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朱元璋称帝后,为何将四个普通农民的牌位,奉入皇陵祭祀

纵横五千年 2023-09-19 21:17:20

1366年,朱元璋自称吴王,他立即派人到凤阳,为父母重修陵墓。朱元璋称帝后,更是在凤阳地区大兴土木,直到1379年五月,明皇陵才宣布竣工。这座规模宏大的明皇陵是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的合葬墓。可是在皇陵建成之时,四个普通农民的牌位居然也被奉入皇陵之中,享受皇家的祭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赠地之恩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四个人虽然都是普通人,但他们都是朱元璋的大恩人!先说前两位,即刘继祖夫妇。事情还得从1343年说起,凤阳地区爆发了严重的旱灾、蝗灾,农民几乎颗粒无收,之后又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四月初三,朱重八(朱元璋的原名)的大哥朱重四病死,三天后父亲朱五四亡故了,四月二十三,母亲陈氏也撒手人寰。

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可是朱重八家里连一块地都没有,于是朱重八与二哥就去求田主刘德。尽管兄弟俩人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可是刘德却没有一点同情心,反而将他们痛骂一番,然后赶出家门。就在朱重八兄弟走投无路之际,刘继祖夫妇站了出来,他们让朱重八将朱五四、陈氏葬在自己的田地上。没有刘继祖夫妇,朱重八的父母就暴尸荒野了。

二、邻里之恩

经过这场灾难,朱元璋家里可以说是家破人亡,大嫂带着孩子回到了娘家,家中只剩下二哥朱重六以及自己两个人。“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朱重六决定外出逃难,分别之际,他与朱重八抱头痛哭,因为这可能是最后的诀别,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就是永别。可是朱元璋的年纪太小,外出乞讨的话恐怕会有死无生。

就在这时,邻居汪母站了出来,她提出让朱重八去庙里做和尚,这样就可以活下来了。可是,去寺庙当和尚也得给人家送些礼物,朱重八家里很穷,根本拿不出来!于是,汪母“为具少仪物”,这才把朱元璋送入皇觉寺中,“得礼寺僧高彬为师”。此外,朱元璋还有一位不错的邻居,同时还是他的干娘,即赵母。

三、永世不忘

赵母也姓朱,嫁到了赵姓人家,与朱重八家的关系不错。赵母家里也很贫苦,但她却经常给朱重八缝洗衣服,对于这份恩情,朱重八始终铭刻在心。朱元璋发迹后,刘继祖夫妇、汪母已经病故了,赵母仍然在世,她被朱元璋太恭人,受到了极高的赏赐,“居第棺衾,皆朝廷预赐也”,可以说是安度晚年。

朱元璋还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夫人娄氏为义惠侯夫人。明皇陵完工后,朱元璋下旨将刘继祖夫妇、汪母、赵母的灵位奉入陵寝大殿之中,世代享受皇家祭祀。与此同时,朱元璋还加封刘继祖、汪母的儿子为官,让他们的子孙世袭罔替,这份荣耀直到明朝灭亡。朱元璋虽然政务繁忙,但每年都会召刘继祖、汪母的儿子入京叙旧,并且赏赐大量的财物。

参考资料:1.《明实录》;2.《明史》;3.《御制皇陵碑文》;3.《风阳新书》

朱元璋为何称国号为明?

明朝,它的国号叫做“大明”。这个“大明”怎么来的?很显然和小明王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最初是参加了红巾军的起义,红巾军他们奉的主韩林儿,后来他们又建了“大明”,这两个“明”是一个“明”。所以“大明”的“明”来源于小明王的“明”。小明王的“明”又是哪儿来的?小明王的“明”来源于明教。明教什么时候传到中国来的呢?那么为什么红巾军要奉小明王为主呢?为什么朱元璋投入红巾军奉小明王为主,和小明王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明教这个“明”字结下了不了之缘?

