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程羽黑
▲新版《倚天屠龙记》(图/网络)
过了很久,我才知道金庸是浙江海宁人。多年以后,我在电视上看到金庸接受采访,他不擅言辞,加上他的普通话带着浓浓的口音,几乎听不懂他在说什么。这更加深了我的看法——他写书时脑海中响动着的语言一定是吴语。我无法想象一个人能用自己不擅长的语言写出数百万字的佳作。
我想有人会拿《鹿鼎记》反驳我,因为《鹿鼎记》的主人公韦小宝操一口扬州话,扬州话属于江淮官话,不是吴语。但我认为,《鹿鼎记》恰恰能佐证我的说法。
▲陈小春版《鹿鼎记》(图/网络)
金庸在《鹿鼎记》里刻意强调韦小宝的语言,时不时来一句“辣块妈妈”,“乖乖龙地东”,我问过扬州的朋友和专门研究江淮官话的老师,他们都说,扬州话有“辣块”,但没听过“辣块妈妈”的说法,“乖乖龙地东”倒是有的,表惊叹,不过没有“乖乖么得命”常见。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韦小宝说的话,与其说是江淮官话,毋宁说是吴语人群想象中的“江淮官话”。
金庸的青年时代大半在上海、杭州等地度过,那时对吴语人群来说,江淮官话有符号意义,略似大阪话在东京。东京的电视节目里出现关西口音的人(《柯南》里服部平次的口音),往往意味着他是一个喜剧角色。
▲金庸(图/图虫创意)
我记得王小波说过一句话,大意是现在我们已经有很成熟的书面语言了,不必再用难懂的方言写作了。我觉得这话有其合理性,我也不太喜欢刻意强调方言的作品,那反而是一种迎合。但方言在现代文艺中仍有意义,何则?因为普通话很现代、很正式,而方言,我们可以说很土,但另一方面,它很生活,很接地气;前者是盛装,后者是睡衣。一个人不大可能永远盛装(当然我也见过有些人睡觉都不卸妆),休息时总要穿上宽松的睡衣。
▲古天乐版《神雕侠侣》
粤语版中的杨过(古天乐饰),像个平平无奇的乡村青年,郭襄(李绮红饰)则宛然邻家小妹,两人一开口,都带着点土气,显得很古典。
▲黄晓明版《神雕侠侣》
最后我想再说两句以结此文。现在有很多倡导保护方言的活动,但在公共生活中保留方言显然越来越困难。我认为保护方言最好的方法,是拍摄优秀的方言影视作品。这也是方言在现代社会的真正用武之地。
金庸的小说可以说是非常经典的,有好多小说都被翻拍成了电视剧,虽然我们看到的很多电视剧其实都是由他的小说改编过来的。但是在众多的作品当中,他的一部作品《连城诀》为什么没有人再翻拍了呢,今天我就来给大家好好地讲一下这件事情。
金庸有一部小说,它的存在感并不是很高,但是在03年的时候就拍摄了,他就是《连城诀》。这部电视剧和其他的武侠小说有一些不同,因为它不同于其他系列的小说,而且跟那些小说没有任何的联系,是单独独立出来的,在小说当中描绘的那些场面都没有宏大的气势,也没有什么好气如云的武林从头到尾都是在揭露人性的丑恶。所以我觉得就凭上面这几个点就是这部电视剧没有被再翻拍的原因吧。
《连城诀》没有被翻拍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剧情的原因,其实这不是重点,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这部小说的影响力不是那么的大。相比于射雕三部曲,还有《天龙八部》,笑傲江湖这些地,《连城诀》这部小说的影响是比不上前面几部的,但是对于那些拍摄电视剧的人来说盈利才是第一位,如果你连小说的影响力都非常低的话,那么拍出来的电视剧肯定没有更多的人去观看,一想到这里他们就没有在去翻拍这部电视剧了。
