者的称呼,可问题在于,嬴政从最开始继位就是秦国的最高领导人,直到他带领着秦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他的身份实质并没有改变,他依旧是秦国权力的所有者,是全体秦国子民都必须要追随的君主。

那个时候嬴政还被称呼为秦王,那么,为什么在嬴政一统天下之后,要大费周章的将“王”改成“皇帝”呢?他为什么没有在国号上下文章?没有在其他官职的职位上下文章?偏偏要对自己的称呼加以改良呢?这难道是他一时的心血来潮吗?难道仅仅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功劳和才德能够超过古代的三皇五帝吗?

其实不然,改变自己称号,这件事情对于嬴政来讲,或者说对于后来的大秦帝国来讲,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最高领导人的称呼从“王”变成皇帝,这并不单纯只是称号的改变,在其中还夹杂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那么,本篇文章我们就来重点分析一下,嬴政将王改成皇帝,这事件的背后到底映射出了哪些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必然趋势?

首先是为了与周王朝进行区分。

直到秦朝一统天下,古代的历史社会就从原本的邦国联盟,成了帝国,也成为了典型的权力社会,而皇帝就是一个帝国的核心,大秦帝国建立之初,诸位臣子争论的主要问题就在于两点,一个是要把帝国的元首,也就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从称“王”变为称“皇帝”,另一个重心则是要废除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

很多人认为,之所以将最高领导人称为皇帝,不过是为了满足嬴政的虚荣心,但这就未免太过小看始皇帝了,一个能够带领国家横扫六合八荒的人,做事的时候难道仅就是虚荣心作祟吗?

其实不然,这里面固然有虚荣心的成分,但所谓帝号却不是任何人都能够触碰的,古时有“

帝者天号,王者人称

”的说法,就是说帝与王,本身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王是部落时代的称号,大一点的部落首领都可以称王,意为一个部落联盟的最高决策者。

后来,演变到诸侯国,大一点的诸侯国君也可以称王,意味是一个国家的最高君主,比如说,楚国的国君,不管周天子分给他什么样的封号,他都可以自立为王,但帝却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敢称的。

在战国时代里,只有秦国和齐国曾经触碰过,只不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恢复了称王,皇帝的称号更是闻所未闻。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作为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权利都可以称王,也就是说,“王”这个词是给一些脱颖而出的人的,但“帝”不一样,所谓,帝者天号,这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接受的,也不是单单有权利就可以被赋予的,这其中必有他自身的内涵。

实际上,秦始皇之所以没有大费周章的将国号进行改变,是因为相对于旧政权而言,秦还是秦,并没有改变,但问题是,在国家层面上,现在的秦已经不是曾经的秦了,曾经的秦是王国,而现在的秦则是帝国,王国和帝国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们从某种角度来看,在王国之上才是帝国,所有的“王国”是天子分封,他们虽然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治权,但却不是一个体系当中最高贵的那部分人。

在王国的体系中,最高贵的是天子,而王虽然尊贵,但却也要屈居天子之下,可是帝国不一样,帝国将四海八荒统治为一个整体,其上,没有天下共主,其下,也没有拥有自治权的诸侯。

如果沿用王的称号就没有办法与周王室相区分,也就没有办法,将一个新制度之下的最高领导人与天下共主进行区分,可是对于秦始皇来讲,他是实质上的天下共主,他总揽的是整个天下的大权,而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诸侯国进行分封之后,土地上的所有权利都不再归他而管。

如此看来,天子和皇帝岂能同日而语?所以,“王”这个称号必须要改。

其次,对于嬴政来讲,他十分清楚,他所做的事情并不是简单的王朝更替,并不是单纯的国家革命,也并不是单纯的改朝换代,而是制度上的改变,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大换血,如此,最高领导人的称呼,就一定要具有与之前不同的特殊政治意义。

事实上,无论是周天子自称为王,还是秦始皇自称为皇帝,这都是有特殊的政治含义的,对于周天子来讲,他要把事实上的国家变成法理上的国家,要将一个社会从原来的蒙昧时代带入到礼法的时代,也把文化从原来的巫鬼文化变为后来的人文文化。

而对于秦始皇来讲,他就要把事实上的帝国变为法理上的帝国,就如同我们上述所说的那样,帝国与王国有着本质的区别。

那么,帝国的内涵就必定要与王国的内涵不同,天子是王国的代表,而现在王国已经变成了帝国,又怎么能再沿用之前的代表呢?所以,嬴政想要给自己的帝国加冕,他就必须要称帝,哪怕他不称帝也不能再沿用帝王的称号。

所以说,对于嬴政将“王”变成“帝”来讲,这实际上表达了:他是新制度之下第一人的内涵,也正因为皇帝这个称号是帝国的象征,所以,在始皇帝之后,历朝历代的君主都自称皇帝,没有人再改变为王。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虽然秦朝是一个二世而亡的朝代,可是它所创造的制度却延续了两千多年,所有的君主,实际上都是这个制度之上的代表人物,既然如此,他们的称号所要表达的政治意义就与曾经的制度不同,如此就必不可能再将自己的称号改回为王。

对于皇帝这个词来讲,它是与郡县共同存在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配套的体系,而王则与封建并存,也就是说,在王之下推行的是封建制,需要封邦建国、封土列侯。

可是,在秦朝一统天下之后,郡县制已经代替了分封制,郡县不像诸侯一样拥有自治权,国家的权力总揽到皇帝手中,官员也是皇帝直接任命,君主权力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所以,嬴政如果继续称王,那么,他依旧是以一个诸侯国的身份存在,依旧是曾经的秦王嬴政,可是,基本的制度已经发生了变革,秦朝断然不可能像曾经的“周”一样继续推行封建制,如此一来,嬴政的称号就必须要改。