有一次朱元璋和刘基在讨论,说治理天下应该怎么做呢?刘基跟他说,要宽仁。朱元璋说,宽仁就够了吗?不够,他说“不能施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以朕观之,宽仁必当阜民之财而惜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无以遂其生,如是而曰宽仁,是徒有其名,而民不被其泽也。”

朱元璋把法制教育也教育到基层,让民知礼,让民知道法律的规定,不违法。打击贪官,澄清吏治。同时他还使用严刑重法,严刑到什么程度?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将与我们一同开始一段新的历史之旅,拨开大明的历史迷雾,寻找事实真相。

(全文) (朱元璋,一个雄心勃勃的开国皇帝,是他开创了大明王朝277年的统治;朱元璋,一个创造奇迹的皇帝,是他从一个贫穷的牧童变成显赫的帝王。那么,这样一个特别的皇帝,为什么在他成功之后,把他的王朝取名为“明”?在他诡异的眼神背后,隐藏着什么特别的玄机吗?朱元璋又该怎样收拾元朝末年军阀混战所留下的烂摊子呢?他刚刚建立的大明国,能否经受百废待兴的考验吗?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将为我们揭开这个名字的来历之谜,揭示朱元璋的五大治国理想,并真实再现这个崭新王朝建设的艰辛历程。百家讲坛正在播出。)

今天我们讲明朝的国号之谜。明朝它的国号叫做“大明”。这个“大明”怎么来的?很显然和小明王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最初是参加了红巾军的起义,红巾军他们奉的主是小明王韩林儿。

(韩林儿(?-1366)元末红巾军首领韩山童之子。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韩山童组织秘密宗教团体,联系刘福通准备起兵反抗元朝统治,红巾军起义从此风起云涌。后来,刘福通又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明王,企图推翻元朝,恢复宋朝,又建立了“大宋”政权,年号“龙凤”。)

后来他们又建了“大明”。这两个“明”是一个“明”,所以“大明”的“明”来源于小明王的“明”。那么大家会问,小明王的“明”又是从哪里来的?小明王的“明”来源于明教。明教也叫做“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的时候,一个叫做摩尼的波斯人创立的。明教吸收了佛教、祆教、基督教的教义因素。它的经典有《二际三宗经》。宣传的是什么呢?宣传的是黑暗要被光明战胜,最后光明战胜了,大家就众生脱离苦海。明教什么时候传到中国来的呢?是在唐朝武则天天载年间。传到中国来以后,明教的发展经历了很漫长的时期,但是一直神神秘秘。为什么?因为明教宣传的是“弥勒降生,明王下世”。一些反抗朝廷的人,经常借助于明教来号召群众,所以明教常常遭到禁止,时而浮出水面,时而又潜入地下。为了保护自己,它就跟佛教拉上关系,和佛教的白莲宗拉上关系,最后就形成白莲社。所以从唐朝、宋朝、元朝这些朝代,明教是时而浮出,时而又潜入地下,但是常常用作反抗朝廷的武器。

那么为什么红巾军要奉小明王为主呢?红巾军起义的时候,大多数的百姓投军都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韩林儿被刘福通拥立,号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他们提出的口号有两句,“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山河奄有中华地”什么意思?元朝统治,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统治,他们把汉人、南人放在被压迫的地位。重有中华地,让汉人能够与蒙古人平等地生活,恢复中华。“日月重开大宋天”,这宋朝的天下,是谁的天下?是以汉人为主体,或者说汉人和各个民族平等生活,这样一个天下。当时这些饥民投入军中,为了要得到幸福生活,他们面对的两个问题:一个就是严重的阶级压迫,他们很贫穷,受到官府的欺诈,受到富民的欺压;一个就是民族的压迫,就是他们是下等人,他们不能够跟蒙古人,跟色目人有平等的待遇。那么小明王又宣传的是“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出世以后就给大家带来幸福生活,因此红巾军就把小明王奉为主。朱元璋为了韬晦,他自己在时机成熟之前,打着大宋小明王的旗号,号召军队夺取天下。所以朱元璋投入红巾军,奉小明王为主,就和小明王结下了不了之缘,也就和明教这个“明”字结下了不了之缘。

(公元1367年,朱元璋的势力日渐强大。于是,他派出部将廖永忠接小明王韩林儿到自己的大本营南京。但在来时的水路上,小明王却神秘地淹死,历史上对于谋杀小明王的凶手一直众说纷纭,但朱元璋在这其中的嫌疑不用多说。不过奇怪的是,朱元璋后来却仍旧沿用了小明王的称呼,定国号为“大明”。他究竟是为了掩人耳目,避免被人怀疑杀了小明王,还是另有什么原因呢?)

