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国无疑就是一个乱世,并且这个时期人才辈出。如为秦国变法的商鞅;改革齐国为此基本奠定了齐秦争霸格局的邹忌;在秦国倡导推行连横策略的张仪;攻破函谷关的匡章,还有李俚、吴起、吕不韦、李牧、廉颇还有蔺相如等等数不胜数。他们都在战国七雄当中搅弄风云,对战国的局势产生一定的影响。
那为什么战国时期有那么多的能人义士几乎没有人去为周天子效力,连自保也是一个问题。在战国时期,随着霸主政治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明面上拥护支持东周王室的晋国被一分为三,齐国正统的诸侯王位被田氏篡夺,而后更是出现徐州相王还有五国相王的事情,这也标志着周王的权威已经彻底消失了。所以在战国时期为什么基本上没有有才之士去投靠周王室,为周王室效力呢?
首先就是周王室自身的原因了,周平王放弃了关中地区迁都到关东的洛邑,周王室的实力更是在一步步减弱。而在晋国被一分为三还有田氏伐齐的时候,丝毫不敢对那些已然违反宗法制以及分封制的新行为进行讨伐,反而还将与自己礼法不符的魏、韩、赵、齐这四国封为诸侯,这里也能看出周王室已经完全没有自己的威信了。于是就这么一步步地原本应属于周王室的疆土就被战国七雄蚕食了,也跟战国七雄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这一看就没有发展的前景,也就更加没有人才会来投靠了。
其次就是疆域还有地理位置的原因了。就跟卫国一样,吕不韦、商鞅还有吴起他们都是卫国人,不过我们都知道这三个人都没有为自己的母国卫国效力,原因就是卫国的君主并不是一个选贤任能的人,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那他们就会去投奔其他有能力的诸侯。周王室所处的位置跟卫国是一样的,他们不但是城池有限,甚至还位于韩魏赵齐这些大国的包围当中,地理位置方面十分危险,容易遭受攻击,而自身的实力又不足,局限性也就更大了。
还有就是跟战国七雄的君主相比来说,周王室就没有出现过想要招揽贤才的动向,而战国七雄各个都是求贤若渴的,更是将天下的有才之士纷纷招揽到自己的手下,跟自己成就一番伟业。这也更会吸引智者投奔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
最后就是周王室对于自己推崇已久的宗法制跟分封制非常坚定,也一直受周礼的约束,他们不会挣脱出自己给自己立下的束缚,也就很难将人才不拘一格地接纳进来。而这一份坚持在当时需要在“大争之世”的战国来说过的话毫不重要,七雄们已经完全摆脱了周礼的限制。在春秋时期诸侯很多都是功臣还有王室的分支。随后士人崛起了,出现了许多变法改革运动,这些人才都是统治者需要关注拉拢的重要对象,就比如楚国的楚悼王将士人出身的吴起任命为宰相;秦国进行商鞅变法以后的对有功的士兵授爵。而对于周王室来说,他们非常坚定“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秩序,这也意味着周王室是不可能会对士人进行重用的。
所以上述的种种都是导致战国时期人才众多,而为周王室效力的人才几乎没有的原因,当然也会有其他没有写到的原因。不过这种现象出现都是双方共同的选择,东周王室也愈发地衰落,战国末期的时候被秦国吞并了,这也为秦国之后的吞并六国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错过最佳时机
西周灭亡虽然镐京被毁,周幽王被杀,好歹还是有几位诸侯赶来救援,秦襄公、卫武公、晋文侯、郑武公,除了秦国较弱外,都是当时的强国。如果依靠这几个国家的军队赶走犬戎、收复失地,则周天子还能拥有岐山以西的土地。但周平王决策失误选择东迁,还把失地赐给秦国,秦国最终笑到了最后。
周郑交恶
周和郑的关系非常密切,郑侯早期在王室担任卿士,但很快发生嫌隙。逐步强大的郑国被周平王视为威胁,周桓王时辞去了郑庄公的爵位,双方爆发战争,周桓王被郑将射中肩膀,差点被俘虏。周天子也失去了中兴最重要的依靠和盟友,郑庄公的爷爷郑桓公是周幽王的叔父,关系还是很近的,到这里就断了。
剩余土地被瓜分
本来在周平王东迁之初还是实力可观的,有清代河南府、怀庆府之地,虎牢、函崤等要塞险隘,算是一个中等诸侯国的规模。无奈和携王的长期对立、礼崩乐坏,郑国、晋国、秦国都加入了对于周的分割、包围、欺凌,特别是晋国和秦国从东周手里拿走的土地、城邑、人口最多,东迁之后周王室的土地一直在减少。
东周内部的权力斗争
外部诸侯分割包围,内部也没有实现和平,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也要像诸侯国一样,面对各种权力更替的废立风波。周惠王、周景王时代等都有大的叛乱,士大夫专权也日益严重,周天子形同虚设而已。内斗严重消耗了周天子的实力,连现有的资源地盘也无法整合,战国时代狭小的周还分裂为东周国和西周国,中兴更是痴人说梦。
