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云南省内的武装斗争也开始迅猛发展起来,共产党也积极争取云南省的重量级人物卢汉。
而在卢汉之前,云南更是有一位极具分量的人,他便是云南王龙云。
当初解放军觉得卢汉能够争取,和龙云也有关系。
其实,卢汉最初的态度也是比较坚定,但后来,因为龙云的关系,他的政治态度也渐渐发生了转变,最终还是倒向了人民的那一边。
在态度改变后的卢汉,曾经接到蒋介石的指令,他一字未改,最终却让手谕变成了废纸。
卢汉
卢汉的重要转变,对云南意义重大在云南的历史上,最出名的“云南王”,非龙云莫属,从龙云过去的各种表现也可以看出,如果他一直主政云南,在云南解放的时候可能会更加顺利一些。
蒋介石自然想到了这一点,他要去排除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因此在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年,龙云几乎是被押送离开昆明,蒋介石将他身上的一切权力全部解除,龙云的故事就此落幕。
这次事件,史称“昆明事变”,以蒋介石大获全胜而告终。
这是国民中央政府和云南地方当局为争夺省内控制权的一次较量,不过蒋介石也知道,就算收拾了龙云,若空降一位高层,那么云南方面肯定会不服气,必然会造成更大的危机。
所以,经过多方考量,从1945年12月1日,卢汉被任命为新一任的云南省主席,不过此时的他和当初的龙云相比已经差了很多,蒋介石也就是为了掩人耳目,导致卢汉成了光杆司令。
作为跟随龙云多年的好兄弟,这次的卢汉也见识到了蒋介石心狠手辣的一面,因此,他决定明哲保身,养精蓄锐,最起码不让自己过得太惨。
可卢汉也是从战场中走出来的,他也有男人的血性,让他当光杆司令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卢汉还是希望能争夺一些自己应有的权力回来,他便向蒋介石提出,自己想要撤销国民党中央指挥,自己弄一个警备司令部。
龙云
蒋介石刚刚解决完龙云的事情,他也同样不想看到卢汉再翻天,于是自然不会同意卢汉的提议,只不过还是妥协让他成立一个云南保安司令部,并由他自己担任司令。
在解放战争的大半段时间里,蒋介石始终都在忙着北部战场的事情,也没太多的精力管控云南,卢汉也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开始不断恢复实力,成功获得了不少部队的控制权。
这个过程中,遥远的东北发生了一件让卢汉记忆犹新的事情:潘朔端起义。
这是国民党军队在东北起义的先河,对整个东北战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当初滇军离开家乡,很多都去了东北,战火早晚都会烧到滇军头上。
果然,1948年10月,曾泽生率领两万多人在长春发动了起义,后来93军又在锦州被一网打尽,当年斗志昂扬从云南走出来的部队,现在已经几近于解体。
曾泽生
在当时,这是卢汉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他两次从西南赶到东北去探望部队,可他发现,如今的部队早已是人心涣散,这也彻底影响了他和蒋介石的关系。
不过他的想法也很简单,只要在乱世中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就已经足够了。
紧接着,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先后拿下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卢汉也意识到,别说当时的滇军了,就连国民党政府都已经站不住脚了,蒋介石在南京被占领以后,把辽阔的西南当成是自己的大后方,卢汉也在摇摆不定。
他依旧希望能够在“安稳中求进步”,不过这种想法注定是徒劳的。
作为老牌将领,卢汉当然有着自己的应变之道,他在背地里一直扩张着资本,即使未来跟谁谈判,最起码要有自己的底牌。
人民解放军的进攻速度,已经彻底超出了卢汉的预期。
此刻的他,甚至想到了一条阴招:去找美国人,希望美军帮助他把云南剥离出来。
可美国政府自然是支持蒋介石的,卢汉过来谈话不够格,便婉言谢绝了卢汉的提议。
另外一边,可能是蒋介石考虑到了卢汉和龙云的关系,他和李宗仁先后来到云南开始建立秘密基地,蒋介石的特务甚至被安排严格监视卢汉的一举一动。
那会蒋介石依旧认为自己还有反扑的可能性,肯定不愿意看到祸起萧墙的场景发生。
局势不断变化,卢汉的心脏也在坐“过山车”,当时龙云已经去了香港,还多次派人联络卢汉,催促他尽早起义,拖的时间越长,对自己越不利。