我想这里有两方面的问题。第一,这么多的人跟着朱元璋打天下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明王出世,盼望有一个明王来出世,他们希望“弥勒降生,明王出世”改变自己的生活命运。如果你现在把这个“明”抛开,这些人是不是有点寒心了?他们失去了目标了,我们干了半天,我们为了是,迎接的是明王。明王在哪儿呢?小明王没有了,还有没有明王?他们需要有一个明王,所以“明”的口号不能扔掉。这个口号符合当时很多劳苦群众的意愿,虽然这是迷信,但是当时的人的思想水平就是这样。可是,朱元璋的队伍当中,来了相当多的读书人,知识分子,他们是以儒家的观念来指导朱元璋的治国。儒家的一个很核心的价值观就是“子不与怪力乱神”。儒家是反对佛教,反对道教,反对所有怪力乱神的。那么这些儒家知识分子为什么要用小明王这个“明”呢?其实在这些知识分子看来,“明”已经不是小明王的“明”,他们把这个“明”字做了自己的解释。明是日,是月,中国古代从来就是祭日祭月,宣传皇权神授,我这个“明”堂堂正正。第二,中国人相信五行,相信五行之说。五行说,北方是水德,南方火德。蒙古人是以水德取胜,南方的朱元璋是以火德取胜。我这个火,战胜你的水。火就是明,就是光明。

大家可以回想,在朱元璋出生的时候,经常有传说,朱元璋伴随着火。朱元璋降生,邻居都看朱元璋家里的房子一片红光,邻居都认为是不是着火了,赶快来救火,一看没有,生了个小孩。还有说朱元璋在寺庙里头,这个寺庙也是一片红光,旁边的人都认为这个寺庙是不是着火了,再一看没有火,原来是朱元璋在里面。这是什么意思?他们宣传朱元璋是得了火德。所以,“明”在这些人的字眼里面,已经把它赋予了新含义,已经不同于小明王的“明”。再有一个原因,小明王死以后,朱元璋一定要把这个“明”,这个位子占着。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都是奔着“明王出世”来的,小明王可以宣传“明王出世”,最后推翻了元朝,是不是还有人要反对朝廷呢?也宣传“明王出世”再推翻新的朝廷,肯定还会有这样的问题。但是,不能够让别人再利用明王来反对我,朱元璋自己就是明王。所以,他自己要占住这个位置,不允许别人再使用这个位置。谁是明王?我是明王。但是我是明王,我是大明。好,这里头有一个问题,我要给大家解释。我们说一个人起事,做什么事情,都称自己是“大”,怎么小明王偏偏是“小”?实际上这个小明王的“小”是朱元璋给他加上的。他是明王,朱元璋本身是大明的皇帝,他一定要让韩林儿这个明王称为“小明王”。别人不能比他大,如果小明王称为“大明”的话,那朱元璋往哪儿放?所以朱元璋给他的名字就是“小明王”。

(王朝的这个“明”字,听起来的确很动听,但这仅仅是朱元璋一厢情愿地希望。此时,生活已经困苦不堪的老百姓会买朱元璋的帐吗?全国上下,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朱元璋,看看他究竟要怎样收拾这个元朝遗留下来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朱元璋做了大明皇帝,在很多人看来应该是“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了,大明皇帝都已经诞生了,所以明王就已经出世了。那么明王究竟给老百姓带来什么样的生活呢?换句话说,这个明王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大明国?朱元璋本人有什么想法?朱元璋在北伐檄文当中,提出自己的建国纲领,有这么几句话,说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这几句话很熟悉,孙中山先生曾经把它改造了一下作为国民党的一个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当时推翻满清,同盟会的(口号)。朱元璋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这里头包含着几层意思。“驱逐鞑虏”,推翻元朝统治。推翻元朝统治,并不是说汉人要压迫其他少数民族。朱元璋曾经说过,“普天之下,皆朕赤子”,大家一视同仁,谁也不要欺负谁,谁也不要压迫谁,这是儒家的观念。元朝把人分成四等,到明朝没有这样。“但有贤才,用之不弃”,只要是你有才能,我就不抛弃。不管你是什么民族,一视同仁,一律平等。他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推翻元朝的统治;“陈纲立纪,救济斯民”就是要整顿秩序,建立法治,达到救济斯民的目的。救济斯民,老百姓的生活太苦了,水深火热,把他们从水深火热当中拯救出来。这是(朱元璋)的纲领。这个纲领我们看,第一条,推翻元朝统治,已经实现了;第二条,整顿社会秩序,还要着手(去做);第三条,要把老百姓从水深火热当中解救出来,也不是一句很容易做到的事。面对刚刚建国,这样一个战争之后的残破局面,朱元璋怎么做呢?朱元璋曾经说这么一段话,他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撼其根;在安养生息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什么意思呢?说天下刚刚太平,老百姓是钱财也都是耗尽了,力气也都是耗尽了,财力俱困。如鸟之初飞,不可拔其羽,像小鸟刚刚学会飞,你不能拔它的羽毛;像小树刚刚种下去,你不能摇晃他的根;一定要安养生息。只有那些廉洁、自律、爱民的人,能够给老百姓带来好处。这是他对官员们说的一段话,这些话包含着朱元璋救济斯民的理想。

