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城市》出版于1972年,是卡尔维诺后期带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幻想作品中的经典代表。本书以马可波罗给忽必烈大汗报告的口吻写成,共分9章,11组,共55座城,每章均以马克和大汗之间发生的事情开头和结尾。
书中引用一个溷杂了史实(忽必烈)和小说(《马可波罗游记》)的典故,其实正好点明了卡尔维诺跨越虚实分界,允许读者多重解读、多所思辨的用意。
《看不见的城市》最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它建筑般的结构和几何图像的美。小说由两大部分交替构成,其一是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之间的对话,在文中以斜体字印刷;其二是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描述他旅途中所经城市。
选择马可波罗的故事做为讲述城市的布景,有什么意蕴呢?除了意大利威尼斯这个永恒的隐喻之城外,马可波罗这个角色做为一个沟通东西方的旅行家,做为一个说故事者,他是一个漂移的论述编造者:他不仅仅是在时空旅行,也在他的心灵中旅行,漂移的位置,正对应了漂移多变的论述。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每个概念和每个标准都有两重性,概念与主题「相互交替,相互交织」,正如城市里蜿蜒曲折的街道,城市间笔直宽阔的乡道,一条街引你走上引一条街,一条大路让你从一座城市走向另一座城市。小说的繁复性,以及因繁复所展现出的空间性,进而构成的对城市形象的模仿,还不止是限于表面形式上。如果再继续深挖就会发现,《看不见的城市》在章节主题的指涉上,也潜藏着相互交织的线索,每一条线索都是向外延伸出去的路,拓展小说创造的空间,提供更丰富的阅读可能性。
但是,观览《看不见的城市》,令我们感动的不是马可波罗的博闻或奇异经历,而是他在拜访和讲述不同的城市时,一惯不变的仔细用心和人文关怀。人道主义或许会让我们无法冷酷地分析社会的现实,找出战斗的最佳位置,而沉陷在浪漫的幻想或情绪之中,但是这种幻想和感情,却是支持我们不畏挫败、继续前行的动力。
《看不见的城市》([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s/1GegNXPU-I9A2WakgK5zLuQ
提取码:w1bf ? ?书名:看不见的城市
作者:[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张密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4
页数:182
内容简介:
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 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认为他“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出来的一个梦想。”
作者简介:
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于198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提名,却因于当年猝然去世而与该奖失之交臂。但其人其作早已在意大利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
卡尔维诺从事文学创作40年,一直尝试着用各种手法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和心灵。他的作品融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于一身,以丰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构造超乎想像的、富有浓厚童话意味的故事,深为当代作家推崇,并给他们带来深刻影响。《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命运交叉的城堡》、《帕洛马尔》等达到惊人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意大利童话》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意大利民间口头故事的原貌,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兼具,是再现意大利“民族记忆”之深厚积淀的不可多得的作品。《美国讲稿》是卡尔维诺对自己近40年小说创作实践的丰富经验进行的系统回顾和理论上的总结与阐发。他的作品以特有的方式反映了时代,更超越了时代。
“掌控故事的不是声音,而是耳朵。”
——卡尔维诺
我一直认为,对一件事物的理解,没有任何人会是一样的;当我讲述一个故事时,故事实际已由最初滋生出若干版本,数量取决于听故事的脑袋有多少个。写下这些文字,只是想记录下某时某刻我对《看不见的城市》这本最喜爱的书籍的一些的理解。
一
故事由一场对话开始,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向鞑靼君王忽必烈汗讲述他旅途中走访过的城市,由此引发他们之间的种种思考与辩论。
马可共讲述了55座城市,卡尔维诺将这些城市固定在11个系列里,每个系列5个片段,这些片段被重新组合,进由不同系列的片段构成并且有着某种普遍气氛的章节里,呈现一种网状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每个片段既是独立的,使我们有机会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又相互连结,层层递进,直至马可与忽必烈之间的最后一场对话。恰是这种巧妙的安排,使读者得以更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同时融入自己的思考;在网状结构中,你可以从某一点出发,尝试着走不同路线,得到不同结果的答案。除了顺序阅读,我曾尝试着独立地阅读某一座城市,并写下对这座城市的思考;亦曾尝试着略去对55座城市描述的篇幅,只读马可与忽必烈之间的对话,并从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而在我以手抄的方式阅读这本书时,那种慢节奏更接近于马可.波罗每晚的讲述,城市的形象总于不经意间浮于脑海,跃于纸上。