因此,卢汉最终在龙云的建议下下定了决心,还是顺应大局为好,最起码不留千古骂名。
1949年9月,云南解放已是近在咫尺。
这个时候,云南省内还有一号重要的人物还在帮着蒋介石想办法,他就是沈醉。
在着名小说《红岩》中,里面的大特务“严醉”的原型正是这个沈醉,在解放战争期间,沈醉也确实做过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
沈醉
他一生中的很多时间,都在帮着国民党体制内臭名昭着的军统服务,干了很多绑架、严刑拷打、暗杀等见不得人的勾当,“特务思想”在他那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凡事都要向蒋介石请示。
那个月,军统云南站的站长沈醉给蒋介石发去了一封请示电报,由于云南面临着被解放军冲锋的危险,他这次发电报就是想要请示一下蒋介石,此前抓到的90多个进步人士该如何处置。
当时蒋介石的烦心事也比较多,在接到电报后,也就回了八个字:“情有可原,罪无可逭。”
这八个字中,最难懂的就是这个“逭”字,这个字的意思是“逃跑”,蒋介石在前面加了个“无”字,其实意思已经很明显了:虽然他们做的事情情有可原,可犯下的错误已经跑不掉了。
在《尚书》当中,还有一句话叫:自作孽,不可逭。
结合这些史料来看,蒋介石就是授意让沈醉杀掉这90多个人。
短短八个字,想要90多个人的命,实在是有些残忍了。
结局似乎已经通透了:如果沈醉看到了这八个字,便会火速执行,立即派出刽子手结束到这90多人的性命。
可巧就巧在,当时蒋介石虽然对卢汉怀有戒心,可他依旧在积极争取卢汉,希望他能死心塌地跟着自己,所以并没有把卢汉太当外人,关键是这则电报对于蒋介石来说都不算大事,所以按照正常流程,电报的收发都会经过云南省主席,也就是卢汉。
卢汉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都写了“情有可原”,竟然还想要了别人的命。
他也非常明白,那个沈醉更不是个省油的灯,都别说让他看到电报了,就算让他了解到蒋介石的授意,他都会秘密派人执行任务,甚至能直接跳过自己。
卢汉心里有诸多不爽,可也没办法表现出来。
况且,此时的卢汉已经在龙云的建议下决定伺机发动起义,投靠解放军,这在正式起义之前手上再沾上90多个人的鲜血,对自己也是极为不好的。
不过,蒋介石现在人还在,没办法明目张胆的违背旨意,卢汉也一下犯了难,到底怎么样才能想出一个万全之策。
突然,一个不错的想法出现在他的脑海之中:去找李根源。
李根源
云南藏龙卧虎,这个李根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早期的时候,曾经和着名的蔡锷将军开办过云南讲武堂,还担任过朱德总司令的老师,此前自己有起义想法的时候,便和这位老先生一同探讨过对策,找他去处理这件事,肯定要比自己的办法多。
李根源名不虚传,直接教了卢汉一招当时李根源正给卢汉担任高级顾问,虽说在实际官职上,卢汉要大过李根源,可从私交上,卢汉非常崇拜李根源,李根源在卢汉的心目中还有点“智叟”的感觉。
所以,卢汉赶紧去让手下去把李根源请过来,并给他看了这封电报。
李根源感觉到情况已十分紧迫,不容再拖,如果沈醉迟迟看不到蒋介石的回信,自然会起疑心,若他再次去给蒋介石发电报,那么事情就败露了,蒋介石本就是个多疑的人,卢汉方面接到电报还不动手,那么估计下一个死掉的就是自己。
李根源紧紧盯着这八个字,突然找到了破解的办法,露出了笑容。
卢汉连忙询问,只见李根源老先生在电文上打下了一个“反钩”,这就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只要将前后四字分别倒转,便能留下这90多人的性命。
卢汉听闻,马上意识过来。
原来,若按照最初的“情有可原,罪无可逭”,蒋介石要表达的意思便是,这些人还是有一定的贡献,只不过这次犯下的错误太严重了,建议杀掉。
蒋介石写下前面这四个字,也就是起到一个安慰人心的作用,表达了自己并不是那么残忍,只不过情况已经到这个份上了,没有回旋的余地。
不过,也就是蒋介石这前四个字,给修改电文创造了机会。
前后倒转,就变成了“罪无可逭,情有可原”,意思就有了很大的改变了,意思变成了这些人犯下的错误实在不可饶恕,不过念在他们还是有进步思想和贡献,先放他们一马。
在方法上搞定了以后,卢汉赶紧去让译电员去重新打一张出来,并且交给了沈醉。
沈醉看到以后,以为蒋介石的意思就是不处决这些人,所以他也没办法将这90多个人怎么样,万一杀错了人,自己是承担不起后果的。
八个字前后倒转,卢汉和李根源成功拯救了90多条鲜活的生命。
还好,蒋介石当时公务繁忙,再加上这90多个人对蒋介石来说意义并不大,此时连屁股底下的那点土地都坐不住了,谁还有空去过问杀几个人的事情呢?
