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应感恩始皇帝

枫叶谈古今 2023-09-19 21:47:45

秦始皇在历史上一直被文人们历史学家们褒贬不一,功过两分。一则是他统一了中国,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车马道。另一则是他大兴土木,奴役百万人修陵墓、修长城,焚书坑儒。其实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我们谁都没有亲身经历过,也都是文人学者们一代代的评说罢了。

不过毛泽东主席在晚年写过的诗句中有这么一段值得我们读解: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我觉得毛主席的这篇评论字里行间是非常客观公正的,一位二千多年前的帝王能够想到统一大业,能够有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已经是非常的高瞻远瞩了,政治格局上实在是太早熟了。况且二千多年前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变革过程中“统一”这个词语付诸在行动上而且蕴藏了文字上、车马道上、度量衡上的实质性统一,不是一般帝王们能够想象得到的,那得是怎样的超然格局啊?仔细想想都觉得始皇帝太了不起了,想想他的万里长城,想想他的陵墓及兵马俑,想想我们日常出行旅游的车马大道,想想我们平日里买卖当中的公平秤的便利,想想我们每天大量的阅读微信等,哪一个不是始皇帝给我们打下的基础和留下的举世瑰宝?哪一项不是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核心里了?一些文人与其在用始皇帝统一后的文字诋毁他,用现代的观点去套兑二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帝王,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岂不是太稚嫩了吗?

我们现代的一些文人一直在贬低秦始皇,而是把孔子抬得至高无上,我个人就颇有微词。没有太认真的研究过孔子,不过孔子的一些观点没法与秦始皇相比较,一个是落魄的理想主义者,唯诺主义者,整天就知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太注重礼乐,唯有礼乐治天下,结果怎样?而秦始皇采用李斯的主张,以法治天下,很快统一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不管后面的朝代怎样的更迭,怎样的翻云覆雨,到了我们现代的今天,又回归到法治社会,不过社会性质和社会理念彻底改变了。

二千多年的历史变革,是一条波涛翻滚的历史长河,需要荡涤泥沙无数次的潮起潮落,经历无数次的风雪雨打,方可沉淀出历史发展的层层脉络,方可水落石出的见证历史的真相。

我们生活在大一统的中华民族大地上,真要感恩秦始皇当初给我们拼搏出来的这份基业,别再吹毛求疵的骂他老人家了。毛泽东主席可是对他老人家推崇备至呢,何况我们百姓呢。

朋友们早晨好!

这个题目这么解释?