? 我试图打乱这些顺序,改变故事结构,注入自己的理解。
二
人类的欲望是无穷尽的,并无时不在变化,伴随着各种美好的、丑恶的、理性的、怪诞的、严肃的、轻佻的、公正的、非公正的欲望……
城市正是这种欲望的产物。处于城市之中的人们,却很容易忽略掉这一事实,亦如建造佐贝伊德的人们。人们随着梦境来到这座城市,以梦境的作为营建城市的蓝图,最终却连梦也忘记了,想不通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其实,无论是苔斯皮、阿尔米拉、莱奥,还是马洛奇亚……都是由欲望构成的。有时候,连城市中的神也是如此,比如居住在伊萨乌拉、莱安德拉城的神。
更多时候,城市充当的是欲望交换的场所,这里可以贩卖任何物品,甚至是灵魂。
由欲望交织而成的蓝图指导着城市的营建、运作,也指导着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日常起居。这样的城市常常会出现各种怪诞的事物,有些人们早就习以为常(埃乌多西亚城),有些人们正奋力反抗(特奥躲拉城),有的城市不断建设永不停工(泰克拉城),但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蓝图的合理性,即便身为城市主体的居民们的利益也要让位于毫无意义的蓝图。
城市总是按照某种意图改变,比如在埃乌多西亚,你就分不清城市是意图还是意图是城市。最终,城市像一出经久不变的戏剧,居民只是这部世代演出的剧中的一个演员而已(埃乌特洛比亚、梅拉尼亚城)。甚至,这种欲望还会由生者的城市传导到死者的城市;反过来,死者的城市又影响着生者(埃乌萨皮亚、劳多米亚城)。
三
人们喜欢给城市贴上形形色色的标签。久而久之,城市便只是她所对应着的标签。
贴着标签的城市和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完全是两码事,或许她们还都叫一个名字,只是你在讲述其中一座时,另一座就会消失,比如阿格劳拉城。为了迎合人们的记忆,城市将身上的标签不断放大,却迷失了自己(左拉城)。
标签容易造成假象,使得丑陋的事实被围裹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比如奥维利亚城。虚假永远不在于(描述事物的)词语,而在于事物自身。
在描述城市的时候,符号充当一种语言介质,但没有一种语言是绝对不骗人的。这与上面说的并不矛盾。
每座城市名字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只是她们越来越越难以辨认了。她们的形态趋于类同(安德里亚、达特鲁德城),有时候,甚至还让人分不清界限(潘特熙莱雅城);而有些城市经历过发展,现在已与过去完全分离,只剩最初的名字还一直延续着。
我常常在想,人是不是也一样贴着许多标签?一样将过去跟现在分离?
四
城市的形态取决于你所看到的,但无法说清楚真不真实(珍如德城)。
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座城市结果也可以是截然不同的,比如沙漠中和海上的商队看苔斯皮。
看待的目光往往会融入看待者的渴望,这种渴望同样是不真实,虚幻的,正如人们对皮拉的渴望。
城市的形态还与你所停留的时间有关。比如在菲利德,当你只能在这里停留一小会,你会赞叹这座城市以及羡慕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反之,当你真正停留下来,城市很快就会褪色,直至先前种种美好幻像的破灭。
五
很多事物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空间。
在莱奥,垃圾堆围裹着的城市里,人的空间在不断萎缩;
在劳多米亚,死者与未生者将生者的城市不断挤压;
在普罗科比亚,不断涌入的新居民正吞噬着旧居民原本就小得不能再小的空间;
在特奥朵拉,人们只能通过不断“战争”来消灭威胁的对象,但总有新威胁诞生……
人们并不是完全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存在,他们只是或多或少的相信,灾难不会在自己身上发生。就像玩击鼓传花游戏的人不相信鼓声停止的时刻花会落在自己手上。马可向忽必烈汗说:“帝国染上了疾病,并且还在努力使自己习惯于自身的伤口,而这是更糟糕的事。我探察的目的在于:搜寻尚可依稀见到幸福换来的踪迹,测量它缺失的程度。如果你想知道周围有多么黑暗,你就得留意远处的微弱光线。“
六
其实,并不存在完全不幸的城市。
更多时候,不幸与快乐是相互交结,相互存在的(莱萨城)。
马可说:“城市犹如梦境:所有可以想象到的都能够梦到,诞生,即使最离奇的梦境也是一副画谜,其中隐含着欲望,或者是其反面——畏惧。城市就像梦境,是希望与畏惧建成的,尽管她的故事线索是隐含的,组合规律是荒谬的,透视感是骗人的,并且每件事物中都隐藏着另一件。”
在马可所讲述的55座城市中,我们可以从她们身上或多或少的看到自己所处的城市的某些影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的城市只是某一城市在形式上的变化而已。为了区分其他城市的特点,马可选择了从威尼斯从发,他所讲述的城市,实际只是这座隐于其后的城市形式上的变化。
马可说:“人在旅行时会发现城市的差异正在消失,每座城市都与其他城市相像,它们彼此调换形态、秩序和距离。”而“形式的清单是永无穷尽的:只要每种形式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一座城市,新的城市就会不断产生。一旦各种形式穷尽了它们的变化,城市的末日就开始了。”
说到底,一切事物的本质最终都将趋向“虚无”。正如可汗思考于他所沉浸的棋局,输赢究竟是为什么?
七
有段时间特别抑郁,觉得世界太过逼仄,充斥着同一种自己所不喜欢的价值观。
后来看到那段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事的话,我知道再不该抑郁了。
与所有非地狱的你们共勉:
“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形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0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