因此,这件事就这么被放下了。
3个月后,蒋介石找驻扎在云南的各个军长李弥、余程万、张群等人去面授军机大事,商量接下来的对策,这对于卢汉来说,时机已经是彻底成熟了。
他也开始抓紧时间布置,12月8日,几位军长前脚刚走,12月9日,卢汉便连夜举行了起义,当天22时,卢汉在五华山云南省政府主席办公室宣布:云南起义了,各单位按照原有计划行动。
在云南起义通电发表后的第二天,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便给卢汉发了电报,充分肯定了卢汉的起义行为,这是对西南解放事业有着重大帮助的,也是全国人民希望看到的。
蒋介石听说以后,自然是气得不轻,自己辛辛苦苦解决了龙云,搞定了“昆明起义”,可没想到在4年之后,卢汉又搞出来一个,还直接上升到“云南起义”,并且获得了成功。
他也知道,天下已定,仓皇逃到了台湾省。
1950年3月,云南省也成立了军政委员会,卢汉再度担任了主任的职务,而当年起义的那支部队经过了严格的改编,也加入了解放军的序列。
现在,在昆明档案中,那份决定了90人生死的电报依旧还在,在原文“情有可原,罪无可逭”上有人打上了一个反钩,正是因为这个钩,让这些人都转危为安。
一笔形成的符号,也成为了李根源老先生和卢汉共同完成的千古奇笔。
参考1王承丞. 卢汉:领导云南和平起义[N]. 团结报,2019-12-12(007).
2李毅. 李根源巧改蒋介石密杀令[J]. 文史春秋,2005(01):44-45.
? ? ? ? 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有些词语,前后句顺序颠倒,语法结构虽变了,念起来却不仅通顺,还和前句意思紧密相连,真是“妙不可言”。
? ? ? ?大家都知道的曹操名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人”、“我”两词位置的颠倒,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虽是一语,但曹操的自私冷酷的本性显露无疑。
? ? ? ? 长江沿线的好多地方的人都喜吃辣:“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同样的三个字,虽只是颠倒了顺序,但表现的程度却是不同,生动而准确。
? ? ? 词序的变换不纯是文字游戏,给人饭后把玩,有时有很强的讽喻性,增添生活的幽默,甚至还能救命。
? ? ?旧时有个餐馆堂倌,看见一个阔老进来,满脸笑容迎上前去。阔老问:“有什么可吃的?”堂倌点头哈腰说:“您老,吃什么有什么。”一会儿,进来一个穷酸客也问堂倌:“有什么吃的?”堂倌冷冷地说:“有什么吃什么。”同样六个字,其中“吃”“有”两个字位置互换,意思就完全两样,生动地刻画了这类人物的势利眼。
? ? ?清朝那位当过两广总督,丢了广州给英法联军的叶名琛,兵败之后,在给博朝庭的奏表中,把幕僚写的“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词序轻轻一倒,贬义变成了褒义,一个常败将军摇身而俨然变成了百折不挠的“大英雄”,坏事变成了好事。朝廷不再怪罪,还追加了粮饷,受到了嘉奖。
? ?光绪年间,慈禧七十寿辰时举国都要贴“一人有庆,万寿无疆”的对联。章太愤然命笔写了“今日幸颐和,明日幸海子,几忌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此时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此联只稍微把上联的“有庆”变成“庆有”,把下联的“无疆”变成“疆无”,虽只变换了两个词序,便把太后独饱私囊,百姓膏血全枯,列强铁蹄蹂躏,万里疆域国土沦丧的凄凉全部勾勒出来了。
? ? ?1927年8月,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任教授。秉性耿直的鲁迅先生对不学无术却善于钻营的市教育部长十分看不惯。那个部长对鲁迅的不恭也很不满,但慑于鲁迅先生的学问,他只能在背后嘀咕,说鲁迅先生“目无官长”。一好友告诉鲁迅,鲁迅先生一听,当即托好友传话给那个部长:“此乃‘长官无目’”!鲁迅先生就地取“材”,借用部长原话,巧妙变换语序,反戈一击,是对不学无术的有力嘲讽,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 ? ? 相传在古希腊,有人曾问大学者亚里士多德:“你与多数人的差别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语序的变换使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尊卑高下泾渭分明。
? ? ? 有一次,在教堂内,有一位教士在做礼拜时,忽然熬不住烟瘾,便问他的上司:“我祈祷时可以吸烟吗?”结果遭到了上司的呵斥。另一位教士也发了烟瘾,却换了一种方式问道:“我吸烟时可以祈祷吗?”上司莞尔一笑,答应了他的请求。
? ? ? ?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是大诗人、大书法家,当时许多人都以得到他的片纸只字为荣。有一次他挥毫写了“不可随处小便”六个大字贴在自家院子的一个角落,有人揭了去,经过剪裁、调整,装裱成“小处不可随便”的一帧条幅,原来难登大雅之堂的警示,竟然变成了具有很高内涵的人文关怀。难怪于老看后也惊讶不已,拍案叫绝。
? ? ?云南将解放时,国民党逮捕了近百名爱国人士。正在准备起义的国民党云南省府主席卢汉电报给蒋介石,为被捕者开脱说情,蒋介石回电时只用了八个字:“情有可原,罪无可赦”。卢汉知道蒋介石决心杀掉这批民主人士,急中生智,将电文改成“罪无可赦,情有可原”。词语句子次序变化后的电文让特务头目阅后,以为蒋介石是要镇唬一下民主人士,并不是真要杀人。于是对逮捕的爱国人士没有下毒手,使他们免遭了一场杀身之祸。
? ? ? 汉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只是轻轻地变换了一下语序,却有如此的表现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着实让人称奇。平时若能细心揣摩,会让说话或写作中增色。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2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