皇帝制度
名号与纪年
皇帝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己造的。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以
后,秦王政决定从三皇五帝的称号里摘出皇、帝二字合成一个新词“皇帝”,作为统一大王朝的君主的正式称号,称“始皇帝”。秦始皇帝的名号有两点含义:一是创立皇帝称号;二是其中含有序号,自己为始皇帝,以下顺序为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他提出的第二条针对的是传统的谥法,比如春秋时代鲁国的君主有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等诸“公”;“隐”、“桓”等都是谥号。所谓谥号是根据死者的生前表现而确定的称号。秦始皇帝认为定谥号的做法是子议父、臣议君,这是不能容忍的,一定要取消这种做法。但他的名号方面的两条创新只有“皇帝”一项保留下来。谥号一直沿用到清末。一般以好字眼为多,也有含有批评意味的。好的如“文”:慈惠爱民曰文;“武”:克定祸乱曰武。坏的如“炀”:去礼远众曰炀。+lo X> 另外一种称号如唐太宗、唐玄宗,这是庙号,就是在皇家的宗庙中祭祀时所用的称号。特点是末一字为“祖”、“宗”(不连用)。庙号由来已久,但前期不是每位君主都有庙号,只有对本朝有大功的死后才有庙号。而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君主基本上都有谥号,因此习惯上称呼封建社会前期的皇帝时用谥号。从唐朝开始,大致每位皇帝都有庙号,‘无帝不称宗“,而且谥号越来越长,于是习惯上在称呼唐朝及唐朝以后的历代皇帝时使用庙号。以清朝为例,入关以后有清世祖、清圣祖、清世宗、清高宗、清仁宗、清宣宗、清文宗、清穆宗、清德宗。
明清两代因为每个皇帝在位时一般只使用一个年号,所以习惯上也用年号来称呼明清皇帝,如明朝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清如(太宗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天聪、崇德)顺治、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还有一类为尊号,是表彰当今皇帝的功勋业绩品德的,这里自然都是对皇帝的歌颂。比如李隆基,曾加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又上尊号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又上尊号,加“应道”二字,称“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又改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再改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当了太上皇以后,加尊号为“太上至道圣皇天帝”。可见尊号是越加越长,全是溢美之辞。李隆基去世以后,上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五代后晋时修的《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第一句是:“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讳隆基,睿宗第三子也,母曰昭成顺圣皇后窦氏。”
又比如慈禧太后。咸丰皇帝(清文宗显皇帝)驾崩以后,懿贵妃与皇后钮示古禄氏同时分别被尊为慈禧皇太后和慈安皇太后,也就是民间俗称的所谓西太后和东太后。慈禧、慈安是为皇太后上的“徽号”,也属于尊号一类,以后不断的上徽号,越加越长,最后加至19字:“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并原封不动用作谥号。在这方面,辽代有点特殊,每位皇帝都有尊号,当时即以尊号相称。太祖耶律阿保机为天皇帝,太宗为嗣圣皇帝,世宗为天授皇帝……末代皇帝为天祚皇帝。
对于现在还在位的皇帝,称呼分成以下几类:
首先是皇帝自称为朕。我们知道,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唯我独尊,如果不是具有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特点,也就无法具有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的意义了。(“孤”则是王的自称。)本来在先秦时期朕是男子的第一人称单数,从秦始皇帝开始不再通用,只有皇帝可以用。
一类是第二人称单数,如皇上、圣上、陛下。
另一类是第三人称单数,如今上、大家、官家、圣人、县官(如《汉书·霍光传》:今丞相用事,县官信之。)、国家(《陈汤传》:国家与公卿议大策。)天子。还有车驾、乘舆、大行(指已故者)等代称。
最后,与皇帝称号相关的有一整套名号,如太上皇帝、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后、妃嫔、皇子、皇太子、皇孙、公主等等。
皇帝的名字在本朝是不得直呼其名的,不论这位皇帝当朝还是已经“龙驭上宾”,这叫避讳;否则犯讳。
据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1981年版)统计,中国历史上大约用过800个年号。有时一年里改几次,比如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到四月,少帝即位后改元为光熹元年,八月改为昭宁元年,九月献帝即位,改为永汉元年,到十二月又改回去,复称中平六年。象唐高宗武则天夫妇热衷于改元。高宗有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共14个年号。武则天统治其间有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周)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共17个年号。如果加上“神龙”就是18个。公元650-705年间加上中宗、睿宗两人第一次当皇帝时的年号嗣圣和文明,一共用33个年号,有时一年要改两次。比较热闹的象公元684年,该年年初为高宗弘道元年,弘道元年十二月初四日丁巳高宗去世,皇太子李显即位。次年正月初一(684年1月23日)改元嗣圣,二月李显被废。立豫王李轮为帝,改元文明。九月又改元光宅。由此可见频繁改元会带来的麻烦。
