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端平入洛为起点,宋蒙战争爆发,不过在随后四十五年时间里,宋蒙其实就是在相互比烂,结果南宋还是烂一点,所以蒙古赢了。
大家都知道,蒙古是在金国灭亡之后开始入侵南宋的,有很多人就说南宋不救援金国是南宋灭亡的开始,这其实是不公允的。
事实上,金国才是宋金联合抗蒙的主导者,但是这件事做得太晚了。甚至在金国皇帝被蒙军打得无路可去的时候,金哀宗甚至想攻击宋朝,从而进入蜀地避难,结果金军被孟珙给击败了。
南宋灭亡的伏笔其实是在第二次宋金和议时埋下的,南宋割让淮河以北所有土地,自此彻底变成一个偏安政权,无力再与北方政权相抗衡,这才是南宋灭亡的祸根。
不救援金国其实不是南宋的错,金国自己早就烂透了,还一直瞧不上南宋,到蒙古大军占领了金国绝大部分国土,从首都逃跑的金国皇帝这才想起宋金联合抗蒙,这不是闹着玩儿呢嘛,宋朝还有必要联合金国吗,完全没有意义啊。
南宋从一开始就知道蒙古的威胁比金国要大,但是南宋确实没办法,金国早就被蒙古人盯上了,这也是成吉思汗死前留下遗诏要消灭的国家。但是金国还装硬气,金哀宗誓与蒙古顽抗到底,到走投无路的时候才想起联合南宋,所以它的灭亡是迟早的事情。
为了解决蒙古人的威胁,南宋是有自己想法的,但是结果不怎么好,而且还引发了第一次宋蒙之间的全面战争。
金国灭亡之后,蒙古帝国的势力得到进一步扩大,不过那时候蒙古人很忙,西征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蒙古人的战火走出亚洲燃烧到欧洲,蒙古人对外扩张的步伐确实是有点大,因此牵扯了兵力和战争资源。
而且那时候金国的土地还没有完全被蒙古消化,金人和宋人都不怎么服气,大大小小的反抗活动时不时在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蒙古贸然入侵南宋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而等到金国旧地完全被消化了,时机才算是成熟了。
所以,为了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蒙古将军队撤出河南,一是需要修整,二是避免南宋这个塑料盟友神经太过敏,毕竟蒙古军对如果长期驻扎在河南,南宋皇帝也不安心啊。
蒙古人有意示好,但南宋却觉得可疑趁蒙古大军不在河南,趁机收复三京,进而收复整个中原。
因为宋理宗认为,只要收复了中原,让自己的实力变得更加强大,才有足够的资本抵御蒙古人。宋理宗的想法其实没啥大毛病,但是他太高估自己的实力了,也太小看蒙古的报复心了。
1234年,宋理宗任命赵葵为统帅,全子才为先锋,出兵河南。
战事一开始其实很顺利,宋军很快就收复了东京开封和西京洛阳。但是南宋军后来贻误战机,又中了蒙古人的埋伏,再加上粮草跟不上,所以最终以惨败收场,端平入洛以失败而告终。
蒙古人原本不打算这么快就攻打南宋的,但是南宋这么不老实,居然主动打自己,蒙古就有点坐不住了,于是以端平入洛为借口,于1235年发兵攻打南宋,宋蒙(元)战争正式爆发。
所以说,宋蒙战争的爆发虽然是迟早的事情,其实是南宋资质作,在自身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主动招惹蒙古人,这无疑是不太明智的。
从1235年到1241年是宋蒙战争的第一阶段,双方大战十几场,不过这一阶段的只能说双方打了个平手,蒙古稍微因为是甚至还占点下风。
从1235年开始,蒙古人用数十万大军,东至淮河西至巴蜀这漫长的战线上,全面发起了入侵南宋的战争。
南宋知道事情坏了,于是发起战争全国总动员,但最后效果还不错,在六年的时间里双方发生了数次大战,南宋最后还真就顶住了蒙古的进攻。因为双方损失都很惨重,所以都很默契地暂时罢兵了。
在这六年时间里,倒不是蒙古人不够强,而是南宋生存的意志很坚定。宋理宗虽然在端平入洛失败之后就变得意志消沉,只是沉迷于声色犬马,不怎么处理朝政,但是好在南宋还有许多大将,比如说曹友闻,王坚,孟珙和余阶等人。
因为这些将领的存在,南宋百姓们群情激奋,他们纷纷拿出实际行动来支持国家抗击蒙古人,所以蒙古虽然屡次南下攻宋,但最后都无功而返。
