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国家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经济水平开始逐渐向南移,曾经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关中逐渐衰落,迁都经济繁荣的地区成为了历史的选择。
商汤时期是最早将兄终弟及作为王位继承制度的,但只能说是食禄性的,不能说是战略性的,因为这在当时只是一个权宜之计。
这是在当时政治形势之下统治者做出的最快的理智抉择,但这也为后来的政治祸乱埋下了一个深深的祸根,也成为了王朝内乱的一个导火索。北宋迁都的倡议并非是一日两日就能被提上日程的,是在经历了唐代的更迭之后才被引起重视的。
其实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有识之士看到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关中地区的经济衰退,但即便是唐朝那样经济发达的王朝还是在迁都这件事情上栽了跟头。
以至于后面的安史之乱也可以说是唐朝迁都失败所导致的祸患。由此,北宋要想完成迁都大计,还需要经历更多的政治博弈。
在这场政治博弈之中,不仅仅有着关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担忧,还有着关于王位继承制度的打算,或许这也是致使北宋最终迁都失败的最终原因。
一、 王位继承制后的政治博弈
1、 兄终弟及制度的出现
中国古代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以来,从最开始的原始社会,再到商汤时期,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
出现了最早期的集中统治,兄终弟及这项王位继承制度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的。商汤时期的王室家族形态,正是在血缘关系的发展之下形成的。
商朝在夏朝灭亡的教训下,意识到名正言顺的灭亡夏朝并不可取,由此必须想出一个可以让各贵族所信服的措施来稳定政权。而商朝作为第一个灭亡前朝的国家,根本没有可以借鉴的前朝教训,这就成为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难题。
为此,商朝最终选择了兄终弟及这项王位继承制度来缓和当时的政治环境,以此来笼络前朝大臣和贵族。兄终弟及这项政治制度也成为了当时统治者在政治上的风险试验品。
2、 宋朝的兄终弟及
说到宋朝的王位继承制,的确是与其他朝代有着很大的不同。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其王位继承制的核心是父死子继,但其在很多时候都是处于王位传承的例外时期。
与此同时,宋朝的例外有着九次之多,这在其他朝代可谓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宋朝第一次出现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是在宋太祖时期。
宋太祖曾经目睹过众多年少幼帝的无奈,不希望看到自己的皇子也经历这样的无奈,且弟弟宋太宗的确是当时最适合的帝王之选。
为了宋朝的顺利发展,宋太祖选择了牺牲儿子们的继承权,让当时政治力量强大的宋太宗继位,这可以说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宋太宗对于政治权利的向往的。
3、 宋朝灭亡的始作俑者
关于宋朝的灭亡,还是要从宋神宗说起。宋神宗早逝,还没有来得及指定继承人。最终,当时的太后在和大臣们的商议之下,选择了幼小的宋徽宗继位。
宋徽宗在艺术上极富天分,但即便如此,还是无法掩盖其犯下的种种错误,也最终导致了宋朝的分裂灭亡。
宋徽宗长期在太后的垂帘听政之下进行政治统治,急于证明自己,意气用事之下,发起了靖康之战,最终在靖康之乱之中被俘,成为了金人的俘虏。
金人妄想以宋徽宗为质,与宋朝谈判。为了巩固当时混乱的国家政局,宋徽宗的弟弟宋高宗被拥立上位,正式建立南宋,开始了南渡之旅,并在站稳脚跟之后,开始与金朝议和,最终换回了成为俘虏几十年的宋徽宗。
宋徽宗的回归,又成为了当时宋朝的灭顶之灾。
二、 迁都失败的背后
1、 迁都开封
开封,易攻难守,但宋朝在开朝之际还是选择了开封作为都城。开封地处平原,没有险峻的地势可以依靠。
不然的话,当时的金人怎么可能轻易就将汴京攻破,导致了三千大宋皇族被一锅端除。但即便如此,宋朝初期还是将开封作为了都城。
开封虽然在地势上不占优势,但是其在其他许多地方都决定了其要成为国家都城的独特优势。
首先,都城在开封可以很好的稳定局势,保留前朝的制度以及官员,政局在当时可谓是非常稳定。