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是康熙和乾隆。康熙行用六十一年,乾隆正式使用六十年,以后称太上皇时在宫中还用,直至乾隆六十四年。
行用时间最短的年号如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七年(576)十一月被北周打败,逃到晋阳,十二月丁巳改元隆化,自己连夜逃走。次日,在部分大臣拥戴之下,相国安德王高延宗在晋阳即皇帝位,这一天是戊午,改元德昌。到辛酉日(与戊午相隔两天),高延宗被擒,则德昌只用了两天。北齐大部分地区还用武平七年纪年。以上年号,不仅使用时间短,而且影响到的地区极小。
社会角色
①皇帝可以祭祀天、地,行封禅礼;因为皇帝是天子,可以与天对话,一
般人不行。北京城里有天坛、地坛、山川坛、社稷坛,都是为皇帝建的。
②太庙,全国最高等级的家族祭祀场所。
③名义上享有军国大政、司法等事务的最高决策权、最高裁决权和最高指挥权,其言论具有法律效力,有人事任免方面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最高代表,也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
④皇帝的衣食住行等一切行动都有专门的礼节(仪注)、服饰等等,规格与众不同,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特殊地位。2、后妃制度与外戚、太后专权
皇后以及妃子以下的各种名号,如婕女予、美人、夫人、良娣之类,都是皇
帝的妻妾。皇帝一般只能有一个皇后,而妃嫔可以有若干,有些甚至只是普通的宫女,给皇帝生了孩子以后才有名号、身分。宫廷里有数以千计的女性,有时能达到一万以上,这是当然多数是宫女,但宫女也有义务随时满足皇帝的需要。
一般来说,都要有名号。如武则天,李世民时就曾选入宫中,“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最后立为皇后。
清朝后妃系列职称共有八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皇太子继承制
皇帝的特殊权力和地位使得皇位继承意义重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
政治动荡,导致无序、失控。皇太子继承制是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把父系家族内部的继承秩序稳定下来,并且明确化、法律化。这在当时就算合理了,合秩序之理。既符合社会上一般习惯,也明确了最特殊的权力移交的程序。
皇位继承的基本原则是①确立皇太子,即法定的皇位继承人;②立嫡立长;③公开宣布。
象皇位世袭这样的制度,只能保证血统的延续,不能保证品德、才干的优秀,这是最不合理的地方。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因为这样做代价最小,最容易把握,因为社会中家族制度的重要地位。
比如,东汉殇帝刘隆,很小的时候就当了皇帝。有多小呢?一百天左右。于和帝元兴元年十二月辛未夜即皇帝位,当时才出生百日左右。次年改元延平(106),延平元年八月辛亥去世,按中国传统算法也不过两岁。这么小的孩子,就因为他是和帝的儿子,和帝去世时才25岁,所以儿子小;从《后汉书》看,是和帝去世以后,先立刘隆为皇太子,然后即皇帝位。程序上没有问题。(殇帝刘隆不可能有直系继承人了,只好从章帝(和帝之父)的孙子辈里找,找上了十三岁的刘示古,即安帝。)
从东汉殇帝的例子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皇位继承最要紧的是防止别人觊觎权力,要保持稳定。
我们所讲的皇太子继承制是皇帝继承的制度,如果出现例外怎么办?比如皇帝没有直系男性继承人,怎么办?东汉就曾“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后汉书》10《皇后纪》)“四帝”指安帝(清河王子)、质帝(千乘王子)、桓帝(蠡吾侯子)、灵帝(解渎亭侯子)。在此之前,西汉也曾“国统三绝”,成帝无子,哀帝(定陶王子)入继;哀帝无子,平帝(中山王子)入继;平帝无子,王莽立孺子婴(广戚侯子,宣帝玄孙最少者)。选择权完全在控制朝政的实力人物手中。
西汉昭帝于元平元年四月崩,大将军霍光徵昌邑王刘贺入继帝位。六月丙寅,昌邑王受皇帝玺绶,同月癸巳,因为这位新皇帝表现不佳,霍光提请废掉皇帝。七月,又提名武帝曾孙病已为候选人,这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宦官制度
宦官不仅中国有,古代埃及、波斯都有过,罗马也曾用过。英文中也有@
eunuch一词。中国、朝鲜采用这一制度的时间较长,而中国早在商代就出现“寺人”。
使用这些经过阉割的男人为宫廷生活服务,在奴隶制时代不难理解,因为声明尚且可以任意屠杀,残害身体也就不在话下。而长时间保留这种制度,主要是东方的君主专制国家,君主把数以千计的女性集中在宫廷里,这就需要一定数量的人为之服务,挑选出来的男性工作人员,需要经过手术处理。也就是说,专制君主的宫廷生活需要经过阉割的男人,即变态的生活造就这种变态的人。另一方面,君主集权的政治结构又为宦官介入政治创造了条件。如果不是历代宦官频繁卷入政治旋涡,或许宦官制度还不会这样引人注目。
要成为宦官,出了个别天生有残疾的(天阉)的以外,都要施以宫刑。宫刑,是破坏生殖能力的酷刑。男子的宫刑,一般都笼统地说“去其势也”、“割其阳也”,就是手术割去男子的生殖器。可以参看《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73—197页《清宫太监回忆录》。对女性的宫刑,是造成子宫脱垂。可以参看《学林漫录》第 集(中华书局版)《幽闭考略》。
宦官的称谓:寺人(侍)、宦者、宦人、宦官(《文选·范晔《宦者传论》李善注:“宦者,养也。养阉人使其看宫人,此是小臣。”中华书局1977年版《文选》698页》。在战国以后、清代以前的官方文书里,宦官和宦者是一般的正式称呼。如正史,立传始于《后汉书·宦者传》。)、阉人、阉官、阉尹、奄人、奄官、木豕人、中官、中人、中臣、中涓、内官、内臣、内侍、貂王当(本指两种装饰物。《汉官仪》说:中常侍,秦官也,汉兴,或用士人,银王当左貂。光武以后,传任宦者,右貂金王当。)、黄门、太监(本为古代职官名,以后方逐渐以之作为专称,如明代有二十四衙门,是管理宦官事务的,由宦官统领,各有掌印太监。清代以太监作为一般通称。)等等;还有宦寺、阉寺、貂寺、妇寺、中王当、内王当、阉宦、宦奄、宦竖、阉竖、内竖等等。尊称为公公、老爷、相公等。
中国历史上宦官问题特别严重的有东汉、唐、明、北魏等朝。为什么宦官介入政治会引起这么多麻烦,在这么长得时间里竟难以根除呢?
原因之一,宦官的存在是宫廷生活的需要。
