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开国君主当中,刘邦和朱元璋俩人是引起争议最大的两个,一个是因为他们出身比较低,刘邦还好点儿,泗水亭长,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居委会治保主任,再怎么说都是个基层行政官员,权力很小,可比起普通老百姓,他还是活得挺滋润的;朱元璋就更惨了,本来就是生活在蒙古统治下的元朝,他属于蒙古人划分的最低等的“南人(原来南宋地盘上的人)”,几家合用一把菜刀,连名字都不能有,只能以自己的生日或者是父母年龄相加作为自己的名字,朱元璋生在农历的八月初八,所以只能叫朱重八,说白了就是八再重复一遍的意思。本来他们作为一户普通农民,徭役赋税和地租就够他们受的了,偏偏又赶上了饥荒,短短半个月之内,老朱家相继饿死了好几口,朱元璋要不是到庙里当了和尚,没准也被饿死了,属于绝对的赤贫。
再有一个就是他们开国之后对待功臣都比较残酷,刘邦账下的韩信,彭越等人无一不是死于他的屠刀之下(虽然是吕后动的手,可到底是刘邦的意思),朱元璋就更不用说了,洪武四大案牵连的人数以万计,其中大部分都是开国功臣。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么多人当中,有两个人却是安然无恙,一个是为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的朱升,还有一个是从小跟到大,在大明开国的过程当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徐达,要按照“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来推算,他们绝对没有活命的可能。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条并不怎么准,至少用在他们身上是不成立的,怎么回事呢?别急,咱们一个一个说。
朱升是朱元璋的老乡,1299年生人,十九岁那年考中秀才,然后开始广泛涉猎各方面书籍,在把各种乱七八糟的知识都给融合了之后,他写了诸如《墨庄率意录》,《星卦提纲》,《龙穴阴阳之诀》,《刑统赋解》等等书籍,光从这些书的名字我们就不难看出,朱升的知识架构非常复杂,涉及传说,星象变化,占卜方术,阴阳五行,风水,刑法等各个方面,是那个时候少有的全才。这样的人想要读书做官是不成问题的,公元1341年的时候,他顺利考上进士,成功踏入了官场,可运气不好,正赶上元朝末年,各种地方势力纷纷揭竿而起,官僚机构也是杂相丛生,混乱不堪,朱升感到相当失望,没过多久就辞职不干了,继续开始他向往的一边讲学一遍着书立说的生活。
到了1358年的时候,朱元璋已经成了气候,可对于下一步怎么发展壮大,他陷入了迷茫,听说有朱升这么一个人才,立马亲自跑过去请教,朱升听了他的陈述之后,就给了他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下子朱元璋恍然大悟,立马决定照办。与此同时他也感受到了朱升的能耐,就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朱升看到朱元璋志气非凡,将来一定是个能成大事的人才,于是就欣然答应了。在此后的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朱升提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意见,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立下了汉马功劳。公元1368年开国之后,朱元璋立马就封他为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等等官职,待遇也比以前更加优厚。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就在很多官员都对他羡慕嫉妒恨的时候,朱升却提出了辞职,而且态度坚决,虽然他表面上的理由是年老体弱,无法承担重任,可谁都明白,他这是急流勇退,太过在乎功名利禄,总有一天无法抽身的,到时候什么下场就由不得自己说了算了。朱元璋虽然舍不得,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还是答应了。
如果说朱升的得以善终是因为自己不要功名的话,那徐达可就完全不同了,大明建国之前立了多少功劳就不用说了,建国以后被封为魏国公,什么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等等官衔,朱元璋基本上是把能给他的都给他了,这算是绝对的功高震主,至于他能够得以善终的原因,则是因为跟朱元璋下了一盘棋。
