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在自缢之前,曾经有过一次求生的机会,城外的李自成曾经给崇祯送去了一封“降表”,“降表”上的条件非常诱人,本来这是崇祯唯一翻身的时机,可崇祯皇帝却断然拒绝了李自成的议和请求,最终选择与北京城共存亡。崇祯皇帝究竟在想什么?他为何会拒绝李自成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吧。
崇祯17年即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建国号大顺,同年3月17日,便直接杀至北京城下,将明王朝的首都重重围困。此时的崇祯皇帝已经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一边疯狂的召开紧急会议,一边声嘶力竭的责怪大臣,怪罪他们误君误国。可是事情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说这些再也毫无意义,眼下只能想一个万全之策了,否则祖宗传下来的江山必然会易主。
正当大明君臣束手无策之际,一个巨大的“惊喜”从天而降,早已投降起义军的明朝太监杜勋,带着李自成的“降表”(议和书)前来觐见,灭国之祸似乎有了转机。杜勋唾沫横飞的吹嘘李自成如何兵强马壮,并献上了“降表”。
《甲申传言录》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其中就包括李自成“降表”的大致内容,李自成在“降表”中明确提出请求崇祯封自己为王,将西北之地封赏给自己,再由明朝拿出100万两白银犒军,此后,李自成将为崇祯皇帝“内清群寇,外御清妖”。
从李自成的“降表”内容来看,其提出的条件非常诱人,起码可以用一百万两白银买江山的“延续”,对此时的崇祯皇帝绝对是笔赚钱的买卖。可出人意料的是,崇祯皇帝断然拒绝了李自成的请求,并摆出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态势,直让众大臣与后人连连摇头惋惜,直叹崇祯糊涂!崇祯皇帝真的如此糊涂吗?错!小编告诉您,崇祯做的并没有错,看了这些理由,相信你若是崇祯皇帝,也会同样断然拒绝李自成的。
1.形势预估
崇祯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并非不清楚其中的利害。可是明王朝经过了200多年的风雨,北京已成铜墙铁壁之城,当年的蒙古鞑靼大军与后金皇太极的铁骑,都曾经同样的围困过北京城,可无一例外全被打回了老家,故此崇祯心里还是有底的。
况且明王朝此时还有各地的勤王军队,正在纷纷涌向京城,只要君臣一心守住北京城,等勤王大军一到,李自成自然会在内外夹击下成“瓮中之鳖”。
2.维护祖业
大明王朝虽然腐朽不堪,可崇祯皇帝依然有责任守土卫边,一旦裂土割地便是卖国君王,即使是到了九泉之下,也无法面对列祖列宗。
崇祯也读过《宋史》,他知道当年的“靖康之耻”,让北宋究竟蒙受了多大的耻辱!正因如此,崇祯皇帝宁愿被灭国,也不会弯下脊梁向历来被视作“贼”的李自成投降。
3.贼盗难信
李自成的农民军,流寇性质极为严重,秉承着“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投降”的原则,李自成才得以挣扎至今,这正是明王朝轻信李自成的结果。
相比于多次诈降的张献忠,李自成只在崇祯7年的时候诈降过一次,想想还算是“厚道人”,只是在崇祯的眼中,起义军是不可信的,故此拒绝与其议和。
4.此消彼长
李自成这次狮子大开口,趁着崇祯皇帝落难,想要一百万两银子充军。此时的崇祯皇帝哪里能凑到这么多的钱?崇祯想迁都的时候,也仅仅凑了几十万两,而“支援”敌军一百万两白银,岂不是“肉包子打狗”?
况且李自成的反常表现,也让崇祯怀疑他是否已经陷入军费困难时期?若是单单为了一张“降表”上的华美之词,就双手捧上一百万两白银,无异于开门揖盗,助长敌方气焰,此消彼长下,大明就更危险了。
5.灭贼大计
李自成想让崇祯封自己为西北王,并承认“大顺国”,这是赤裸裸的威胁。崇祯皇帝若是答应了这个请求,无异于直接承认了李自成政权的合法性,让人人喊打的“贼”变成了光明正大的“官”。
即使大明王朝此次能喘过气来,日后也无法再有正当理由对其进行围剿,这是一件贻害无穷的大事,故此崇祯不敢背下这口大黑锅。
由此而言,崇祯拒绝李自成完全是正确的决断,李自成的“降表”看似是雪中送炭,实则充满了心机与计谋。两个人的激烈博弈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历史并非书中所载的那样明晰透彻,它犹如一团乱麻,只有将所有的关系理清,方才能真正看清它的面目。
【参考资料:《明季北略》,《明史》,《甲申传言录》】
本文撰写者:常山赵子虫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6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