原因之二,宦官多出自罪人、少数族或社会下层,没有强大的社会背景,只有效忠皇帝才能发迹。
原因之三,作为寄生物,宦官脱离皇帝无法单独生存,与外戚、权臣相比,宦官不容易对皇权构成根本性威胁。
中国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
皇帝地位至尊
有①名号制度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包括皇帝以及附属的皇后妃
嫔、太上皇、皇太后、皇子、皇太子、皇孙、公主等在内的皇帝宗族名号系列,还有谥号、庙号、尊号等称号系列,突出皇帝制度的神圣、尊严。②有祭祀天地山川的权利,显示其联系上天与人间的特殊身分。③有历法、年号、礼仪、乘舆、宫廷、陵寝等一系列体现正统与等级的规章制度,表现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形象。④有后妃制度、宗室制度、以及有关皇子、公主、外戚等的一系列制度来保护、协调家族利益,其核心是宗法制度。⑤有皇太子继承制体现皇权的延续和稳定,并保障皇权的顺利交接。⑥皇室开支有财政保证。⑦有宦官制度为之服务。
皇帝权力至上
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
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比如最高决策权、政务的最高决定权、财政的最高支Lw-
配权、立法和司法权、官吏任免权、军事指挥权,等等。皇帝是封建社会政治权力金字塔形结构的尖,他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的官僚机构来处理日常事务,实现政治统治。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
礼、智、信)是以皇帝制度为中心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础。
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①权力集中和社会分散性的关系
皇帝制度体现了权力高度集中的一面,这时我们不要忘了中国社会的一个特点,这就是小农经济水平上的分散性。一是农民的分散性,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一是地主的分散性。作为基层社会生产的组织者,中国的地主阶级的内部缺乏统属关系,农民对地主的依附性也不是特别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权力是逐级集中起来到中央,不象欧洲中世纪封建制下的权力层层下放。而中国较早就走向专制政体,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社会多数成员的分散状态的基础上,这是耐人寻味的。
总之,皇帝制度是中国社会的产物。
②皇帝制度与官僚体制的关系?
首先,皇帝通过各级官僚机构和官吏来行使政治权力,各级机构对皇帝负责,各级官员都是任命的而不是世袭的,即便是贵族,要想加入到权力系统中来就要出来做官。
其次,官僚体制以皇帝为最高首领,同时对皇帝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北宋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长编》卷221熙宁四年三月戊子条,浙江古籍版2057页)而宋神宗主持的熙宁变法最终就是因为受到士大夫的反对而告失败的。所以皇帝与官僚体制的关系应该说是相辅相成的。
绝对不能认为皇帝权力是一味膨胀。关键是,皇帝是政治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皇帝制度的影响
①皇帝是国家、民族的代表和象征。比如南宋、明朝被蒙古和满洲攻占首
都,宋、明群臣都要拥立皇室后裔以为号召,顽强抵抗。此时忠君与爱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②皇帝的实际权力、某一皇帝行使权力的程度以及皇帝名位的象征意义常常是混在一起的。在传统的历史记载中,尤其是官书,很容易夸大皇帝的作用,不论是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作用,仿佛一个王朝的兴衰主要就是个别皇帝在起作用。
实际上,秦朝、隋朝的速亡,是秦朝、隋朝社会乃至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一系列矛盾发展演变的结果,决不会仅仅是秦始皇、二世、隋炀帝个人行为的结果。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也不会是西汉文帝、景帝、唐太宗个人品德所致。这里都有从社会大背景、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各阶级各集团之间的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组合等多种因素的作用。
中国长期存在着皇帝制度、官僚制度(有人称之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或许有疑问),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社会基础、经济结构的稳定性。而政治制度上的特点反过来也有力地影响到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权力崇拜,对最高权力的敬畏和崇拜,对统治者的恩典要感恩戴德,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作为社会大多数人的普通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能力则比较差。
关键的一点,皇帝在历史上所起的实际作用与旧史的描述不是一回事。中国皇帝制度
在中国,皇帝制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仅构成全部官僚机构、国家机器的核心,也成为国家甚至民族的象征。所以,以皇帝制度、官僚体制等构成的政治结构,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有及其深刻的影响,既影响到历史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对20世纪皇帝制度被推翻以后的中国政治、文化的很多方面有相当的影响。