东迁使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基本盘、政治根据地、宗庙所在地,周朝赖以生存的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消失殆尽。而周朝的领土主要喂饱了秦、晋,想从这两个国家抢地盘,分分钟教做人。可以说,从周平王决定东迁开始,就注定了东周时期周天子的酱油地位,中兴更是无从谈起。
因为周天子想管也管不了,战国时期周天子已经大权旁落了。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周天子建国初期大力实行分封制,把开国功臣、王族、先代贵族等都实行分封,分封到地方为诸侯王,诸侯王有极大的自主权,可以自行招募士兵,可以颁布自己的政令,可以发布自己的货币,就是一个个小的国家。而周天子也有自己的领地,也是各个诸侯王的君主,所以各个诸侯王每年需要给周天子缴纳税贡,如果哪个诸侯国违反了周天子的命令,或者多次不来朝拜周天子,周天子可以命令其他诸侯国带兵出征违反周天子命令的诸侯国。
分封制在刚开始实行的时候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随着时间的退役,周天子一个接一个更替,诸侯王也一个接一个更替,周天子和诸侯王之间的血脉关系已经越来越淡了,而且周天子大权旁落,其他诸侯国的发展已经渐渐超过了周天子,周天子也没有能力去命令各个诸侯王,所以分封制逐渐崩溃。
春秋时期,分封制彻底崩溃,周王室的势力大幅下降,无法控制其他诸侯国,各个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从而形成了争霸局面,这就是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各个强大的诸侯国吞并各地小诸侯国,战国七雄出现,各个诸侯国为了最终实现统一大业,开始勾心斗角,大打出手,最终秦国兼并了其他六国,再次统一了全国,秦朝统一全国后,不再实行分封制,而是实行郡县制,标志着分封制彻底结束。
因为天下的诸侯都是周天子分封的,名义上他是大家的君父,诸侯不能无礼。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借口,真正原因是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碾压其他国家之和,如果贸然对周天子无礼,正好给了别人攻打你的理由。这种欺负了一个老实人,被一群壮汉围殴的体验不是很舒服。
500多年后的袁术不信这个邪。他认为汉献帝已经没有任何实力,已经是个傀儡了,忙不迭的称帝。结果被其他诸侯找到借口,一口气把实力最大的袁术打的惨败,地盘被瓜分。曹操就聪明得多,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不称帝,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汉臣,笼络了不少人心。
后续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没有出现曹操这样有实力的人。但称王的心思却一点不比曹操弱,楚国最早称王,后来徐州相王,相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大家相互承认都是“王”,这样就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了。甚至到了后期秦齐两国还成互帝过。不过因为实力问题,很快取消了。
诸侯们不来灭周天子的原因,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实力不足,后来等到秦国实力足够强大的时候,顺手灭了周天子,其他几个国家联合起来也打不过秦国,周天子被灭了也就被灭了,没人在乎。
战国群雄割据,为何齐国却支持周天子呢?
战国时期,秦王兴师逼近周王室,以此为要挟,向周王索要九鼎。周王忧心忡忡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招来重臣颜率商量应对之策。颜率表示,大王不要慌张,这件事交给我,我去找齐国帮帮忙。
秦国军队
到了齐国,颜率见到齐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既然秦国无道,兴兵胁迫周王索取九鼎,我们商量了一下,与其把九鼎给秦国,不如齐王你帮帮忙,周王顺水推舟把九鼎送予齐王好了,这样一来齐王既赢得了好名声,又得到了九鼎这样的好宝贝。希望齐王好好思考一下利弊。这齐王一听当然高兴,一石二鸟。立马发兵五万人,让陈臣思将军带领,去解周王之围。另一边秦国看到齐军来了,觉得没必要为了个宝贝付出战争的代价,随即班师回朝。
一场危机圆满解决,但是周王又开始忧心忡忡了,因为齐王派人来索要九鼎了,周王虽说不愿意给,但是红口白牙答应的,可不能不认账啊。这时候,颜率又说道,大王还是不要慌张,这件事情交给我,我去去就来。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5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