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司马懿一生惧怕三人,曹操、诸葛亮上榜,另一位是谁

黑白文字 2023-09-19 17:46:15

历史一:司马懿一生惧怕三人,曹操、诸葛亮上榜,另一位是谁?

导语:作为三国的最后赢家,司马懿一生褒贬不一,话题不断。有人说他比曹操还奸诈,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他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以后要夺取最高权力。有的人说他一辈子都是忠臣,一切都以国家利益为重,晚年搞政变也是因为曹爽逼人太甚,为了自保只能清除政敌。但不论如何,他的能力毋庸置疑,而且一生风光无限。但其实哪怕司马懿风光了一生,他还是害怕这三个人,可以说他对这三个人的恐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到底是哪三个人呢?我们一看究竟。

第三个是诸葛亮,作为毕生的对手,司马懿和诸葛亮在各自的阵营担负同样的角色。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亲率蜀军北伐,司马懿作为魏国大司马,奉命领兵抵御。他们斗智斗勇的那些年诸葛亮凭借过人的才华略占上风,曾经在上方谷差点就全歼司马懿大军,这场战争也是司马懿军事生涯中最狼狈的一战。后来捡回一条性命的他只好采取龟缩大法,任凭蜀军在外面叫阵,骂阵都无动于衷,甚至诸葛亮送给他女人的衣裳,讽刺他胆小,但司马懿都照穿不误,由此可见他对诸葛亮的恐惧程度。

第二个是曹操,作为曾经汉室的真正掌权者,当年曹操诏司马懿入曹营,但当时还年轻的司马懿并不想入仕,于是装病拒绝。曹操可不是善男信女,不仅派刺客去问候司马懿,而且还拿司马懿一家人的前程和性命做要挟。被拿中要害的司马懿只能乖乖的跑到曹营上任,而且曹操在世的时候司马懿兢兢业业,生怕被曹操抓到把柄。曹操在世的那段时间也是司马懿过得最窝囊,最憋屈的时光,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第一个当属他的老婆张春华了,张春华江湖侠女出身,一身武艺高于常人。当年司马懿装病时有一天在院内晒书,此时突然雷声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眼看着那些珍贵的古籍将要被淋毁,此时司马懿也顾不上装病,连忙跑去院内收书。这一幕恰好被他们富府上的侍女看见,张春华担心会走漏风声,于是在雨中亲手把那个侍女杀了。司马懿在那里看得真真切切,联想到张春华是自己的枕边人不寒而栗。

还有一次是晚年的司马懿病重,张春华过来看望,但司马懿担心自己的病传给张春华于是不见。这时张春华以为司马懿讨厌并嫌弃自己,当场拉着他们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一起绝食,让司马懿赔礼道歉。当时的司马懿已经是权倾天下的大臣,连皇帝都不敢这样对他,但司马懿真的就给张春华道歉了,最后两人重归于好。司马懿对张春华这样的态度已经不仅仅是恐惧这么简单了,毕竟作为他的妻子,陪伴着司马懿风风雨雨几十年,这种感情更多的是爱到极致,害怕她的安全,更害怕她出事。

结语:不论历史上对司马懿的评价如何,他都已经做到了很多事情。当年面临内忧外患,他解决外环诸葛亮之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国内的诸葛诞,王凌,公孙渊等人的叛乱,做事干净利落,维持曹魏政权稳定。只可惜的是他仿佛透支了他后代的智商,虽然后代统一天下,但没过多久又开始天下大乱。而这一次比三国更加黑暗,更加血腥。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等

历史二:元朝一神算,精通风水、占卜,算出自己的死期,设计了北京城雏形

北京,古称幽州、北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然而,在元朝之前,北京虽然曾做过都城,却没有大一统王朝在此定都过,蒙古大汗国改名元朝后,迁都于北京(元大都)。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位神算,他精通风水学,深得皇帝宠信,北京城的雏形就是他亲手设计规划的。

此人名叫刘秉忠,河北省邢台人,自幼聪慧过人,八岁时就能背诵不少古典书籍,邻居都称赞他为神童。十七岁的时候,刘秉忠成为邢台节度使府上的小吏,可谓是年少有为,别人都非常羡慕他。然而,刘秉忠胸怀大志,不甘心仅做个小吏,就辞官归隐于山林,后来拜在虚照禅师门下。