《陈涉世家》朗读节奏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夏读作jiǎ)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chàng)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王读作wang,第四声)”,置人所罾(罾读作zeng,第一声)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间读作jian,第四声)”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光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笞读作chi,第一声)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宁读作 ning,第四声)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铚读作zhi,第四声)、酂(酂读作cuo,第二声)、苦、柘(柘读作zhe,第四声)、谯(谯读作qiao,第二声)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令陈人武臣、张耳、陈余徇赵地,令汝阴人邓宗徇九江郡。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搏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扩展资料: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胜年轻时,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呀。”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担任戍守队伍的小头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么?”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于是二人就去占卜(来预测吉凶)。

占卜的人了解了他们的意图,就说:“你们的大事都能成功,可以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于是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

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间提着灯笼,作狐狸嗥叫的凄厉的声音大喊:“大楚将兴,陈胜为王。”士兵们整夜惊恐不安。第二天,士兵们中间议论纷纷,只是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看着陈胜。

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听(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们。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将尉拔剑出鞘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利剑杀了将尉。

陈胜帮助他,一起杀了两个将尉。(于是陈胜)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假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本来也会有十分之六七。

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部属的人都说:“愿意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愿望。个个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个)将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

攻下蕲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巡行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攻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胜,被人杀死了,起义军才进城占领了陈县。

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乡绅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乡绅都说:“将军您亲身披着战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不义的暴君,消灭残暴的秦朝,重建楚国的江山,按照功劳应当称王。” 陈涉于是自立为王,定国号叫张楚。在这时,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于是就以吴广为代理王,督率各将领向西进攻荥阳(在今河南郑州市辖区内)。命令陈县人武臣张耳陈馀去攻占原来赵国的辖地,命令汝阴(今安徽阜阳)人邓宗攻占九江郡(今安徽寿县)。这时候,楚地几千人聚集在一起起义的,多得不计其数。

葛婴到达东城(今安徽定远),立襄强为楚王。葛婴后来听说陈胜已自立为王,接着就杀了襄强,回来向陈胜报告。一到陈县,陈胜就杀了葛婴。陈胜命令魏人周市北上攻取原属魏国的地方。吴广包围了荥阳。李由任三川郡(今河南洛阳东白马寺东。李由,李斯之子)守,防守荥阳,吴广久攻不下。陈胜召集国内的豪杰商量对策,任命上蔡(在今河南驻马店市辖区内)人房君蔡赐做上柱国。

周文(《史记集解》作周章),是陈县有名的贤人,曾经是项燕军中的占卜望日官,也在楚相春申君黄歇手下做过事,他自称熟习用兵,陈王就授给他将军印,带兵西去攻秦。他一路上边走边召集兵马,到达函谷关(河南灵宝)的时候,有战车千辆,士兵几十万人,到了戏亭(今陕西临潼东北,距咸阳四十千米)时,就驻扎了下来。

秦王朝派少府章邯赦免了因犯罪而在骊山服役的人以及家奴所生的儿子,全部调集来攻打张楚的大军,把楚军全给打败了,周文失败之后,逃出了函谷关,在曹阳(今河南三门峡西南)驻留了两三个月。章邯又追来把他打败了,再逃到渑池(今河南三门峡)驻留了十几天。章邯又来追击,把他打得惨败。周文自杀,他的军队也就不能作战了。

武臣到达邯郸,就自立为赵王,陈馀做大将军,张耳召骚任左右丞相。陈王知道后非常生气,就把武臣等人的家属逮捕囚禁了起来,打算杀死他们。

上柱国蔡赐说:“秦王朝还没有灭亡就杀了赵王将相的家属,这等于是又生出一个与我们为敌的秦国来。不如就此封立他好些。”陈王于是就派遣使者前往赵国去祝贺,同时把武臣等人的家属迁移到宫中软禁起来,又封张耳的儿子张敖做成都君,催促赵国的军队速进军函谷关。

赵王武臣的将相们商议说:“大王您在赵国称王,并不是楚国的本意。等到楚灭秦以后,一定会来攻打赵国。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不派兵向西进军,而派人向北攻取原来燕国的辖地以扩大我们自己的土地。赵国南面据黄河天险,北面又有燕代的广大土地,楚国即使战胜了秦国,也不敢来压制赵国。如果楚国不能战胜秦国,必定就会借重赵国。到时候赵国趁着秦国的疲敝,就可以得志于天下了。”

赵王认为说得有道理,因而不向西出兵,而派了原上谷郡卒史韩广领兵北上去攻取燕地。

燕国原来的贵族豪杰劝告韩广说:“楚国已经立了王,赵国也已立了王。燕国地方虽然小,过去也是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希望将军您自立做燕王。”韩广回答说:“我的母亲还留在赵国,使不得。”

燕人说:“赵国现在正西面担忧秦,南面担忧楚,他的力量不能来限制我们。况且以楚国的强大,都不敢杀害赵王将相的家属,赵国又怎敢杀害将军您的家属呢?”韩广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于是就自立做了燕王。过了几个月,赵国派人护送燕王的母亲及其家属来到了燕国。

在这个时候,到各地去攻城占地的将领,数不胜数。(《资治通鉴》:陈胜既派出周章,认为秦政府混乱,有轻视秦政府的意思,不再设立防备。博士孔鲋劝谏说:“臣听说兵法:‘不恃仗敌人不来进攻,而恃仗我们不怕进攻。’今天大王只恃仗敌人不来进攻,而不恃仗自己的防备,一旦兵败,后悔都来不及。”

陈胜说:“我的军事行动,先生不必辛苦担心!”)周市北上攻城掠地到达了狄县(今山东高青东南),狄县人田儋杀死了狄县县令,自立为齐王,凭借齐地的力量来反击周市。周市的军队溃散了,退回到了魏地,打算立魏王的后代宁陵君咎做魏王。