(当朱元璋在采取了这样的手段,暂时度过最为困难的时刻之后,他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了。但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国家和庞大的人口,曾经只是一个牧童的朱元璋,他的能力够吗?他会有什么特别的手段吗?)

第一个就是发展生产,阜民之财。历史记载,朱元璋即位,向天下昭,首重农桑、学校。说第一条重视的是什么?是农桑和学校,两个。你看他抓的是很关键,农桑是吃饭的问题,学校是精神教育的问题,首重这两条。如果一个地方官向京城,向长官汇报工作,没有农桑学校的数字和情况的报告的话,不合格。这个官员是不合格的。所以朱元璋曾经专门下了命令,怎么种庄稼,甚至怎么种树,甚至一家要种几棵枣树,几棵桑树。说种了枣树,种了桑树,即使没有粮食,到荒年的时候,这个枣和桑也能够当饭吃。朱元璋管的非常细,他过过艰苦生活,他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不需要非常豪华地夸夸其谈,不需要那些很远的东西,老百姓身边的东西,需要解决的问题,(朱元璋)提出来要阜民之财,要搞好农业生产。

第二条,节约节俭,省民财力。你有了财,有了财富,也不能浪费,不能奢侈啊!奢侈了跟没有了一样。朱元璋当年生活艰苦,所以他看到浪费民财这种现象非常痛恨。他知道,所有的财富都是百姓一点一点劳动所得。官府的任何物品,都是从民间赋税所得,民间一点一点向国家的贡献,非常不容易。大家知道南京,这个地方天气非常热,夏天是火炉。朱元璋到各个衙门去视察,他的衣服经常被汗浸透,旁边有人给他拿着衣服,几套,湿了以后就换。可是旁边的人看到他换下来的衣服,没有一件新的。他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的统治者,什么没有啊,但是他非常节约财力。朱元璋说:“人主嗜好,所系甚重,躬行节俭,足以养性,崇尚侈糜,必至丧德。(——《明太祖实录》)”人主就是皇帝,说你的喜好关系是非常大,关系是非常严重的,你要节俭的话,可以养你的德行,你要是奢侈的话,一定会丧失德行。节俭养性,奢侈丧德。而且它是上行下效,你会带动整个社会的风气。朱元璋在宫里对宫女,对宦官们要求也非常严。一次他在地上发现了有人把丝线扔到地下,他就把宫女都叫到身边,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是百姓的赋税,是百姓血汗所得,不允许如此浪费,再发现了,重罚不饶。还有一次,下雨,有两个宦官穿着新鞋在雨水里走,朱元璋看着非常心疼,把这个宦官叫过来,说这个鞋很便宜,不值钱,但是它是百姓的血汗,是从赋税当中给你们做的,拉出去打。百姓的钱财不能够随便浪费。

(过着这样艰苦生活的皇帝,历史上还真是不多见。几乎每一代开国皇帝,都会建造宏伟的皇宫,以显示他们的威严。朱元璋这位过了太多苦日子的皇帝,会不会也会借机来享受一下呢?他的皇宫究竟是怎样的呢?)

第三条就是节省工役,减轻负担。朱元璋节省工役,就是他的宫里面修的宫殿,不要求彩画,彩画要花很多钱,没有必要彩画。我宁可画上天下的地图,写上官员的姓名,我需要办的事情,但是我不需要彩画。所有他用的器物,以铜代金,凡是要用金的地方,他用铜来代替。而且他下令各个王爷造王府的时候,你们要爱惜民力,不要奢侈,这方面有很多例子。少上工程,节省民力。他说:“凡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目的也很清楚,“本”是安民,但是安民的目的还是为了国,国才能安。唐太宗很有名的话,叫做“民为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实际上他这个意思是,也说到这里,民安国才能安。当时的社会制度是家就是国,国就是家,朱家的天下就是朱家的国,朱家的国就是朱家的家。这个大家,老百姓要是不安的话,这个国就完了,家国一体。所以他的目的,安民也是为了安国。

