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包青天以敢进谏受皇帝青睐,宋仁宗:立谁为太子 包拯:我没儿子

大藏品 2023-09-19 20:00:18

皇帝无后

不知道为什么,宋仁宗一直没有儿子,他曾经有过的三个儿子,也都“全军覆没”了。

宋仁宗的三个儿子中,长子赵昉,出生即逝;次子赵昕,活到五岁,夭折了。

连续失去两个儿子后,老三出生时,宋仁宗对这个孩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取名叫赵曦,希望他像早上升起的太阳一样,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结果,事与愿违,这个孩子仅仅活了两岁就不幸夭折了!

好在赵曦病逝时,宋仁宗才34岁,正值春秋鼎盛之时,还能再生。所以对于储君的问题,大臣们没有太担心,皇帝本人也很有自信。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管是大臣还是皇帝,皆发现——事情不妙矣。

这么多年了,皇帝一直生公主,却没有生过一个男孩子!

当时,为了能够生出孩子,宋仁宗除了跟最心爱的张贵妃“夜夜笙歌”外,还另外准备了十个嫔妃,号称“十阁”。

除了这些女人,宋仁宗也到处猎奇,为此,皇帝专门准备了数十个龙凤绣抱肚,作为临幸后的礼物。

除了雨露均沾、开枝散叶,宋仁宗也没忘了“后续”工作。宋仁宗下令,命内侍省(负责宫廷事务的机构)修建一座潜龙宫,专等皇子降生。

虽然皇帝很虔诚,干活也很积极,但上天就是这样地不讲道理。

史料记载,宋仁宗得了十几个女儿,却一个儿子没见着。眼看那座潜龙宫成了一座多余的宫殿,皇帝内心的酸楚感受可想而知。

皇帝心里难受,大臣们心里也不好受。如今,皇帝无后,这个国家没有继承人。一个公司要是没有继承人,大不了海选一个董事长。一个国家要是没有继承人,那还不天下大乱呀。万一哪天皇帝驾崩了,这让大臣们怎么办?

要知道,这句话绝非危言耸听,因为从“至和”时期(宋仁宗第八个年号,一共九个)起,皇帝不豫的次数就越来越多,身体也越来越差了。

咱们前面讲过,所谓的“不豫”,就是“不亦游也”——皇帝重病缠身,没法上班了。

这个词是皇帝专用的,就跟皇帝出生叫诞育,皇帝死了叫驾崩一样,咱们寻常老百姓不能用,谁用谁就得死。

这里多说一句,北宋的皇帝,除了亡国之君宋徽宗(他身体是真好),基本上都有毛病。太祖英年早逝,太宗死于箭伤,剩下的皇帝,有一个算一个,身体都不好,都出现过不豫的现象,还有好几个都是短命鬼(如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

对于这种现象,史学家给出的原因是——房事不节制,生活奢靡;为了长生不老或其他目的,经常服用一些稀奇古怪的药物。这种情况下,要是皇帝不出现不豫的现象,那才叫见了鬼。

当时,宋仁宗每次不豫都特别吓人,不是昏迷不醒就是胡说八道,甚至陷入一种疯癫的状态。

宋仁宗最严重的一次不豫,发生在至和二年(1055年)正月。

其实,如果从病症上看,皇帝的那次不豫,不是特别厉害;但是,如果从时间上看,皇帝的那次不豫,就极其严重了。

因为,皇帝不豫的时间,正好是在新年晚会时。当时,各国的使臣都在,这要是没掩饰好,让各国使臣看见了皇帝疯癫的模样,可就丢大人了!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皇帝发病时,他正在紫宸殿宴请辽国使臣。当时,双方按照宾主关系落座后,宰相文彦博手捧一杯酒,来到皇帝的金銮宝座下,给皇帝祝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按照礼仪,皇帝应该让文彦博平身,赏赐礼物,结果,皇帝啥也没干,只是呆呆地望着他,说了这么一句无厘头的话:“宰相,你今天不高兴吗?”

一听这话,文彦博当时就蒙了,心想这都哪跟哪呀!皇帝怎么冒出这么一句话。

一脸疑惑的文彦博抬头看了一眼皇帝,坏了,宋仁宗额头冷汗直流,全身颤抖不已,眼睛白的多黑的少,皇帝这是生病了呀!

