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16岁少年天子崇祯:大明人才济济不会用,葬送祖宗基业

光头大叔老高 2023-09-19 23:10:52

1627年,16岁少年天子崇祯从哥哥朱由校那里接过权杖,开始对大明帝国进行17年的统治,结果非但没能中兴帝国,还葬送的祖宗基业。崇祯继位后,内外局势确实很糟糕,帝国濒临倒闭之边缘。帝国内部,文官、宦官集团之间斗争已经白热化,内阁成员相互倾轧,严重影响帝国运行;适逢“小冰期”,中原大地一片荒芜,粮食颗粒无收,饿殍遍野,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草莽英雄纵横中原腹地,严重威胁京师安全。

至于辽东局势,更是一团糟。起初,明军在辽东可以守住防线,因内部倾轧,指挥混乱,导致沈阳、辽阳、广宁等战略要地失守,关外局势严重恶化。此时,四贝勒皇太极继承大汗位,他重用汉人,对女真进行大刀阔斧改革,打击满洲贵族势力,强化大汗权力,内部比较团结、稳定。不过,女真毕竟刚刚脱胎于原始部落,八旗旗主权力很大,且彼此矛盾重重,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

东南沿海一带,西班牙、葡萄牙、英吉利、荷兰等殖民者,借助新航路开辟这趟顺风车,纷纷袭扰沿海地区,妄图建立殖民地。如此,帝国东南海江不稳,殖民者经常挑衅,并多次爆发军事冲突,乃至大规模海战。

帝国内部、辽东局势、东南局势,都异常严峻,16岁的少年皇帝崇祯面临着巨大考验。但是,大明帝国也并非无人可用,名臣、名将一抓一大把:孙承宗、杨嗣昌、袁可立、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曹文诏、曹变蛟、赵率教、满桂、何可纲、洪承畴、吴三桂、祖大寿、周遇吉,等等,都是人杰。可惜,崇祯不会用,不但未能调节彼此之间矛盾,也没能放权使用,真是一大遗憾。

对名将袁崇焕,崇祯实在没有理由杀他。袁崇焕率9000兵马勤王,击败女真骑兵,结果被处死。当然,有人说他投敌,已经是大明的敌人。投敌,总得有条件吧,皇太极能给他什么待遇呢?再则,袁崇焕若是投敌,皇太极应该极力隐瞒实情真相,让他在关键时刻出马,对大明致命一击,又怎会用“反间计”除掉袁崇焕呢?

卢象升,号称“阎王爷”,所部“天雄军”骁勇无敌,曾夜袭清军大营,连破十几座营垒,差点斩首成功。谁知,崇祯在战和之间犹豫不定,杨嗣昌、高起潜等深谙皇帝心思,故而没有配合。卢象升夜袭清军,与杨嗣昌约定出兵时间,却没有等到援军,并未能扩大战果。巨野之战,卢象升5000“天雄军”与数万清军进行大战,高起潜手握十余万大军,却没有增援。卢象升阵亡后,崇祯居然没有抚恤,寒了广大将士之心。

孙传庭,陕西人,明末名将,用兵如神。黑水峪之战,孙传庭用事实证明,魏延所谓的“子午谷奇谋”压根就行不通,农民军领袖高迎祥被俘虏,押往北京受凌迟处死。不久,孙传庭在潼关南原设下埋伏,与李自成主力决战,大获全胜,李自成仅带18骑兵逃入山中。此时,若非崇祯下令“勤王”,孙传庭离开前线,李自成难逃一死。可惜,就是这么一位悍将,先是被逮捕入狱,后则强迫他出关迎战李自成,终于遭受劫难。孙传庭曾有言:“人心就是粮食,李自成可以败一百回,我一次也失败不起”。

没有必胜把握,孙传庭不会轻易出兵,可崇祯连续催促,孙传庭只好硬着头皮出战。起初,孙传庭连战连捷,但明军粮道被截断,军粮不足,士兵溃败。潼关之战,孙传庭无力为天,投井自尽而亡。崇祯倒好,认为孙传庭诈败潜逃,没有给他抚恤金,明军无不寒心。孙传庭一死,中原明军群龙无首,再也无法阻止李自成前进步伐,大明江山危机重重。《明史》评价:“传庭死,明亡矣”,对他才能非常认可。

洪承畴,福建人,明清小说中,洪承畴是被孝庄用“感情”降服,最终投降了清朝。从军事能力上看,洪承畴确实很厉害,是一流水准。松锦之战前期,洪承畴连连获胜,以炮兵为突击力量,压着清军吊打。此时,清军前线统帅是睿亲王多尔衮,并不是洪承畴对手,只好连连撤兵。皇太极不满意,扬言杀了多尔衮,也无济于事。如此,皇太极带着病痛亲征,不久暴毙而亡。松锦之战,洪承畴本有机会获胜,但崇祯不顾军情复杂,强迫明军出击,功亏一篑。