徐达和朱元璋关系很好,俩人经常在一块儿下棋,在朱元璋没有当上皇帝的时候,他们之前的较量都是真实水平,那时候朱元璋老输,他自己也承认:棋艺确实在徐达之下!当了皇帝之后虽然很忙,也总是抽空把徐达找来对弈,面对皇帝,徐达心里也发憷,经常是故意露出破绽,让朱元璋赢自己,朱元璋一开始以为自己棋艺见长,非常开心,后来逐渐发现了问题,就特意嘱托他不许放水,一定要拿出看家本领,如若故意让棋,则以欺君之罪论处。
徐达一听这话,顿时心里就开始纠结,要是拿出真实水平,结果肯定是让朱元璋输的一败涂地,他作为皇帝自然接受不了这个,可要是让他赢得太容易了,又容易被发现,于是就绞尽脑汁想了个办法,刚开始的时候,他下得非常小心,每落一个子都慎之又慎,就盼着俩人打个平手,这样自己就能安然无恙了。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盘棋从早晨一直下到中午,也没有分出胜负。下棋下到这地步,朱元璋自己也不耐烦了,他开始急躁,徐达看见这个情况,立马露出破绽,让朱元璋连吃两个子,然后自己装作沉思状,半天不落子。
朱元璋等不及了,就问他:“将军为何这样迟疑,举棋不定,不知道还有什么高招?”徐达得了这句话,立马站起来恢复:“这局棋咱们和了。”朱元璋很是郁闷:“怎么可能?我怎么没看出来?”面对朱元璋的疑问,徐达不慌不忙,指了指他失子的地方。朱元璋仔细一看,原来那上面有“万岁''二字,顿时龙颜大悦,一高兴,就把下棋的楼连同莫愁湖花园一并赏给了徐达。通过这件事,徐达不仅躲过了两难境地,还间接向朱元璋表明了忠心,消除了朱元璋的疑虑。到了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徐达病逝,享年54岁。(至于说朱元璋赐患背咀的徐达蒸鹅的事情证据不足,在此不予采信)
首先明确一点,朱元璋并未杀尽功臣。
明初功劳最大的一百五十位开国功臣中,比如25位公爵中仅有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等4人是被朱元璋赐死 ,再如79位侯爵中仅有延安侯唐胜宗、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永嘉侯朱亮祖、临川侯胡美、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永平侯兴、靖宁侯叶升、景川侯曹震、会宁侯张温、崇山侯李新、普定侯陈桓、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全宁侯孙恪等19人是被朱元璋赐死。
如此,朱元璋虽杀功臣,但却并非杀尽,若是他们恭敬谨慎,深居简出,不问世事的安安心心的做他们的公爷、侯爷、伯爷,他们也不会出什么事情,对于这些人,朱元璋也算善待,不会过多的为难于他。
因此,汤和能善终,这也不是啥特别稀奇的事情,毕竟魏国公徐达、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等皆是善终的,所以不足为奇。
当然,汤和能不被朱元璋清算,还被善待,这的确是有他的过人之处的。
第一、不恋权。汤和有别于其他的功臣,他不喜权,不贪权,更不恋权。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因朱元璋年事已高,他深怕自己死后,自己的子孙掌控不住底下的那帮骄兵悍将,所以一直在想着该如何剥夺这些将军的兵权,只是因怕造成反弹,所以迟迟不动手。
但一向聪明的汤和却早早的知道了朱元璋的想法,所以不久他就与朱元璋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后是万分高兴,而后汤和的兵权就被解除,但他也没有亏待汤和,在汤和丢掉兵权的当天,朱元璋就下令在中都凤阳为汤和修建豪华的府邸,以让他日后养老所住。
第二、任劳任怨,从不会有怨言。汤和有别于其他功臣,他对朱元璋是忠心耿耿,做事从来不求赏赐,也不会有任何的怨言,即使到后面是被朱元璋夺取兵权,他也依然是任劳任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就在汤和被夺权的当年,因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一带,所以朱元璋急需派重臣前往解决,这时汤和就被朱元璋找了来,他对汤和说道:“你虽已年迈,再请你替朕一行吧”。
而此时汤和虽被夺权,但对于朱元璋的征召,他却是言听计从,更是毫无怨言,不久他就前往江浙一带帮助朱元璋是尽心尽力的解决倭寇之患。
第三、不贪财。汤和不仅不恋权,还不贪财,他为官期间从来不贪赃枉法,而且自己从朱元璋手中得到的赏赐,他也从来不据为自有,而多是分给了家乡的乡亲们。由此可以看出,汤和却是个不贪财之人。
综上所述,试问一个功劳又大,但不恋权,不贪财,又任劳任怨,从不会有怨言的汤和,你认为朱元璋会拿他干嘛吗?毕竟即使朱元璋再嗜杀,他也需要这个功臣,这些臣子来治理国家,如果他连汤和这样忠心耿耿,又从不犯事的臣子都杀了,试问以后谁还敢真心实意的给他办事,效忠于他,去帮他治理大明呢?
