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李世民为何不希望唐僧早日回到大唐 他在地府中遇到了什么事

简单就幸福 2023-09-19 22:36:00

唐僧取经的故事自从以文字的形式诞生以来,带给读者很多的乐趣,一路上师徒四人的经历很有看点,而各方妖魔鬼怪也被描写的惟妙惟肖,大家很容易就能被书中的场景所吸引。

近代有了电视机之后,更是将这部历史故事拍成了影视作品《西游记》,对于这部电视剧大家很喜爱,即便是年纪很小的孩子,现在都能知道唐僧取经的故事,可以说这个故事真正的被流传了下来。

图片:西游记剧照

当初唐僧答应唐太宗到西天取经,两人依依不舍的分别时,唐僧曾经非常有信心的对唐太宗说,三年之内必定回来,然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走了十万八千里路程之后,转眼过去了十四年,跟唐僧保证的回朝期限相差了这么长的时间,是为什么呢?

唐太宗既然封唐僧为御弟,那么对于这个原本三年就该回来,却十多年后都没现身的御弟唐太宗,就不担心他的生死吗?他有没有专门派人去寻找过唐僧?

然而读过原着的大家发现,对于唐僧取经晚回来的事情,唐太宗非常看得开,甚至希望唐僧能更晚一点回来,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图片:唐太宗李世民、唐僧剧照

大家都知道唐僧的取经团队,可是有身怀各项技能的徒弟,大徒弟孙悟空更是闹过天宫的齐天大圣,可谓本领通天,可即便是孙悟空不能背着唐僧用筋斗云到达西天,那么唐僧真实的脚力白龙马,可是曾经龙宫的三太子,虽然化身为马,但是脚程比起真正的马肯定要快上许多。

在拥有如此实力强悍的团队下,唐僧为什么还是走了十四年,才到达他心心念念的大雷音寺取得真经呢?这样的速度对他们这样一支如此有能力的团队而言岂不是太慢了?

图片:唐僧取经团队剧照

当初唐太宗送唐僧离开时,在长安门外唐僧经过对路程的分析,觉得自己三年打个来回也是绰绰有余,唐僧之所以这么信誓旦旦对唐太宗如此说,完全就是对一路的规划想的太过简单。

还有就是当初唐太宗精心为他挑选的白马,让唐僧觉得脚力不是问题,所以才会有这么大的自信。然而没想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这所谓的十万八千里走下来,竟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唐僧一路上面临太多困难,今天被这个妖怪抓去要炖汤,明天又被另一个妖怪逼着成亲,经历的事多了,自然会浪费更多的时间,虽然有徒弟们的保驾护航,最后都化险为夷,但期间所耽搁的时间确实也很多。

不过即便是这期间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三年跟十四年还是相差得太多,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大的悬殊,读过原着的朋友则认为,最终能解释这一点的,就是唐僧取经的路程远超十万八千里,当初观音菩萨说的这个路程,不过是为了忽悠唐僧去取经故意少说的罢了。

图片:唐僧接受取经任务剧照

还有一点就是所谓的去西天取经,朝着往西的方向走,其实真正的西天却并不在唐朝的西南方向,而是偏南,孙悟空因为知道西天所在,因此在选择路途的时候为了让唐僧能够取到真经,选择往偏南的方向走。

因此很多平坦大道对唐僧而言,就变成了布满荆棘危险困难的路程,这样一来脚力上自然是慢了下来,因此唐僧走上这十四年也不足为怪了。再从唐僧本人而言,当初答应唐太宗三年取经回国,可为什么走着走着会遥遥无期呢?在这期间,唐僧也并没有任何的书信寄于李世民,告知他自己的情况,是因为怕受到李世民的责问,还是有什么私心呢?

首先,作为一名高僧,答应皇帝的事情却没有在指定的时日内完成,确实有种有负皇命的感觉,再加上没有取到真经,要怎么给李世民回复呢?因此唐僧才选择没有联系李世民。

图片:唐太宗李世民、唐僧剧照

其次,大家都知道,唐僧是一个遗腹子,在还没有出生的时候,父亲就被害死,母亲为了保全他,才隐忍的嫁给了自己的杀夫仇人,直到后来唐僧跟母亲相认,最后母亲也选择死去。

在这样失去亲人的情况下,唐僧对回国一事是很没有归属感的,因此在取经的路途中,也没有那么心急的想要往回赶。

图片:唐僧取经团队剧照

我们再来聊聊唐玄宗李世民内心深处,为什么他并不希望唐僧能够尽早归来呢?当初唐太宗让唐僧去取经,表面上是为了传播,普度众生,但是他内心真的只是这样想吗?