皇帝生病了,理应宣太医诊治,但问题是,现在是宴会期间,各国使臣都在,宋辽刚刚修复了关系,这要是让敌国看见皇帝有病,恐心生歹念、再造事端。为了不动声色地解决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文彦博啥也没说,就这么偷偷摸摸地退下去了。

历史上的这个文彦博,可是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的四朝元老,出将入相五十年之久,他还是包拯的亲家、司马光的好友。

这样一个常青树级别的宰相,自然有两把刷子,更何况,文彦博还是宋朝公认的最聪明的“两个孩子”之一(宋朝有两大公认的聪明孩子,一个是司马光,成名作是砸缸;另一个就是文彦博,成名作是灌水取球),他自然能够解决这道难题。

回到自己的座位后,文彦博想了一下,立刻站起身来,对着乐队大喊道:“今天乃国家喜庆之日,你们没吃饭吗?声音小得像蚊子,给我大声点!”

宰相发话了,谁敢不从?乐队立刻使劲演奏,鼓乐吹得震天响,各种乐器一起上。

文彦博听了以后,还是不满意,他继续大骂道:“这么点声音,干什么吃的,给我再大声点!”

这一下子,乐队彻底疯了,他们使出吃奶的力气,玩命地演奏了。最终,一个细声慢语的江南曲调,愣是演奏得像出征的军鼓一般,文彦博这才满意。

文彦博满意了,其他大臣都蒙了:“什么情况?宰相疯了不成?这么大的声音,以为这是重金属摇滚吗?”

宋朝大臣蒙了,辽国使臣倒不以为然,人家本来就生活在草原之上,听惯了各种金戈铁马的音乐,细声细语的音乐他们还受不了呢。所以,对于这种喧杂的音乐,辽国使臣倒没听出什么,还以为这是大宋王朝的一种礼仪呢。

其实,真正知道文彦博这么干的人,只有皇帝身边的几个太监和极少数的大臣,这些人清楚地知道,文彦博这样干,就是要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并提高嗓音,以掩盖皇帝的胡言乱语。

当时,因为不豫,皇帝已经语无伦次、胡言乱语了数句话了,只因为这里的乐声太大,其他人没有听见,才成功掩盖了过去。

后来,喝了一会儿酒后,文彦博见时间已经可以了,就让太监搀扶皇帝回宫了。

皇帝退席了,契丹使者得问一下。文彦博赶紧解释道:“各位,不好意思,我主昨天晚上饮酒过多,现在不胜酒力,暂时回宫了。咱们这个宴会继续,由本大臣奉陪,代授国书。”

听完文彦博的解释后,契丹使者不明真相,就被对付过去了。文彦博完成了一切仪式,总算没让宋仁宗出丑。

史料记载,宋仁宗这一病,竟然整整病了一个月。直到二月初,宋仁宗才缓过劲儿来,重新上朝。

虽然皇帝能上朝了,但群臣都看出来,皇帝的精气神差多了,寡言少语,有的时候甚至呆若木鸡了。群臣有事禀告,宋仁宗也是能少说一句,就少说一句,能点头同意,就绝不开口了。

看见皇帝如此表现后,群臣彻底明白了一个道理:看来东宫空虚一事,必须赶快解决了,万一皇帝出事了,可就天下大乱了。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册立太子

自古以来,册立太子都是国家一等一的大事,臣子要是没有“金刚钻”,趁早别揽这个瓷器活。

毕竟,册立谁是皇位的继承人,那是皇帝自己的事情,你个小小的臣子,竟然敢越俎代庖,建议下一任储君,这是要满门抄斩的节奏呀!

此外,后宫的水太深了,历朝历代,太子都是多股势力殊死肉搏后的产物。一个普通的官员,在不知道这潭水多深的情况下,都避之不及,要不然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最终,宋仁宗这个皇帝的状况也决定了,臣子不能轻易提立太子的事情。因为,虽然皇帝已到暮年,但皇帝自认为良好,他还认为自己能够生育。这个时候,你提出继承人的问题,不就是变相诅咒皇帝没有后嗣吗?到时候一个大不敬的罪名……

综上所述,劝慰皇帝册立太子这个任务,难度真不是一般高。

当时,为了让皇帝册立太子,一个叫范镇的大臣上奏朝廷,希望皇帝在亲戚中选择一人立为太子,解决储君的问题。

对于范镇的请求,皇帝的表现就四个字——不搭理你。

本来就是。宋仁宗再仁慈,他也有自己的私心。这万年的江山社稷,怎么能够传给外人呢?侄子再亲,也不如自己的亲儿子。

就这样,范镇吃了一个闭门羹,灰溜溜地跑了。范镇撤退后,司马光则接过了他的衣钵,继续上疏,请求册立太子了。

不愧是耍笔杆子的人,司马光的上书内容就委婉、高明得多。

司马光的上书内容,自始至终就以一个“孝”字做文章,说天下百姓都讲究这个“孝”字,庶民之孝是讲究侍奉父母,天子之孝则是让江山社稷永固。因此,皇帝只有册立太子,才能表达自己的孝心……