与此同时,赵匡胤当时完全就是不处于防备状态,相反是一种进攻的状态,他要的就是一个利于统一南北的都城,以此来方便出兵。迁都所存在的阻力也很大,并不合适刚建国的北宋。
2、 迁都是假,担忧是真
随着开封为都城之后,政局不断稳定,宋太祖早就想迁都洛阳。但是,弟弟晋王却是极力反对,最终也凭着强大的支撑,使迁都洛阳的计划被搁浅。
其实,宋太祖何尝不知道,迁都洛阳不仅仅是需要巨大的财力物力,还会涉及到其一路上的各族的政治利益。
也正是如此,晋王赵光义因为自己的利益受损,极力反对。这样看似简单的一场迁都计划中,实则是太祖皇帝和晋王对王位继承之后的政治斗争。
之所以迁都失败,就是在太祖皇帝不知道的地方,晋王的势力已经大到太祖皇帝无法抗压的地步了,这场权力的较量,太祖皇帝输了。
3、 陈桥兵变留下的隐患
众人皆知,宋太祖是在临危受命之下,黄袍加身,以一场极其凶险的兵变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正是如此,宋太祖十分忌惮武将,注重削弱武将的权力,进而十分倚重自己的兄弟,也就是晋王。
自此,晋王在武将不被信任的基础之上,成为了宋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最终成为了威胁皇权的一大隐患。
太祖皇帝在意识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已经晚了,晋王权力根深蒂固,想要靠迁都来削弱其权力无法进行,曾经的稳坐江山如今成了如何守住江山。
三、 迁都失败成为了历史的选择
1、 虽知野心,但其心善
其实,宋太祖怎么可能会不知道,自己的弟弟之所以会反对迁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利。
若是宋太祖不妥协,执意迁都其实还是有可能迁都成功的。但是,宋太祖为政很仁义,根本不可能以强势的手段来处理。
也正是如此,注定了赵匡胤不会以残忍的手段去除掉晋王的背后势力,即便是对自己不利的。由此,太祖想出了以巡视洛阳的名头,但还是被晋王所强烈反对。最终,宋太祖还是妥协了。
2、 权力妥协,放弃迁都
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出行极度困难,这些都让宋太祖感到了巨大的威胁。大臣们为了不让宋太祖迁都,甚至搬出了德险之论。
也正是这样,太宗看到了政权对国家统治的积极意义,太祖最终接受了,暂时放弃了迁都的打算。如此轻易就被一番言论所说服?
这自然是宋太祖为了稳定时局,所做出了让步,也是一种妥协。不愿将迁都背后晋王极力反对背后的事实真相撕开。
或许是宋太祖对于兄弟亲情的最后一丝期盼,他还有一丝赌的成分在里面,或许自己的弟弟真的是为了国家考虑。但真相的背后,却是晋王的狼子野心,宋太祖最终也是养虎为患。
3、 意外来临,太祖暴毙
迁都失败的前车之鉴,让太祖皇帝不再轻易的提起迁都这件事。但是,为了不坐以待毙,太祖皇帝选择了伐汉,以此来提升皇帝的威望。但是,在征服燕云十六州的途中,宋太祖突然暴毙。奇怪的是,宋太祖虽然年近五十,但身体强健,突然暴毙,的确是令人匪夷所思。
晋王赵匡义自然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抢了自己侄子的继承权,匆匆继位。无论太祖皇帝是不是意外暴毙,晋王都是难逃罪责的,但是却出现了反转的一幕。
晋王不仅没有受到罪责追究,反而极其顺利的登上了皇位。由此可见,这不是一件突发事件,而是在长期的谋划之中层层设计的结果。
这场意外的来临,使得政权旁落,且出师未捷身先死。
四、结语:
有时候,看事情不能只从一个方面来看。就以宋太祖来说,其因为自身武将上位,便对所有武将不信任,最终导致了自己深陷在血缘的深渊之中。
虽实行仁政,但却由于太过仁慈,对于奸佞之人还是抱着姑息的思想,最终可以说是死于自己的手中。
在这场迁都的背后,不仅仅是宋太祖对国家治理的负责,更是宋太祖意识到弟弟晋王的狼子野心,为了打压削弱其背后的政治势力,又不想采取强势的手段,最终导致迁都失败。
最终,皇权和亲情还是没有做到两全。本应是自己儿子的继承权,因为自己早期的仁慈,后期的无力反抗,最终成为了历史上的又一兄终弟及。
但赵匡义之所以能够轻易的改变王位继承制,也离不开宋朝历代以来在王位继承制上的不完善。
参考文献:
《宋朝大事本末》
《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
《北宋置将法渊源探研》
文/史海观复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4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北宋末年可称最牛的人物当属马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