以上就是我认为没有再去翻拍《连城诀》的两个原因,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呢?欢迎写在评论下方。
生长於武侠作品的发源地—香港,我有幸看到这三十年来武侠电视剧的演变。
第一套有印象的金庸电视剧是白彪、米雪主演的《射雕英雄传》,还记得当时的宣传口号是”硬桥硬马真功夫的武侠剧”。从此,也就喜欢了武侠剧,也知道金庸是谁。
第一套令我感到震撼的金庸剧是七十年代末的郑少秋版《倚天屠龙记》,这套电视剧令我认识到何谓美女,那便是赵雅芝演出的周芷若了。至今,还记得最後的一段戏:张无忌站在赵敏坟前,忽然看到赵敏的身影,追出时却不见了,那时张无忌脸上的迷茫、无奈(改编剧情)。郑少秋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张无忌。
内地的朋友喜欢用港台武侠剧来区分内地电视剧,其实,单以金庸剧而论,香港与台湾和其它亚洲地区的制作是有很大分别的。金庸武侠的最大长处是描写人物与人性,不是单单指几位主角,而是小说中的各式人等。台湾等地的制作,只会选几位有知明度的明星当主角,其它角色的选择和塑造却草草了事。纵然,在其它制作条件上比香港的要优胜,也难有金庸小说的神韵和味道
。在二千年以前,也只有香港电视台,才拥有足够的人才,开拍金庸小说这样的巨作;也只有TVB才拍得出金庸小说的韵味。
若要选出每个年代最喜欢的金庸剧,我的选择会是郑少秋版《倚天屠龙记》、刘德华陈玉连版《神雕侠侣》、黄日华版九七《天龙八部》。二千年以後,那便是张纪中金庸剧的天下了。
在张纪中的《笑傲江湖》以前,看到的内地电视剧不多,也就是《三国》、《武则天》、《水浒》、《雍正皇朝》等大制作。记得当时看到《水浒》时,想像若是以此等制作拍摄《天龙八部》,那将会是何等的完美。当时假想丁海峰扮演的武松若换作乔峯,在他那健硕的胸膛绣一个狼头,岂不比黄日华雪白肌肤上的纹身真实得多。
由於喜爱金庸小说,每逢电视台播放金庸剧,也会录下收看。二零零二年末首次看到内地版《笑傲江湖》的宣传短片,只有短短数十秒,其中一小段是令狐冲、任盈盈坐在石崖上琴箫合奏。当时便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感到镜头的运用与取景跟以往的金庸剧有所不同。但也不怎麼於在心上,只道又是台湾的有名无实金庸剧。
看了第一集後,发觉平时所想像的武侠意境,都在戏裏有所体现。例如令狐冲与曲洋在树上邂逅,便与心中所想的不谋而合。真不明白为什麼有一些观众说《笑傲江湖》没有武侠味。真屋真林、真山真水,正正是金庸文子裏的描写。看了数集後不禁心想,要找间大屋或树林什麼的作背景不难,但思过崖的场景不免要用厂景了吧!当真是坐井观天,内地的洞穴,要多少,有多少,比其它的外景更容是找到,看到那思过崖的大洞穴,才真正感到什麼是原著神髓。
其实,当时TVB把《笑傲》的首几集删剪得支离破碎,而李亚鹏的令狐冲实在大有不足,但当时只顾着欣赏它的长处,已感到非常满足,不像一些内地的朋友般只是挑刺。
这麼精彩的武侠剧,当然要好好真藏,录制了十多集後,发觉没有录影带,到街上购买时,无意中发现有《笑傲江湖》的VCD发售,大喜之下,以三百六十多元港币购得。
香港电视剧的播出时间,远不如内地电视台般讨好观众,一次播数集。一般的港剧是在星期一至五,每日播出一小时,还夹杂三段颇长的广告时间,颇不痛快。这次看《笑傲江湖》电视剧,是首次感到一气呵成的痛快和满足。当时并不感到剧情拖沓,每集都颇有感觉,每每有所惊喜。竹林大战、少林三战、东方不败之战、五岳盟主之战和结局大战,皆畅快淋漓,感到前所未的满足。
