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明末的大饥荒该怎么缓解 高产的土豆推广后,还会灭亡吗

宠物故事天地 2023-09-19 20:23:54

所谓民以食为天。在人们心中,吃饱穿暖是评价一个政权的最好标准。在古代,因为农业问题而亡国的政权数不胜数。例如西汉,例如明朝,都是饥荒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在精明党的讨论之中,产生了一种极其有趣的说法:如果大力推广土豆等作物,说不定能够避免覆灭的结局。

这种说法似乎有些道理,毕竟土豆具备耐寒耐旱,生存能力强,适合大规模推广的优点,如果真能够广泛种植,说不定真的能够解决饥荒。

但是,这种说法的人没有注意到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说白了,明朝的灭亡在当时是必然的,它不是单一元素所造成的,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应该是积重难返。

止不住的党争

明末的气候极其糟糕,连年旱涝不定。根据记载,“万历二十四年杭、嘉、湖三府自五月不雨,至七月八月雨如注,狂风交作,经数日夜不息”,“天启四年,镇江六月初五日大寒冷,夜微雪,十一月初八日,大暑,人裸体三日。”

在这种气候下,传统的农业经验压根就无法保证耕种的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开明的官员注意到了这种情况。

例如徐光启,他曾亲自开垦过试验田耕种番薯等作物。在取得成效后,徐光启上疏建议过中枢推广这些作物,但直至明亡都没能等来中枢的反应。

那彼时的明朝中枢在干嘛呢?答案很明显,在党争。党争一词,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明末政治。崇祯时期的党争没有天启年间那么有名,但其内耗力度绝对不弱于天启党争。在结束了同阉党的作战后,东林党又陷入了同浙党的党争。

在这场争斗中,东林党没有拿到他们想要的权利。在这场斗争中,帝师温体仁背靠崇祯,稳稳压制住东林党势力,最终崇祯一朝,他们也只能利用舆论权不断造势,却没有一点办法掌握实际的权力。

那么崇祯知道下面的臣子这样吗?

很明显,他是知道的。崇祯不是天启这样完全的奇葩,他对底下人的举止一清二楚。他热爱看到这种局面的出现,底下人闹得越厉害,他的权力也就越稳固。

这是崇祯的性格所决定的。他性格刚愎自用、疑神疑鬼,从诛杀袁崇焕一事中,更可以看到他的急功近利。

在现在很多人的口中,崇祯简直就是天降神君,只是时势太烂,无力回天。如果崇祯真是个好的君主,他又怎么会在解决饥荒一事上一无所为呢?他虽然勤政,但是全都用在与民夺利以及与士夺权上面了。

因此,彼时的明朝中枢大多是一群自私的聪明人,是一群虫子。一群虫子聚在一起,怎么能治理国家?让他们注意到地方的苦难无疑是天方夜谭,更别说能有所作为了。

乐子人皇帝

除了中枢党争之外,皇权专制也成为了明亡的重要因素。从嘉靖开始,明朝皇帝一个比一个奇葩。他们普遍具有一种特性:对国事没有想法,对利用国事奢侈一把的想法大大的有。他们与其说是成熟的政治人物,不如说是一群乐子人。

这群乐子人深居皇宫,最爱的事情就是专营自己的爱好,同时与民争利。他们破坏的不仅是政府的公信力,同时还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为了营建寝陵,地方政府不得不下令民众开采巨木,破坏了自然体系。

当自然体系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之后,底层的民众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答案是变成难民。

在当地政府无力,中枢无所作为,皇权热衷与民夺利之下,他们不得不离开家乡,放弃世代耕种的土地,被迫成为流民。

说到地方无力,那就得说起另一个问题了:官吏腐败。

治不完的贪腐

明朝是一个典型的重典治国的朝代,官吏俸禄极低。按照朱元璋的逻辑,这些钱够他们平时生活就够了,反正房子国家管,每年赐些财物,让他们偶尔可以享受下生活。老朱我都做到这种份上了,还要干什么呢?

但这只是朱元璋的理想。在实际情况中,整个明朝300年除了海瑞之外,每一个官员都会或多或少弄点灰色收入。

于是,明朝的吏治就这样在众人一次又一次地违规中偏离了原有的方向。同时,由于明朝的“座师”风俗,京官退休回到地方后,一般会和地方官员达成共识为家族牟利。

例如明末着名的书画家董其昌,他在京为官多年,还是太子讲官。在回到地方后,他勾结松江地方官疯狂掠夺民财。

在地方官勾结京官、士绅的情况下,民众不断失去土地,从自耕农变成没有人身自由的佃农。当士绅阶级逐渐形成气候,其效果也与汉末豪强土地兼并别无二样。

于是,人间惨剧在明末反复上演:民众哭穷困,政府窘迫,皇帝一遍又一遍从小金库中拿钱却又无济于事。

救不了的大明

在集合了这么多信息后,我们再来看明末饥荒。总的来说,明末饥荒并不是单纯的天灾所导致的。从建立到灭亡,明朝一共存在了三百年,这是一个封建王朝正常的存续时长。

由于小冰河期的影响,天气状况变得不利于土地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明朝中枢仍然执着于党争之中,地方官员勾结士绅共同榨取人民财富,如何能稳定数万灾民的心?

其实,明朝中期这种情况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以严嵩为代表的严党把持朝政,迫害异己,底层同样民不聊生。如果不是张居正,明朝提前百年灭亡都是有可能的。

试问,这样的局面,哪里是推广一种作物就能够救治的呢?即使推广了红薯、土豆、玉米,百姓去哪里找属于自己的土地耕种?即使种出了粮食,又怎么能保证这些粮食能够让百姓吃上呢?

说白了,在积重难返下,几种作物是救不了一个已经完全堕落的封建王朝的。即使天启、崇祯推广番薯等,最后也只能落下个“明穗宗”的称号。

时间重回明末崇祯时期。此时,饥荒遍及全国,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

在这样的人间地狱里,李自成、张献忠揭竿起义,斗争从陕西遍及湖广。女真人举族皆出,在广阔的东北大地上抢掠夺食。

明朝连年三饷加派,却只能养出几十万对危难局势隔岸观火的关宁军。军头、土匪、起义军在中原大地上厮杀不停。

1644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打进皇城,崇祯无奈吊死老歪脖子树上。令无数人心驰神往的大明,就这样在一层一层的困境中,亡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1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