而蒙古在第一阶段战争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战争的战略不清晰,对南宋地理特征信息的掌握稍显不足,大军兵力不足且分散,而且轻视了南宋的实力。再加上蒙古西征带走了大量兵力和资源,所以蒙军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其实并不是最强状态。
从1241年宋蒙战争第一阶段到1256年宋蒙战争第二阶段开的这段时间内,南宋和蒙古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南宋这边,王坚,孟珙和余阶等众多名将相继去世,朝廷对武将的猜忌也日益严重,除了章梦飞等少数几个人证明过自己能力的将领之外,南宋没有太多人可用。
蒙古这边,窝阔台虽然死了,但蒙古也基本上结束了西征,继任的蒙哥汗开始将战略重心放在东亚。
在这段时间里,南宋虽然也在积极为战争做准备,但是以贾似道,丁道全和马天骥为首的奸臣们开始祸乱南宋朝廷,而那些有识之士则被宋理宗无情打压;国家的钱财被贵族们肆意挥霍掉,而军中许多将士无法领到军饷,很多时候连军饷也成为问题。
与此同时,蒙哥汗则总结了第一阶段战争的失败经验,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除了在北方金国旧地拉拢大地主以得到他们的支持之外,还广泛吸纳北方少数民族人员加入蒙古军队,实力因此得到了加强。
宋蒙战争的第二阶段只进行了二年,因为蒙哥汗钓鱼城之战中意外死亡而结束,期间发生的大战有鄂州之战和钓鱼城之战,双方的损失都很大,但是总体而言不分胜负,南宋勉强维持着不败的局面,不过此时南宋开始占下风。
1256年,蒙哥汗在收拾了大理国之后,对南宋侧后方的包围完成。1258年,蒙哥汗率领大军全面攻宋,但不幸的是,他在钓鱼城下死于南宋军队的飞石。
后来,远在鄂州战场的忽必烈为了争夺汗位,答应了贾似道割地求和的请求,然后跑到燕京开库里台大会,抢先一步成为蒙古帝国大汗,宋蒙战争第二阶段因此结束。
其实这一时期的蒙古政权并不稳定,因为阿里不哥也被其他蒙古贵族推举为大汗,他与忽必烈展开了长达四年的内战,蒙古内部开始走向分裂,四大汗国随后相继成立,这极大影响了蒙古帝国的整体实力。
蒙古的政权不稳固,但是南宋这边也好不到哪里去。宋理宗因为年老无子,于是立弟弟的儿子赵禥为太子。赵禥的母亲在怀他的时候,因为喝过堕胎药,所以他其实存在先天不足,其智商低于正常水平。宋理宗死后,赵禥登基为帝,但他并不懂得朝政,反而整天声色犬马,因为尤其喜欢斗蛐蛐,所以人称蛐蛐皇帝。
因为宋度宗无能,所以朝政被奸臣贾似道把持,结果南宋朝廷人心不齐,尤其是武将遭到了很大的打击,那些打了胜仗的将军往往因为遭到朝廷忌惮而被撤职,结果将士们都十分寒心的,许多人因此投降蒙古人,南宋与蒙古军队的势力此消彼长。
实际上,在整个宋蒙战争期间,南宋朝廷忌惮武将的情况一直都存在,名将孟珙就是因为遭到宋理宗忌惮而遭解职,最后抱憾而亡的。武将无法长期经营军队,就无法建立起强大的战斗力,但南宋朝廷可不管这些,皇帝为了地位稳固而猜忌武将,而文官也为了自身利益而打击武将,这是在是太可悲。
等忽必烈稳固了政权之后,他便开始招纳女真人,契丹人和回回人等北方少数民族人员充实到军队,很多汉人也开始大量进入到蒙军,这里面就包括许多投降的南宋将士,蒙军的势力得到再次加强。
除此之外,忽必烈继续在北方推行针对汉族大地主的政策,他甚至给出了比南宋朝廷力度更大的优惠政策,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地主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都坚决支持蒙古灭宋,蒙古的整体实力也因此大增。
与之对应的,因为蒙古的政策更为诱惑,很多北方汉人开始对南宋不满,甚至出现了南宋境内的汉人叛逃到北方的现象。这件事看似不起眼,其实也说明了胜利的天平正在逐渐倾斜。
所以说,南宋和蒙古虽然各自内部都是烂摊子,但是忽必烈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弥补自身不足,而南宋则是越来越烂。
从1267年到1279年是宋蒙战争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宋朝已经是负隅顽抗了,蒙古在忽必烈的带领下取得了绝对优势。
在万事俱备之后,忽必烈于1267年再次全面入侵南宋,这一次他势在必得。南宋在经历长期抗蒙战争和内部的腐化之后,到这个时期已经显出了疲态,只能更加依靠险要地形来防守,完全丧失了主动出击的能力。
