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李竞恒】
朱熹的说法,其实能得到考古资料的印证,如殷墟花园庄54号墓的墓主,是一个商代贵族,他的脚掌骨前部有明显因长期跪姿形成的痕迹,俗称“跪踞面”,只有长期席地而跪坐的姿势,才会在脚掌骨上形成这种痕迹。《后汉书·向栩传》“向栩坐板,坐积久,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跪坐久了在木地板上留下了膝盖和脚指的痕迹。《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记载他“常坐一木榻上,积五十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皆穿”,膝盖跪坐得把老木榻都坐穿了。
河南密县打虎亭二号汉墓壁画中的宴饮场景(资料图)
当时的人们,日常确实习惯跪坐,跪在当时没有什么尊卑的含义,就是一种坐姿,跪拜的礼仪部分实际上就是拜,而不是跪。
朱熹指出“跪坐,故两手下为拜。‘拜’字从两手下。古者初冠,母子相拜;妇初见舅姑,舅姑答拜;不特君臣相答拜也”。就是说,跪坐着把两只手放下来到席子上,就是跪拜。跪拜礼的精神,首先是双方人格的对等和尊重。在先秦古礼中,年轻人行冠礼会和参与自己仪式的母亲互相跪拜,新媳妇会和自己的公婆互相跪拜,君臣之间也坐在席子上互相跪拜,这和很多人想象中的跪拜是“奴性”的表现,截然不同。
当然,对于君臣互相跪拜的情况,臣拜君容易理解,君就算礼貌性地答拜臣,是不是只是象征性地表示一下就行了,不必像臣跪拜君那么标准?对此,朱熹的学生安卿就有疑问:
朱熹对此的记忆发生了一点偏差,其实不是晋元帝拜王导,据《晋书·王导传》、《晋书·荀弈传》记载,是元帝的孙子晋成帝拜王导。不过晋元帝和王导之间的法帖,都用朋友平辈之间的“顿首”一词,也是互相跪拜的意思。
朱熹要表达的信息很清楚,古代君臣之间互相跪拜,并不是什么“奴性”的体现,恰恰相反,这体现了君臣之间人格的对等。
朱熹的学生林夔孙又疑惑,说“虞礼,子为尸,父拜之”,即祭祀时儿子扮演自己爷爷,担任爷爷的“尸”这个角色,他父亲却要拜儿子,这让人感到费解。朱熹回答说:
“古人大抵如此,如子冠,母先拜之,子却答拜,而今这处都行不得。看来古人上下之际虽是严,而情意甚相通,如‘禹拜昌言'、‘王拜手稽首'之类。到汉以来,皇帝见丞相,在坐为起,在舆为下。赞者曰:皇帝为丞相起!尚有这意思。”
所以这再次证明,跪拜礼和“奴性”无关,它的落脚点是共同体内真实情感的安放。
臣向坐在椅子上的君主跪拜,最早出现在金国,《金史·高汝砺传》记载“元光元年四月,汝砺跪奏事”,即跪在地上向坐在椅子上的君主汇报工作,这一鲜明对比,正好符合当时金元时期比较重视主奴关系的文化氛围。
明、清继承了这个趋势,发展到清朝甚至演化出对皇帝的“三跪九叩”,而自称“奴才”甚至成为一种特权,至此跪拜礼彻底和“奴性”联系在了一起。但需要正本清源的是,古礼中跪拜礼本身的精神,恰恰是追求的是人格对等,只是后来发生了扭曲。
清宫剧中常见的叩首场景
朱熹根据先秦古礼的精神制作了《朱子家礼》,其中对于跪拜也有规定,如“凡拜,男子再拜,则妇人四拜,谓之侠拜。其男女相答拜亦然”,即规定了男女之间互相跪拜,表达对于对方人格尊重之意。在冠礼方面,“冠者北向拜父母,父母为之起。同居有尊者,则父母以冠者诣其室拜之,尊长为之起。还就东西序,每列再拜应答,拜者答拜。”即行冠礼的年轻人跪拜父母,父母则起立答礼,类似汉代皇帝为丞相起立的礼仪。类似的,对于同居的长辈尊者,行冠礼的年轻人对其进行跪拜,尊长也起立还礼。
宋代以降,随着金元时期庙堂之上跪拜礼的扭曲化,与之相对的则是,民间在践行跪拜礼中还保留着比较多对等性的答拜之类的内容。尤其是如果严格执行朱子家礼,就绝不会出现一个人高坐在椅子上,一方向他不停跪地磕头的这种画面。现在一些“国学大师”搞的拜师礼,高坐受拜而无惭色,与其说是在“弘扬传统文化”,不如说是在恶搞传统文化。
朝鲜李朝表彰《朱子家礼》,将其作为全社会的礼仪典范,除了李退溪、宋时烈等大量儒者研究着作之外,还致力于向全社会的推广,出现了很多向面妇女、儿童的家礼类通俗读本,如宗英鸾、寿文叟的《丧礼谚解》就是为不懂汉字的朝鲜平民写的,用朝鲜本土谚文书写,通俗易懂,受到社会上的欢迎。类似的还有申湜《家礼谚解》,针对的读者也是“穷村细民”和“僻氓蒙学”。
在祭祀礼方面,也发展了跪拜礼的精神,如《朴正字遗稿》中规定,“宗子宗妇为其子孙行也,独先众北向拜,众皆东西相向,拱立以俟尊长起揖于堂上,以答宗子宗妇之拜。既揖,就坐。宗子宗妇乃相向分立于东西男女拜位之外。于是众皆就位拜如仪。”尊长对宗子宗妇的跪拜,答以起揖之礼,这也是朱子家礼的精神。
《大奥》剧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8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