事实上,在封建制度下,天下是为人所共享,但在郡县之下却是专制,按照封建制,从王开始到公侯伯子男等等,都有自己的领土和特权,就连最后一级的士,也有相对独立的人格,他们可以在诸侯间游走,拥有一定程度上的权力,反而是高高在上的天子,只存在名义当中,这不免显得有些轻重颠倒。

可是到了郡县制,天下的黎明百姓都要听从官员,而官员则要听命于皇帝,进退兴废,朝纲独断,赏罚臧否,莫测天威,生杀予夺,一言九鼎,雷霆雨露,俱是君恩。

既然如此,对于最高领导人来讲,是封建制更好,还是郡县制更好?一目了然。所以,倾向于郡县制度的嬴政,岂能再如同于之前倾向于封建制度的天子一样,继续称王?更何况,在分封的邦国制度之下,不但有至尊的王,还有至强的霸,至尊和至强,并不是一个人,也就是说,拥有最高权力的人并不是拥有最高武力值的人。

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推移,争霸天下成了合法的行为,变成了你行你就来的状态,并且不断地引起战乱挑战王的权威,所以,对于王来讲,他的生存并不安稳,他身份最为尊贵却不是实力最为强大,而嬴政想要的不光是身份尊贵,更是实力的强劲。

所以,皇帝不单单是一个称号,更代表着秦始皇的决心。

而事实也是如此,秦始皇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一个皇帝的虚名,更没有在一统天下的春风得意中陶醉,而是在改变了自身的称号之后,立刻建立起了一套配套的制度,并且马还不停地开始了彻底变革社会制度的步伐。

在这个过程中,雷厉风行不容商榷。

所以,他统一了国土,统一了军队,统一了法律,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道路和车轨的宽度,统一了应用的文字,甚至还要试图统一人们的思想。

所谓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这是人们对于秦始皇最熟悉的认知,并且将这些视为他在统一大业当中做出的最大贡献。

但事实上,这些只是表象,我们在为这些表现歌功颂德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背后制度的演变。最后,也是为了顺应人们的认知。

其实,在整个古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荒庸无能的帝王有很多,有像汉献帝那样的傀儡皇帝,有像晋惠帝那样的白痴皇帝,还有许许多多几岁就登基,被皇太后或者是权臣把握朝政的娃娃皇帝,这些人在实际上并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

但有趣的地方在于,尽管这些人并不能起到实际上的作用,可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认为自己可以不要皇帝。很多时候,人们看一些古装历史剧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既然这个臣子已经掌握了国家大部分权力,既然皇帝都是他的傀儡,那么他为什么不推翻皇帝自己做呢?

实际上,这就与封建帝制之下人们的认知有关。

其实,无论是在分封制度之下,还是在后来的帝国制度之下,人们都是需要一个领导的,尤其是像华夏文明这样,以大部分普通农业民族为根基的文明,其更需要英明睿智的领导者。

虽然有的时候领导者并不能发挥自身的实际作用,可是,有一个领导者在就会让人们感觉到公平和公正还有希望,让人们觉得阳光和雨露总会有一天能够降临,也让人们的情感有寄托的地方。

总之就是,有一个皇帝,人们就算是在做奴隶的时候,也可以享受太平,所以,每当天下大乱的时候,人们都希望真命天子出世,就是希望真命天子一旦君临天下,能够给人们一个倚仗。

而秦始皇的称帝也正是顺应了这种要求,不仅如此,他还为天下的黎明派去牧守,牧守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代表皇帝把帝国的阳光和雨露洒满人间,在中枢机关也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他们有的统领百官,有的掌握军事,有的负责监察。

如此,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一个框架,将官员代理的制度推行到了全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有了希望和倚仗。

这样的情况说起来有些虚无缥缈,但放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这样,有的时候法律和制度可能真的无法约束不法分子,因为缺少证据或者缺少其他的实施条件,人们也无可奈何,但是有法律和制度的存在,总会让人们感到更加的心安,让人们在遇到危机的时候不那么慌张,所以,就算有的时候制度并不能完全的顺遂人们的心。

但是有总好过没有,连有都没有,那岂非是连可能性都不存在了?所以,当时的秦国正好处在横扫天下的关键阶段,处在整合全天下的阶段,这个时候的他们更加需要一个代表,一个与之前绝不一样的代表,让人们明白新的时代真的到来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

秦之所以没有在国号等的方面费尽心机,反而在自身的称号方面绞尽脑汁是有原因,皇帝这个称号不单单是最高领导人的称呼,它所代表的是封建帝制,代表的是一个新的时代,对应的是郡县制这个新的制度,其目的也是为了与之前西周的分封制彻底的划清界限。

就像我们上面所说的那样,所谓“王”和“天子”都是分封制下的产物,代表的是一个天下共主与众多诸侯王之间的体系,而皇帝则是总揽天下大权的实权人物,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下共主,他有着一定的决策权、行政权等等权力,与需要得到诸侯支持才能够耀武扬威的天子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所以,要想正确地推行嬴政想要的专制制度,想要切实地建立起一个新的时代,那么,称号就必须要改。

实际上,皇帝是封建帝制时代的产物,是新的社会就不会再允许原则性的旧时代产物出现,皇帝这个称号到了新时代也必须要改,这与王在帝国时代必须要改的原因是一样的。

事实上,我们从这里也能看出嬴政的英明之处,他能够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不单单是改朝换代那么简单,更是对制度文化甚至文明的推进,而正是因为皇帝以及其下属体系的确立,集权制度和郡县制度才正式得以确立,之后的王朝发展才能够变得相对顺遂。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6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