当然了,南宋军队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在平原地带作战,南宋军队因为受困于战马不足,所以是打不过蒙古骑兵的,所以南宋采取重点区域防守的策略大体是没错的。
此时南宋政权已经被贾似道把持,他的态度一直就是媾和,甚至是叛国投敌。早在窝阔台汗和蒙哥汗去世的时候,南宋就失去了延缓灭亡的最佳机会,自此之后,因为南宋皇帝无能且奸臣当道,结果导致朝政腐败,军备不休,所以南宋其实只能等着灭亡。
在宋蒙战争第三阶段中,襄阳之战是南宋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在这场战争中,南宋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全民抗战,连淹水运送粮草的招式都想出来了,最后南宋还真就坚持了长达六年时间。但因为蒙军锲而不舍的围攻,襄阳城内损失惨重,南宋无论是兵力还是粮草都无以为继,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蒙古在取得襄阳之后,在战略上就完全占据优势了。从1273年开始,蒙古大军开始横扫南方,先后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数十场,南宋军队多数都望风而降。到1278年,南宋大半国土都被蒙古人得到。
南宋虽然在实际上灭亡了,但是文天祥和陆秀夫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位皇帝,他们聚集在新会到南海一带与蒙古人对抗。
此时南宋尚有军队十余万,这十余万人都是好样的,因为他们在明知已经无法获胜的情况下,还是做出了最后的抵抗,最后文天祥被俘,陆秀夫更是抱着南宋小皇帝赵昰并带领八百多宋朝皇室成员跳海自杀殉国。
稍有不足的是,南宋已经只剩下最后十余万军队的时候,小朝廷内部的斗争还是每天都在上演。为了争夺权力,南宋大臣们拿出了最后的力气相互使绊子,导致十余万军队的战斗力大损,文天祥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俘并最后从容就义的。
这一年是1279年,南宋随着陆秀夫的一跳而彻底结束。也就是在这一年,四川和重庆人民在对抗蒙古人前后长达半个世纪、钓鱼城人民在抗战三十六年之后,蒙古人终于取得了整个四川和重庆地区。
随后蒙古又逐渐平定各地小股南宋残余军事力量,将南宋完全纳入到了元朝的版图。
注:忽必烈在1271年襄阳之战期间,在上都登基称帝建立元朝。
这里是文章图片9.jpg
总结一下:
因为蒙古自身的原因,所以南宋前期还稍微有些优势。后来,南宋内部开始自我瓦解,皇帝昏庸无能,任用奸臣,猜忌武将,导致军心民心尽失,军队的战斗力也大打折扣。
从军事上来说,南宋军队其实不能算差,因为蒙古也存在许多问题,蒙古军队的战斗力一直都不处在最强状态。所以说,蒙古击败南宋不只是军事上的胜利,也是蒙古在政治上的胜利。
特别是后期,因为南宋朝廷的腐败和无能,大量原本支持南宋的臣民都被迫无奈选择投降蒙古人,而且他们之中很多人在反过来打自己人的时候毫不手软,这是蒙古人的制胜法宝之一。
不得不说忽必烈的手段厉害,他歼灭南宋的策略,有点类似于清朝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他采取的策略就是利用汉族人的军事,经济,政治思想来对抗南宋,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做得比南宋还更好。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别管忽必烈是真情还是假意,但是他采取的一些措施,确实在战争中起到了作用。
当然,我并不是在歌颂蒙古人做得有多么好,要是真的好,元朝后来也不会分什么三六九等人来压迫汉人了。我要说的是,在双方内部都有问题的情况下,南宋更加烂,所以蒙古最后取得了胜利。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8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