其时咎在陈王那里,不能回到魏地去。魏地平定以后,大家想共同拥立周市做魏王,周市不肯接受。使者先后五次往返于陈王与周市之间,陈王乃答应立宁陵君咎做魏王,遣送他回到魏国去。周市最后做了魏国的相。

将军田臧等人一起谋划说:“周文的军队已经溃散,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到来,我们包围荥阳城久攻不下,如果秦国的军队到来,一定会被打得大败。不如留下少量的部队,足以守住荥阳就可以了,把其余精锐的军队全部拿来迎击秦军。

现在代理王吴广骄横,又不懂用兵权谋,这样的人无法和他商量议事,不杀了他,我们的计划恐怕会被搞坏。”于是他们就假冒陈王的命令杀掉了吴广,把吴广的头献给了陈王。陈王就派使者赐给田臧楚令尹的大印,任命他做上将军。

田臧就派部将李归等人驻守荥阳城,自己带了精锐的部队西进到敖仓迎战秦军。双方交战时,田臧战死,军队溃散。章邯领兵趁机到荥阳城下来攻打李归这些人,打败了他们,李归等人战死。

阳城人邓说领兵驻扎在郏城(原文作郯城,据《史记索隐》《史记正义》改。今河南郏县),被章邯部将所带的一支部队击败,邓说率军溃逃到陈县。铚人伍徐率兵驻扎在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也被章邯的军队击溃了他。伍徐的军队都溃散逃到了陈县。陈王杀了邓说。

陈胜刚刚自为王时,陵县(今江苏泗阳)人秦嘉铚县人董緤符离(今安徽宿州东北)人朱鸡石取虑(今江苏睢宁西南)人郑布徐县(今江苏省泗洪东南)人丁疾等都单独起兵反秦,他们领兵把东海郡守名叫庆的围困在郯城(东海郡郡治,在今山东临沂市辖区内)。

陈王听说后,就派武平君名叫畔的做将军,督率郯城下的各路军队。秦嘉拒不接受这个命令,自立为大司马,讨厌隶属于武平君畔。便告诉他的军吏说:“武平君年轻,不懂得军事,不要听他的!”接着就假托陈王的命令杀死了武平畔。

章邯打败伍徐以后,接着进攻陈县,陈王的上柱国房君蔡赐战死了。章邯又领兵进攻驻守在陈县西面的张贺部队。陈王亲自出来督战,结果楚军还是战败,张贺阵亡。

十二月,陈王退到了汝阴(今安徽阜阳),在回到下城父(今安徽涡阳)时,他的车夫庄贾杀了他投降秦军。陈胜死后安葬在砀县(今河南永城东北),谥号叫隐王。

陈王从前的侍臣吕臣将军组织了一支青巾裹头的“苍头军”,从新阳(今安徽界首北)起兵攻打陈县,攻克后,杀死了庄贾,又以陈县为楚都。

秦嘉等人听说陈王的军队已经兵败逃走了,就立景驹做了楚王,率兵到了方与(今山东鱼台西),准备在定陶(今山东菏泽市辖区内)附近袭击秦军。于是派公孙庆出使齐国去会见齐王田儋,想联合他一同进兵。

齐王说:“听说陈王战败了,至今生死不明,楚国怎么能不来向我请示就自立为王呢?”公孙庆说:“齐国不请示楚国而立王,楚国为什么要向齐国请示才能立王呢?何况楚是首先起义反秦的,理当号令天下。”田儋杀死了公孙庆。

秦的左右校尉率领部队再次进攻陈县,并占领了它。将军吕臣失败逃跑后,重新集结兵马。并与当年在鄱阳为盗后被封为当阳君的黥布所率领的军队联合起来,又攻击秦左右校尉的军队,在青波把他们打败了,再度以陈县为楚都。这时正好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做了楚王。

陈胜称王总共六个月的时间。当了王之后,以陈县为国都。从前一位曾经与他一起雇佣给人家耕田的伙计听说他做了王,来到了陈县,敲着宫门说:“我要见陈涉。”守宫门的长官要把他捆绑起来。经他反复解说,才放开他,但仍然不肯为他通报。

等陈王出门时,他拦路呼喊陈涉的名字。陈王听到了,才召见了他,与他同乘一辆车子回宫。走进宫殿,看见殿堂房屋帷幕帐帘之后,客人说:“夥颐!陈涉大王的宫殿高大深邃啊!”楚地人把“多”叫做“夥”,所以天下流传“夥涉为王”的俗语,就是从陈涉开始的。

这客人在宫中出出进进越来越随便放肆,常常跟人讲陈涉从前的一些旧事。有人就对陈王说:“您的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于您的威严。”陈王就把来客杀死了。