第四,宣传教化,加强法治。进行法制教育,刚才我们讲他的一句话,说“民不教化则不知礼义”。怎么教化呢?刚才说,朱元璋下诏,首重农桑、学校,第一个就把农桑、学校提出来。一个是种地,一个是学校。学校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明朝的学校制度非常完备。府、州、县,一直到国家,各地都有学校,一直到边远的地方。我到甘肃去一看,走这么长的地方,才看见村庄,才看见人。可是在(武威)县城里,就有明朝初年建的太学,就有当时明朝初年立的碑。当时就有学校,多老远啊!朱元璋的教化,对老百姓的道德、法律、教育一直深入到民间基层。怎么做的呢?他立了一个叫“教民榜文”,教育百姓的一个榜文。这个榜文有这么几句话,“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教民榜文》)”。北京市民也有一个市民公约,是吧,各地学生有学生守则。朱元璋就给大家立了一个教民榜文。既然是榜文就要张贴,除了张贴以外,他还要求各地要有人到村子里去宣传。怎么宣传呢?他利用那些残疾人,或者是盲人,盲人的话就请小孩领着,手里拿着一个木铎,木铎是一个铃铛,外面铃铛里面是个木头舌,摇着,走家串村,嘴里喊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教民榜文》)”。摇着木铎,把这个教化、教育一直送到老百姓的基层。打铃铛的这个人,各家各户到了年终的时候,根据你的人数多少,给他捐一点粮米,养活他。跟现在社会社区管理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可以借鉴。

还有一个,就是在民间实行“乡饮酒礼”。这个“礼”,是在周朝的时候就开始实行,明朝又把他恢复起来,更加完备。“乡饮酒礼”就是在每年正月初一的时候,由当地的里长,或者是粮长来召集村民坐在一起。让年最长的人坐在上座,为主宾。所有的人序齿,就是按照年岁大小排列。尊敬长上。集中起来做什么呢?集中起来总结这一年村民的表现。庄稼种好了没有?是否孝敬了父母?是否不做非为?如果有过错,当场提出批评惩罚。过错轻的站着喝酒,不许坐下;再严重的站着不许喝酒;再严重的给予惩罚。乡饮酒礼,就是朱元璋把道德教化深入到农村,深入到最基层。还有,朱元璋为了使大家改变元朝以来宽纵和混乱的秩序,他编了两部书:一个书叫《大诰》,把所有为非作歹的事情加以处理,把它作为案例写在《大诰》里面,编成《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编这几本书,这些书发到全国各地。他提出要求,要求每家每户必须有一本,都要学。有一本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某人违反了法纪,官府要对他纠问的时候,同时要问他,你家里有没有《大诰》,他说有,好,有,你的罪行减一等。为什么这样做呢?他就鼓励大家先要知法,知法以后才不犯法。所以要求《大诰》要放在学校里头读,要每家每户都要有。他还公布了一本书,叫《大明律》。这个《大明律》经过多年修订,到洪武三十年最后定稿。也要求在全国的府州县学。学校里头,学生要作为功课,要读《大明律》。所以,他把法律教育也教育到基层。让民知礼,让民知道法律的规定,不违法。他说到一个非常有益的思想。什么思想?我们可以举他在《大诰武臣》里一句话,他说我公布这些事情实际是对你们的爱护,不是拿它来限制你,你们知道以后,可以不犯法,不犯法实际上是保护了你自己。

(在朱元璋前四项治国理想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节俭、细致、温和的皇帝。但这最后一条,朱元璋完全像是变了一个人,他的严酷与恐怖,让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惊世骇俗的皇帝。朱元璋究竟怎么了?他怎么会突然翻脸不认人了呢?)