非也,大家都知道李世民当初既不是太子,也不是父亲李渊相中的接班人,他皇位的来历名不正言不顺,不惜杀死亲兄弟,逼迫父亲退位才得到了天下,然而这样成为皇帝的他,其实内心也有惧怕的东西。

话说李世民的魂魄被鬼差押到了地府,在地府中就被问及当年的夺位一事,他害怕鬼差对自己的指责,更担心他们会把自己拉到地狱,因此在胆怯跟恐吓之中,李世民答应回阳间后要举办法会,用最好的得道高僧,地府为此才答应给让他在人间多活二十年。

图片:地府剧照

回到阳间后李世民立即召开法会,请了高僧有模有样的做了法事,后来观音菩萨的出现,让唐太宗明白取经的妙处,他才任命最有资格的唐僧去西天取经,也等于是在为自己积德,只要唐僧还没有取得真经,他依旧可以在人间享受最高的权利,过美好生活。

因此,唐太宗自然不希望唐僧会尽快回来,甚至也许都不会为他感到担忧。为此唐太宗李世民也从来没有派人主动去寻找过唐僧,再加上唐僧所走的取经之路,路途遥远且又曲折,即便是李世民派了人去寻找他,估计半路上也会被妖魔鬼怪阻拦。

图片:唐僧准备法会剧照

即便越过妖怪这一个说法,寻找之人按照之前的思路一直往西,也不会找到唐僧,再加上唐僧本人确实也没有尽早回国的打算,因此取经的时间会跟预期相差这么多也是正常现象了。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在历史上,李世民对唐僧去取经这件事是什么态度?

李世民不仅不像小说中记载的,对唐僧取经非常的支持,反而曾经下令禁止。小说中记载的,李世民赐予唐僧通关文牒和袈裟和西藏的都是虚构出来的,相反在当时的年代唐僧并没有得到李世民的许可,反而是偷渡出国,而李世民也并不知道有一个叫陈玄奘的和尚要东渡印度求得真经。


唐朝盛行的宗教是道教,而佛教在当时信奉的人比较少,所以李世民并不支持。唐朝的国教是道教,信奉的是李耳,也就是太上老君。而唐僧东渡印度取经是为了取抄回正确的佛教真经,而与当时唐朝的国教严重不符,所以李世民断断是不会支持的,这一场景就在唐僧抄回真经回国之后也是一样。一直到唐朝灭亡之后,少数民族执政执政的政权才开始盛行,那时佛教才慢慢的风靡起来,而到了吴承恩所在的元朝,佛教更为盛行。

当时因为少数民族地区,佛教开始有盛行的趋势。在唐朝国教一直是道教,而佛教是不被人所认可的,但是佛教有很多虔诚的信徒,多次前往印度,只为了抄回真正的佛教真经。这是因为以前传诵的经文因为在传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的错误,所以他们才会冒着生命的危险前往印度。

李世民并不知道唐僧这个人,二人也并无交情。李世民和唐僧并不是小说中所提到的结拜兄弟的关系。相反,李世民作为大唐皇帝,对他来说唐僧只是很多偷渡去印度的人中的一个,而在当时李世民也并不知道有陈玄奘这个人偷偷的东渡印度,不仅抄得真经还平安返回。

《西游记》中李世民为什么一定要让唐僧去取经?

《西游记》的主线,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就是唐三藏带着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从东土大唐去西天取经的故事,看过电视剧的都知道,其实是李世民先提出来的去取经,并且千金买了禅杖、袈裟,送给唐僧,让唐僧无法拒绝。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李世民一定要去取经呢?