借助炮兵部队,明军战斗力还行,但骑兵力量不给力,未能给予连续撤退中的清军有效杀伤。崇祯催促,洪承畴只好放弃步步为营策略,轻装前进,最终被皇太极截断后路。粮道被截断,明军军心动摇,8大总兵又各行其是,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破,明军先胜后败。崇祯操之过急,导致松锦之战惨败,明军九边精锐损失殆尽,辽东局势更加恶化。

洪承畴战败辽东,孙传庭战死潼关,明军主力几乎丧失殆尽,大明江山注定要易手。清朝最终平定中原各路诸侯,不是靠所谓的八旗名将,而是洪承畴带着吴三桂、孔有德等明朝降将帮大清完成使命,李定国、张煌言等深受其苦。若是崇祯用人得当,没有操之过急,大明也许可以续命数百年。

崇祯继位时,手中的牌子非常好,可惜打得稀巴烂。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毕竟他从未受过帝王术专业训练,16岁时突然从哥哥手中接过大明这烂摊子,一点准备都没有,局面确实不好收拾。若是崇祯足够老练,懂得驾驭群臣,大明延续国祚并非难事。

参考书目:《明史》

大明王朝到底为什么会灭亡?和崇祯有多大关系?

崇祯是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大明江山二百多年的基业葬送其手,其本人也自尽于煤山。但是,后世三百多年来,每当人们提到明朝亡国这件事,普遍对崇祯抱有同情心态,追根究底,是因为他在当皇帝时比较勤政,最终以身殉国并留下一封感人遗书所致。但是,当我们揭开历史的迷雾,不难发现,明朝亡国与崇祯脱不开干系。

首先,崇祯从他的父兄手中接管的皇位,实际当时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了。崇祯当上皇帝之后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宦官专权,当时,魏忠贤的权力已经大到可以决定由谁来当皇帝的地步。崇祯掌权之后,迅速处理了魏忠贤,这件事处理的非常果断。原本,崇祯可以利用魏忠贤这件事顺理成章地笼络人心并进行改革,但是,崇祯却不听辅韩爌的建议,一味地扩大牵连,无限度地清查清算,导致官场恐慌,人人自危,错过了调整政策和改革体制的良机。

其次,崇祯虽然有励精图治之心,怎耐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不懂治国之道。据统计,崇祯为了尽快扭转明朝的危局,他不停地更换首辅,在他当政的17年间,他总共任命了50位内阁大学士,由此可见,他的用人之术有多轻率。这种随心所欲地施政,导致他的内阁根本就没有一个连续的施政方针,整个朝廷内部势力忙于争权夺利,而百姓的生活却每况愈下,百姓没有了活路,崇祯也失去了民心。

最终,丧失军心导致崇祯成为了亡国之君。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崇祯竟然使用了其老祖宗的套路,启用宦官监军。这些宦官不懂带兵打仗,但是却掌管军饷的使用,还直接参与军队的指挥,并暗中监视军队将领的一举一动。如此玩弄军权和皇权,明朝军队将领的领导力和士兵的战斗力可想而知。因此,在与农民起义军作战过程中,明朝军队一触即溃,导致李自成长驱直入北京城,而大明江山也就此断送在了崇祯之手。

16岁帝王崇祯:大明人才济济不会用,丢失祖宗江山

1627年,16岁少年天子崇祯从哥哥朱由校那里接过权杖,开始对大明帝国进行17年的统治,结果非但没能中兴帝国,还葬送的祖宗基业。崇祯继位后,内外局势确实很糟糕,帝国濒临倒闭之边缘。帝国内部,文官、宦官集团之间斗争已经白热化,内阁成员相互倾轧,严重影响帝国运行;适逢“小冰期”,中原大地一片荒芜,粮食颗粒无收,饿殍遍野,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草莽英雄纵横中原腹地,严重威胁京师安全。

至于辽东局势,更是一团糟。起初,明军在辽东可以守住防线,因内部倾轧,指挥混乱,导致沈阳、辽阳、广宁等战略要地失守,关外局势严重恶化。此时,四贝勒皇太极继承大汗位,他重用汉人,对女真进行大刀阔斧改革,打击满洲贵族势力,强化大汗权力,内部比较团结、稳定。不过,女真毕竟刚刚脱胎于原始部落,八旗旗主权力很大,且彼此矛盾重重,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

东南沿海一带,西班牙、葡萄牙、英吉利、荷兰等殖民者,借助新航路开辟这趟顺风车,纷纷袭扰沿海地区,妄图建立殖民地。如此,帝国东南海江不稳,殖民者经常挑衅,并多次爆发军事冲突,乃至大规模海战。