当时对《笑傲江湖》有这样的评价:「以住的金庸电视剧,只不过是金庸小说的衍生物,其成果,也不过是发挥了小说的部分精彩之处,有点意思而已。这部内地版《笑傲江湖》,却提升至与小说同等的地位;也就是说,有部分情节是用文子来表达的好,也有不少的场面,用电视来演绎比文子更好,而大部分是文字光影,相得益彰。」现在看来,这样的评价是有点过誉,但也表达了当时震撼的心情。
二零零三年年初,无意中在一间影视店内发现了《射雕英雄传》的VCD,只售二百多块。那是内地入口的,包装十分不美观,封面上的郭靖有点凶恶(当时还不知是令狐冲的扮演者),黄蓉也不美丽。比较吸引的,反而是封面上那万马奔腾的景象。翻转背後,看到了张纪中的名字,还有鞠觉亮、马玉成、赵箭等制作人的名字。导演鞠觉亮虽然是香港人,但名不见经传。马玉成却并不陌生,是颇不错的武术指导。其後,与《笑傲江湖》的制作人比较一下,发觉与《笑傲江湖》是同一制片,那就是张纪中了。
香港的电视剧以监制为首,电影则以导演为首,那制片人是否等同於监制呢?或只是等同於投资方?还有另一疑问,究竟《射雕英雄传》是拍摄於《笑傲江湖》之前或後?这通通对这部电视剧的成绩大有影响。反之,主演是谁却不怎麼放在心上,反正一个也不认识。这样也有好处,不会有演员的固有形象,看剧时可以更加投入剧中角色。
当第一次看到片头曲的画面时,登时放心,那是比《笑傲江湖》更高档次的制作。整部《笑傲》的效果是极其平均,《射雕》却有虎头蛇尾的感觉,最不能忍受是华山论剑的草草了事,比《笑傲》的结局大决斗相差甚远。还好,最後郭靖与成吉思汗论英雄一节拍得相当不错,李亚鹏的演出也异常出色,成功地树立了小郭靖的大侠形象。这也是我重看最多的其中一节。
看完了这部《射雕》之後,是多麼的渴望能看到这一对郭靖蔩蓉的成长。金庸笔下,也只有郭靖黄蓉,由青年写到老年,依然血肉丰满。李亚鹏和周迅不能续演《神雕侠侣》,这两部书的延续也就断了。无论将来的《神雕侠侣》有多成功,这也是一大遗憾。
同年的年中,亚视播出了《天龙八部》的宣传短片,虽只有数秒钟,也看得出是张纪中的制作,其它的金庸剧是没有张氏金庸剧的气氛和构图的。还发现段誉由林志颖演出,我只看过他在十多年前的电影《流星蝴蝶剑》中演出的一个配角,觉得他有着段誉的高贵气质。从那时开始,便每隔一段时间到影视店逛逛,渴望这套《天龙八部》的面世。
二零零三年十二月中,《天龙八部》VCD终於出售,但只有上半部,这也是内地进口的,包装同样极不吸引。第一眼看到的是盒装封面上的胡军,看过他的《无间道II》,对他的演出也印象深刻,觉得他演出乔峰将非常合适。再看看其他演员,较熟悉的有锺丽缇、汤镇宗、林志熲。港台内地大混合,有点不伦不类,不像是张纪中的电视剧,反而更像台湾资金的制作。盒装背後,竟然连制作人的名字也没有印上,不禁怀疑是不是张纪中的作品。
由於只得上半部,那时也非常忙碌,没有时间观看,并不急着购买,便抄下发行的网址,再作打算。通过了这一网址,发现了很多对张氐金庸剧的报导,也惊奇地看到这样足以自豪的金庸电视剧,在国内却遭到无情的谩骂。
两星期後,怀着了激动的心情,开始看这期待了半年的电视剧。相对於两套前作,我对《天龙八部》的期望是大了不少。最希望看到的情节是杏子林、聚贤庄、阿朱之死及少林大战。相比於当年看九七天龙的感受,以直观感觉而论,杏子林与聚贤庄的感觉差不多,阿朱之死却有所逊色,(青石桥的重拍非常出色,这裏是指整个布局编排,而九七天龙的这一段内,编导演却异常成功)。
到了少林大战才是真正张纪中电视剧的气魄,是前所未有的震撼,而乔峰大英雄的形象气盖,也是到了这时候才真正建立。而没有期望的情节,却常有惊喜。《天龙八部》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金庸剧。