话说太宗死了以后呢,通过魏征生前的打点,找到了判官,判官通过一番说辞和自己的修改生死薄,让太宗还阳,途中经过十八层地狱,结果遇到了领兵打仗时杀死的仇敌,不让太宗过去 ,判官道:“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尽是枉死的冤业,无收无管,不得超生,又无钱钞盘缠,都是孤寒饿鬼。陛下得些钱钞与他,我才救得哩。”

“这些金银,汝等可均分用度,放你大唐爷爷过去,他的阳寿还早哩。我领了十王钧语,送他还魂,教他到阳间做一个水陆大会,度汝等超生,再休生事。”众鬼闻言,得了金银,俱唯唯而退。判官令太尉摇动引魂幡,领太宗出离了枉死城中,奔上平阳大路,飘飘荡荡而去。

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那就是李世民为了还阳,所以答应他们做一个水陆大会,度汝等超生。这只是表面原因,而且李世民在还阳以后,确实召集僧众做水陆大会了,而且也找了人去阴曹地府给这些人钱钞,可以说履行了诺言,为什么还对取经这么热衷呢?

原著中有记载:太宗遂与崔判官并二童子举步前进。忽见一座城,城门上挂着一面大牌,上写着“幽冥地府鬼门关”七个大金字。那青衣将幢幡摇动,引太宗径入城中,顺街而走。只见那街旁边有先主李渊,先兄建成,故弟元吉,上前道:“世民来了,世民来了!”那建成、元吉就来揪打索命。太宗躲闪不及,被他扯住。幸有崔判官唤一青面獠牙鬼使,喝退了建成、元吉,太宗方得脱身而去。

虽然只是简单的描写,但是李世民内心更加害怕的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因为他心虚,害怕遇到他们,所以李世民必须要超度他们,这样他死了以后才不用再次碰到他们。

由此就发生了后面的故事:太宗道:“你既来此处听讲,只该吃些斋便了,为何与我法师乱讲,扰乱经堂,误我佛事?”菩萨道:“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太宗道:“你可记得么?”菩萨道:“我记得。”太宗大喜道:“教法师引去,请上台开讲。”

也就是说其实李世民忙活的水陆大会,没有办法超度,这可就急坏了,如果不能超度李建成和李元吉,那么他死后还要民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因此他一定要超度,刚好大乘佛法三藏可以超度,因此便派唐三藏去取经。

可见,其实李世民要取经的缘由,主要还是心虚,怕死后得到报复。

历史上唐僧西天取经,李世民什么态度?

小说中李世民是大力支持唐僧取经的皇帝,这跟大众的想象有关:如果不是皇帝支持,你个平日里吃香喝辣不挑担干活的和尚为啥去天竺,那不是烧的吗?

而在历史真实的情景之下,李世民不但不支持唐僧取经,甚至曾下令严禁。唐僧最终是以偷渡的手段出了国门。他们也不是什么结拜兄弟,唐太宗没有给唐僧通关文牒,也没有送他袈裟和锡杖,也没请唐僧喝素酒一杯,将御指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说什么:“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事实上,李世民当时压根就不知道有个和尚叫陈玄奘,更不知道他去了天竺,所以没送袈裟,也没请唐僧喝酒。

历史上,玄奘也不是取经第一人。从佛教传入中国到4世纪,中国一共有7个和尚去印度取经,到了5世纪,有61个人到西天取经,6世纪有14个人,7世纪有56个人,8世纪有32个人。这一百多个和尚,能平安返回中国的只有四十来个,大多数人都没回来,要么死在了半道上,要么死在了印度。

而且,这一百多个取经和尚,几乎没有一个是皇帝派遣而去,也就是说,他们都是自愿前往的。

那么,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去印度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佛经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大量传抄错误,东土的信徒压根就看不懂到底讲了什么。这些取经人去印度,就是要把正确的佛经给抄回来。

唐僧,也是为了这个目的才去印度。

既然是这个目的,大唐皇帝就没必要支持你干这个。因为唐朝的国教是道教,地位最高的是李耳,也就是西游记里的太上老君,玄奘把佛经取回来之后也是如此,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太上老君被奉为大唐皇室祖先,道教在唐朝是毫无疑问的国教)

那么,为什么西游记中佛教地位会突然那么高呢?因为唐灭亡以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量在北方出现,而他们多数是信仰佛教的。尤其是吴承恩生活的元朝,蒙古贵族显然更看重佛教,道教地位要低一下,哪怕是丘处机都没争取到以往的国教地位。而中国民众,很大程度上是官方提倡啥他就拜啥,所以佛教在吴承恩那个时代,确实有中国第一宗教的意思。

至于唐代,历史上早有记载,唐高祖八年,下诏叙三教先后,以道教为首,儒教次之,佛教最后——瞧见没有,佛教是第三宗教,离第一远得很呢!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4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