帝国内部、辽东局势、东南局势,都异常严峻,16岁的少年皇帝崇祯面临着巨大考验。但是,大明帝国也并非无人可用,名臣、名将一抓一大把:孙承宗、杨嗣昌、袁可立、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曹文诏、曹变蛟、赵率教、满桂、何可纲、洪承畴、吴三桂、祖大寿、周遇吉,等等,都是人杰。可惜,崇祯不会用,不但未能调节彼此之间矛盾,也没能放权使用,真是一大遗憾。

对名将袁崇焕,崇祯实在没有理由杀他。袁崇焕率9000兵马勤王,击败女真骑兵,结果被处死。当然,有人说他投敌,已经是大明的敌人。投敌,总得有条件吧,皇太极能给他什么待遇呢?再则,袁崇焕若是投敌,皇太极应该极力隐瞒实情真相,让他在关键时刻出马,对大明致命一击,又怎会用“反间计”除掉袁崇焕呢?

卢象升,号称“阎王爷”,所部“天雄军”骁勇无敌,曾夜袭清军大营,连破十几座营垒,差点斩首成功。谁知,崇祯在战和之间犹豫不定,杨嗣昌、高起潜等深谙皇帝心思,故而没有配合。卢象升夜袭清军,与杨嗣昌约定出兵时间,却没有等到援军,并未能扩大战果。巨野之战,卢象升5000“天雄军”与数万清军进行大战,高起潜手握十余万大军,却没有增援。卢象升阵亡后,崇祯居然没有抚恤,寒了广大将士之心。

孙传庭,陕西人,明末名将,用兵如神。黑水峪之战,孙传庭用事实证明,魏延所谓的“子午谷奇谋”压根就行不通,农民军领袖高迎祥被俘虏,押往北京受凌迟处死。不久,孙传庭在潼关南原设下埋伏,与李自成主力决战,大获全胜,李自成仅带18骑兵逃入山中。此时,若非崇祯下令“勤王”,孙传庭离开前线,李自成难逃一死。可惜,就是这么一位悍将,先是被逮捕入狱,后则强迫他出关迎战李自成,终于遭受劫难。孙传庭曾有言:“人心就是粮食,李自成可以败一百回,我一次也失败不起”。

没有必胜把握,孙传庭不会轻易出兵,可崇祯连续催促,孙传庭只好硬着头皮出战。起初,孙传庭连战连捷,但明军粮道被截断,军粮不足,士兵溃败。潼关之战,孙传庭无力为天,投井自尽而亡。崇祯倒好,认为孙传庭诈败潜逃,没有给他抚恤金,明军无不寒心。孙传庭一死,中原明军群龙无首,再也无法阻止李自成前进步伐,大明江山危机重重。《明史》评价:“传庭死,明亡矣”,对他才能非常认可。

洪承畴,福建人,明清小说中,洪承畴是被孝庄用“感情”降服,最终投降了清朝。从军事能力上看,洪承畴确实很厉害,是一流水准。松锦之战前期,洪承畴连连获胜,以炮兵为突击力量,压着清军吊打。此时,清军前线统帅是睿亲王多尔衮,并不是洪承畴对手,只好连连撤兵。皇太极不满意,扬言杀了多尔衮,也无济于事。如此,皇太极带着病痛亲征,不久暴毙而亡。松锦之战,洪承畴本有机会获胜,但崇祯不顾军情复杂,强迫明军出击,功亏一篑。

借助炮兵部队,明军战斗力还行,但骑兵力量不给力,未能给予连续撤退中的清军有效杀伤。崇祯催促,洪承畴只好放弃步步为营策略,轻装前进,最终被皇太极截断后路。粮道被截断,明军军心动摇,8大总兵又各行其是,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破,明军先胜后败。崇祯操之过急,导致松锦之战惨败,明军九边精锐损失殆尽,辽东局势更加恶化。

洪承畴战败辽东,孙传庭战死潼关,明军主力几乎丧失殆尽,大明江山注定要易手。清朝最终平定中原各路诸侯,不是靠所谓的八旗名将,而是洪承畴带着吴三桂、孔有德等明朝降将帮大清完成使命,李定国、张煌言等深受其苦。若是崇祯用人得当,没有操之过急,大明也许可以续命数百年。

崇祯继位时,手中的牌子非常好,可惜打得稀巴烂。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毕竟他从未受过帝王术专业训练,16岁时突然从哥哥手中接过大明这烂摊子,一点准备都没有,局面确实不好收拾。若是崇祯足够老练,懂得驾驭群臣,大明延续国祚并非难事。

参考书目:《明史》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5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