朱升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在朱元璋建国过程中,他所做的贡献,不在刘伯温之下。尤其是他给朱元璋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远近闻名,也是朱元璋打天下最重要的策略。朱元璋正是依靠这条策略,得以消灭一众诸侯,最终夺得天下。
我们知道,朱元璋这个人,在打天下的时候,能够广纳人才,包容各方。但是,他当了皇帝以后,却十分忌惮这些帮他打江山建立了功劳的人。这些人所建的功劳越大,他越忌惮。古代有两个最著名的因忌惮而杀功臣的皇帝,一个是刘邦,一个是朱元璋。刘邦忌惮功臣,只不过是忌惮功臣手握兵权。而且事实上,这些手握兵权的功臣们,对他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因为除了韩信外,其他人都不是他的嫡系。他们本身就想造反,刘邦不得不提前打击。朱元璋不一样。朱元璋属于只要是功臣他都忌惮,不管功臣是文臣还是武将。不管功臣手中是不是握有兵权。如李善长、胡惟庸这些人,他们只是文臣,手中并没有兵权,却都受朱元璋忌惮而被杀死。包括刘伯温,也都未能幸免。
然而朱升却没有丢命,活得好好的,而且还受到了朱元璋的厚待。那么朱升有什么本事,他竟能获得这样的厚待呢?
一、朱元璋认为朱升老实。朱元璋曾经赞扬朱升“为人老实,是老成贤达中的英杰”。如果朱升是一个武将,一个没有多少知识文化的武将,这样的赞扬,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朱升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谋士,可以说藏了一肚皮的机巧,这样的话我们是不太容易理解的。而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他却被人赞为老实。如果不是讽刺的话,那就是赞扬他的人,对他极度喜爱。
显然,朱升是被朱元璋极度喜爱的人。这说明他能够经常对朱元璋袒露胸怀,让朱元璋觉得他没有城府。当然了,按照朱升的智谋,他不可能做到没有城府。只能说明他确实是智高一筹,在朱元璋面前,该表现的才会表现,该说的话才会说,总之是显得恰到好处,游刃有余。这是朱元璋放心他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二、朱升在朱元璋的体系中不掌握实权。朱元璋所忌惮的功臣,都是那些掌握实权的人。比如李善长、胡惟庸、杨宪、汪广洋等等,他们掌管着宰相的职位。再比如蓝玉等人,他们掌控着兵权。这些人因为位高权重,做事情又容易独断专行,不主动向朱元璋报告,因此朱元璋忌惮他们,容不得他们。但是朱升不一样。他并没有在实权部门当官,也没有去竞争这样的职位
我们来看看他当的这些职位: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知制诰衔,同修国史,还有朱元璋建国前他当的侍讲学士、中顺大夫。这些职位有几个特点:一是作为朱元璋的参谋,给朱元璋提建议;二是帮助朱元璋拟写圣旨;三是当皇帝的教师。这三个特点,让朱升和朱元璋隔得非常近,可以随时随地交流,甚至也可以影响朱元璋的决策。但是他并不直接决策,并不直接发号施令。所以他是不可能被朱元璋忌惮的。
三、朱升在建国后及时辞官归隐。其实,只要大臣从实权岗位上退下来,不掌握权力了,朱元璋一般也不会处置他们。李善长和朱刘伯温也算归隐了,但是他们没有做到及时。尤其是李善长,已经牵涉到了胡惟庸的案件之中,退也退不出来了。
因此,他们都受到了处分。不过朱升退得比较早。他在洪武二年,就向朱元璋提出辞官归隐。那时候,朱元璋其实只是对功臣们的一些做法不满,估计还没有动要杀他们的念头。而且朱升选择退隐的地方也非常讲究。既不是他的家乡,也不是他曾经修炼过的地方。而是在沂淮一带。这样,他究竟干些什么事儿,朱元璋都看得清清楚楚,又和周边没有什么联系,因此朱元璋很放心。
当然了,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朱升死得比较早,他在洪武三年就去世了。就算朱元璋想处罚他,也没有机会。不过,朱升虽然逃脱了朱元璋的惩罚,但是他的儿子并没有逃脱。朱升在退隐的时候,已经预料到了朱元璋会诛杀功臣,所以他反复向朱元璋求情,申请了一张免死券。但是他的儿子朱同还是被牵涉进郭桓一案中,被杀死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4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