凡是他俩不喜欢的人,一旦有错,不交给负责司法的官吏去审理,就擅自予以惩治。陈王却很信任他们。将领们因为这些缘故就不再亲近依附他了。这就是陈王所以失败的原因。

陈胜虽然已经死了,他所封立派遣的侯王将相终于灭掉了秦王朝,这是由于陈涉首先起义反秦的结果。汉高祖时,在砀县安置了三十户人家为陈涉看守坟墓,到汉武帝时仍按时杀牲祭祀他。(《汉书》:王莽战败,才断绝。)

褚先生(褚少孙)说:地形险阻,是便于用来固守的;武器装备和法制规章,是便于统治国家的。但这些还不是最可靠的。先王以仁义道德作为治国的根本,而把巩固边塞制定法律条文看成枝叶,难道不是这样吗?我曾经听说贾谊的文章说:

秦孝公占据崤山和函谷的险固地势,拥有整个雍州地区(今陕西甘肃一带),君臣牢固把守,随时窥视着周王朝的政权,大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劲头儿,并吞八方极远之地的心气儿。就在这个时候,商鞅辅佐秦孝公,对内建立法令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整治攻守的武器,对外用连横的策略使诸侯们互相争斗。

于是秦国像两手相合那样容易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接了秦孝公的治国事业,遵循着先人留下来的策略,向南面夺取了汉中,向西南夺取了巴蜀,向东面割得了肥沃的土地,向北面夺得了冲要险阻的郡邑。诸侯们因此而恐惧惊慌,相会结盟商量对策来削弱秦国。他们不吝惜珍贵的财宝和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人才。

采取合纵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支援,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公子,都英明智慧而忠诚信义,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才,尊重贤者而器重士人。他们互相约定实行合纵联合抗秦,破坏秦国的连横策略,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有关人士。

于是六国的人才,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替他们策划;有齐明周最陈轸邵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诸侯们曾经用相当于秦国十倍的土地,百万的大军,攻打函谷关而进击秦国。秦国开关迎敌,九国的军队反逃跑而不敢前进。秦国没有耗费一个箭头,而天下的诸侯却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合纵解散,盟约破坏,各自争相割地贿赂秦国。

秦国有充余的力量来利用诸侯的弱点,追赶逃亡败走的敌人,杀得他们横尸百万,流的血把大盾牌都漂浮起来;秦国趁着有利的形势,方便的时机,分割土地山河,因而强国请求臣服,弱国前来朝拜称臣了。

延续到秦孝文王庄襄王的时候,他们在位的时间短暂,国家没有什么事。

到了秦始皇,他发扬六代传下来的功业,像驾车似的挥动长鞭来驾御各诸侯国,吞并了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灭亡了六国诸侯,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控制天下,手持刑杖来鞭笞天下的人民,声威震慑四海。向南方夺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设为桂林郡(今广西百色东北)和象郡(今广西崇左);百越的君长们,低着头,用绳子拴住自己的脖子来投降,把自己的性命交给秦王朝的下级官吏掌握。

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万里长城,作为边疆上的屏障来防守,把匈奴向北驱赶了七百多里;匈奴人不敢到南边来牧马,兵士也不敢搭起弓箭来报仇。于是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了诸子百家的著作,以图使老百姓愚昧无知;他还毁坏各地的名城,杀戮豪杰,收集天下的武器集中到咸阳,熔化刀剑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像,来削弱天下人民的反抗力量。

然后依凭华山当作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依据亿丈高的华山,临守着深险莫测的黄河,作为守卫的险要之地。良将拿着强弓,防守重要的地方,可靠的大臣带领精干的士兵,摆列着锋利的武器,严厉盘查过往的行人是谁。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中,自以为关中的坚固,是千里金城,可以作为子子孙孙万世当皇帝的基业了。

秦始皇死了以后,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然而陈涉是一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耕田的人,是供人役使的人,是被征发戍守边境的人。

他的才能比不上一般平常的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明,也没有陶朱(范蠡)猗顿那样的富有,置身在戍卒的行列之中,兴起在乡野之间,带领着疲乏散乱的戍卒,统率着几百个人,转身攻打秦国,砍下木棍做武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天下的人就像风云那样迅速汇集起来,像回响那样应声而起,挑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崤山函谷关以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来,就把秦王朝推翻了。

再说,那秦王朝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关的险要坚固,还像从前一样。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锄耙戟柄,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戍守边地的民众,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深谋远虑,行军与指挥作战的本领,也比不上先前六国的那些才智之士。但是成功失败完全不同;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什么原因呢?