刘秉忠博学多才,对《易经》及邵雍《经世书》深有研究,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尤其精通风水和占卜之术。忽必烈成为可汗之前,听闻刘秉忠乃天下奇才,就把他召到身边予以重用。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承了可汗的位子,对刘秉忠愈加器重,并听从了他的建议,启用前朝大臣、广招天下贤才。

几年后,忽必烈任命刘秉忠为光禄大夫,负责中书省政事,并把翰林侍读学士窦默的女儿赐婚于他,此等殊荣令蒙古族的大臣都非常羡慕。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忽必烈就想在原燕京城东北建造一座新城,以作为之后的大都,此事让刘秉忠负责,于是就有了现在北京城的雏形。

公元1271年,刘秉忠上书忽必烈,将蒙古改名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忽必烈欣然采纳,这也就是元朝名字的由来。另外,刘秉忠还根据之前朝代的制度,为朝廷制定了官制、朝见皇帝礼节以及百官的服饰,只要是他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几乎都被皇帝采纳,也是极少数能够被忽必烈宠信的汉臣之一。

三年后,刘秉忠算出自己阳寿将尽,并告诉皇帝忽必烈,但他此时只有五十九岁,身体一向很好,忽必烈以为他只是在开玩笑。然而,当年的八月份,刘秉忠突然无病而卒,忽必烈伤心不已,追封他为赵国公。纵观元朝九十多年的时间里,汉臣位封三公者,只有刘秉忠一人。

刘秉忠不仅是一位神算,还是元朝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留下了不少作品,如《藏春集》、《平沙玉尺》、《玉尺新镜》等。元朝王鹗曾这样评价刘秉忠:“秉忠久侍籓邸,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忠勤劳绩,宜被褒崇。”

参考文献:《元朝名臣事略》,《元史》等

历史三:朱元璋赐屠户春联,他却抗旨不贴,朱元璋知道原因后大喜:重赏

春节,堪称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虽然各地庆祝春节的习俗不同,但有一点是非常一致的,那就是贴春联。每逢春节的时候,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家家户户都要贴上春联,以表示辞旧迎新。据史书记载,春联起源于周朝的桃符,距今已经已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由于当时还没有造纸术,人们就在桃木上刻上字,以起到避邪和祈福的作用。宋朝的时候,曾经的桃木就改成了纸张,从此开始在民间流行开了,但春联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盛行的习俗,还要感谢一位皇帝,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一位纯草根出声的皇帝,小时候家里非常穷,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深知百姓疾苦。坐上皇位后,朱元璋一直勤于政事,采取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之政策,建造了养济院(免费养老院)及漏泽园(免费医院),并且曾在南京城外修筑公房,安排那些无家可归者居住,明朝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的国家。

虽然朱元璋读书不多,但他却非常爱学习,每天处理完朝政之后,都会挑灯夜战,阅读古典书籍,从其中汲取知识,并且酷爱对联。有一年的腊月,朱元璋下了这样一道圣旨:“公卿世庶家,门口须贴对联一副。”意思是说,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普通百姓,过年时必须要贴春联,从此该习俗就开始流行。

除夕这一天,朱元璋就带着刘伯温等人微服私访,查看百姓贴春联的情况。走在南京城的大街上,所有人的门上都贴着春联,虽然春联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意思基本都是歌颂皇帝的功德,这让朱元璋相当开心,并且对大臣说道:“众爱卿看一下,以往过年都显得单调,现在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这才像是过年的样子。”大臣们都纷纷称赞皇上英明。

走了一会,朱元璋突然发现有一户人家门前没有贴春联,就有些生气,派人前去查问情况。原来,这是一家以杀猪为业的屠户,因为家里人都不识字,压根就不会写春联,所以就没有贴。得知此事后,朱元璋亮出了自己皇帝的身份,并且亲自给屠户写了一副春联,其内容为:“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屠户激动的不行,立马磕头谢恩,朱元璋笑着离开了。大年初一的时候,朱元璋又亲自带人过来检查,却看到屠夫门前贴的不是自己昨天写的那一副春联,顿时大怒,认为他抗旨不尊,就让人把他拿下。屠户战战兢兢地说道:“那副春联是皇帝御赐的,如果贴在门上,小人怕被风吹破了,就让人裱好挂在堂屋,并且花钱请人写了一副春联贴在了门上。”听完屠户的解释后,明太祖朱元璋高兴的不行,亲自为屠户松绑,并赏赐他五十两白银。

参考文献:《明太祖实录》,《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等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8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