看罢《天龙》之後,我阅遍了有关内地金庸剧的报导,也开始追踪有关《神雕》制作的动态。包括筹备,选角,拍摄及现在的等待。我从没对一套电视剧的制作如此熟悉。相对於之前的金庸剧,《神雕侠侣》却完全失去了神秘感,选角、造型、服装、场景等皆耳熟能详。但对《神雕》的期望却异常之高,这样必然会影响了他日观赏时的感觉。当然,我对《神雕》的成绩还是充满信心的,它必然是武侠电视史上的另一个高峰。
分别是《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
《雪山飞狐》根据金庸同名小说改编,是香港导演王晶首次执导内地版金庸剧,内容包含《雪山飞狐》与《飞狐外传》两部作品。由聂远、朱茵、钟欣桐、安以轩等主演。
《天龙八部》(1963年)金庸著,该剧讲述的是面对乱世,萧峰、虚竹、段誉三人开始了非同寻常的江湖生涯,遇见了诸如天山童姥、慕容复、大轮明王、丁春秋、游坦之、四大恶人等各色高手,生死情仇、爱恨别离、民族大义在因缘际会中施展等故事。
《鹿鼎记》是由李添胜执导,陈静仪编剧,陈小春、马浚伟、梁小冰、陈少霞、刘玉翠等主演的古装武侠电视连续剧,于1998年6月1日在中国香港首播,现在翻拍了这么多版本。
上世纪90年代,金庸先生以“一块钱”将《笑傲江湖》版权卖给了央视,由张纪中做制片人,从此开启了【张纪中版金庸剧系列】。金庸老人家的良好初衷,就是希望内地电视剧界,能像制作94版《三国演义》98版《水浒传》一样,拍摄出具有黄钟大吕之感的史诗巨作。
大家喜欢看武侠小说吗?作为武侠小说的鼻祖之一,金庸先生用他扎实的文学功底写出了好多的武侠小说。而他写出的作品也是一部比一部受欢迎。像《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笑傲江湖》这些都是我们经常看的作品,这些作品也都被拍成了影视作品。而且这些作品经常性会被进行翻拍,且翻拍率还挺高。但是金庸先生有一部作品却没有被翻拍过,它就是《越女剑》。
早在1986年,《越女剑》就被改编并翻拍成了短篇电视剧,但如今时隔30余年,这部作品却始终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再也没有导演将它翻拍成电视剧或者电影。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单单只是这部作品呢?原来是原著中的描写使得不少人知难而退。在原著的描写中,越女阿青是一个剑术高超且美艳绝伦的角色,她曾恋上了主角范蠡,却在得知范蠡与西施早有约定后选择了放弃。虽然原著里没有说明阿青和西施谁更美,但却将这两位主角相提并论,因此在选角方面可谓是相当困难的。
而且《越女剑》中还有这样的一幕,最难的一幕当是下面这一段,我们一起来看看——破晓的日光从窗中照射进来。蓦地里宫门外响起了一阵吆喝声,跟着呛啷啷、呛啷啷响声不绝,那是兵刃落地之声。这声音从宫门外直响进来,便如一条极长的长蛇,飞快的游来,长廊上也响起了兵刃落地的声音。一千名甲士和一千名剑士阻挡不了阿青。只听得阿青叫道:"范蠡,你在哪里?"范蠡向西施瞧了一眼,朗声道:"阿青,我在这里。""里"字的声音甫绝,嗤的一声响,门帷从中裂开,一个绿衫人飞了进来,正是阿青。
有网友表示:越女剑是金庸先生最短的武侠小说,拍电影还可以,拍电视剧难度太大,把故事拉长,很难还原原著精神。也有网友表示:难道中国就没有导演可以挑战一下吗?让我们这些金庸的小说迷太失望了。小编认为翻拍越女剑真的是很大的一个挑战,可能对颜值有着较高的要求,也可能是对动作的要求太高,所以没有人敢进行翻拍。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4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