当然了,不管司马光说得多么地天花乱坠,皇帝还是那四个字——不搭理你。

司马光退却后,欧阳修等人也先后上疏,请求册立太子。结果,宋仁宗都挡了回去。

经过了这么几轮试探后,群臣都退缩了,毕竟立太子事关重大,很容易惹祸上身。即使是欧阳修这样的“钢铁战士”,也选择徘徊观望了。

当时,要想打破这个困局,也只能是不怕死的官员谏言了。

包拯,就是那个不怕死的官员。

《宋史》记载,包拯面见宋仁宗后,直言不讳道:“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

听了包拯的话后,宋仁宗立刻阴着脸,看着他。

看着皇帝那张想杀人的脸,包拯临危不惧,继续问道:“夫万物皆有根本,而太子者,天下根本也。根本不立,祸孰大焉!”

这一下子,皇帝忍不了了,道:“卿欲谁立?”

但凡是一个明白事理的大臣,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要是一个胆子小的大臣,就凭这么一句话,估计就能吓尿了。然而,包拯岂能被吓唬住,他继续谏言,并说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臣不才备位,乞预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老臣不才,蒙陛下的提拔,才能坐上这个位置。今天,老臣之所以乞求皇帝册立太子,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别无所求。皇帝问老臣想立谁当太子,不就是在怀疑老臣吗?说来不怕皇帝耻笑,老臣都快七十了,至今还没有儿子(有一个私生子,但包拯还不知道),我立谁当太子,跟我的后人没有什么关系。老臣的这一片忠心,还望陛下明察。”

一听这话,宋仁宗笑了,心想包拯这个人,跟自己真是同病相怜呀。他满头白发了,至今也没有一个儿子。而且,自己才五十多岁,还有机会,但包拯已经六十多了,一点机会也没有了,他比我还……

最终,在包拯的劝慰下,宋仁宗高兴地说:“徐当议之。”也就是说:这件事情,我会慢慢考虑的。

就这样,在与群臣的商量中,第二年,也就是嘉佑七年(1062年)八月,宋仁宗终于颁布了诏书,“帝悉召宗室入宫,谕以立皇子之意” 。

至此,储君之事圆满结束。

可惜的是,在这一年的五月,包拯病逝了,他没有看见册立太子的这一幕。

史料记载,嘉佑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处理政务时突然病倒了,虽然宋仁宗下令全力抢救,但仍没有挽回这位老臣的性命。

包拯生病仅仅十余天就与世长辞了,享年64岁。

至此,宋朝着名的一位大臣,生命就此落幕。

包拯病逝的消息传到皇宫后,宋仁宗大惊,他立刻下令放假一天,亲自率领文武百官来包府吊唁,加封包拯礼部尚书,并追赐他“孝肃”谥号。从此以后,百姓便称包拯为“包孝肃公”了。

包拯去世的消息传到民间后,更是天下震惊,全城哀悼,史称: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到。

有些人活着,但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但还活着。包拯的一生,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对包拯的一生,做一个盖棺论定吧:综观包拯的一生,虽然他干过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也干过糗事,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身上那些诸如忠孝两全、爱民爱国、反贪倡廉、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以民为本、宽民利国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些精神,也必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中规中矩的话结束了,再来点“叛逆”的评语吧——得亏包拯生活的时代,是号称文人天堂的宋朝。要不然,以他那个爱告状的习惯和那个敢喷皇帝口水的壮举,早就被千刀万剐无数回了。不得不说,生活在宋朝的文人们,真是滋润。宋朝,不愧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最重视文人的时代。只有宋朝,才能成就包拯这样的千古名臣;而包拯这样的千古名臣,也会让宋朝更加璀璨辉煌,让人无限向往。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里……”此言不虚。

然而,大家想过没有,根据相对论——宋朝是文人的天堂,那么相应地,也该是部分人的地狱。

那些入地狱的人,就是宋朝的武人们。

如果可以选择,但凡武人,都不会选择活在宋朝。因为,宋朝是一个最最鄙视武人的时代,是“武人的地狱”。

在这个地狱生活,武人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不得好死。

现在,我就用宋朝着名武将的故事,来验证这个说法。

这个宋朝最着名武将,叫作——狄青。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1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