第五条,朱元璋就是要打击贪官,澄清吏治。朱元璋在青年的时候,生活在元朝末年,见到元朝官场的败坏,深受官府欺压之苦。他说当时我见到官员们一天到晚喝酒,并不管老百姓的生死,横征暴敛,我的官员绝不能这样。所以,他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打击贪官污吏。他建立了考核制度,定期考核官员,看看是称职,是疲软,是贪,是暴。他建立了都察院。都察院有十三道都察御使,监督天下的官员。都察院和吏部共同监督官员。他还号召天下的百姓监督官员,允许百姓结帮结队到(京城)来告状,他亲自接见。三十人、五十人、上百人,他愿意接见,一个人、两个人不行,因为他认为人多来代表民意。而如果各个关口把守道路这些人不让他们来的话,要治他们的罪,什么罪,是邀截实封的罪。说老百姓要给皇帝上奏章,你把奏章扣留了,治这个罪,他们给我告状。而且这些百姓他接见了以后,他要按照百姓的说法加以处理。有的时候,百姓也反映另外的情况。有的时候,有些官员被冤枉了,百姓说这个官是好官。朱元璋说,那我治理错了,那我听你们的,马上改,当时就提拔,也有这种情况。所以他要求百姓们监督官员。要做到吏治澄清。同时他还使用严刑重法,严刑到什么程度?规定,60两贪赃,剥皮实草,处死以后剥皮实草。就是说,官员贪污在60两银子以上的,要把他处死,人皮剥下来,里头装上草挂在公堂上。他的继任者在前面上班,他的前任在上面挂着。所以朱元璋用严刑峻法来打击贪官污吏,保障民生。但是,朱元璋的这些措施并不都有效。为什么?朱元璋当国以后,有一大批新的贵族要形成,功臣们,为他打天下的人。封公封侯,有大量的赏赐、财产。他的子孙要封王,封公主,封驸马。他的亲属都重新走到和人民对立的一面。所以朱元璋自己想要建立一个“明王出世”的这样一个大明国,但是历史约束他,逃不出历史的规律。理想是一回事,客观现实又是一回事。朱元璋打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建立很多制度,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怎么办呢?迫不得已,使用严刑重法。

下一讲,我们将要讲朱元璋怎么样用严刑来治国。

(朱元璋的严刑治国让众多的贪官吓破了胆,但即便在这样的恐怖之中,竟然还是有人冒着杀头的危险,铤而走险。在大明王朝建立不久,就接连有三起惊天大案。在杀人无数的血腥背后,让我们看到了朱元璋打击贪官的决心。明天同一时间请继续收看“明十七帝疑案之朱元璋反腐惩贪三大案”)

大家看过哪些关于朱元璋的书籍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原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下面为您推荐朱元璋的相关图书:

《朱元璋传》吴晗 著

开国皇帝的心路历程,草根逆袭成功登上社会顶层的代表,明史专家吴晗三十年心血结晶,毛泽东亲自批阅经典图文版。

《朱元璋传》是一本人物传记。讲述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辉煌的一生。朱元璋最初是一个普通农户的孩子,给地主放牛,和一家人过着贫寒、朝不保夕的生活。瘟疫来临后,家人陆续亡故。朱元璋先是进了寺庙,后来出外云游,四处化缘。当时,元末统治者昏聩,百姓生活困苦,人们纷纷揭竿自立。朱元璋最终也成为了起义军中的一员。此后,朱元璋半生戎马,决战杀伐,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强敌,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骑兵也被赶回了大漠。在历经血与火的洗礼后,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

《明朝那些事儿(壹) : 洪武大帝》当年明月 著

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朱元璋pk陈友谅,谁堪问鼎天下?战太平、太湖大决战。卧榻之侧埋恶虎,铲除张士诚。徐达、常遇春等不世名将乘胜逐北破北元。更有明朝最大的谜团——永乐夺位、建文失踪的靖难之役。

《明史》[清]张廷玉 等著

《明史》332卷,记载了明朝自建国到灭亡将近三百年的历史,朱元璋的相关主题见于第一部第一章(本纪·太祖)。《明史·太祖本纪》创作于1645年——1739年,作者是张廷玉、冯铨、李建泰、范文程、纪晓岚等,记载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生。

《草根皇帝·朱元璋》当年明月 / 范竞秋 / 今波著

本书主要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的奋斗过程和他建立国家后治理国家的一些事。朱元璋出身贫苦农民,他的思想处处都体现着“以民为本”的精神。他杀地主、杀官吏,却从不乱杀一个平民:他制定各种制度惩治贪官污吏,但更多的则是免税免粮、关心民生疾苦。可以这样说,在惩治贪污腐败这方面,历史上没有谁比朱元璋做得更好。本书的目的是通过揭露历史真实,给大家一定的启发。

《百家讲坛:明太祖朱元璋》商传 著

作者商传出生于明史世家,著名历史学家商鸿逵之子,承担了国家重点项目《中国通史·明代卷》(合著)、《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合著)的主要撰稿及组织工作。2010年百家讲坛邀请商传先生主讲《永乐大帝》,深获好评。2013年,百家讲坛再次邀请主讲《明太祖朱元璋》。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3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