假使拿崤山函谷关以东各国诸侯来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较一下他们的权威,衡量衡量他们的实力,那简直不能够同年而语,相提并论。然而秦国当初凭借很小的地方,发展为有万辆兵车的强国,进而控制了其它八州,使来与它地位相同的诸侯国都来向秦国朝拜称臣,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然后把天地四方当作家,把崤山函谷关当作宫墙。

可是陈涉一个人首倡起义,秦王朝的七代宗庙就被毁坏,连秦王子婴也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的人所讥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不施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后来防守天下的形势是不同的啊。”

陈胜不应急着称王的理由:

第一是起义的目的。二人先用愤怒的语言斥责了秦国的暴行,“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然后阐明陈胜起义的目的就是代天下伸张正义,消灭残暴的秦国。这样,陈胜所掀起的这场起义是绝对正义的,能够得到天下人的响应。但是如果陈胜刚刚占领陈地就急着称王,那么就显示出了陈胜贪图名利权势的私心。暴露了起义领袖的私心,就很难聚拢起天下民心了。

第二是起义的战略。在阐明起义的目的之后,张陈二人便开始为陈胜精心地出谋划策,从而演绎了一场陈胜版的“隆中对”。当时秦灭六国之后,六国诸侯的后裔散布各地,他们在暴秦的统治下,都对复国有着迫切的渴望。

如果陈胜自己不称王,而帮助六国后裔复国,即可收买集聚人心。六国之人在陈胜的帮扶下振起义军,灭掉秦国之后,自然对陈胜感恩戴德。如此,陈胜依仗首事起义之功以及帮扶六国复国的威望,便可以得到各国诸侯的拥护,成就帝王之业。

张耳陈余所言不无道理。当时陈胜义军虽然拥兵数万,但是与庞大的秦帝国相比,仍然是十分弱小。而陈胜以布衣之身起义,在历史中是没有前例可援的。其布衣身份和兵马实力都不足以支撑他至陈而王、威慑天下。张耳陈余的策略,便是帮助陈胜积蓄力量,交结盟友,并逐步建立起号召天下的威信。

然而陈胜还是执意称王。其实,陈胜起义的目的并不是如张陈二人所说的“为天下除残”。他的举事,一方面迫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走投无路,另一方面则是对功名富贵的追逐。

所谓的“伐无道诛暴秦”不过是陈胜起义的口号而已,并不是其心中真实的想法。这在《陈涉世家》的文本中有诸多的蛛丝马迹。譬如,陈胜小时候曾对同伴说“苟富贵,无相忘”,体现出陈胜对富贵的极度渴望。再如,陈胜在起义之际,仰天一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是赤裸裸地暴露出起义的目的是对于王侯将相权势的向往。

因此,当陈胜占领陈地之后,自然迫不及待地想要称王以满足自己的权势欲望。假设如张耳陈余所言,“遣人立六国后”,将王侯之位拱手让人,目光短浅的陈胜又如何愿意。

事实证明,陈胜的选择是不明智的。他过早称王的举措导致了起义队伍的离心,而他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按理说,葛婴对陈胜忠心耿耿,“不知者无罪”,不至于落得被诛杀的下场。其实,陈胜深知,如果不严惩葛婴,诸将在外擅自称王的事情难免再次发生。陈胜此举,颇有杀鸡儆猴之意。葛婴就此做了陈胜立威的牺牲品。

然而,就算陈胜辣手诛杀葛婴,以陈胜的威信,也并未能阻止诸将称王的势头。而值得玩味的是,第一个吃螃蟹挑战陈王权威的就是曾向陈胜建言献策的张耳陈余。

原来陈胜在陈地称王之后,便以部将武臣为将军,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北略赵地。武臣用了蒯通之计,传檄而千里定,很快便平定了赵地。正当武臣打算回陈地向陈胜汇报之时,张耳陈余顾及与陈胜的私人恩怨,以及陈胜听信谗言诛杀功臣的种种劣行,便劝说武臣自立为赵王,以安定赵地民心。武臣犹豫再三,最终听从了张耳、陈余的意见,坐拥赵地以称王。

陈王大怒,欲尽族武臣等家,而发兵击赵。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陈王然之,从其计,徙系武臣等家宫中,封张耳子敖为成都君。

起先陈胜十分愤怒,想要杀掉武臣的家人并发兵攻打赵地,后来在房君的劝说下,审时度势,又隐忍不发,反而与武臣讲和。陈胜的这一妥协实际上标志着陈胜称王以号令天下策略的破产。

此端一开,各地纷纷效仿称王,韩广自立于燕王,田儋自立为齐王,周市立魏国后人魏咎为魏王,一时间遍地开花。陈胜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对各地起义军的领导权。陈胜狠心诛杀葛婴想要全力熄灭的诸将称王的星星之火,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燎原了起来。

因此,每次我读过课文最后陈胜称王的段落,感受到的是淡淡的悲哀。陈胜小丑般的称王闹剧,并非欢喜的大结局,而仅仅是悲剧的开始。教材所节选的,只是历史的一面,当我们掌握更多的文本资料之后,就会发现一个更为丰满的人物,从而建构起一段立体的历史。

参考资料:陈涉世家_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3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